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明小公爷 > 第554章 岂止一个惨字能形容

大明小公爷 第554章 岂止一个惨字能形容

作者:锦衣卫佥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4 04:35:58 来源:书海阁

“辽东道庄稼歉收和蒸汽机船有什么关联?”李云睿有些不解的说道。

陈瑄听了李云睿的问话,苦笑了一笑,张开嘴,娓娓道来。

陈瑄口中的辽东道,也就是现在东北三省的部分地区,主要以辽宁地区为主。

洪武初年的辽东存在着哈喇张、高家奴、也先不花、洪保保等几股元朝的残余势力,尤其是元丞相纳哈出拥兵数十万,威胁着刚刚建立的明王朝。彼时明军已全面占领中原,为了击败纳哈出、哈喇张、高家奴这些人,朱元璋拟定了从海路夺取辽东半岛的战略。

洪武三年,朱元璋命断事黄俦“赍诏宣谕辽阳等处官民”,如不投降,明军将大兵压境。在明军强大的震慑之下,故元辽阳行省平章刘益于洪武四年“以辽东州郡地图,并籍其兵马钱粮之数”,从海路遣使归降。

纳哈出见刘益投降明廷,立即出兵,准备讨伐刘益,朱元璋得知纳哈出将南犯的消息后,深感事态严重,派遣马云、叶旺率领明军,由山东登莱渡海北上,直抵狮子日(今旅顺口),迅速占领辽东半岛南端,屯兵金州(今辽宁金县),与纳哈出大军对峙,后来又陆陆续续送来了十多万士兵,击败纳哈出、哈喇张、高家奴等人,将辽东纳入版图。

彼时辽东地区地广人稀,经济非常落后,百姓大都以打猎为主,不事农业生产,突然增加了十多万人,给养供应成了大难题,后来朝廷开始从山东登州运送军需物资到辽东,这条路线称之为登辽海道。

无数的粮食、棉花、布匹、兵马,还有百姓,延绵不断地运送到了辽东,朱元璋册封宁王朱权、韩王朱松(未就藩)和辽王朱植分别驻扎大宁、开原和广宁,才使得朝廷对辽东进行了有效掌握。

因为辽东所有军需物资大都从山东运送,士兵和百姓大都是山东籍,所以朱元璋将辽东划入了山东布政司,没错,明朝初期,黑吉辽等地是属山东地界。

在洪武二十九年,前军都督府佥事宣信运送了八万士兵,中军都督府佥事朱信运送了七十万石粮食去辽东,成为靖难之役前的最后一次运输。

靖难之役起,驻守辽东辽王朱植采取了谁也不帮的策略;韩王朱松因未就藩,旗下三卫无人统领,也是听调不听宣;而宁王朱权被朱棣用计软禁,旗下三卫被朱棣纳入麾下。

建文帝一怒之下,就停了辽东的物资供给。

辽东等地就只能依靠自己了,好在朱元璋当时采取的是屯田制,士兵除了打仗、守城,还要种地,经过洪武朝二十多年的开荒种地,也有些存粮。

有人会问了黑吉辽这些地方,都是黑土地,种地肯定是高产,为什么不能自给自足呢?

首先,那个年代开荒就是一件难于登天的事,没有机械,纯靠手工,效率非常低下;其次,辽东地界上有很多蒙元残余势力,明军种好粮食,蒙元军队就来打劫一把,搞不好都是资助对方了;还有一点,就是要洪武朝大部分时间,士兵和迁过去的百姓,都在筑城。

辽东百姓和士兵,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渡过了难熬的靖难之役。

朱棣一上台,将辽王朱植改封荆州,宁王朱权改封南昌,将辽东之地归到兀良哈三卫旗下,辽东数十万将士和百姓,成了朝廷的弃子。

站在朱棣的角度上看,这没什么错误,毕竟,山海关以内才是大明的重中之重,他刚上台,主要是理顺内部,防止建文余孽起来反抗自己。兀良哈三卫,在靖难之役中是自己的坚定支持者,前前后后送了近十万人马作战,否则朱棣也不会跟朝廷近百万大军,死磕四年而不倒。将辽东之地送给兀良哈三卫,算是酬佣!

但朝廷和兀良哈三卫之间是羁縻政策,而不是统属关系,简单来说,兀良哈三卫认可大明朝廷,但大明朝廷不能对兀良哈三卫之内的事情指手画脚,类似于后世的区域自治。

现在,朱棣利用两三年的时间,把内部关系理顺了,就想起了辽东军民,招来人问了一下辽东军民的近况。

兀良哈三卫本来就是蒙古后裔,马背上的民族,逐水草而居,对于如何治理地方,毫无经验,于是就任由辽东军民,自由生长,出了事也不管。

本来辽东就苦,朝廷和兀良哈三卫不管他们,再加上这两年辽东气候非常恶劣,粮食产出非常少,要不是辽东地区有很多天生地养的动植物,辽东军民就得饿死在辽东了。但是吃可以打猎物、挖木耳、挖菌菇,穿就成了大问题。

总之一句话,辽东军民过得苦不堪言。

朱棣听了之后,下令重启登辽海道,向辽东运送物资。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登辽海道运输的物资,大都取自山东和山西两个布政司,但这两个地方,在靖难之役中,已经被打烂了,尤其是山东。

先是滹沱河战役,耿炳文兵败,败兵洗劫了一把山东;紧接着,李景隆兵败,几十万大军又嚯嚯了一把山东;后来在德州,李景隆收拾败军又跟朱棣大战几个月;然后铁璇在济南府跟朱棣硬刚,平安在东昌府跟朱棣大战,大小数百场战事,愣是把山东给打了个千疮百孔,百姓死的死、逃的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好不容易朱棣上位了,百姓稳定下来,朱棣又发布了一个政策,对河北、山东百姓进行加赋,原因很奇葩,因为在靖难之役中,河北和山东百姓支持过朝廷军队,抵抗靖难大军……

身为百姓,有的选择吗?

朝廷军队怎么说那都是正牌子的军队,靖难大军是反贼,是叛军,谁放着正规军队不支持,去支持反贼?

本来想回山东安家落户的百姓,一看这个政策,直接跑了……

于是乎,山东人口骤降,粮赋也骤减,收上来的赋税寥寥无几,想支应辽东,山东布政司的上下官员只能用“呵呵”两字来回复朱棣。

没得办法,朱棣只能另想他法,他打算从太仓和南京运输物资到辽东。

从太仓和南京运输物资,这不是朱棣首创的,首创人是他爹朱元璋,因为大明的粮仓在江南,仅靠山东一地的赋税,不可能养活辽东数十万军民。

这次朱棣下旨让陈瑄和宣信两人,率舟师海道运粮赴北京、辽东,其实大部分的粮草都是给辽东军民的,动用的舟船约有千艘。

大明的船不都是像李云睿乘坐的五千料大船,主力船型都是三、五百料的小型船只,一船拉个几百石、上千石,要拉几十万石粮食、棉花、布匹,没个上千艘根本盛下不来。

大船在海上航行,尚且平稳;但小船在海上航行,那就是在鬼门关晃荡,轻则倾覆,重则船毁人亡。

顺利一点,十石粮食能有八、九石到辽东;不顺利,估计也就六、七石,损耗之大,难以想象。

除此之外,还得看天吃饭。

参与海运的官兵,“昼则主针,夜则视斗,避礁托水,观云相风,劳苦万状”,岂止一个惨字能形容!

没办法啊!

大明的海船,大都靠风帆,秋冬时节,大都以北风为主,想渡海北上,难于登天,只能趁着春夏之际,东南风起,开始转运粮草。然而这个时候气候多变,还时不时的有台风……

人力终不能和天相抗衡!

喜欢大明小公爷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大明小公爷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