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明小公爷 > 第583章 志大而无谋,喜专而违众

大明小公爷 第583章 志大而无谋,喜专而违众

作者:锦衣卫佥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4 04:35:58 来源:书海阁

说起陈瑛,李云睿就一肚子气,当时弹劾李景隆就是陈瑛起的头,现在又借胡观之事弹劾李增枝,这是准备咬定李家不松口了……

听到李云睿爆粗口,李景隆皱了皱眉,没有说话。

李云睿咬了咬嘴唇,思忖了半晌,看着李景隆,压低了声音问道,“老豆,这不会是皇帝老儿授意陈瑛干的吧?”

“应当不是皇帝授意,陈瑛此人,最善揣摩圣意,以陷害大臣为能事,求晋身之道……”李景隆摇了摇头,说道,“当日弹劾为父,也不过是摸准了皇帝的脉络。”

“那还不是皇帝想针对我们李家。”李云睿听李景隆的解释,攥紧了拳头,咬牙切齿地说道,“现在看来,无论我怎么做,朱老四还是视我们李家为眼中钉、肉中刺啊……”

很显然,陈瑛弹劾胡观,应该是瞅准了朱棣的心思。

按照道理来说,如果朱棣真有心要对付自己这个不成器的妹夫,早在靖难时,就可以把胡观杀掉,诚然当时朱棣放掉胡观,有收买人心的打算,但按照胡观文不能提笔安天下,武不能上马定乾坤的熊样,在朱棣眼里,压根就不算威胁。

退一万步说,朱棣现在想报复胡观了,没必要用造反这种理由,还搭上李增枝……

这无疑是个信号,朱棣还是没打算放过李景隆,还是准备对李家下手。

听了李云睿的话,李景隆叹了一口气,说道,“靖难之役,我与皇帝两次对决,虽然皇帝两次都是大胜,但战阵之上,皇帝也被我逼得险象环生,若不是为父不想背负杀燕王的名声,也许……”

建文元年,朱棣起兵后,朱允炆启用年逾花甲的老将长兴侯耿炳文,率军十三万伐燕,号称百万。

八月十三日到达真定,驻扎在河间、任丘、雄县等地,朱棣趁朝廷大军立足未稳,在八月十五日中秋之夜,发动攻击,突袭雄县,导致朝廷大军失利;接着跟随耿炳文的部将张保,暗中投降朱棣,里应外合,在滹沱河击败耿炳文。

这两次失败,严格意义上来说,不能说明耿炳文带兵不行。因为朝廷十三万大军本来就是临时拼凑,原本互不统属,内部肯定存在很多问题。耿炳文不是徐达、李文忠、蓝玉这些名将,本身威望不足,无法短时间内号令众将士。再加上朱棣在过节时,趁着月色发动突袭,还有内奸投敌,不败才是怪事。

如果再给耿炳文几个月,理顺内部关系,加上耿炳文的作战经验,或许对付朱棣问题不大。

然而,朱允炆一听说耿炳文败了,立马下旨换人,临阵换将本就是兵家大忌,会严重打击士气,但朱允炆还是这么干了。

八月底,朱允炆任命李景隆为大将军,接替耿炳文,让李景隆率五十万大军北伐,亲自在江边饯行,行"捧毂推轮"之礼,赐"便宜行事"之权。

九月中,李景隆到达山东德州,朝廷临时调集的大军在也陆续到达,李景隆带兵北上到河间府,朱棣认为李景隆“寡谋而骄矜,色厉而中馁,忌刻而自用,况未尝习兵”,因此朱棣去了大宁府借兵,留下朱高炽守北平城。

李景隆到达北平城后,一边整顿内部各种势力,一边安排大军合围北平城,筑垒九门,打北平,但北平城本就是元朝首都,城高池深的雄城,又有护城河,攻打何其之难?朱高炽又用水泼在城墙上,将城墙搞得呲溜滑,使李景隆无法破城,一直到打了一个月,也不见成效。

去大宁府借兵的朱棣,绑架了宁王,将宁王手下的三卫人马,全部纳入到自己麾下,同时向兀良哈三卫许以重利,请他们参与靖难之役。带了从关外“借来”的八万精锐,朱棣跟李景隆展开殊死拼搏。

其实李景隆也防着朱棣从关外带兵回北平城,他特意派前哨都督陈晖率所部三万余人,布防在大宁府和北平城之间,但李景隆没想到是朱棣会拉来八万人马。

十一月初四,朱棣回师北平,击败都督陈晖所部;十一月初五在郑村坝,与李景隆的大军展开决战。

史书上说朱棣以八万大军对抗朝廷五十万大军,战而胜之,只不过是为了给朱棣贴金。当时李景隆投入的兵力不超过二十万,因为很大一部分还在围堵北平城,防止北平城中的燕军,冲出来前后夹击。

二十万对八万,看似李景隆占了大便宜,其实双方战力相差很大,朱棣带得八万大军,都是关外久经战阵的百战老兵,而李景隆带的人,大都是各地卫所调集的士兵,干农活是一把好手,打仗就只能呵呵了。再加上时正苦寒,用兵大违天时,李景隆所带军卒大都是南方人,不习惯北方天气,冻死者甚多,自毙者其众。

就是这样,在郑村坝之战中,朱棣以少胜多,打败了李景隆。但就在这一次大战中,李景隆手下大将瞿能,差一点把朱棣杀掉。

失败后的李景隆,带领残兵败将逃回了德州,开始重新整理队伍,准备来年再战。

万万没想到,李景隆刚把大军聚拢好,朱棣就带领大军攻打大同府。大同府乃是兵家必争之地,一旦大同失守,燕地、晋地、乃至秦地,都将被朱棣拿下,那么朝廷将陷入被动。

李景隆认为朱棣不可能攻破大同府,因为大同府和北平城一样,都是雄城,不想出兵救援,但朱允炆不这么想,下旨李景隆带领大军救援大同府。

在圣旨的逼迫下,李景隆带领数十万大军,兵出紫荆关,援救大同府,结果,到了大同后,燕军早已回师,无功而返。

兵法有云,劳师以袭远,必撅上将军。

经过一番折腾后,师劳力竭的朝廷大军,在白沟河与朱棣棣再次决战。

建文二年四月二十四日,朱棣率马步军20万人迎战李景隆,李景隆派遣先锋官平安及大都督瞿能父子,督师奋战,所向披靡,燕师死伤惨重,引军而退。次日,朱棣复率大军渡河求战,先锋官平安所部击败燕后军将领房宽部;朱棣率精锐数千人冒矢突入阵中,杀伤建文帝军队甚众;李景隆突然挥师出现在燕师背后,实施前后夹击,朱棣三易其马,矢尽挥剑作战,几被李景隆所获。这一次,朱棣又差一点死在李景隆手里。

如果这个时候,李景隆心狠点,不管死活的话,那么靖难之役就可以结束了;但李景隆不是真正的军事家,他打仗要考虑政治因素,他可不想担上杀燕王的罪名。

如果李景隆在战场之上杀了朱棣,那么回到南京后,李景隆的日子不会好过,道理很简单,身为臣子,今天敢杀亲王,明天会不会有一天弑君?

能杀燕王的人,只能是皇帝……

虽然历史书上,对李景隆多有贬低,说李景隆“志大而无谋,喜专而违众”,那只不过为了迎合朱棣而已。

不说别的,就说能统领起五十万大军这一点,就非常人所能做到;再有就是短短七个月间,整合大军攻打北平城、决战郑村坝、决战白沟河,还能数次置朱棣于险地,也非泛泛之辈。

当然败了就败了,说再多也没有用。

但这种将朱棣逼入绝境的事,肯定会被朱棣记住。

靖难之役中,干过这种事的人,一共就六个人,耿炳文、瞿能、盛庸、铁璇、平安和李景隆。

喜欢大明小公爷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大明小公爷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