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明小公爷 > 第591章 我需要铜,大量的铜

大明小公爷 第591章 我需要铜,大量的铜

作者:锦衣卫佥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4 04:35:58 来源:书海阁

“呃……”怔了半晌,朱楧有些郁郁寡欢地说道,“云睿可能不知道,兰县那地方,冬天寒冷,夏天炎热,土地多是荒漠,雨水很少,若不是靠近黄河,恐怕……”

“等等,表叔爷说兰县靠近黄河?”李云睿听朱楧说到这里,脑袋中划过一丝亮光,好像想起了什么,赶紧出口打断了朱楧。

“对呀,兰县就在黄河边上!”朱楧点了点头。

李云睿站起身来,在屋子里开始踱起方步,嘴里开始念叨起来,“兰县,黄河,肃王府,兰县,兰县……我屮,兰州啊……”

李云睿之所以想起这点,是因为肃王府。

魂穿之前,李云睿曾经去过一次兰州,打车时,看到甘肃省人民政府的牌子挂在一个古香古色的大宅子门前,他就感到纳闷,就稳了出租车司机,经过出租车司机介绍,才知道这座宅子是明朝的肃王府。

肃王一系,从第一代肃王朱楧到最后一个肃王朱识鋐,总共经历了九代,传承265年,其中有243年是在兰州渡过,李自成攻入兰州后,杀了最后一任肃王,自此爵除。肃王府却被保留了下来,成了清朝时陕甘总督府、民国时甘肃政府、建国后甘肃省人民政府和兰州市委市政府的驻地。

据司机介绍,肃王府以南京故宫为蓝本,按“下天子一等”,缩小规制而建,王城高两丈九尺,正殿高六尺九寸,周边有三里之长。不过因为兰州历经战火,肃王府历尽沧桑,几经变化,基本上已经面目全非。

“兰县,在旧时却有兰州之称!”李景隆听了李云睿的话后,说道,“当年我奉命去兰县给肃王选府址时,曾经查过当地的县志,看到过兰州这个名字!”

兰县,就是后世的兰州,秦属陇西郡,西汉始元元年始置金城县,取“金城汤池”之意,隋开皇三年改金城郡为兰州,中间还换过很多名字,到了明朝时改为兰县。

“嗯?!”李云睿听了李景隆的话后,有些纳闷,说道,“老豆,你这话什么意思?肃王府的府址是你选得?”

“对呀?怎么了?”李景隆看李云睿这样问,有些不解。

“怎么从来没听你说过?”李云睿觉得有些神奇,肃王府居然是李景隆选的址。

“你也没问过啊……”李景隆撇了撇嘴说道。

建文帝上台之后,以“甘、肃兵变不常”,局面复杂、难以控制,加上甘州寒冷多风沙为由,下旨肃王朱楧内迁,派曹国公李景隆千万兰县,给肃王府选择府址。

李景隆到达兰县后,仔细考察了兰县县城的布局,将肃王府的位置定在了元朝兰州州署衙门所在地,并以此为主轴向四方扩展,改成了肃王的藩府。为此,还把兰县的县署衙门向西南移了一百五十步,以示尊崇之意。

听完李景隆的介绍,李云睿点了点头,这渊源可真够深的。

看着李云睿父子两人的对话,朱楧有些郁闷,铺垫了一个多时辰,跟李景隆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地套交情,好不容易把话题引到了穷上,准备再说几句,然后请李云睿帮忙把把脉,让李云睿给自己指条发财的道路,结果被李云睿这么一打断,话题彻底偏了。

“兰州那嘎达可是个好地方啊!”就在朱楧思索如何调整话题的时候,李云睿开口说话了!

朱楧听了这话,眼中一亮,说道,“云睿,这话怎么说?”

“我听说兰州有很多铁、铜、铅、金、银矿,往北有个地方好像叫白银,那里的铜矿,据说产量大到没边,多到没朋友。”李云睿手摸着下巴,开始回忆起来,“至于说兰州的气候,虽然干燥,但种小麦、永乐薯和玉米这些作物,绝对是高产!”

“你说的是会宁县的白银厂吗?”朱楧听了李云睿的话,皱了皱眉头,觉得李云睿有些夸大其词。

“白银厂?”李云睿看了看朱楧,有些不解的问道。

原来洪武年间,朝廷在会宁县(今白银市)的凤凰山、火焰山和铜厂沟专设了办矿机构“白银厂”,在松山之南,设立矿炉20余座,采矿点30余处,采矿人员上千人,来采集白银,据说白银厂“日出斗金,集销金城”,今天的白银市,就是由此而来。

“白银不是出铜吗?为什么会在哪里冶炼白银?”李云睿有些好奇的问道。在李云睿的记忆中,虽然白银市叫白银,但妥妥的是铜城。

“也有铜,但成本太高……”朱楧听了李云睿的话,苦笑了一下,说道。

李云睿一听这话,瞬间明白了。在大明,铜的主要作用是做铜钱和乐器、礼器及日用杂器,白银远离中原地区,如果在白银冶炼铜,光运输就成本就能让铜的价格突破天际。而同样质量的白银,却是铜的千倍价格,就会划算很多。

“表叔爷,有没有想过炼铜?”思考了一会儿,李云睿开口说道。

“嗯?”听了李云睿的话,朱楧有些不解地看了李云睿一眼。

“我需要铜,大量的铜……”李云睿笑了笑说道,“大明工学院发明了一种叫电的东西,需要用铜线来传输,最近我正为此发愁呢!”李云睿这话一说出来,朱楧眼睛亮了,本来自己还在想如何委婉的表达,请李云睿帮忙,没想到现在李云睿居然自己提了出来。

“呃,可是白银厂炼铜的成本……”虽然朱楧也想做生意,但做生意肯定要谈价钱,从自己的封地到南京城有四千多里地,光着运费就够朱楧喝一壶的了。

“表叔爷无须担心,炼铜无非三大成本,一曰开采,一曰冶炼,一曰运输。”李云睿看了看朱楧,笑了笑说道,“开采无非是人力挖矿,我有一种火药,可以将矿石炸地稀碎,就不需要用人挖了,这一点成本能降下来不少;至于冶炼,我记得兰州也有煤矿,我派一队去给你建几个大型的矿炉,冶炼的成本就能降低很多;至于运输,我们不走陆运,改走水运……”

“这……”朱楧听了李云睿的话,皱了皱眉头,想了想说道,“云睿,你可知道黄河水运之难,与陆运几乎相同!”

黄河上中游的水运,从先秦时期便有了,《禹贡》中有记载雍州贡赋的道路,“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汭”,积石就是今天的积石山,位于黄河的上游,渭汭就是长安的渭水,处于黄河的中游,从秦到金这些地方都有航运,但多位军事用途的运输。

中国古代因为技术受限,运输工具多以羊皮筏、木船和帆船为主,这些工具有几个缺点,船身轻,吃水浅,而黄河上中游水流湍急、河道曲折、暗礁密布,这些运输工具在行船时,时常发生倾覆,损失有时能达到十之一二。

如果顺流而下,时间和成本或许还可控,但要是逆流而上,那就至少用四到五倍的时间和成本,因为无风时,只能靠纤夫拉纤行走,这也是为何历朝历代往西北运送军需物资最大的难题。

朱楧如果选择水运,运到南京成本可能不大,但船到了南京,不可能留在南京,得回兰州,这成本可就高了去了。

听完朱楧的讲述,李云睿点点头,笑了笑说道,“表叔爷,此事易而,有空表叔爷可以到玄武湖溜达溜达,大明工学院正在试验一种新型船只,不需要风帆、不需要人力,载重可大可小,顺水逆水皆可,哪怕运输百万斤,也只要一两个人操控即可……”

喜欢大明小公爷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大明小公爷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