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明小公爷 > 第654章 江南赋税之争

大明小公爷 第654章 江南赋税之争

作者:锦衣卫佥事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4 04:35:58 来源:书海阁

以李景隆为例,他是洪武老臣,又是淮西武勋,在建文朝也被重用过,更是因为开金水门之功成了靖难功臣,被朱棣用来压制丘福这些新贵,谁能讲清楚李景隆属于那个势力?

【推荐下,野果阅读追书真的好用,这里下载 .yeguoyuedu 大家去快可以试试吧。】

听完李景隆的话,李云睿点了点头,想了想之后,问道,“那老豆,南京城的势力到底怎么分?”

“亏你还自诩做生意天下第一……”李景隆看了看李云睿,说道,“你自己整天挂在嘴上的两个字,利益!所有势力的背后,都是利益!”

听了李景隆的话,李云睿想抽自己两巴掌,这么简单的问题,还需要问吗?每一种势力的背后,都是利益作祟,有什么样的利益,就决定了人的立场。

“在朝堂上有各种各样的利益,但去繁就简,大明的利益就那么几块,军权、升迁、漕运、赋税。”李景隆继续说道,“军权的争夺有两点,一是主导权的文武之争,一是管理权的淮西勋贵与靖难新贵之争。”

自古以来,马上得天下,马下治天下,这个道理身为大明开创者的朱元璋自然知道,因此大明建国时,朱元璋广纳贤才,提高文人地位,推出了浙东集团来提升国家的管理水平。然而文人的尿性,就是从来都看不起武夫,因为他们深知武将权力膨胀所带来的危害。

于是,浙东集团的文人就利用朱元璋对武将的防范心理,开始在朝堂上鼓吹学习前宋,实行以文御武的策略。

然而朱元璋是雄主,深知文武制衡的道理,自然不会接受这个建议。提出了以武御武的方式:“外统之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而上十二卫为天子亲军者不与焉”,大意就是地方驻军由都司管理,京城附近驻军由五军都督府管理,上十二卫由天子直属,断了文人的念想。

后来建文帝登基后,文官地位变得很高,他们又屡次在朝堂提出以文御武的事情,但因为当时的大环境,朱允炆根本不敢跟武将集团炸刺,否则武将反手就把朱允炆卖了。

到了朱棣上台,文官们又看到了希望,因为朱棣开始重用太监,派出了无数的太监到军队当监军,这就说明朱棣不信任武将,于是文官们又开始重提以文御武的事。然而,朱棣是造反起家,非常看重自己手里的军权,肯定不可能接受这个建议。

文官们相信一句话,只要锄头挥得好,没有墙脚挖不倒,时不时地游说当政者,他们相信,总有一天会实现这个愿望,他们也的确在土木堡之变后,实现了这个愿望,这是后话。

因此大明文武之间关于军队主导权的争斗,从来未停歇过。

至于军队的管理权,那就是五军都督府中,各个都督府内部的争斗了。按照规矩,五军都督府中的都督都是由公、侯、伯、驸马来担任。朱棣登基之后,不可能一下子把原来的都督都换掉,只能徐徐图之,这就导致了五军都督府之间的内部斗争。

“我老丈人已经交出了军权,无论是军队的主导权和管理权的争斗,都与他无关了!”李云睿听了李景隆的阐述之后,想了想,说道,“这一点应该排除!”

李景隆点了点头,说道,“的确如此,梅驸马这几年深居简出,应该与此无关。”

紧接着,李景隆又分析了官员升迁和漕运利益,这两点也李云睿被排除在外。

“剩下一点就是赋税!”李景隆低头想了想,继续说道,“自太祖建国以来,赋税之争一直聚焦在江南赋税的税率……”

朱元璋建立大明,在制定赋税政策时,制定了极低的田赋税率,并令全国各省、府将所收税赋刻在石板之上,以洪武二十六年为田赋总数三千两百万石为定额,朱元璋宣布新垦田地永不起科,自此之后,大明的田赋总额就在三千万石上下徘徊。

这个田赋税率在什么水平呢?大明建国后,做过鱼鳞图册,用来登记天下丁口和土地,总共统计下来有8.5亿亩,除去官田、宗室、卫所所占的土地,以亩产一石的水平来算,税率大约在5%左右。

可以这么说,这个税率算是良心税率了,就算百姓还要种桑、棉、麻等作物,这个税率也不会超过收入的一成。

但这个田赋税率有个bug,那就是江南地区的赋税税率上。

洪武二十六年,江南八府(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嘉兴、湖州、杭州、应天)征收米麦686万石,占大明当年总税粮的四分之一,亩产赋税税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倍以上,也就是说别人的税赋在5%,江南地区的税赋在20%。

历史上,很多人都说朱元璋之所以给江南地区制定这么高的税率,是因为江南八府的百姓在朱元璋跟张士诚争天下时,支持张士诚,这么说就有点唯心主义、阴谋论了。

朱元璋好歹也是个雄主,心胸岂会如此狭窄?更何况他是底层贫民出身,非常体恤底层百姓,不会无缘无故的压迫百姓。他之所以给江南地区制定较高的税率,完全是因为江南地区有丰富的水力资源,百姓有超高的耕种技术,粮食收成远高于其他省份。史书有记载,明朝时“江南园地最贵,民间莳葱薤于盆盎之中,植竹木于宅舍之侧,在郊桑麻,在水菱藕,而利薮共争,谁能余隙地?”由此可见,江南地区百姓的耕种技术之高。当时,松江府有470万亩地,能产900多万石水稻,平均2石一亩,这个产量可以说冠绝大明。要知道,这470万亩土地,还要种无数的桑、棉、麻……

有这样骄人的粮食收成,朱元璋怎么可能会放过他们?于是乎江南地区的百姓,妥妥地成了大明帝国的“奶牛”!

自古以来,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江南百姓自然对这种政策感到不满,于是想尽各种办法游说朝臣,鼓动他们上书降低江南赋税。

朱元璋在世,肯定不会答应;朱允炆上台,降了江南的赋税;朱棣上台,反手把江南赋税给恢复了,理由很简单,朱允炆是伪帝,朱棣连建文的年号都改成洪武年,怎么还会让朱允炆的命令横行于世?

当然,朱棣也并不是真的如此肤浅,他好歹也是雄主,论眼光、论谋略、论格局绝不输给他爹朱元璋。朱棣心里很清楚,江南之地的赋税对大明的重要性。四年靖难之役,把从北京到南京的沿途各地都给打烂了,民生要想恢复过来,谈何容易?不靠着江南之地的赋税来支应朝廷开支,估计朝廷就会垮了。

到了永乐后期,江南地区开始抗税,原因有两个。

一是永乐十八年,朱棣迁都北平,江南一地的赋税要运到北京,要知道从江南到北京几千里水路,一路之上人吃马嚼,再加上各地官员上下其手,如果再遇上暴雨、水灾,这些损失都要百姓来承担,这无形中增加了百姓很多开支。

二是交税的人数开始变少,为了笼络读书人,朱元璋制定了一些优免政策,比如秀才以上功名者,可以优免丁税。按照朱元璋的意思,只优免丁役,赋税该交还得交。但到了执行层面,这个规矩就变成了秀才以上功名者,不需要服丁役,交田赋,于是就有人开始投献土地到读书人名下。

江南之地的读书人都是牲口,读书那叫一个好,考个秀才、举人跟玩似的……

喜欢大明小公爷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大明小公爷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