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东晋唐王 > 第四百一十八章 三年计划

东晋唐王 第四百一十八章 三年计划

作者:无语道尊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4 04:40:17 来源:书海阁

对于各官员的封赏提拔,很快便下达的正式的公文,使得各级官府得以周知此事。由于江左改元,新的年号为升平,所以,这些公文之上便是升平元年了。武将们的升迁相对来说都比较的容易,基本上按照战功直接提拔便可以了。但像是王猛他们这些文官的奖励之举,就变得比较的麻烦了。

比如说王猛、周方他们这些人,虽然并没有直接上战场,但他们安定后方,全力支援前线的作战,其功劳一样很大。如果没有他们的努力的话,这场战争究竟会打成什么样子,谁也不知道。

文官体系的设计虽然有各级职位的存在,但问题是,现在的王猛他们已经是位列六部尚书了。再往上固然还有升的空间,但却不是李信这个大将军能够提拔的了。

比如说一些三公三孤之类,这些职衔那都是皇帝或者是自立为王者才能够封赏的。如果李信将他们给提拔到了这个地位,那不如干脆直接称王称帝算了。

另外的一个,也可以直接封赏爵位,但这一样也是帝王才能够做的事情,以李信的身份也办不到。如此一来,能够做的选择就相对比较的少了。

想来想去,在与王猛他们商量了一下之后,李信最后决定再设计一套散官阶出来。所谓散官,一般都是指那些有荣誉名称,享受到一定的特权,但却并没有实际权力的称号!

这样一来的话,像是王猛等各部尚书,因为此次战事功劳不小,便都被授予了中大夫的散官。新设立的散官阶一共有二十阶,一级最低,二十级最高。

好在,这种体系在前面各朝代都有,所以,做起来也不是很麻烦。而且,日后还将不断的完善,暂时而言的话,也都够用了。

至于说其他各地的官员们,但凡是在战争期间专心任事,境内百姓生活安定,没有什么事情发生的,也都受到了嘉奖。

除此之外,有一些地方官员也都受到了调整。

比如说上洛郡太守任通,这两年多来在上洛郡干得很是不错。如今的话,便被调往太原郡去任太守了。

对于太原郡这个地方,李信格外的重视。因为那个地方西控河西,南接上党平阳河东,北接新兴雁门,东则正对着中原大地。可以说,在太行以西黄河以东那一块地方,日后恐怕将会以之为中心。

将任通放在这个地方,也是为了让他好好的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将太原郡尽快从战乱之中恢复过来。太原郡这一块地方,地理优势独特,自古以来便是天下重地,开发历史非常的早。

只要能够将这一块地方的潜力给挖掘出来的话,那么,对于华山军而言,不啻于是再造了一个关中与河东!这对于日后华山军的长远发展而言,有着无比重要的意义。

而原本的上洛郡,李信则就地提拔了一个有能力的官员担任太守。

除此之外,像是秦州、北地、安定等地,也都有一些大小不一的调整。

由于在接下来一段可预见的时间之内,华山军应该不太可能再遭遇到如之前一般大规模的战争。所以,李信自然是将接下来的工作重心都给投入到民政治理上面来了。

他做事向来都比较喜欢先计划,这样就显得条理清晰一些。在召集了一众核心官员们商量过后,大致的计划便制定出来了。

这个计划有些类似于后世的五年计划,只是因为时局不同的关系,所以,李信称之为三年计划。

这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面的发展计划,因为形成了正式的公文,直接存档了。不过,知道这件事情的只有王猛等六部官员而已,外面的人基本上都不知道,而李信也没有明发给下面各级官府。

之所以他会这么做,是因为他想让六部的官员们知道接下来几年要干什么。但他又不想让底下的各级官员,都盯着这份计划,从而是为了完成计划而胡来。

他只要求顶层跟着大致的计划来执行便是,如此一来的话,下面的各级官府所受到的压力相对会更小一些。毕竟,计划这种东西固然是有其巨大的好处,但同样的,时间一久的话,必然会变得僵化起来。

李信可不想因为一时之功而给华山军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尤其是在这个时代的情况之下,朝廷自己纠错的能力几乎为零!

新的计划之中,首先要重视的,依然还是农业。先得保证大家都能够吃上饭,而后才能够有精力去做其他的事情啊!

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李信对于这一点是深信不疑的。关中与河东以及太原等地,本属沃土,尤其是经过了历朝历代的开发之后,可谓天下上州之地。

华山军现在占据了这么大的地利优势,如果不懂得好好运用的话,未免也太傻了一些。李信心中打定了主意,自己要学的就是当年的秦国,还有后来的汉朝。

如当年的秦国一样,依据关陇之利,慢慢壮大到最后吞并天下一统四方。而汉高祖刘邦当年与项羽争霸也是一样的情景。正是因为他掌控着汉中以及关中等地,所以才能够在面对着项羽屡战屡败的情况之下,最终反而是获得了胜利。

对于各级官府的要求,就是要劝课农桑,因地制宜的发展各地的农业。应该种小麦的地方就种小麦,可以种水稻的地方就种些水稻。再有,像是秦州陇西等地,自古以来都是天下畜牧重地。

所以,对于这些地方的要求,便是发展畜牧业。在不耽误正常农业生产的情况之下,尽量的多养牛羊马匹。这样的话,不但是能够为华山军提供更多的战马,还能够为治下各地的百姓们提供足够的肉食。

再一个,便是发展商业了。尽可能的减少关卡的阻碍,不妨碍正常的商业流动,让各地的商人们在华山军治下各地都能够做买卖。从而是利用他们,将天下各地的货物都给集中到关中等地来。

如果这两点都能够达成的话,那么,华山军治下百姓们的生活水平,至少会是大大提升的。而如此一来,百姓们的幸福感自然就会提升了。别看这个东西好像是挺玄乎的,其实说穿了也就非常的简单了。

当华山军治下的百姓们发现自己过的日子,远比天下其他地方的人要好的时候,他们就会自然而然的更加拥护华山军。如此一来,既方便了华山军的治理,又能够使得境内各地更加的安定。

有了百姓们支持的华山军,日后无论是想要做什么事情,都将变得容易多了。

农业和商业,这是两条重要的路线,李信和这个时代的人不太相同的地方,就在于说他对于商业的看法,相对来说是比较正面的。对于那些奉公守法的商人,他并没有什么恶感,他厌恶的是那些为富不仁,自私自利的奸商而已。

除此之外,还有就是教育与人才的培养了。

经过了一年时间的观察之后,在各地设立学校的事情就此有了定论。由于之前受限于各地财政以及师资力量的原因,所以,办学校的地方并不是特别多。李信看到这个情况之后,干脆便让薛瓒先选定几个地方试点一下。

如今,一年时间之后得出的结果是相当不错的。毕竟,自家孩子去上学,又不用自己出钱,还能够在学校解决一顿饭,相当程度上是减轻了百姓的压力的。

所以,试点学校的入学情况相当不错。而对于那些从各地进入关中的读书人来说,经过了吏部的考核之后,有一些人也都得到了重用。至于说没有过关的那些人,也都在丰厚的薪资之下,被薛瓒招去当老师了。

师资力量大大充实,先期反应又相当不错,再加上如今局势安定了下来。所以,这办学之事自然是应该要大力推动的了。

按照李信的建议,日后的办学将遵循金字塔的模式,即先办全底下最初级的学校,而后越是往上学校便越少。这样的话,相对而言财政上面的压力就会更小一些,对人员编制的压力也会相对减轻。

如今的华山军治下,大致算起来的话,乃是有四州之地。所以,除了最高级的那一所学校之外,暂时只建立四所州学。而后,下面便是各郡县之内的县学了。

等到日后财力不断的壮大,人手充足之后,这个体系便会慢慢的调整,变得越来越完善的。比如州学,这个只是过渡,日后是要改为郡学的。

与此同时,李信下令重建了汉朝之时的天碌和石渠二阁,尽收天下藏书,作为官方的图书馆,以供官员百姓们有志于学习之人可以从中借阅抄书。

而除了这两条之外,对于外地人才的吸纳政策也在不断的制定之中。不管对方是从哪里来的人,只要他愿意效忠于华山军,而且经过考核有真才实学的话,那么,便会被委以重任。

相对而言的话,这吸引外部人才的措施倒是早就开始施行了。而且,施行到现在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今的华山军之中,有不少的官员都是来自天下各地。

喜欢东晋唐王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东晋唐王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