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东晋唐王 > 第六百零五章 平燕策

东晋唐王 第六百零五章 平燕策

作者:无语道尊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4 04:40:17 来源:书海阁

代国的臣服是起到了一个很好的示范效应,北地其他的各支胡族,大惧之下在之后也就纷纷派人入长安,向大唐纳贡朝拜,以示臣服之意。这其中,除了高车与柔然等本来与代国不和的部族之外,还有不少乃是原本臣服于代国的胡族。如今代国既然已经是不存在了,他们这些人自然也就要另寻出路。

草原之上的生存是非常残酷的,实力弱小的部族只能够依靠于强大的势力而存在。所以,除了一些不甘心向大唐臣服的部族之外,基本上来说那些部族都选择了臣服于大唐。

而不臣服于大唐的,显然也不敢站出来与大唐为敌。毕竟,代国这个前车之鉴可就在眼前。他们这些比代国还不如的部族,真要是与大唐为敌的话,绝对是只有死路一条的。

因此,这一小部分的人就只有不断的北迁或者是西迁了。当然,大唐现在还没有精力管他们这么多,但等到日后的话,那就说不定了。

代国臣服之后,阴山以北一带便就此平静了下来。而在雁门、代郡以北的敕勒等部族,此时也都纷纷来降,就着这个趋势,李信便干脆将之前设立在旧长城一带的防线,再次向外扩张了不少。

但这些部族与什翼犍的处理不一样,李信并没有将这些地方给直接划分成郡县,而是暂时保留着原本的样子。因为到现在为止,他自己对于代州之事都还没有什么太大的信心,所以,准备先看看效果再说。

如此一来的话,也就意味着阴山以北、燕山以西的草原大漠,基本上都平定下来了。至少,大规模的战争不会再发生,大唐的很多兵力也不会被牵制在这一带。

原本是被四面包围的大唐,就此算是打开了一个局面,将一面的包围给彻底解开了。剩下的,便是要专心对付眼前大敌燕国了。

二月底,李信正式下令,将一部分的郡县设置给调整了一下。

大的策略是,将一些人口渐多的地方分流出去,新设置一些县城。比如过去有一些地方曾经设置过县城,只是因为后来战乱的原因,导致这些地方都废弃了。

如今时机合适的话,便要逐步恢复过来。随之而来的,则是各地都开始多出了一些县城来,这就必须要调整郡县的规划才行了。尤其是过往之时的设置中,有一些郡的管辖范围明显太大,而有一些又太小了。

本着平衡均分的原则,这一次的调整,李信将一部分的郡给缩小,而有一些则是变得大了起来。从整体上来说的话,兼顾了地方上的发展形势,给日后的发展算是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工部与户部的人则在朔方等地进行过考察之后,也终于是选定了地点,开始建设新一批的榷场了。榷场这东西不是城池,只是城池之中的一处设施而已,要做的只是调派专人管理护卫罢了。

因此,一旦准备妥当之后,一切进行起来便是非常的顺利了。到了三月中旬,各地的榷场已经是开始正式运转起来,各边境地区也就开始变得热闹了起来。

同时,工部派出的工匠们,也在草原之上召集胡族部众,正式开始建设代州各城。不过,按照先大后小的次序,这一件事情在草原之上可谓是大动作,绝非一年之功可以完成的。

尤其是还得防范着那些不甘心的胡族贵族,他们可能会趁机前来袭击大唐军民,所以,俞松还得打起精力来全力防范。连带着南部的朔方,也都未曾放松过。

再加上李信鼓励繁衍人口,所以,基本上来说的话,天定三年一开始,整个大唐便开始变得热火朝天起来。无论任何人看起来,如今的李信似乎都一心扑在了内政之上,对外面的事情已经是不太关心了一般。

但没有几个人知道的是,就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李信却是给周通、李二黑他们这些在外领兵的大将们下发了一道密旨。其中只提了一点要求,那就是让这些将领们都各自上折,提出各自的平燕方略来。

虽然说自己还没有立刻出兵与燕国开战的想法,但应该有的准备还是要做的。

原本的习惯,李信每一次作战之前,都会召集众将大臣们商议战事计划。越是大规模越是重要的战争便越是如此,连带着王猛他们这些文臣也都会加入进来。

但这一次,他改习惯了。他准备先看一看底下这些将领们独立思考的结果,然后的话,再从中汇集众智,说不定可以拿出一套完善的计划来。

当然,这一套计划在正式执行之前,肯定是要再与众人讨论一遍的。

随着密令的下达,各地的将领们都变得忙碌了起来。尤其是坐镇陇西、金城的周通与胡天,他们这几年来几乎都没有再参加过大的战事,所以,真还是有点闲得无聊了。

李信的这一道命令,可算是让他们找到了事情做。不过,因为要求保密,所以,这件事情便只能够由他们自己来做,连幕僚也不能知晓。如此一来,事情便不是那么容易完成的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直到四月初,各地的将领们都将这平燕策陆续的送了上来。

李信现在手中多了一个东西,那就是由工部全新制作的沙盘。这个东西配合上职方司绘制出来的舆图,便要形象生动得多了,一经推出之后,立刻便受到了广大将领们的喜爱。

李信也没有召集太多的人一起商讨,只是留下屠七在身边参谋而已。

每天,他待在自己的书房之中,拿着将领们的奏折,在沙盘之上不断的排兵布阵。而屠七,在这个时候便充当起了慕容恪,负责破解将领们的各种进攻。

两人就这样你来我往,将这一份份的平燕策都给试验了一遍。每一个人所提方案的优劣,都一一的被注记了出来。随之而来的,便是更多的改进方法。

虽然说现实的情况不见得如此,但至少大部分可能性都已经是推演出来了。而从中,李信也基本上得出一个相对完善的方案来。

剩下的,便是等到时机合适之时,召集将领们再来一遍大的攻防推演了。

毕竟人多力量大,不单纯是蛮力,而且在智力上面也是如此。单单凭他们两人的脑袋,有一些事情总是想不到的。在最全面最大的推演之中,必然还会发现更多的问题,有更多解决的办法。

燕国的那些人也许对大唐是日夜防范,但却不知道,此时的李信已经是开始将他们给摆在桌案上,准备着动手解决他们了。

时间渐渐的到了五月,又是一个夏收季节的来临,李信不得不暂时放下了对于平燕之事的推演,专心打理起夏收的事情来。

这个年头,祭祀总是重要无比的,皇天后土在百姓们心中总是神圣的存在,李信依照惯例去祭祀了一番。

但今年这中间却是出了一个小插曲,离长安不远的蓝田县令积劳成疾,最终因功殉职,倒在了岗位上面。

据说,他临死之前,还在田地之中与百姓们一起劳作,一连几天都是劳累不已。再加上年纪也不小,五十多岁在这个时代而言,已经是高龄了。因此,最终是劳累过度。

此事经由地方上奏,而后经过巡察御史与通政司详查,的确是属实之事。李信听到之后,也不由的是感叹不已,有些人是真正在为理想活着。

于公于私,这件事情都是值得大加表扬的。此等人便应青史留名,让后代之人都能够知道他的事例才是!

于是,李信亲自下令,除了是抚恤其家人子女之外,还命蓝田县官府及其家乡都刻碑留念,让大唐境内百姓官员都知道他的事迹,以为榜样。而且,还特别让礼部拟定了殊荣,赠与太守之职及荣衔谥号。

而且,这一件事情,给了李信不少的触动。过往之时他总以为没有那种纯粹的人,现在看起来,只是因为自己没有碰到罢了。如果说大唐臣子皆是如此的话,恐怕整个天下都太平了。

如果真是都这样,他这个唐王可不是垂拱而治就行了么!哪里用得着天天操劳国事,更不用设立那么多的监督机构来监督官员们的行政了。

一个想法,慢慢的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随着夏收季节的结束,李信又开始外出巡视了。和过往之时都不一样的是,这一次他主要是巡视河道与交通,看看各地的水陆设施,如今发展的都怎么样了。

尤其是对于一些重点之地的堤坝湖堰,更是他此行要查看的重点之地。毕竟,万一碰到什么时候雨水大增的话,这些地方极有可能形成危机源头,从而是威胁到周围百姓们的生存。

而就在大唐上下都在忙活着让国家变得更加强大,更加富强之时,在范阳国的慕容垂,此时也变得忙碌了起来。

他离开范阳国,直接北上到了燕郡。之后,便开始大肆调整兵力布署,虽然没有进攻军都关,但却开始大规模操练了起来。

喜欢东晋唐王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东晋唐王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