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唐奴牙郎 > 第451章 风雨飘摇(中)

大唐奴牙郎 第451章 风雨飘摇(中)

作者:夜尽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4 04:45:03 来源:书海阁

中书省,秘书监。

“杜校书,任少监寻你,速速去内院。”

听见这一声招呼,杜甫连忙从案台前站起身,拱了拱手,心情忐忑的走向后厢。

任少监,名为任粲,乃是开元初年的进士,学识渊博,文采斐然。

按照当年主考官的说法,任粲本应录为进士科的头名,但坏就坏在此人性格刚直,写的文章针砭时弊,锋芒过甚,不得已只得打入末等。

任粲在大唐官场沉浮已有四十多年,先后在刑部、御史台、京兆府等等官所职事,由于性格执拗,难以合群,所以每一处待的时间都不长,最后在天宝十三载年初,被调到了秘书监中,得了修撰经籍图书一职。

入了内院的栒房,杜甫瞧见一位须发皆白、不怒自威的老人,正在案台前看着一本册集。

而那册集,杜甫仔细瞧了封面,正是他先前去坊州采风,将沿途见闻编纂出来的文稿。

“阑风长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

听见任少监吟出自己作的这首诗,杜甫将头埋低了一些。

任粲放下文册,向杜甫说道:“老夫看了杜校书采风递上的阚集,其中说了北方水旱连灾,这里面都是去年的见闻?”

杜甫拱手称是。

任粲又问道:“今年那里是何情形,你可知晓?”

杜甫沉默片刻,摇头道不知。

任粲:“老夫专门去查了关中道、河南道、河东道各地呈上来的文书,众说纷纭,有说治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也有说境内灾害经年,饥荒四起的,一时之间,倒也不知谁对谁错。”

杜甫张口欲言,想了想,还是闭上了嘴巴。

任粲看了杜甫一眼:“老夫虽然身在长安,不知远方,但通过城中的见闻,大致也能猜个**不离十。一、城中粮价飞涨,已是去年的三倍;二、城外有大批流民聚集,堵塞了北向的官道,使得京兆府不得不出兵驱赶。这些事,已经证明北方必定是遭遇了大灾。”

杜甫拱手道:“任少监慧眼如炬,某自愧弗如。”

任粲加重了语气:“你并非是不知道,你只是不敢说。”

杜甫闻言一愣,面上露出愧色,喏喏不敢言。

任粲缓了片刻,看着杜甫无奈道:“说起来,此事也不应当怪你……老夫听说了,你去年采风坊州,回来之后,就将受灾情形写成奏疏,呈给上官,期待朝中处置。不料奏疏石沉大海,不仅没有回信,反而得了主官一顿训斥,这才不敢再说。”

杜甫闻言,身形微颤,面有动容,低头哽咽道:“甫知百姓困苦,只恨心有余,而力不足……”

任粲:“老夫原本在史馆中修史,年初才迁至秘书监,之前对天下时事并不知晓。如今大唐水旱连灾,百姓流离失所,各地所述不一,朝廷纾难不及。既然职官不作为,那这警世之事,就由吾等向朝廷来报。”

杜甫:“少监,甫应当如何做?”

任粲:“老夫为你开出路引,再发下官文,你立即启程,赶往关中等地,查清灾害现况,回来再写成奏疏。老夫以少监作保,将奏疏直接递入中书省,再请陛下过目,倘若灾情加重,势必要说得朝廷出手,救百姓于水火!”

杜甫站起身,面色激动,大声唱喏。

十日后,杜甫马不停蹄,一路向北。

中途路过奉先,连家门也顾不上进。

刚出长安时,杜甫赶路途中,尚见行人车队;然而,越是向北,人烟越是稀少。

行至坊州边境时,马车行于荒野,却是四籁俱静,就连鸟犬之声,都少有听闻。

行至坊州城外,水陆行的车夫向杜甫劝道:“阿郎入城,尽快去往府所,莫要在街道上多做停留。尤其是入夜,定要留在宅中,不可外出!”

杜甫闻言不解,刚想细问,那车夫拱拱手,径直离开了。

杜甫带着满腹的疑惑,踏入了坊州城的大门。

把守城门的武卫,饿的面黄肌瘦,瞧见杜甫之后,两眼放光,从地上爬了起来,冲到后者的面前。

杜甫吓了一跳,连忙掏出官身鱼符。

一番盘问之后,武卫们得知杜甫是朝官,悻悻离开。

杜甫入了城,只见白日之下,家家户户门窗紧闭,整条街道寂静无声。

他遥想去年来访,城中虽然也是萧条,但好歹偶尔还能看到开门的商户和过往的行人。

然而如今,整座城市死气沉沉。

杜甫一边走向府所,一边留心沿途,只见道路两旁的树皮树叶都被摘剥干净,就连地上的白土,都被挖掘一空。

走到府所的门前,杜甫敲响门板。

门房中走出一名府卫,听完杜甫的来意,上上下下打量了一番后者,便引他入内,去往内苑。

杜甫入了后厢的偏厅,不多时,与他是旧识的谢主簿,笑着走了出来。

一年多未见,杜甫见谢主簿虽然脸色有些发白,但却身体康健、神色轻松。

谢主簿听杜甫问起灾情,摇头说道:“任谁都没有想到,这场大灾持续了两年之久,却依然不见衰微之势。”杜甫:“那州府可曾上疏朝中,言明灾情?”

谢主簿:“说了又能如何,不说又能如何?”

杜甫:“定是要说的,州府遇灾,朝廷必定不会置之不理。”

谢主簿神色黯淡,摇头无奈道:“个中曲折,杜少陵怕是不知。”

杜甫刚想再问,厅外来了府卫,说道:“谢主簿,郑家的粮队已经到城门了。”

谢主簿闻言,站起身说道:“走吧。”

杜甫疑惑道:“去哪里?”

谢主簿看了一眼杜甫:“来了便知。”

杜甫跟着谢主簿还有一群府卫,来到城门。

只见一只浩浩荡荡的车队,停着城门之外,马车上都是沉甸甸的粮袋,车头又挂着『郑』字族旗。

谢主簿与车队首领寒暄了一阵,接着便一起向城中行去。

行在街道上,谢主簿见杜甫面有疑惑,便小声说道:“郑氏乃是关中大家,长安洛阳都有朝官,更与杨家有着联姻。杜少陵谨言慎行,莫要恶了他们。”

杜甫诧异不已。

车队刚刚入了长街,原本街道两旁紧闭的民宅纷纷打开,无数骨瘦嶙峋的百姓,冲出家门,跪伏在街旁,哭喊声不绝于耳。

“膝下一双儿女,三日未进粒米,奄奄一息,请上官发发慈悲,赐一口吃食!”

“家中十一口,已去了九人,只剩老妪与幼孙独活,孙儿腹饥,啼血不省,求善人怜悯!”

……

杜甫听着这些泣血之声,惊愕莫名。

丝毫未曾理会那些饥民,郑家粮队到了商行,开始当街运粮入店。

谢主簿看向街上那些蠢蠢欲动的百姓,如临大敌,朝府卫大声喊道:“护好粮食,莫要让歹人靠近!”

话音刚落,一袋粮食在卸车时掉落在地。

粮袋破损,掉出些许粟米。

百姓瞧见那些漏出来的粮食,也不知是谁发出一声哭嚎,众人便宛如饿狼扑食一般,纷纷冲了上来。

谢主簿见状大惊,大声令道:“打!给我狠狠的打!”

站在最前排的府卫,拿起水火棍,用尽浑身力气,一棍敲在一名冲上来的男子的头上。

只听一声骨裂,那男子天灵盖被砸凹下去,鲜血满面,砰然倒地,眼见就是不活了。

紧接着,又有数人被府卫打死在当场,饥民们这才感到畏惧,纷纷向后退去。

看着满地的狼藉,谢主簿当街骂道:“一帮刁民!讹诈不成,居然敢当街明抢,眼里没有王法了吗?!”

趁着这个空档,郑家快速收拾了现场,又将粮食全部搬入商行之中。

谢主簿见状,拉上杜甫,又带着府卫入了商行。

郑家搬来一些半斗的小袋,将它们分发给前来助阵的府所官员和卫卒。

谢主簿千恩万谢的接过粮袋,又向郑家管事说了不少好话。

杜甫看着递到手中的粮袋,浑身颤抖,好久没有缓过神来,仿佛依旧不敢相信刚刚所发生的一切。

谢主簿见状,对杜甫说道:“且将粮食收好,莫要被他人抢了去。现在粮价已经涨到了四十文,谁瞧见了都是眼热。”

长安粮价,一斗米四十八文,听见谢主簿的话,杜甫先是松了口气,接着说道:“斗米四十文,虽然贵,但也不至于……”

谢主簿闻言,嗤鼻道:“什么斗米四十文?是升米四十文才对!”

“一升米四十文?!”杜甫大惊失色:“那岂不是一斗米,要四百文?!”

谢主簿:“长安里的那帮贵人,哪里知晓关中粮食的贵贱,坊州粮价从年初开始,一斗米就涨到了两百文。如今,四百文还是郑家开恩。”

见杜甫神情诧异,谢主簿见怪不怪的说道:“坊州这里已经算是好的了,再往北去,那里受灾更是严重,别说四百文,就是八百文都买不到一斗粮食!”

四处看了看,谢主簿向杜甫小声劝道:“杜少陵,你我相识一场,某劝你一句,莫要再往北行了。相比坊州,那里的惨状,用阿鼻地狱来形容,也不为过。”

杜甫脚步踉跄,出了郑家商行。

门口处聚集的人群,大多已经散了个干净。

那几具尸体,也被城中饥饿的百姓,哄抢抬走。

只有一位年迈的老妪,跪在青石板上,将石缝之中,那些沾染着鲜血的粟粒,一颗一颗的挑出来,摞成一撮,小心翼翼的捧在手心,颤颤巍巍的行向远方。

喜欢大唐奴牙郎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大唐奴牙郎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