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唐奴牙郎 > 第484章 安西近况

大唐奴牙郎 第484章 安西近况

作者:夜尽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4 04:45:03 来源:书海阁

龟兹镇,安西都护府。

坐在书房中的周钧,正在处理着近期的公务,手中的一份报告,详细记载了安西内部的几件大事。

首先,安西四镇由于流民涌入,人口大增,原本无人打理的荒地,如今被大批的开垦出来。据各镇守使来报,在流民迁入的这三年里,安西境内垦荒超过三万三千余顷(1顷=100唐亩,1唐亩=0.871市亩)。

唐朝前中期,由于安西内部人口太少,各地屡陷外族之手,驻军耕战并作,耕牛、种子、农具自给不便,所以屯田一直没有多少发展。

但实际上,安西地广人稀,虽然大部分区域环境恶劣,但可以用来耕作的田地,并不在少。

自从周钧上任节度使之后,安西境内的动乱逐渐平息,流民迁入通道畅通,邻国威胁一一解除,耕牛、种子、农具等等也进行了集中统筹。

所以,安西境内,尤其是安西四镇的农业,迎来了一次极大的发展。

第二件大事,棉花丰产。

棉花种植,要求有以下这些条件,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昼夜温差大、灌溉便利。

安西境内种植棉花的自然条件可谓是极佳,都护府先前又颁下条令,设立低保价收购棉花,消除棉农的后顾之忧,种绵大户还可以折抵租庸等等。

正因如此,农户种植棉花的热情高涨,又有河东流民带来了棉花的良种,所以安西今年的棉花产业,是一个难得的大丰之年。

第三件大事,是关于匠鸿太学的火炮研制。

好消息是,安西军的第一门青铜火炮被研制了出来。

坏消息是,只开了一次炮,炸膛了。

又一个好消息是,虽然炸膛,但由于是青铜材质,并没有出现人员伤亡。

又一个坏消息是,由于是用黏土做成的铸炮模具,光是筑模,就整整花了大半个月的时间。如今火炮炸膛,这就意味着,想要再造第二门出来,就必须重新筑模,再耗上大半个月的时间。

周钧打开报告附录的绘画,上面详细画了第一门青铜火炮的示意图。

从外形上来看,这门火炮的模样,与周钧记忆中的早期火炮差不了太多。

周钧再仔细看了报告,发现了问题的所在。

第一个问题,匠人们大大低估了颗粒型火药在密闭空间内的威力,所以装药超量了;第二个问题,周钧当初画下图纸时,只画了外形,却没有标注外径和内径,结果设计出来的火炮,管壁厚度不足。

周钧将报告又往下翻,毛顺果然在后面提到了这两点。

除此之外,毛顺还指出了第三个问题,用黏土筑模法来造炮,由于冷却操作比较困难,炮体出模时,管壁上会出现许多细微的空腔,这也是试炮炸膛的一大原因。

接下来,关于解决办法,毛顺和贾比尔分别给出了建议。

贾比尔提议,一是将火药材料标准化,比如不同种类的炭粉,助燃能力各有不同,这需要反复实验,给出一个针对不同材料的调配标准;二是单独对青铜材质进行耐爆性测试,确定炮壁能够承受的燃爆极限。

而毛顺提议,用失蜡法替换土模法,来铸造火炮。

所谓失蜡法,大意便是先用蜂蜡做成铸件的模型,再用黏土填充内芯和敷成外范。加热烘烤后,蜡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个铸件内部模型变成中空。再往内浇灌熔液,便铸成器物。

这种方法,可以精密铸造火炮,而且模具可以反复使用。

但缺点也不少,比如铸造完成后,表面会出现毛刺、浮凸,需要进行反复打磨,而且蜂蜡的熔点很低,作业环境必须放在寒冷的地点等等。

毛顺建议在龟兹镇附近寻一处合适的地点,例如阴凉的山洞内部,将炮厂搬迁到那里。

周钧想了想,同意了这个提议,又写了一道手令,让亲兵首领孙阿应负责炮厂的护卫。

处理完火炮的制造事宜,周钧接下来拿起了织纺司和釉瓷司的报告。

自从都护府下了令,于阗镇和疏勒镇开始发展和拓建生丝坊。

但由于生丝产业短期内无法成形,所以安西织纺的原材料,大部分还是要向东边进行采购。

以官营为主的织布坊,如今在龟兹镇中新开了数家。

巨大而又复杂的花楼机,在无数匠人的集体协作下,每天都在不停的组装,并运送到织布坊中。

利用花楼机的性能,花纹精美而又复杂的重罗,成了安西目前官营的主要收入来源。

至于青瓷的烧制,都护府根据毛顺匠作书籍的记录,开始收集安西各地适合用作调制瓷土的软土(氧化硅和氧化铝的水合物)和硬土(类石英砂的硅酸盐)。

目前,已经收到不少符合要求的矿物土,董燕娘带着一众瓷匠,已经开始着手寻找最适合的混合比例和烧制方法。

周钧看完了这些,长吁了一口气,打开了最后一份文书。

这份文书,并不是报告,而是一封书信,写信者乃是敦煌郡的刺史柳载。柳载在信中这般写道,大碛商路重开,往来商贸逐渐频繁,官营收入增加,沙州也从前些年的战争之中,慢慢恢复了过来。无论是商业、手工业还是民生种种,都有了很大的起色。

但好景不长,自从周二郎被朝廷免了陇右黜陟使一职,关中地带以及附近的世家大族,对获利颇丰的大碛商路垂涎三尺,官商勾结之下,将手再一次的伸向了沙州。

朝廷派来崔大夫,司掌大碛商路,此人说是清流宿老,实则却是关中世家的话事人。以私营取代官营,盘剥本地百姓,抓捕本地豪族。所作所为,与当年的王鉷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载身为敦煌刺史,尽力缓和沙州矛盾,但成效不显,两方矛盾渐深,对峙时有发生。

崔大夫等一众朝官,视我为眼中钉肉中刺,数度上疏弹劾。

杨国忠与这些人沆瀣一气,网罗罪名,假造证据,构陷于我。

不得已之下,载已经请辞刺史一职,只可惜与周二郎当年的约定,亦是无法完成。

信中最后还写道,自从崔大夫等人控制了大碛商路,流民向西的通路,受到了极大的阻碍。

崔大夫等人,以过关税引为由,向流民收取人头费,极力榨取民脂民膏。

流民如今堰塞在沙州、瓜州一带,无钱过关者,已有数千,而且越来越多。

看到这里,周钧深深皱起了眉头。

思虑片刻,周钧奋笔疾书,写下一封回信。

信中寥寥数语,归结起来只有一句话,劝柳载尽快来安西。

喜欢大唐奴牙郎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大唐奴牙郎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