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唐奴牙郎 > 第489章 安史之乱

大唐奴牙郎 第489章 安史之乱

作者:夜尽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4 04:45:03 来源:书海阁

天宝十四载,十月初。

安禄山于范阳郡雄武城中,秘密召集了帐中心腹,当众诈称,奉圣人旨意率领部队讨伐逆臣杨国忠。

数日后,安禄山集结大军,在范阳举行誓师会,以清君侧之名,起兵叛唐。范阳文武,军中士卒,齐呼大胜,又奋勇请缨。

范阳、平卢、河东三大军镇,又裹挟罗、奚、契丹、室韦等异族精锐,共计二十万大军,各自从驻地向南出发,呈席卷天下之势。

安史之乱,也由此正式拉开了序幕。

与史书相比,这一次的安史之乱,有着几个比较明显的差异。

首先,叛乱发生的时间,要比史书中足足早了一个多月。

安禄山从八月开始精兵秣马,原本定下的叛乱时间,是在天宝十五载的正月。

一方面,由于杨国忠在长安城中抓捕安氏门客,又一再向李隆基进言,意图引诱安禄山来京中参加一年一度的大朝会。安禄山称病,一再拖延,担忧皇帝有了疑心,所以不得不将起事时间,提前了一些。

另一方面,安禄山埋伏在长安中的眼线来报,宫中有传闻称,李隆基有意召安西节度使周钧入京述职,并参加天宝十五载的大朝会。安禄山忌惮周钧,打算在后者入京之前,率先向朝廷发难,故而将起事时间,再次向前提前了一些。

于是,安史之乱的开始时间,定格在了天宝十四载的十月初。

另一个差异是兵力。

史书中的安史之乱,安禄山发兵时,三镇兵力再加上异族精锐,大约是十五万人,对外谎称是二十万人。

而这一次安史之乱,安禄山麾下的可用兵力,是真真正正达到了二十万。

这多出来的五万兵力,大多都是来自于漠北,包括了拔野古、骨利干等等部族。

这些部族,位于河北和回纥部之间的交界处。

在旧的历史中,回纥部在突利施的带领下,上下一心,团结协力,在短短数年的时间里,就统一了漠北草原。

所以,诸如拔野古、骨利干等等部族,都早早的投在了回纥部的帐下。

然而,在新的历史之中,回纥部由于『茶叶战争』,陷入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内乱之中。

安禄山在河北,趁着回纥部内乱,攻伐并吞并了不少漠北部族,壮大了军力,使得兵力大增。

回纥部虽然在天宝十二载左右,最终完成了统一草原的壮举,但是河北势力过于强大,那些被吞并的部落,想要再夺回来,几乎已经是不可能了。

就在安禄山率领大军南下之时,河北叛乱的消息,数度传入长安。

第一次是在天宝十四载的八月底,朔方东受降城的府所,快马向长安来告,说是范阳、平卢、河东三大军镇的军队正在集结,安禄山似有不臣之心。可惜,这封奏疏摆在李隆基的面前时,皇帝不仅不信,还斥责了府所使君,警告莫以妒贤之心,来中伤君臣的情分。

第二次,太原府于天宝十四载的九月中旬,再次派出快马,向长安上疏。告安禄山在范阳集结军势,整备武库,装运粮草,已有谋反之举。李隆基看了这封奏疏之后,依旧是半信半疑,出于担忧『伤及爱将之忠心』的想法,皇帝并没有在第一时间采取应对,而是想要派出使者去打探虚实。

十月中旬时,长安收到了无数州县,犹如雪花一般的奏疏,其中内容只有一条——安禄山叛乱。

然而此时,安禄山的军队已经从范阳出发了七日,日行六十里,进入了易州的地界。

长安城,含元殿。

一方价值连城的绝品端砚,被砸在了地上。

砚台碎裂,砚墨四溅。

站在大殿前列的大唐官员,垂着脑袋,看着沾染在官袍上的斑驳墨点,连大气也不敢喘一声。

“狼心狗肺!猪狗不如!”

李隆基赤红着双眼,状若疯狂,在大殿上不断咆哮。

殿中的文武百官,纷纷沉默不语。

骂了好一会儿,年事已高的李隆基体力不支,喘着粗气瘫入御座之中。

见陛下情绪稍稍平缓,杨国忠走出列说道:“陛下,安禄山不过一胡牲,肥肠满脑,鼠目寸光……河北造反,只是安禄山一人在反。据我所知,他手下人都不愿反。”

李隆基听了,心中宽慰,不停点头。

杨国忠又道:“更何况,朝廷在朔方、河西、陇右亦有边军,长安城中还有北衙六军、南衙十六卫,东西二都更有青壮百万……某观河北叛军,不过土鸡瓦狗之众!”

李隆基听到这里,拊掌笑道:“爱卿所言极是!”

就在这时,文武中传来一个声音:“陛下,右相所言,臣无法赞同。”

李隆基闻言看去,发现出言者,乃是哥舒翰。

石堡城之战后,哥舒翰嗜酒如命,落了中风,不良于行。

这一次上朝,哥舒翰是坐在抬椅上,被内侍们抬到了殿中。

此时的哥舒翰,不顾杨国忠的怒目而视,肃容说道:“北衙南衙的禁军,大多都是新伍之卒;至于东西二都的青壮,从未遭过战事,仓促之间难以成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李隆基觉得此言有些刺耳,沉声问道:“那应当如何做?”

哥舒翰:“第一,边军之中,属朔方军距离河北最近,陛下应当下旨令其尽快东进;第二,东西二都,挑选青壮,加紧操练,可作辅兵之用;第三,臣在陇右时,为了应对吐蕃,曾经建立了一只戍边军队,名为神策军,战事倘若吃紧,陛下可抽调其中军士,驰援长安;第四,回纥部如今称霸漠北,与河北素来存着忿怨,陛下可以遣派使者,去往回纥请援。”

哥舒翰停顿片刻,沉声说道:“陛下,河北平叛,除了上述四条,倘若想要万无一失,还应召回一人。”

李隆基:“召回何人?”

哥舒翰:“安西节度使,周钧。”

杨国忠听到这里,连忙站出来说道:“陛下,安禄山不过一痴肥胡儿,麾下的士兵也是一群乌合之众。哥舒将军所言,未免危言耸听……”

哥舒翰恼怒的打断了杨国忠:“叛军来自河北三镇,常年于苦寒之地作战,都是百战精兵,何来乌合之众一说?!安西节度使周钧,知兵事,有胆识,多谋略,曾经率领安西军,以少胜多,大败吐蕃和大食,是平叛主帅的不二人选!”

杨国忠咬牙说道:“安西军地处西域,距离长安城有七千里之遥。就算现在下旨令其开拔,进入关中,怕也是明年春暖花开之时了。那个时候,叛军早已灰飞烟灭。朝廷如此兴师动众,岂不是让周边的小国看了笑话?”

“再说了,大唐名将又岂有周钧一人?光是在这长安城中,高仙芝、程千里、毕思琛等等,皆是主帅之才。倒是哥舒将军,一心总想让周钧还朝,莫不是存了些其它的心思?”

哥舒翰闻言大怒,用手指着杨国忠,浑身颤抖,恨不得当场站起身与其相搏。

李隆基头疼的摆了摆手,示意二人冷静。

李隆基在御座前来回踱步,口中又不自觉说道:“八月时,朕就想让周钧回来省亲,再参加明年正月的大朝会。只不过右相那时说,安西局势紧张,周钧倘若离开,怕是无人能代其坐镇……”

杨国忠见李隆基犹豫,偷偷将手背到身后,打了个手势。

很快,有韦、裴、杨、薛姓的朝臣纷纷出列,向李隆基进言。

有人说,河北将士都是心向大唐,造反之事,不过是迫不得已,只要加以时日,必定能够幡然醒悟,弃暗投明。

有人说,叛军貌似来势汹汹,其实外强中干,各州府有坚城,又有义军,多番阻截之下,叛军兵力必定消耗甚多。

有人说,朔方、河西、陇右,在加上京畿南北两衙,控兵之数已经超过了四十万,对上叛军,已经有着绝对的优势。

还有人说,安西军距离长安遥远,倘若调动,一路上消耗粮草补给甚多,反而会拖累平叛的步伐。安西都护府又牵制大食和吐蕃,必须要有一员大将坐镇云云。

李隆基重新坐回御座,看了看满朝文武,思考良久后,终于下定决心说道:“封毕思琛为都畿兵马使,到东京洛阳募兵;再封金吾将军程千里为河东节度副使,去往河东募兵;令朔方军东进,共击叛军。”

哥舒翰闻言大急,连忙向李隆基说道:“陛下,这些兵力,恐不足阻挡叛军!”

杨国忠得意洋洋的说道:“安禄山叛乱,本就是失心失德之举,其麾下兵士必定有人反对。且瞧着吧,无需朝廷出手,叛军之中就会内讧。如今陛下在河东、洛阳募兵,又令朔方军东进,已是万全之策……如此一来,陛下请放心,不到十天,安禄山的脑袋肯定会被送到长安!”

李隆基闻言,微笑着点头:“安禄山宵小之辈,朕又岂会将他放在眼里?这般安排,已是谨慎行事。”

朝中文武,山呼万岁,唯有哥舒翰一人,跪在原地,脸上满是绝望。

喜欢大唐奴牙郎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大唐奴牙郎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