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唐奴牙郎 > 第657章 丁税与藩镇(下)

大唐奴牙郎 第657章 丁税与藩镇(下)

作者:夜尽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4 04:45:03 来源:书海阁

一个丁税,一个藩镇。

前者引申出去,实际上是权贵阶级对于土地和人口的控制,后者发展下去,其实是地方军事势力的失控。

当下这两个问题,看起来还并不严重,但是周钧心中明白,这些都算是贯穿大唐命脉的巨大难题。

一百五十年后,大唐灭亡,有一多半的原因,要归功于此。

周钧看向朝中百官,开口问道:“丁税严苛,人口难兴,诸位爱卿,可有良策?”

殿中陷入了一片寂静。

皇帝说的这些问题,一个是历史难题,一个是战争遗留,想要解决,涉及到方方面面,根本不是简单就能处置的。

周钧将视线投向杜甫。

后者有心想要解答,但思来想去,脸上也是无奈。

杜甫忧国忧民,平日里善于发现弊病,但是他骨子里是个文人,在政治这方面的手段还是不足。

倘若让他来分析,应当如何处理政务,杜甫自然是无法说出。

周钧也清楚这一点,转而将视线投向他人。

封常清思考后说道:“自先秦以来,丁税就是朝廷的常制,为了防止贵门兼并土地、私纳隐户,历朝历代也想了不少办法。想要处置,关键还是在于两点,清查和定额。”

周钧听到清查和定额,倒是猛地想起一件事来。

他向户部中的官员问道:“天下人口、土地丈量可有数?”

后者答道:“皆有数。”

周钧:“好,既然天下的人口,还有土地都已经统计完毕,那么从今往后,丁税便摊入到土地之中去。”

丁税摊入到土地中去?

百官闻言,皆是不解。

周钧:“大唐人口的数字,已经统计出来了,那么按照这个数字,大唐丁税的总额,应当是可以计算出来的。”

用人口数字乘以单人丁税,就能得到大唐总丁税的金额,这并非是难事。

见众臣点头,周钧又说道:“总丁税已经有数,天下被私占的土地,也已经丈量完毕。那么从今往后,丁税的缴纳,不再按照人口的增减,还是按照每一亩的土地进行计算和缴纳。”

见众人还是不解,周钧举例道:“比如,当下大唐的总人口是一千五百万,而丁税是每人四十钱,那么从今往后,每年的总丁税就是六万万钱。土地丈量之后,应授田是两万又八千万亩,这般算下来,每一亩私业田每年应当缴纳差不多两文的丁税钱。”

“而这个计算方式,倘若用一句话来形容,便是『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均税量田,摊丁入亩』。”

殿中的官员,听见周钧口中的这句话,个个都是震惊。

丁税再也不按照人口而增加,而是改为,百姓根据所占田地的多少,来缴纳丁税。

此举废除了历朝历代延续千年的『人头税』,同时也打击了权贵阶级兼并土地的意图。

最关键的是,无地和少地的百姓,再也不用承担高额的人丁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等于解放了百姓的劳动力。

让天下的人口不再着眼于田地,而是促使他们离开农田,转而向城市和手工业去靠近,一定程度上解放了被土地所束缚的劳动力。

周钧心中清楚,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都是清朝康熙年间的政策,此举缓和社会矛盾、释放社会活力、促进生产发展,使得之后的康乾盛世成为了可能。

封常清在仔细理解了摊丁入亩的政策之后,向周钧提出了一个问题:“陛下,此举乃是良策,但是也可能使得百姓为了逃避丁税而主动弃田。”

周钧点头道:“你说的没错,百姓为了躲避丁税,有可能会主动弃田,拥有众多田产的显贵,为了降低丁税带来的负担,也可能会主动减少名下的田产,这其实并非是坏事。”

封常清有些不解:“百姓弃田,天下种田的农户就会减少,朝廷收上来的粮食也会减少,此举可能会造成粮价冲高,不利于民生。”

周钧此时也不打算多解释,只是对封常清说道:“摊丁入亩发布之后,由户部牵头,再向州县发文,但凡有百姓和大户想要弃田,朝廷尽数全收。将这些田地登记在册,全部由国家进行收储,重新录为官田。”

封常清闻言,躬身道了一声遵旨。

丁税的事情暂告段落,接下来便是藩镇的问题。

相较而言,藩镇问题远比丁税要棘手。

而且,眼下北唐还处于战争阶段,四面环敌的前提下,如果贸然对藩镇下重手,反而会引起混乱,得不偿失。

所以,周钧在朝堂之上,并没有点出藩镇一词,而是将整件事的焦点,停留在迁民和隐户之上。

周钧对百官问道:“百姓从北方流向南方,丁税之事已经有了定论,那么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办法,可以阻止这种趋势?”

接下来,有一名官员站了出来。

看清此人的容貌,周钧有些意外。

这人不是别人,正是锦衣卫闻节司的员外郎元载。

元载出列后,向周钧躬身道:“陛下,迎南人北上,臣有一策。”

周钧:“你有何计策?”

元载:“臣在河北时,于市井之间,见百姓尤喜戏曲、说书,其中又有《大唐文报》,是为当红刊物,百姓见之爱不释手,传阅多时。陛下曾经主笔的文稿,在文报之中,更是广受欢迎,被人们所传唱。”

周钧听到这里,顿感受用,不禁轻轻点头。

元载看见之后,笑着说道:“陛下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大唐文报》更是民间热衷之物,就连江南、蜀中、山南等地,都声名远扬。既然如此,何不以文报为载,向南方百姓宣扬陛下的文治武功,使得他们升起归顺之心?”

周钧听完,倒觉得元载说了一个好办法。

《大唐文报》的名声,如今已经传遍了大唐的每一个角落。

利用这份报纸的影响力,来宣扬北唐的功绩,顺便暗暗贬低一下南唐,使得天下百姓升起北向之心,倒也是个帮助迁民回流的好办法。

周钧想完这些,看向元载,刚想说些褒奖之语,突然反应了过来。

元载这个家伙,在历史上不愧有巧舌擅言之名,几句话说下来,不仅把事情给办了,而且说了一通奉承,让人听了也是舒服。

这样的人,用起来虽然便利,但日后倘若不加以控制,恐怕也是个麻烦。

喜欢大唐奴牙郎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大唐奴牙郎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