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唐奴牙郎 > 第728章 长安劫

大唐奴牙郎 第728章 长安劫

作者:夜尽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4 04:45:03 来源:书海阁

数日之后,吐蕃大军抵达长安。

高适站在长安金光门的城楼上,看着吐蕃军队绵延数里,一眼望不到头,不由眉头紧锁。

长安城中,兵力不足万人,而这座城池光是正门,便有九处。

当年,郭子仪进攻长安城,安守忠战败之后,燕军大将田承嗣毫不犹豫的弃城而走,原因便是城池辽阔,在没有足够兵力的前提下,防守难度太大。

而如今,针对这一情况,手中只有九千兵力的高适,无奈之下,只能采用多点防守、多布疑兵的策略。

吐蕃大军抵达长安城下的时候,桑赤若和一众吐蕃贵人,看见长安城头,到处都是旌旗飘舞,又在城墙后方瞧见无数兵卒的身影。

吐蕃次相敦仁增紧锁眉头,向桑赤若说道:“长安城的兵力居然还有这么多,实在是出乎意料。”

桑赤若并没有说话,只是骑在马上,仔细看了一会儿远处的长安城。

不久之后,他对其他人说道:“城墙绵延,不见尽头。这种城池,不利于防守。倘若我是军中主将,倘若有敌来袭,必定不会寄望于守城,而是会依托城外的工事,来抵御敌军。”

敦仁增:“大论的意思是,城头上的士兵,不过都是临时找来拼凑的百姓?长安城中,此时已经兵力不足?”

桑赤若举起马鞭,指向城池的另一个方向,说道:“长安城的守将,究竟是否如我所料,想要验证,也很简单。派出偏军,同时攻打其它城门。如果守军是由百姓临时拼凑的,那么守军必定战力低下。”

吐蕃军抵达长安的西门,接下来的举动,出乎城中守军的预料。

吐蕃人并没有着急攻城,而是在驻扎之后,从中军大营分出两只偏军,在城池的南北两个方向,都立下了一处分营。

如此一来,吐蕃大军分成了三只部队,从西、南、北三个方向,对长安采取了笼城之势。

开战第一日,长安城防就险象环生,错漏不断。

从百姓中征召的民勇,由于接受训练的时间尚短,故而在战事之中手忙脚乱。

例如:

不待敌人进入射程,就发射箭矢;火药桶尚未点燃引线,就推下城墙;在城头搏杀到一半,心生畏惧,掉头逃跑。

诸如此类的事情,层出不穷。

身为长安城守的指挥,大唐左相高适,如同救火一般,四处奔走。

哪里的战事危急,哪里的门楼立起红旗,高适便要带上近卫,去往该处的军营,鼓舞士气,调度士兵。

战斗打了两日,高适就两天两夜没有合眼,身体枯瘦的不成人形,浑身上下,唯有双眼依旧奕奕有神。

反观吐蕃大军,主将桑赤若,此时已经摸清了唐军的底细,知晓长安城中的战兵很少,大多都是临时召集的募勇。

于是,战斗开始的第三日,桑赤若调集重兵,选择西向的金光门,打算一鼓作气,彻底拿下长安城。

吐蕃军的异动,引起了长安守军的警惕。

当唐军将这一消息,向高适汇报之后,后者很快就意识到,吐蕃军或许今日就会在西门加强攻势。

登上城楼,仔细观察了一番吐蕃军的调动,高适在确定了敌军的集结方向之后,事先将兵力安排妥当。

总攻开始之时,金光门外的吐蕃大军,五千人分为一队,又分成左中右三部,同时对城门发起了进攻。

一万五千人的吐蕃攻城军队,如海浪一般,向着长安的城墙席卷而来。

高适不顾他人的劝阻,站在前线的城楼上,城中守军和百姓,见左相身处战场,丝毫不见惧色,个个都是受其鼓舞。

每个人都是悍不畏死,奋战在城墙上,与吐蕃军进行着殊死搏斗。

唐军士气正高,再加上长安作为京畿要冲,武库之中火药、火炮都是充足。

而且,经过了前两日的磨合,大多原本未经战事的民勇,已经逐渐熟悉了火器的操作。

所以,唐军兵力虽然处于劣势,但是凭借着源源不断的后方补给,在面对吐蕃军的时候,丝毫不落于下风。

城墙上抛下的火药桶,在城墙下方接连爆炸,将攻城的吐蕃军炸的尸横遍野。

至于那些攻上城头的吐蕃士兵,等待他们的,是摆满了整条战线、一字排开的虎蹲炮。

伴随着城墙上轰隆响起的炮声,吐蕃士兵的残肢碎甲,宛如下雨一般,纷纷落下。

长安之战,从上午一直打到了傍晚。

战场之上,到处都是死者的尸体。

长安外围的城墙,被大火和硝烟,熏成了黑灰的颜色,远远看去,就像城池被乌云笼罩一般。

吐蕃军先行投入的一万五千攻城大军,几乎损失了三分之一,长安守军也有三千左右的伤亡。

当晚的吐蕃大营,平日里素来淡定的桑赤若,当着众人的面,极少见的大怒。

今日的战场上,唐军不足万人,剩下的,不过是一群从未上过战场的百姓。

在此种情况下,攻打长安的首日,吐蕃军居然折损五千,而且还未取得寸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这种战绩,倘若传回逻些城,势必会遭到吐蕃贵族们的耻笑。

盛怒的桑赤若,当场处死了今日负责指挥的数十名将领,又对明日负责攻城的吐蕃将领,下了死令,必须拿下长安外城。

可惜,桑赤若虽然下了命令,但吐蕃军在接下来数日的攻势之中,依旧无法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唐军包括火药桶、虎蹲炮、长炮在内的火器,成了吐蕃军攻城的最大障碍。

这些火器,不似刀枪弓弩一类的军用品,需要长时间的训练。

任何一个百姓,只要简单学了一些装药和点燃的知识,就能走上战场,操作火器,协助杀敌。

而当年,为了支持河湟、山南、河东战场,长安的武库又数次被扩建和填充,以供前线使用。

所以,长安城的火器,成了吐蕃军的心头大患。

桑赤若在大营中思虑了很久,意识到先前的错误,开始转变攻城的思路。

唐军拥有大量火器,又占了守城的地利之便,吐蕃军倘若强攻,死伤暂且不说,短期很难拿下城池。

但是,火器的使用,本身就有弱点。

例如虎蹲炮和长炮,需要在白天视线较好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倘若遇到黑夜、大雾、大雨一类的天气,威力和准头就会丧失。

想到这里,桑赤若招来军中心腹,开始安排接下来的计策。

既然白天无法应对火器,那么就采用夜袭的方式,攀上城墙,进攻长安。

长安城墙虽然高耸坚固,但对于吐蕃的山隗军而言,却依旧算不了什么。

山隗军中,大多都是在山麓生活的蛮人,翻身越岭都不在话下,更何况城墙。

桑赤若招来山隗军大将殷屠,对其说道:“这几日,吐蕃军会继续在西线战场,吸引住唐军的注意力。而你们山隗军,选出一只精锐小队,择日于深夜去往南线,再乘着唐人不备,攀上那里的城墙,占下城门!”

殷屠大声领命。

几日后,殷屠率领五百山隗军,趁着夜色去往长安南向的城门。

由于近日来,吐蕃军一直在西线发起攻势,故而南线唐军的戒备,并不森严。

山隗军中那些山民出身的军卒,利用特有的攀岩工具,避开唐军的巡哨,并没有花太大的力气,就爬上了城墙。

只不过,在山隗军去往城门的时候,终究还是运气不好,被一名唐军哨兵看见。

后者及时敲响了警钟,又大呼有人夜袭。

殷屠大怒,抛出飞斧,杀了那名哨兵,又向手下发令,变偷袭为强攻,尽快拿下城门。

五百山隗军,冲向刚刚集结的守军,后者猝不及防,一时之间被打的接连后退。

殷屠见唐军败退,也不恋战,直接去了南门城楼,杀掉其中的守卒,下令放下吊桥,再转动绞盘,打开城门。

一直埋伏在南门附近的吐蕃军,见山隗军得手,纷纷上马,一边欢呼,一边向着城门奔去。

南门唐军见城楼失守,又见城外吐蕃大军,打着火把快速袭来,一时之间不知如何是好,陷入了混乱。

就在这时,得到消息的高适,带着亲兵及时赶到了南门。

先是砍死了几个想要逃跑的溃兵,高适见唐军混乱,又向亲卫下令,在前线升起大将的旗帜。

亲兵闻言,有些犹豫,向高适劝道:“左相,眼下城门混乱,我们人数少,距离敌军又近。倘若升起将旗,就等于在黑暗之中升起了火烛,我军固然能够看见,但是敌军也能看见,不如派出传令兵,四处……”

高适不待亲兵说完,当场喝道:“城门失守,长安数十万百姓,即将生灵涂炭,此等紧要关头,怎可犹豫!”

说完,高适再次下令,升起将旗。

当高适的将旗,在南门升起的时候,原本一盘散沙的唐军,顿时有了主心骨。

有人高声喊道:“左相!左相来了!”

又有人喊道:“左相尚且不惧,吾等又怎能退避!”

就在唐军士气恢复的时候,已经控制住城门的山隗军,此时也发现了左相高适的位置。

殷屠怒目瞪向高适的将旗,将手放在嘴边,打了一声呼哨。

下一秒钟,五百名山隗军分出一部,朝着高适所在的地方,快速攻去。

高适的亲兵,本来人数就不多,面对这群力大无穷的山隗军,只能一边列阵抵抗,一边尽力推延。

在付出了近百人的牺牲之后,山隗军大将殷屠,见原本退散的唐军,逐渐包围了上来,知晓此次夜袭功亏一篑,只能下令尽快撤退。

心有不甘的山隗军,向着高适亲兵的阵列,抛去一阵箭雨,最后悻悻的退出了城门。

南门此时被唐军夺回,城门缓缓关上,吊桥也被升起。

距离城门仅仅不到百米的吐蕃前锋,眼见城门慢慢关上,只能纷纷下马,骑兵成为步兵,改奇袭为攻城。

夺回城门的唐军,很快攀上了城墙,面对蜂拥而来的敌军,开始借着火把和月色,对敌人发起一轮又一轮的攻击。箭矢、火药桶和火炮,在南门前方的战场,交叉构筑,形成了一道死亡防线,任何想要穿越这片区域的吐蕃兵,都必须付出生命的代价。

城内,高适的亲兵队,面对山隗军的突击,虽然损失惨重,但依然有不少人存活了下来。

亲兵队守原本正在庆幸,突然发现身后的高适面色有异,不由低头看去。

只见高适的胸口,中了一根流矢。

箭头穿透铠甲,直接刺入了身体。

亲兵队守大惊失色,赶忙想要呼喊求助。

高适一把拉住他,小声说道:“莫要声张。”

亲兵队守连忙说,要去找医师,拔出箭矢。

高适摇头道:“眼下城头战事未歇,倘若军中知晓老夫重伤,我军士气必定受挫,而敌军必会趁势决战……你寻人将帅印,转交给副将鲁孝,倘若老夫有事,令其统管三军。”

亲兵队守喉头哽咽,眼中满是热泪,数次想要说话,最后只能轻轻点头。

高适微微喘了一口气,继续说道:“你剪掉箭羽,找一件宽袍,遮住老夫的铠甲,再扶着老夫,登上城楼。”

当亲兵队守将高适扶上城楼时,正在与吐蕃大军作战的守军,见到左相坐镇,纷纷欢呼起来。

一时之间,唐军士气大涨,将城下的吐蕃军,打的溃不成军。

高适抓住佩剑,死死抵住地面,宛如旗杆一般,站的笔直。

在稳固住身体平衡的同时,高适任由伤口中的鲜血,一点一滴的顺着铠甲,落在脚下。

微热的血液,一丝一丝,带走着老人残存的生机。

耳旁的厮杀声,越来越遥远。

不知过了多久,黎明的晨曦,出现在了地平线上。

一缕清晨的光亮,投在了高适的脸上。

老人吃力的抬起头来,看向长安城的天边,最后慢慢闭上了眼睛。

喜欢大唐奴牙郎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大唐奴牙郎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