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 > 第三百二十八章 朱棣教导朱雄英,疯了!疯了!

本来,这就是孩子们的问题。

孩子们不清楚其中缘故,他们大人,只要随意听听就知道了。

可随着太孙提出,接近建安孩子的办法后。

这个问题,就连他们这些大人都开始感兴趣了。

众人全都看着朱棣。

尤其是沈至。

朱棣评价朱雄英提出的办法,是向愚昧妥协,达到了接近建安孩子的目的。

却并不能改变这些孩子。

沈至十分想知道,朱棣会用什么方式。

首先,他想不出,除此之外的第二种办法。

其次,这个问题,看似并不起眼。

但他感觉,能从中看到,燕王朱棣如何接触百姓。

一定程度,能折射反应,燕王的治民理念。

……

被这么多双眼睛注视。

朱棣笑笑,视线最终停留在雄英身上,伸手揉了揉小脑袋,“往后做任何事,都首先要明白,我们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你们只是想接近今天那群小伙伴,大家一起玩儿,故意穿的脏兮兮没什么。”

……

但目标如果是改变他们。

向愚昧妥协的方式,绝不能达到目的!

……

“我们来建安,不是来沽名钓誉,邀买人心,我们来建安的目的,就是改变建安百姓,贫穷、落后、愚昧的现状,所以我们接触建安百姓时,不用急于融入,也绝不为几句百姓好评,向愚昧屈从……”

其实,让建安百姓说他几句好话。

甚至等他离开建安时,让建安百姓送上一把万民伞。

实在太容易了。

只要出入从简,做出一副与民同甘共苦的样子。

百姓很容易就能被糊弄。

盛赞他。

把他夸成一个贤王。

这个时代的好官儿,其实很好当。

可这又有什么用?

这种作秀姿态。

他来建安时,建安如何。

他离开时,建安恐怕也不会有太多变化。

……

朱棣收敛思绪,看向徐辉祖、徐膺绪、徐增寿、蒋进忠等人,“接下来,你们中,有人要主政一个县,有人要去农村搞乡土村社建设,去了,也不要搞这套向愚昧屈从的做派……”

接近百姓、接近建安孩子们。

不一定要把自己装扮的脏兮兮才行。

人与人的共同点有很多。

比如认真、努力。

“百姓身上,不只有脏这类愚昧表征,还有认真、努力这类最为高尚的内核,你们去了后,只要认真努力做事,就算你们每天把自己收拾的干干净净,百姓也认同你,因为这是我们和村里农民都有的共同点……”

……

朱棣还在继续说。

其他人听着若有所思。

徐妙云眼神含笑,柔和看了看朱棣。

如何与百姓正确打交道,在场所有人,四郎最有发言权。

不!

放眼整个大明上层。

她觉,四郎也是最有发言权的。

阿爹、父皇他们出身农民,但他们也不如四郎。

当初,四郎如何赢得村里叔伯婶子认同?

还都想把适龄闺女嫁给四郎?

就是四郎过日子井井有条,做事情认真努力!

一个人,生活在一个村子里,只要具备这几样品质,除了那种好吃懒做的,大部分乡亲,都愿意亲近接触。

因为有共同点,本能会产生一种亲近。

后来,八叔他们开始效仿四郎顾家。

以往,八叔他们干完田里的活,回家后,如果有大牲口,会照顾大牲口。

可其他事情,直接就做了甩手掌柜。

可看着四郎,八叔他们也开始效仿,会顺手帮着打扫院子,做这些,原本他们眼中,该女人做,或者,不做也不影响填饱肚子的事情。

土桥村风貌因此而变化很大。

……

“当我们和百姓,用彼此都拥有的优秀共同点,打成一片时,百姓更加信服我们,然后就会不自觉跟着我们学,最终改变百姓愚昧,让百姓变得更优秀,更有能力,过上好日子……”

……

“姐夫在土桥村就是这么做的!”徐辉祖突然惊呼一声,惊喜道:“我明白了!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众人纷纷扭头看向徐辉祖。

谁都能看出,徐辉祖此时,满脸底气和自信。

蒋进忠若有所思。

他在老家村子里搞乡土村社建设。

今年都开始有收效了。

可总觉,和去岁考察土桥村时,差别很大。

现在,他终于明白了。

他以蒋家少爷,朝廷官员的身份回到老家村子里,带着村民搞乡土村社。

乡亲愿意听他指挥,是因他蒋家少爷、朝廷官员的身份!

而且,他搞乡土村社,就是动动嘴皮子,指挥百姓去干。

自己根本没有亲自投身其中。

没像朱先生那样,亲自一起干过。

百姓在粮食收获上,的确获益了。

但百姓并未学习他,而且,在建设的过程中,现在反思一下,他身上,也没什么让百姓可学的。学他显摆?

学他站在田埂上,指点江山?

朱先生离开土桥村。

土桥村乡亲若是在朱先生身上学到了一星半点,肯定有能力,自发继续建设发展本村乡土村社。

可他不管老家村子。

村里百姓,能吗?

恐怕最多维持现状,需要好长时间,慢慢摸索,才能。

“朱先生……”

众人闻声,视线纷纷从徐辉祖,转移到蒋进忠。

蒋进忠好奇问:“先生,你走后,八叔他们能独立自主,继续建设发展土桥村乡土村社吗?”

徐妙云低头看着怀中小祈婳,笑了。

蒋进忠缺点很多。

但优点也不差。

听了四郎一番话,已经意识到问题了。

朱棣逗弄着小雍鸣,笑道:“能,给你说几件事,你就知道,八叔他们现在的能力,离开时,我和妙云决定,把我们在土桥村分红,攒起来,为以后土桥村孩子学习所用,八叔他们立刻提出,修建村属学仓,每年秋收后,拿出一部分粮食……”

沈至第一次听闻这些。

满脸震惊。

他是商人之家出身。

学仓之事虽小,但他很清楚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土桥村村民,已经具有了一定粗浅投资意识。

这恰恰是农民,之所以贫穷的根本原因之一。

果然!

蒋进忠则一点儿都不奇怪。

之前,他就判断,即便殿下走了,土桥村乡亲也有独立发展乡土村社的能力。

或许不如朱先生领导。

但有这种能力,就足够了。

土桥村有,他老家村子却做不到。

根本原因,就是土桥村乡亲,默默效仿朱先生,不知不觉,其实已经从朱先生身上学到了很多。

“殿下。”顾学文突然开口,悲观道:“若乡土村社的建设这般复杂,恐怕很难推及天下,我可以十分肯定说,本朝官员,没几个人会如朱先生这般,教育引导农民,一旦让百姓自行建设乡土村社,他们没有这个能力……”

朱四郎的乡土村社,绝不可能成功!

跟着朱四郎没前途!

顾学文瞥了眼沈至。

沈至察觉顾学文眼神,也知这个姑父在暗示什么,视若罔闻,只是看着朱棣。

姑父的问题虽然不怀好意。

但他也很想听听燕王怎么说。

朱棣笑笑,“百姓自主建设乡土村社,发展壮大乡土村社的经济规模,这的确需要很长时间,我估计,至少得十几年。”

“但我并不悲观。”

“朝廷只要引导百姓,建成最基础的乡土村社就行,集中人力物力,能建立起村属粮仓,百姓的粮食,不要贱卖,集中一个村子的财富,能逐渐添置铁制农具、买得起耕牛,一个村子,最终有能力,直接拉着粮食,来县衙交田税,避免乡绅盘剥,最终竞拍包税都要彻底被取消……”

所谓基础版乡土村社。

在他眼中。

就像一个开源系统的源代码。

这套源代码,粗糙、原始、不好看,但所有村子都能套用。

能让大明境内,所有村庄都解决温饱问题,实现一定的财富积累。

“这其中,肯定会有一些村子,出现能人,想出一些迅速致富的法子……”

朱棣看向沈至,“就好像你们周庄,沈家帮周庄百姓建设乡土村社,你们沈家掌握着最先进的种桑树、养蚕、缫丝、纺纱手艺,能不能传授给百姓呢?”

朱棣指了指采绿几个小姑娘一桌,“就像我们采绿这些小姑娘,周庄肯定也有很多,在她们年纪小时,让她们识文断字,读几年书,**岁时,传授她们纺纱手艺,学过知识的女孩子,接受能力一定不差,这样一群女孩子,将来在村中纺纱,织出上等精美的丝织品,肯定不难……”

“周围的村子就会效仿……”

“我家老头子,乃至大明现在的很多勋贵,都是泥腿子出身。

农村,从来就不缺能人,一旦乡土村社遍及天下,农村会有无数的能人涌现。

一些自主发展性差的村子,就会效仿,所以乡土村社的发展,根本不是问题,百姓缺少一个机会!

缺少财富原始积累的机会!”

顾学文低下头。

沈至则十分激动,起身承诺道:“殿下的提议很好,我会马上修书大伯,沈家一定倾囊相授!”

这件事,对沈家而言,也有好处。

村民织出的上等丝织品,最终都要售卖出去。

沈家作为村民的帮扶者。

只要价格公道合理,肯定会优先选沈家。

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以及这位殿下,要剿灭倭寇海盗,寻求朝廷开海禁。

如今,他才明白,这是一环套一环!

大明朝,若能大刀阔斧,决心坚定,持续推进这位殿下构想的理念。

未来,一定是一个物质极为丰富的时代!

殿下在大明做不了主,大明无法实现也没关系。

等这位殿下出海后,他跟随出海,在四海之上,参与建设这个,想想就让人心潮澎湃的时代!“四叔,你还没教我们,如何用正确方式,接近建安的穷苦同龄人。”朱雄英突然开口,打断众人思绪。

哈哈……

一群人顿时爽朗大笑。

他们聊得热络、激动。

把这群孩子给忽略了。

其实,方法殿下已经说了,只是没说具体办法罢了。

笑过后。

朱棣摸了摸雄英小脑袋,笑道:“其实很简单,从明天开始,你们每天玩耍时间,就去县学外阔地,重温学过的拼音,从字母开始学起……”

那些孩子,对读书识字,有种懵懂向往。

那就从学习开始。

雄英他们重温,就是小老师,那群孩子远远围观,一定会偷偷跟着学。

“除此之外……”朱棣看向毛骧,“每天雄英、东旭他们玩耍结束,让他们在外面洗手、擦脸……”

建安的孩子们会效仿。

当这些孩子不知不觉改变中。

自卑自然而然就会消失。

“殿下,这件事还是我来做吧,他粗手粗脚的。”坐明霞身边的女子,笑着主动请缨。

这是毛老六发妻。

母后以前贴身侍女明月。

朱棣笑着点头,然后看向孩子们,“有没有毅力,按照师傅说的坚持一段时间,看一看,建安同龄人的变化?看看他们,会不会慢慢接受你们,和你们一起玩耍?”

“有!”

一群小家伙齐声大喊。

在大人们的笑声中,晚饭结束。

……

沈至回到房内,就开始奋笔疾书写信。

人多,房舍比较紧张。

沈至和顾学文分到了一间房子。

顾学文看着沈至写信,脸色难堪,压声道:“你疯了!真要把你们三房全押在朱四郎身上?”

这个侄子,写了抵达建安的所见所闻。

建安士绅、文官冷落朱四郎,倒也没遮掩。

详写了今晚朱四郎和众人对谈。

然后就开始在信中劝说其父,紧跟朱四郎、全力支持朱四郎。

甚至还放言,若是其父不答应,就请准许他自立门户!

“朱四郎给你吃**药了?他就是一个做不了主的皇子,现在连亲王身份也没了!”

“而且,这个人毫无雄心壮志,你看看他教导太孙!”

毫不藏私。

但凡朱四郎有点问鼎大位的野心,都有点押重注的价值!

一个蠢货!

将来一定死于太子父子之手!

三房跟着这样的蠢货,一起送死吗?

原本他跟来,还想借着朱四郎,搏一个前程。

给沈家当女婿,不缺钱花。

可也影响了他的功名路。

沈家被朱皇帝所忌,大明官场,纷纷把沈家视为麻烦,对沈家敬而远之。

……

可今天听朱四郎建设乡土村社的构想后。

他就决定离开。

这种苦,他吃不了,也不吃!

让他去农村,和一帮愚民一起劳动?

做梦!

更主要。

他觉,朱四郎就是一个蠢货!

将来一定会死在朱标父子手中。

这种愚蠢之人,有多远,他就躲多远。

……

沈至抬头看着顾学文。

他十分不解,祖父那么有智慧且聪明一个人,怎么给最疼爱的小姑姑,选了这么个废物!

以前,他也没发现,这个姑父是个废物。

有些人,不遇事,瞧着一表人才。

一旦遇事,就会将其不堪全都暴露出来。

可到底已经是他姑父,总得试着拉一把,“姑父,大明不用燕王,一定是大明的损失……”

“海外也不是蛮夷之地,大明没有燕王施展空间,燕王一定能在四海之上,开创一个时代!”

“沈家跟着燕王出海,会有更大发展!”

他感觉。

只要沈家能追随燕王做成这件事。

青史留名都可以。

祖父未做成的事。

他才能比不上祖父,因燕王,机会却摆在眼前!

“建安只是燕王的一个起点,大明困不住燕王这条真龙,姑父,人生的抉择,往往就一两次,这样的机会,摆在面前,就要有魄力,敢押重注!”

顾学文看沈至满眼狂热,都有些害怕,摇头道:“疯了!我看你是疯了!你想疯,你自己去疯!姑父不陪你!我敢肯定,你父亲也不会陪着你疯!”

话罢,顾学文转身走出屋子。

他要去清净清净,免得被这个疯子影响。

……

于此同时。

徐辉祖夫妇,徐膺绪、徐增寿兄弟,蒋有孝、蒋进忠叔侄……

许许多多人都因今晚吃饭时,朱棣一席话,而议论着。

朱棣、徐妙云房间。

朱棣刚哄两个小家伙入睡,徐妙云端着一盆,冒着草药味儿的洗脚水走进来。

朱棣都被迫养成习惯。

在床边坐下。

两人泡脚时。

朱棣看着两只脚丫子,在水中调皮乱动,笑笑说道:“明天,我和辉祖去闽县,你就不要跟着了,舟车劳顿太累了,我肯定每天按时泡药草洗脚!”徐妙云笑笑,询问:“建安的情况怎么样?”

四郎和蒋进忠叔侄聊了一下午。

肯定对建安的情况,有了基本了解。

“不好。”朱棣摇摇头,“福建多山,建安总共五万余人,除去县城的一万余人口,有三万多百姓分布在建安各个农村,总计村落两百多个,人均土地面积少,能浇灌水的良田,六成属于士绅……”

徐妙云听的皱眉。

建安百姓,几乎全是半佃,半自耕农。

这里的情况,比土桥村,比大明境内很多地方都要复杂。

四郎除了送辉祖去闽县上任。

恐怕也是着急,想要去会会,此刻坐镇福州府的左布政使叶茂,以及齐聚福州府的建安士绅。

摸底后,四郎才能制定建设建安的策略。

建安贫穷落后的现状也就罢了。

还有很多人,掣肘四郎。

收起思绪,笑道:“你把谭渊他们都带上吧,都司衙门都在建安,沈仁就算想与咱们保持距离,他也一定会护我们周全。”

这次去福州,指不定会发生什么事。

谭渊这些兄弟们跟着四郎,她才放心。

朱棣点头,“行,听你的,给你们留五十个兄弟,剩下的人,全部跟我出发。”

徐妙云笑着点头。

其实,她想让所有人都跟着四郎。

可也知道。

正如她担心四郎。

四郎也担心她们。

再放心沈仁,都比不上兄弟们更让人安心。

……

求月票、推荐票、追订、全订

本章完

喜欢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