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 > 第四百六十章 万众欢迎!

俞同渊站在朱棣面前时,却愣怔,一时间忘记了说什么。

一双眼睛,盯着朱棣,只顾着打量了。

曾经熟悉的长发不见了。

板寸甚至能透过密而短的发丛,看到发丛下的头皮。

新式的分体服。

黑色圆领装,最上面一颗扭头也紧紧扣着。

数年不见,那张依旧熟悉的脸上,虽然依旧没有蓄须,可完全不见当初离开大明时仅剩的那点稚嫩。

刚毅间,一股不怒自威的威严若隐若现。

上位者气象,给人的感觉,丝毫不逊色陛下。

或许,回中原的缘故,这位已经在尽可能收敛吧。

燕王妃穿着一身新式女装站在旁侧,后面一群孩子,看样子很多都成家了,身边都有了伴侣。

男孩子和燕王的装束差不多,女子与王妃装束一般。

虽然这种新式装束,落在他眼中多少感觉有点怪怪的。

但绝不能否定,这种新式装束,给人那种简约、干练展现出的无法描绘的美感。

而这群人身上,那种勃发的朝气。

更是令人心惊。

别的他不敢预判,但可以肯定,只燕王为首这群人的穿着,以及表现出的精气神,就足以给大明,上到精英,下到百姓,带来强烈的冲击和震动!

思绪至此。

俞同渊才恍惚意识到失礼了,幸亏,他早琢磨好,以何种礼节迎接燕王,随即……

啪!

捶胸铿锵道:“大明水师统制俞同渊,携水师将领,欢迎王爷、王妃回中原!”

朱棣唇角笑意一闪而逝。

他很满意俞靖父亲这个迎接方式。

回中原,而不是回朝。

这就意味着,俞同渊没有把他当做大明臣子看待了。

类似有这种清晰认知的人。

在大明其实并不多。

很多对他喊打喊杀的人,本质上,其实还只是把他当做大明一臣子看待。

对他种种不符合中原的行为。

更是把他当做背叛!

逆贼!

这类人的心理很别扭。

一方面,想要把他归结为大明臣子,好以上国的身份对他施加压力和各种诘责。

一方面,这群人还抵触他,当初巴不得他赶快离开大明的就是这群人。

朱棣举手回礼,笑道:“多谢俞统制,及各位将军迎接我们。”

俞同渊和水师将领,看着朱棣举手回礼,不由微微愣怔。

俞同渊短暂愣怔后,就了然了。

知晓,这一定是新军的军礼。

他们水师,接触燕藩商人的机会多,对燕藩军中一些事情了解的也多。

知道燕藩因为救护队中,配置了女兵,更改了军中礼节之事。

当然,这些新奇消息,也就他们水师内部议论一下,可不敢在大明境内到处宣扬。

现在,大明境内,从朝堂到地方精英,对于燕藩的一切新奇事情,抵触的很厉害。

即便如此,就因为水师没有敌视燕藩的情绪,这些年,还屡屡被朝中一些人诟病。

朱棣回礼后,干净利落放下手时,俞同渊做了个请的手势,“王爷,水师已经给王爷准备好了下榻的房间,等朝廷准许王爷的船队,驶入内河的命令来了,末将亲自护送王爷前往金陵。”

“好。”朱棣笑着,不可置否的点点头,“一切听从俞统制安排。”

朱棣转身对海军陆战队营管带吩咐:“这里是水师大营,没危险,派出一个棚将士跟着就行了,剩下的将士,都回船上休整。”

“王爷。”

不等营管带领命,俞同渊就迫不及待道:“我已经为王爷海军将士安排了营房,就在水师营房旁侧,末将想让水师和王爷海军交流一下,不知……”

朱棣含笑看着俞同渊。

他信得过俞同渊。

首先,俞同渊和俞靖是父子关系。

其次,这些年,燕藩海商海船上的军情司成员,也没少向他汇报,大明水师对燕藩海军,十分有好感这一态度。

俞同渊有这等眼界,想让大明水师和燕藩海军进行交流,他支持。

其实,他从没有小气吝啬过。

他的理想,更希望,整个中原,整个华夏,都能取得长足进步。

如果大明境内,全都是俞同渊、方孝孺、蓝玉这样的人,大明想要什么技术,他都可以给。

“好!”朱棣笑着点头,转头吩咐管带:“去通知战船上的将士们。”

将士们也要入营。

朱棣得盯着点。

先把将士们安顿好。

一队队身穿白色海军军服的将士从船上下来,在码头列阵后,跟着俞同渊派出的将士,一队队离开。

朱棣见俞同渊及水师将士全都盯着海军将士的军服好奇打量。

招了招手。

一名海军陆战队将士背着火铳靠近。

朱棣抬起将士的衣袖,捏着加厚的衣袖袖口介绍道:“这是我们燕藩新研制出的一种布料,使用棉和麻制成的……”

这种混纺布的启发来源。

说起来,还是来源于福建那种,棉花和劣质蚕丝混纺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我们把这种布,称之为帆布,之所以这个称呼,是因为,起初这种布,就是用来做战船风帆用的,因为添加了麻,耐用性、抗腐蚀性比最初的棉布,以及后来,更换为棉花、蚕丝混纺布更好。”

“百姓学会这种棉麻混纺纺织技术后,为了省钱,就开始自行调整这种布料中棉麻的比例……”

麻含量太高。

做成的衣服,穿在身上会很不舒服。

“通过百姓自发反复调整后,最终找出了一个最佳比例,棉六、麻四,混纺出的帆布,不但具有耐磨、耐腐蚀性,同时,还有韧性好、透气性好、吸湿性好,不像我们以前的劳动布,洗的次数多了,就容易缩水、而且,这种帆布,不容易起皱。”

“做衣服,穿在身上,版型好,将士们,以及我们现在穿的衣服,都是帆布制作。”

帆布这种混纺布。

已经取代绸缎、棉布,成为燕藩境内最流行的布料。

尤其是妙云她们这些女性最喜欢。

帆布做的衣服,笔挺,做出来的女性衣服十分好看。

“海军军服,之所以是白色的,是因为,根据将士们反应,经常出海,穿白色的衣服,更加清爽。”

吕宋那地方,一年十二个月几乎都是高温。

而海军又要在无遮无挡的大海上,经常活动训练。

穿白色的衣服,吸热性差。

这个时代的人们,未必理解颜色的吸热性。

但已经有这方面的实践经验了。

俞同渊为首一群水师将领听的满腹感慨。

朱棣指了指将士的军帽。

这名将士干练取下军帽,双手递给朱棣。

朱棣接过后,介绍道:“这种大檐帽军帽,其实也是为了防晒,这个大檐里面,有一块薄钢片做成的支板,外面蒙了一层帆布。”

俞同渊伸手触摸。

‘钢都能这么使用了?’

俞同渊忍不住感慨。

至于帆布这么新奇的布料,没有贩卖回中原的原因。

他大概也猜到了。

燕王肯定是担心,从大明赚走的钱太多,更加被人记恨。

饶是如此,这些年,地方到朝堂上,进一步打压燕藩商贸的声音也此起彼伏。

可剩下的这些,燕藩赚取利益的商贸货品,朝廷还真不好打压。

就比如廉价的燕藩米面吧。

一旦打压,大明无数个城池内的百姓,连吃饭都要成问题。

就是太子爷,也不敢下这个决心!

打压廉价燕藩米,对于大明来说,绝对是自毁长城!

其实,朝廷随着乡土村社建成,以及玉米种植的普及。

粮荒问题,基本已经解决了。

起初,他也奇怪,按理说,这些年,粮食供应量多了,为什么粮价反倒上涨了?

直到他和一位燕藩来的商人交流,才知道原因。

首先,朝廷这些年的钱变多了,据说,燕藩有个隶属财部的经济研究机构,把这种钱多了的情况,称之为通货膨胀。

其次,在通货膨胀的基础上,地方乡土村社虽然都自建粮仓。

可这些年,大明以省府州县地域性越来越强烈的地方保护色彩。

致使粮食等百姓产出的商品,在流通环节中出现了滞胀问题。

再加上商人囤积居奇。

所以才造成,明明不缺粮食,粮价却飞涨,城里百姓吃饭问题越来越难,而农民的收益却没有增加这种诡异问题。

他听那名燕藩商人讲述这些后,剩下的只剩满嘴苦涩。

瞧瞧,大明的经济问题,大明自身都不清楚。

可燕藩却研究的清清楚楚!

幸亏,燕藩研究这些,只是把大明的经济现状,当做一个研究案例。

试想一下。

如果燕藩真的对付大明。

都不用动刀兵。

只要断了每年大批量燕米供应,就能让大明怨声载道了。

“王爷,这是燕藩的新式火铳吗?”

“嗯。”朱棣顺着俞同渊手指的方向看去,示意下,接过将士递来的火铳,“这把火铳,我们称之为燧发枪,在点火方式、以及定装火药方面,进行了一些改良。”

朱棣接过将士递来的纸壳弹药。

用牙咬开纸壳,小的一端,打开引火池上面的盖子,倒入引火池。

然后迅速把剩下装着弹丸和火药的纸壳,从枪管前段塞入枪管中,抽出通条,顶着弹丸,塞入枪管最深处。

举枪,按住扳机。

砰!

清脆枪声响起。

枪声落下后,朱棣把燧发枪递给眼巴巴,早已迫不及待的俞同渊,“这种燧发枪的好处有几方面,一,点火率比火绳提高了不少,一般的大风也不怕,主要是怕下雨,二、射击速度更快了,火绳火铳,我军中将士,一分钟最多射击三次,而燧发枪可以做到,一分钟五次。”

说到这里是,朱棣唇角不由微扬。

燧发枪时代,最精锐的陆军就是普鲁士陆军。

普鲁士陆军,就能做到,一分钟五次。

而燕藩海陆两支配置燧发枪的实验营,通过不断摸索,优化装填顺序、动作,通过反复训练,这两个实验营,也已经能做到一分钟完成五次射击。“当然,提高射速的主要原因,不是燧发装置的改进,主要是纸壳弹药的改进。”

俞同渊接过一颗纸壳弹药。

捏了捏,纸壳很厚实。

咬开纸壳,准备亲自打一枪试试时,才注意到火药细节。

竟然不是粉末,而是细小的颗粒状。

朱棣见俞同渊诧异,笑着解释,“这是颗粒火药,其实和咱们的粉末火药成分是一样的,吕宋那边天气潮湿,粉末火药太容易受潮,我麾下兵工厂通过反复改良,做出了这种颗粒状火药。”

颗粒状火药,除了不易受潮。

略微还能增加一点火药威力。

不过,在火枪中装药量太小,体现不明显。

但在火炮中,体现就比较明显了。

俞同渊暗暗感慨着,装填好后,举枪瞄准码头远处的海面。

砰!

扣动扳机,枪声响起后,又爱不释手,仔细打量一会儿,递给朱棣。

朱棣笑道:“这只燧发枪就送给俞叔了。”

俞同渊顿时高兴道:“王爷,那我可就收下了。”

话罢,转身交给身后将领。

看着海军将士都已经入营,于是请朱棣去准备好的下榻之地。

边走边好奇询问:“王爷,这种燧发枪制作难吗?”

朱棣笑笑,“难,扳机用到了一种钢制弹片,这个弹片带动撞击火帽,产生动力,撞击燧石点火,而这个钢制弹片,是制作钟表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一个部件。”

最开始,燧发枪使用的是弹簧,被称之为簧式燧发枪。

可制作工艺太复杂了。

价格太昂贵不说。

保养也十分复杂。

直到东旭搞出钟表发条,兵工厂很快就发现了这种钢的巨大价值。

可最开始,也不能使用。

直到沈家进行改良。

这种钢才勉强能制作燧发枪的弹片。

即便如此,平均两百六十次射击后,弹片就会断裂。

并且,造价依旧比较昂贵。

所以,他只是装备了海陆两个实验营。

反正目前军事对这种更优良的火枪,需求不那么迫切。

一种新式装备,没必要在其工艺不成熟就大量装备。

装配两个实验营,主要为了先行总结使用经验,同时,在使用中发现不足,让兵工厂继续改进。

攻克技术瑕疵。

……

俞同渊默默苦笑。

他就是光听,都知道,这涉及很多技术问题。

而且,这些技术,大明一样都不会!

不过,就连燕王海陆军都没有批量装备,倒也不着急。

俞同渊扭头看着,跟随在身后的一个棚陆战队将士,好奇道:“王爷,此番回朝,末将感觉,王爷麾下的兵精神面貌完全不同了,除了有军人的威慑感,不知为何,末将还在这些将士身上,感受到一股令人情不自禁信服的正义之风,王爷是如何,把一群将士,训练成如此?”

俞同渊终于问出。

他最想问的问题。

大明的军人,只会让百姓感到害怕。

但燕藩的军人,不知为何,给人一种让人看着放心,觉得可以依靠信赖的‘错觉’。

朱棣微微诧异。

就是方孝孺,对燕藩海陆军的总结,都没俞同渊深刻!

不错,燕藩海陆军,不但有军人该有的铁血威武。

还有令百姓看了,产生可以放心依靠、信赖的感觉。

毕竟,他曾今就在这样一支军队中。

知道如何让一支军队,拥有这种精神。

他可以很自豪的说。

这样的军队,无论是曾今还是现在,放眼天下,两个时代,只此一支!

“其实也简单,就是让将士们掌握知识,我们军中,从几年前开始,将士们每天都要学习两个字,这些年,所有将士都掌握了,至少一千五百个常用字,将士们识字后,就要教将士们为何而战……”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教将士人民史观。

但这些不能说。

俞同渊惊的张了张嘴,最后,只剩下苦涩,暗暗道:‘落后了!落后了!大明真的从方方面面落后了!’

……

当天晚上。

朱棣在松江口水师大营,接到朱元璋催促的圣旨。

夜深了。

从俞同渊的宴请宴会回来后。

朱棣就站在下榻的窗口,看着窗外,从海面升起的月亮。

徐妙云在洗脚盆内,泡好药草后,来到窗边,看着海上升起的明月,视线转移,微微侧头,看着朱棣棱角分明的侧脸,轻声问:“想什么呢?”

朱棣回神,侧头,笑笑,“父皇在圣旨中催促咱们快点回朝,就差直接骂咱们,老头子很想早点见到咱们,这很正常,可怜天下父母心,我在想,这次回大明会发生什么事,又能在大明看到什么,虽说,这些年,通过海商了解,咱们也知道大明的现状,可到底没有亲眼看到,这次,我想好好看看,去金陵看看,然后回江宁看看,再去周围的乡土村社看看,也不知道,让不让我看,能否成行。”人民经济、精英经济论述,不能全凭他自己主观想象。

必须有详实的实际佐证。

而观察大明,无疑会给他提供很多启发和现实依据。

“其实,我也有点近乡情怯。”徐妙云含笑,微微侧身,靠在朱棣肩膀上,“忍不住想,阿爹、父皇、母后是不是老了,辉祖他们……”

朱棣笑笑,轻轻拍了拍徐妙云挽着他胳膊的手,“这回,妙绣恐怕要找我算账了,她出嫁,咱们没回来,你也没回来,估计,她把这笔账,算在我这个姐夫头上了。”

徐妙云莞尔一笑。

妙绣出嫁,刚好是陈祖义取消帝号,和大明这边达成商贸往来,大明商人联合陈祖义,排挤燕藩商人最为激烈的时期。

这个时期,她身为燕藩的王妃。

怎么能回大明。

燕藩的商人们会怎么想?

而且,当时彼此竞争的十分激烈。

中原商人并不占优势。

中原商人开始占优势,是从中原沿海地方,用行政手段,施行地方保护时开始的。

当时燕藩商人前往大明购进货物,总会或明或暗,受到来自地方官府的责难。

若无地方保护。

中原海商,绝不可能如此迅速,抢走燕藩对大明海贸的优势地位。

“没事,到时候,把钟表、自行车、新式马车给妙绣摆在面前,她肯定马上忘了咱们没能参加她婚礼这档事,这丫头,我了解。”

……

翌日。

天色微亮。

朱棣的船队,就在俞同渊亲自护送下,披荆斩浪,从松江口逆流驶入大明内陆江河中。

临近中午。

金陵百姓纷纷涌出武定门,前往秦淮河。

“王爷就是中午回来对吧?”

“错不了,朝廷礼部官员都已经出城了!”

“这几天传得事情,是不是真的?燕王燕藩,真的发明了一种,不用牛马牵引的车子,还有一种精准计时的物件?”

“那是钟表和自行车,俺家有亲戚在方大人府中做工,方大人之前代表朝廷去给燕王送邀请函,肯定错不了!”

……

时隔数年。

许多金陵百姓,迫切想看看现在的朱棣。

东宫。

美人殿。

王美人看着一儿一女狼吞虎咽,不由微微皱眉。

这几年,她再未给太子生养子嗣。

倒不是失去太子的宠幸。

相反,太子对她的宠幸一直没有衰减。

只是,她有自知之明。

太子妃姐姐因为生允熥殿下,再不能生养,她若是再生养,担心刺激到太子妃姐姐。

可能她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吧。

反正谨小慎微没坏处,太子妃姐姐不在意,可常家未必不在意!

到是侧妃又给太子生了一个儿子。

如今又怀孕了。

她不羡慕,如今她儿女双全。

太子对她的宠幸不衰,已经足够了。

王美人笑着给朱玉秀、朱允熞夹菜,“慢点,吃这么快做什么,咱们跟着你父亲去洪武门外迎接,还有的是时间。”

“娘够了。”朱允熞端着碗避开,迅速把碗中饭食扒拉进嘴里,一边咀嚼一边含糊不清道:“我们要跟着大哥去码头……”

“对!”朱玉秀急切道:“娘,我想看看祈婳他们骑得那种自行车,好些年没有见朱祈婳了,当初她抄金刚经,我不小心给她弄脏,她竟然还替我向皇祖父求情,其实,我一点儿都不讨厌朱祈婳。”

王美人脸色笑容消失,“不许去!跟着你们父亲在洪武门外等着!”

朱允熞姐弟二人全都愣怔。

朱允熞不高兴道:“娘,为什么?大哥都去码头迎接四叔,我们跟着大哥去,怎么了?”

“反正就是不准!”

王美人冷着脸怒道。

她隐约觉得,其实太子爷并不希望朱四郎回来。

毕竟,这些年,根据收到的消息,大明的发展不如朱四郎的燕藩。

“还有,伱不要和你大哥走的太近了,你只是一个很普通很普通的皇孙,低调,平庸才是你该做的事情,不要总跟在你大哥身后!”

大明的情况,她也了解。

这些年,整个保守精英集团,对太孙都充满了戒备、质疑、警惕。

不敢把矛头直接对准太孙。

无非是,父皇立国定下的皇明祖制,早早确立了雄英的正统身份。

其次,父皇还在世,而父皇对雄英的支持和喜爱,又让保守精英集团不敢乱动。

再次,武将势力中,有一大批雄英的支持者。

示范区,主政文武的蓝玉、张玉,这就统辖这十万精锐!

京营新军中,丘福、朱能、瞿能、徐辉祖这些人,也都支持雄英。

再加上,常家、汤家、徐家曾今一把手栽培提拔起来的武将势力。

这三家父辈是结义兄弟。

常家是太孙的娘舅家,当然支持雄英。

徐家则是因为朱四郎,支持雄英。

汤家则是因为陛下而支持雄英。

看似,太孙雄英在军中的支持力量很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但这只是现在。

常遇春已经死了。

其部下的遗泽,还能坚持多久未可知。

而徐汤两家,未来,随着徐达、汤和亡故,他们在军中的人脉网络,还能有多少存续可就是个未知数了。

陛下、母后将来也总会离开。

但保守精英集团对雄英的戒备、猜忌、她觉得,未来随着老一辈相继离开,会十分激烈。

允熞不能和太孙走的太近。

只要保持低调平庸,默默无闻,等太子爷登基,她为儿子求一个好的封地,去封地安安稳稳做个富贵封王就可以了。

革新也不掺和。

保守也不掺和!

这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娘,你就是胆小怕事!”

八岁的朱允熞已经有了主见,冷哼道:“我看谁敢对大哥不利,真以为四叔是泥捏的?大哥要是有个三长两短,娘你信不信,四叔的炮舰、海陆军,马上就能杀回大明,杀得大明血流成河!”

“我猜测,在四叔心中,大哥和雍鸣堂兄的地位差不多,要不然,四叔这么多年都不回京,为什么,这次,大哥成婚,四叔却回来了,从这件事,足可见四叔多么在乎大哥,我们大嫂还是四叔四婶的学生,有这些关系在,谁敢动大哥,那就是老寿星吃砒霜找死!别说什么保守精英集团,恐怕,恐怕就是父亲想换继承人,也得好好考虑……”

到底是涉及朱标,朱允熞声音渐渐变弱。

啪!

王美人听到朱允熞非议朱标,不由抬手抽了朱允熞一个耳光。

冷冷怒道:“我说不准,就是不准!还有,你四叔再厉害,他的燕藩也只是一个弹丸之地!今天,你必须跟着我们在洪武门迎接,不准出城!”

朱允熞起身,捂着脸,气呼呼道:“我就要出城,我就佩服大哥。”

话罢,朱允熞转身跑了出去。

王美人气的起身,“不听话了,好啊,不听话了,我是你们娘亲,我还能害你们不成……”

王美人气的来回转动时。

朱玉秀悄悄放下碗筷,蹑手蹑脚挪动,悄悄离开。

……

东宫东门。

“大哥,等等我们!”

朱雄英撩起车窗帘子,就看到朱允熞、朱玉秀跑着追上来。

“停车。”

马车停下。

片刻后。

朱允熞姐弟气喘吁吁追上来,上了朱雄英马车。

马车内,坐着朱雄英、朱允熥。

“大哥。”

姐弟二人气喘吁吁和朱雄英打招呼。

朱雄英含笑点头,指了指朱允熞脸上的红印子,“你这是怎么了?”

“别说了!”朱允熞摸了摸脸,尖辣辣的刺疼传来,嘴角抽抽,说道:“我娘打的,她不让我们跟着大哥迎接四叔,还不让我和大哥走的太近……”

朱玉秀悄悄拉了拉朱允熞衣袖。

朱允熞甩了甩手,扭头,“姐,娘那点小心思,即便我不说,大哥还不清楚?而且,我说了,大哥也不会跟娘一般计较的。”

朱玉秀讪笑低头,不敢看朱雄英。

朱雄英笑笑,说道:“从我四岁跟四叔去辽东时,四叔叫教育我,大人的事情,小孩子不要管,不要在意,我也把这句话送给你们。”

朱允熞连连点头。

这就是他更喜欢大哥,而不喜欢二哥朱允炆的原因。

二哥朱允炆瞧着温文尔雅,可给人的感觉,总是很不舒服。

可大哥就不同了。

从来都是就事论事,而且度量大。

可能这种性格,就是跟四叔学的吧。

上次四叔回朝助战北征,他还小,记得不清楚了。

朱雄英冲车外喊道:“走吧。”

……

秦淮河码头。

朱雄英带着弟弟妹妹抵达时,已经是人山人海了。

吕本、胡惟庸挤在人群中间,看着朱雄英的马车驶过。

哼!

吕本微哼,低语,“咱们这位太孙,不愧是个感恩的,竟然如此光明正大来迎接朱四郎。”

胡惟庸站在吕本轮椅后面,闻声,微微俯身,浅笑低语,“这样不是更好嘛?”

吕本唇角笑意一闪而逝,微微颔首。

朱雄英越是不和朱四郎进行切割。

哪怕他对雇工身股制这些所谓的革新不发表任何意见。

大明境内,庞大的保守精英集团,也会越发警惕朱雄英。

担心朱雄英将来,跟进朱四郎提出的异端邪说!

这有利于允炆,取而代之!

朱樉、朱棡一群皇子皇女站在前面。

看到朱雄英从马车上下来。

朱樉感慨道:“雄英是个好孩子,这种情况,竟然敢这么光明正大,堂而皇之来迎接老四,而且,雄英算是把老四为人处事的精髓学到了,听说,咱们这几个侄儿侄女,都特别信服雄英,尤其是允熞,都成雄英的跟屁虫了。”

朱棡笑笑,知道老二埋怨大哥不出城迎接老四,低声解释:“老四这次是以燕藩之主回来的,大哥身为咱们大明太子,在洪武门迎接,也合情合理,若是按照一般的邦交,都不需要大哥迎接,如今,在洪武门迎接,考虑邦交,也有兄弟情谊的考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哼!

朱樉微哼,“是,他是太子,处处衡量大明、自身利益,所有的一切,都要给这些让路,他怎么就没考虑考虑,老四这些年,为他这个大明储君做了多少事情!要不是老四的乡土村社,大明百姓现在连口饱饭都吃不上,北征期间,要不是老四,他现在……”

目视朱雄英靠近,朱樉及时停下来。

转移话题,笑道:“我们家尚炳跟老四数年,也不知多么优秀了,老三,你舍不得让孩子离开身边,失算了。”

朱棡气的瞪了眼。

朱老二臭不要脸,得了便宜还卖乖。

他也想把长子塞给老四教导。

可兄弟们总不能全都学朱老二这么臭不要脸吧?

老四又要在海外打拼,还得给他们抚养教导孩子?

“二叔、三叔……”朱雄英此时走来,笑着给皇叔皇姑们行礼。

“行了,免了免了。”朱樉因为朱雄英敢这个时候,堂而皇之来迎接朱棣,十分高兴,欣赏,揽住朱雄英肩膀,打趣道:“这次,你四叔肯定带了不少好东西,当做你们小夫妻两成婚贺礼,是不是分二叔一份?”

“别忘了三叔。”

“哈哈,雄英,还有我们。”

……

一群皇子皇女纷纷打趣。

朱雄英笑着摊手,“皇叔皇姑,你们直接找四叔要就行了,连侄儿的东西都抢?”

哈哈……

一群皇子皇女顿时笑成一团。

引得代表礼部前来的左右侍郎黄子澄、齐泰不由侧目。

相互对视一眼。

黄子澄用只两人听到的声音,小声低语,“朱四郎离开数年,在皇子皇女中的影响力,竟然与日俱增?”

……

皇宫。

六部衙门的官员,无心公务,纷纷走出官衙,站在官衙门口,凑在一起小声议论。

“这位就算以燕藩之主的身份回来,应该也会第一时间入宫吧?”

“应该吧,哎,也不知又会带回什么妖风邪气,既然走了,还回来干什么,真以为这大明是他的,还是以为,咱们大明很欢迎他。”

“可别这样说,听说,整个金陵城百姓都闻风而动,去迎接了。”

“哼,一群愚民!”

“陛下都坐不住了,瞧……”

……

御书房门外。

朱元璋负手而立,阳光映照下,满头华发,身子微微前倾,眯眼,盯着洪武门方向。

马秀英在采绿陪同下,远远靠近,瞧见朱元璋期盼的模样,不由笑着挤兑,“不装了?不怕这样一幕,被老四看到,有损你的父权?”

朱元璋扭头瞪了眼,摆手道:“咱都这个年纪了,在意那些干什么!”

采绿低头,抿唇忍笑。

马秀英走到朱元璋身边,瞥了眼朱元璋,视线顺着朱元璋视线,看向朱棣入宫后,一定会经过的方向,笑道:“你总算是活明白了,不晚。”

……

洪武门外。

朱标带着太子妃常氏、侧妃吕氏、王美人以及东宫一众属臣,静静等待着。

朱允炆站在朱标身边。

看看左右。

除了三岁的胞弟。

朱允熞、朱玉秀、朱允熥全都跟着大哥出城了。

唇角不由浮现笑容。

‘我又在父亲心中加分了吧。’

他才不信方孝孺那些夸大言辞。

朱祈婳,朱雍鸣一个番邦郡主、世子,有什么资格让他出城迎接!

来洪武门,都抬举他们!

……

“来了来了!”

热闹的秦淮河两侧,某刻,百姓突然激动大喊。

朱樉等人,目视远处,迎风破浪而来的船队,顿时精神一震。

后面人群中。

吕本坐在轮椅上,努力伸展脖子,却被人群阻挡,无法观察,双手紧紧捏着断腿处,暗暗咬牙:‘朱四郎!’

齐泰、黄子澄相互对视,默默吸了口气。

虽然礼部商讨迎接朱四郎的章程中,他们提出了发饰、服饰的问题。

但新任礼部尚书和其他同僚,一致通过决议,可就是没人愿意来做这件事。

无非都是害怕朱四郎。

最后,那群无耻之徒,把此事推给了他们二人。

不过没关系。

如今,所有的决定都是礼部一致做出的决议。

他们不怕!

晾他朱四郎,也不敢把他们怎么样。

“王爷!”

“欢迎王爷回来!”

……

在船队进入两岸围观百姓区域内,岸边的百姓开始大声呼喊。

徐妙云听着岸边传来的喊声,微微侧头,含笑看着朱棣。

百姓变化不大。

不过,很明显,百姓还是念着四郎的好。

“不和百姓打个招呼?”徐妙云轻声询问。

站在身后的李琪、朱镜静一群人,全都看向朱棣。

朱棣略微有些犹豫后,抬手向两岸招了招手。

他不想闹得太轰动了。

可转念想了想,百姓如此,他若是连个招呼都不打一下,那太无视百姓的热情了。

至于,某些群体怎么想?管他呢。

“王爷和咱们打招呼了!”

“欢迎王爷回来!”

……

百姓看到朱棣向两岸招手,顿时激动大喊,喧闹的情绪,瞬间更加沸腾。

岸上。

朱樉等人,看着两岸狂热欢迎的百姓,不由微微错愕张嘴。

他们还没被老四带回的惊喜冲击。

首先倒是被大明百姓的态度给震惊了。

朱樉笑而摇头,“老四没出走大明时,百姓对老四的狂热,也没有这么浓烈吗?这走了几年,非但没有因时间而冷却,反而越来越狂热了?恐怕某些群体,看到这一幕,会恨得咬牙切齿!”

朱棡笑笑。

其实百姓这种反应并不难解释。

首先,只有失去了,才知道,拥有多么珍贵。

老四的出走,让刚刚冒出声势的雇工身股制戛然而止。

百姓只是没有话语权,又不是傻子!

其次,这些年,老四燕藩的手摇缝纫机、廉价的铁,这些都关乎百姓日常生活,也都影响百姓日常生活。

尤其像缝纫机这种时髦东西。

并不贵,很多大明家庭都会省吃俭用买一台。

然后接点缝制成品鞋子、衣服的活计,很多人从中受益了。

如今,大明各地,裁缝铺子十分常见。

“哇!快看四嫂、还有皇姐她们穿的衣服,好好看!”

随着游轮抵近。

皇女们看到徐妙云、朱镜静的穿着,率先发出惊呼。

观音奴、晋王妃谢氏一群妯娌,凑在一起,看着徐妙云等人穿着,不由小声议论。

“以前只是听说四弟燕藩推行新服饰,没想到女性的服饰这么好看。”

“是挺好看的。”

……

“不成体统!”

黄子澄大红酒糟鼻微微动动,低声怒道:“看吧,果然带回妖风邪气了!走吧,去见见朱四郎,说说咱们礼部的迎接规矩!咱们必须灭了这股妖风邪气!他们夫妇在海外怎么都行,但这股妖风邪气,决不允许带回大明!”

……

终于恢复一万字了。

求一下月票、推荐票、追订、全订。

本章完

喜欢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