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 > 第四百八十三章 争气机!给燕王争气!

李琪步履很快。

话语中,多少带着一丝埋怨。

打下吕宋,燕京建设逐步进入轨道后,王府就搬迁到了燕京。

同时,东番更名为蓬莱。

设立蓬莱省。

他这个宜兰县令,升任蓬莱民政官,相当于大明的一省布政使。

说实话,他也知道,他能升任布政使,除了他这些年,在宜兰兢兢业业,按部就班,按照王爷设计的两个理念、两个主张,一丝不苟执行。

很大原因,是宜兰的底子好。

不但有放眼蓬莱省,数一数二的农耕条件。

还有最大的私营雇工身股制造船厂。

经济发展速度,想不快都不行!

王府尚未搬迁至燕京时,宜兰就成为整个蓬莱所有县府中,仅次于鸡笼屿的第二经济大县。

正是有这份功劳。

当王府搬离后,他才能升迁改任至鸡笼屿,同时,在鸡笼屿设置省衙。

成为蓬莱最大的民政官。

按照他们燕藩的军政设定,蓬莱省应该还有一个协的陆军。

协统是蓬莱最高的军方官员。

不过,王爷考虑到蓬莱距离大明很近,为了释放善意,也为了不刺激大明的保守派。

所以蓬莱省没有驻扎正式的陆军。

只有归属省衙的警察队伍。

警察和以前的衙役差不多。

王爷在洪武二十三年,将王府搬迁至燕京时,取消了原本的衙役制度,建立了一套,全新的、更先进的警察制度。

警察也是他们这种,地方民政官所能掌握的武装力量。

……

当然,他能成为蓬莱省最高民政官,还有一点原因。

就是他是驸马。

蓬莱距离大明很近,随着海贸兴起,两地往来更加频繁。

他这个驸马,燕藩的蓬莱省最高民政官,有利于,润滑大明和燕藩之间的一些矛盾。

所以,他很清楚,他这个民政官并不是燕藩地方官员中最优秀,最有能力的。

身份的加持作用很大。

也正是因此,他一直兢兢业业,不敢有半分骄傲,半分懈怠。

父亲说过,能力不够,可以用努力去弥补。

太孙成婚,他也回去了。

不过,太孙大婚第二天,他就悄悄乘坐前往蓬莱的海船回来了,不敢有半刻耽搁。

就是想用努力,做出点成绩。

这次燕京研究司派出发明蒸汽机的杨六六来鸡笼屿,协同鸡笼屿造船厂,制造一艘,纯蒸汽动力的实验船。

作为王爷开国的献礼。

按照他的本意,不要搞得太复杂。

他听王爷说过,只要把蒸汽机,连接到现在两头牛牵引的转盘机括上就能把一艘畜力动力船,改装为蒸汽动力船。

可研究司和造船厂为首的工程师们不干。

认为这种只是改变动力,没有其他创新的蒸汽动力船,配不上王爷开国献礼。

非要搞四轴四桨蒸汽动力船。

四轴四桨他也知道,就是在战船的前后左右都安装有桨叶。

这样,无论是左转、右转、前进、后退都能依靠蒸汽动力,迅速完成。

不要在配合风帆的风向、洋流、畜力同时操作。

后者,想要完成转向,即便是海军技术最出色的将士,也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完成转向。

……

李琪收敛急躁思绪,扭头,歉疚道:“杨师傅、王师傅,对你们发牢骚,话说的有些重了,犯了官僚作风,你们可别生气。”

想做成事,官僚风气可要不得。

太孙大婚,他也去金陵工业区看了。

触目惊心啊!

他可不想,因为刚才的话,导致这些工程师,压力大,反而做不成事。

王爷最忌讳官僚作风。

除了搞雇工身股制,同时还命各地官办工厂自负盈亏。

雇工身股制,团结工人。

自负盈亏,关系工人酬劳、分红、对研究人员的研究投入,工厂负责人的升迁。

说实话,他这个一省最高民政官说的话,如果不符合人家工厂的利益,人家也未必听。

也就是他们这群人,都是从中原过来。

旧有的一切,对他们影响太大了。

燕藩新风,还没有把他们骨子里,旧有的一切,彻底扫除。

而王师傅、杨师傅这样的工程师,以前在中原,更是身份很低的匠人,他们虽然明白燕藩的环境,也知道自身地位已经提高,根本无需怕他这个民政官。

因为他们的升迁,是根据贡献。

考核他们贡献的,也不是他这个民政官。

而是工部,每年都要根据他们的业绩,派遣一个由研究人员组成的,民间性质的科研工会进行考察。

工部对考察结果进行核查,确定无误后,予以奖励、升迁。

这是一套垂直系统,与地方民政官员,没有任何交集。

相反,地方民政官想做出经济成绩,还得为工厂、农民提供服务。

大家没有领导关系。

只能说是,相互合作,相互成就。

可以想象,再过二十年。新一代的青年人成长起来,一扫他们从大明带来,无法全部清除的旧有一切后。

他这样的为官之人,就不会如他一样,一不留神,就带上官僚作风。

而如王师傅、杨师傅这种,新一代研究人员,也不会再因过去的记忆,总是对当官的存有敬畏之心。

王师傅笑道:“我们都知道李大人您心急,关心我们的研究,不过李大人放心,这次请大人来看看,就是因为我们有十足把握……”

“成了!?”

不等王师傅说完,李琪猛地顿足,骤然转身,眼睛亮晶晶盯着二人,激动之下,再次确认:“真成了?!”

不是他不够稳重。

实在是,之前几次,自己跑来查看进度,他们给他的打击太大了。

杨王二人含笑点头。

李琪抓住二人手,催促:“快,快带我去看看!”

话中,拉着二人,就往鸡笼屿造船厂狂奔。

惹得经过的百姓,纷纷顿足,好奇议论。

“咱们李大人这是怎么了?”

“可不嘛,俺还是第一次见李大人,跑的像兔子一般。”

哈哈……

……

李琪可不知道,被百姓善意笑着议论。

即便知道。

也不在乎。

也不能在乎。

燕藩的官,可不能因为百姓说一句,跑的像兔子,就给人家治一个大不敬之罪。

很快,三人就来到停放蒸汽动力船的船坞。

有些丑陋,一根从船帮伸出的铁皮烟囱,拐了一个九十度直角弯,矗立在船帮外面。

黑烟正从烟囱,滚滚冒出来。

造船厂负责人,邀请道:“李大人,咱们上船吧,锅炉已经烧起来了,可以出海,咱们出了海湾后,进行各项测试检验。”

“好!”话音响起时,李琪已经跨步走上踏板,几个箭步,就来到船上。

很快,一群造船厂以及燕京研究司的工程师,随行登上,这艘只有一层甲板一个动力船舱的试验船。

嘟——

舰首突然响起的声音,吓了李琪一跳。

李琪指着冒白气,喇叭状,发出奇怪声音的东西,好奇问:“这是什么?”

杨六六笑道:“李大人,这是我们建造这艘试验船过程中,一名船工想到的,咱们以前出海,都是吹号,提示全船船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好出海准备,这名船工,利用号子原理,提出把锅炉蒸汽引流到号子里,利用蒸汽提供吹响号子的力量,经过试验,还真成了……”

李琪边听边琢磨。

鼓足力量向号子里吹气,和蒸汽往号子里引流,貌似,的确是异曲同工。

就在此时,李琪的身子猛地晃动。

杨六六几人,眼疾手快扶住。

工厂负责人苦笑解释:“李大人,蒸汽动力比较强劲,咱们得操作人员还不熟练,下面动力舱那几个混账小子,肯定是第一时间,把阀门开到最大了……”

李琪倒也没觉得丢面子,点头听完解释。

适应了速度后,快步走到船头。

海湾内,平静的海面。

被尖角船头奋力破开。

这艘试验船虽然不大,但距离吃水线也有三米高。

可此时,船头尖角劈开海湾平静的水面,溅起的剧烈水花,竟然能飞溅到他的脸上。

李琪顿感新奇。

转身,快步折返船尾。

目视所及,试验船行过后,后面留下一条长长的白练,缓慢‘愈合’,恢复平静。

这是速度快,才如此啊!

李琪转身,询问:“测了吗?最高速度能达到多少?”

造船厂负责人,指着摆放固定在左侧护栏边的座钟,笑道:“李大人,这是第一次远航试验,所以还没有测试速度,我们准备前往65公里外的棉花岛,进行一次中短距离的航行,进行一次,全面的检验和测试。”

李琪微微愣怔,随即笑道:“这么远的距离,看来你们很有信心啊!”

去棉花岛。

以前的混合动力船,至少都得半天时间呢!

而且,途中风浪还很大。

敢这么远距离测试检验,证明他们很有信心!

“接下来,伱们指挥,我只带眼睛看!而且,不管测试结果如何,就冲通过你们的努力,让这艘试验船动起来,而且速度还如此快,我就得给你们向内阁各位部长请功。”

……

于此同时。

棉花岛西北侧。

一支庞大的舰队,浩浩荡荡南下。

经历了连续几日的暴雨和狂风折磨后。

总算迎来了风和日丽的天气。

舰队中的迁民、青年读书人、倭国诸侯、高丽观摩团,齐齐从船舱内走出。

指着一望无际,波澜壮阔,忽而成群海鸟飞过,忽而跃出海面的群鱼,议论纷纷。

朱棣的游轮内。

最为舒服的船舱内。

朱棣、徐妙云陪朱元璋、马秀英,站在一块长两米,宽两米的巨幅玻璃窗前,看着海面。

两位老人,脸色都有些苍白。

前几天,连续的恶劣天气,让两个已经上了年纪的老人,都有些吃不消。“母后,好点了吗?”朱棣询问。

马秀英笑着,刚要开口。

朱元璋便瞪眼怒道:“怎么不问问,你爹我怎么样?”

徐妙云看朱棣摸着鼻尖讪笑,不由莞尔。

朱元璋笑骂一句后,“我们都撑得住,还没那么脆弱,倒是宋濂、刘基、李善长三个老家伙还好吧?”

朱棣点头,“春晓已经为三位老大人诊脉,服用了汤药,已经好多了,不过,春晓建议,咱们在蓬莱最好能休整一个月,父皇、母后以及我泰山,你们年纪都大了,而进入南海后,就不能像这一路,紧贴着海岸线行进,南海的海况、天气更加复杂……”

朱元璋摆了摆手,“听你安排……”

反正他们也想和老四多待一段时间。

至于朝中。

有标儿在,他们就是走个一年半载,也无妨。

“这次咱和你娘,不着急回去,而且,回去后,咱想带着你娘回凤阳陪都,让你大哥在金陵监国……”

他的眼睛越来越不好了。

对于传给自己儿子的皇位。

他也没有历朝历代那些皇帝,那么不舍。

更主要,他想看看,标儿全面监国后,如何处理和老四燕藩的关系。

朱棣、徐妙云微微愣怔。

这几乎等同于禅位了!

“快看!”

“好快!”

“那是什么船!怎么这么快!”

“怎么还冒黑烟!着火了?”

……

就在此时,惊呼声,传入隔音效果并不差的船舱内。

朱棣、徐妙云被惊呼声惊醒。

砰砰砰!

视线刚投向窗户,祈婳兴奋急促的声音,伴随着敲门声响起:“阿爹,蒸汽动力船,我看到蒸汽动力船了!”

朱元璋、朱棣四人相互对视。

朱元璋弯腰,视线透过窗户寻找,没什么发现后,转头催促:“快带咱和你娘去甲板上看看。”

老四带回蒸汽机时,说过蒸汽动力船。

没想到,六七个月时间,就搞出来了。

他迫不及待想去看看。

朱棣、徐妙云搀扶着朱元璋、马秀英开门出来。

朱棣看着俏脸激动,而红扑扑的祈婳,没好气笑道:“报假消息,小心我惩罚你!”

“阿爹,真的,快点!”

祈婳话中,和徐妙云扶着马秀英,就迫不及待往甲板走去。

……

等朱棣一行人从船舱来到甲板时。

舰队中,每一艘船上,都站满了人。

五人来到舰首。

目视所及。

五里外。

一艘冒着浓烟的船,披荆斩浪,渐起高高的水浪,正在迅速靠近。

随着靠近。

侧帮冒烟的烟囱清晰映入眼帘时,朱棣唇角狠狠抽搐。

他实在没想到,这群家伙,把烟囱安装在侧帮。

分明就是把家里烧炉子的思维,用在这艘蒸汽动力船上了。

烟囱从侧帮先水平延伸出一节,然后九十度直角,垂直水平面向上。

活脱脱就是家里面烧炉子的思维!

不过也很正常。

他虽然不知,历史上,第一艘蒸汽动力船的烟囱是什么样。

但也知道,人的思维惯性。

咦!

朱棣看到试验船迅速转了一个弯,不由轻咦一声。

其他人看的专注,没有察觉。

可朱元璋站在朱棣身边,却听到了,扭头,询问:“怎么了?”

朱棣盯着迅速靠近的试验船,轻声道:“刚才这艘蒸汽动力船,没有任何停顿,迅速转弯,让孩儿有些好奇,看来,他们的创新能力,以及对自身的要求,都超出了孩儿的预料。”

嘟——

朱元璋嘴唇动动,刚要说话,汽笛声突然在五百步外响起。

朱棣太熟悉这种声音了,眼睛不由一亮,腹语:‘汽笛都搞出来了?’

其实,汽笛对于一艘蒸汽动力船而言,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小玩意儿。

没有,吹号角也可以。

但恰恰是这么个本应该不重要,被忽略的小玩意儿都被搞出来,证明了造船厂,积极创新的态度。

就在朱棣短暂思考琢磨时。

试验船已经靠近。

李琪带着众人,站在甲板上,躬身行礼:“李琪拜见陛下、娘娘、王爷、王妃,及诸位王爷!”

他没想到,出海试验,竟然遇到了王爷返程的舰队。

幸亏,这艘蒸汽船,是一艘争气船!

没掉链子。

船舱内。

李善长、刘伯温、宋濂三个老头子,听到动静,也挣扎起床,三颗头发完全白了的脑袋,一起凑在玻璃窗前,看着下面甲板上的李琪。

宋濂扭头看着李善长,打趣道:“韩国公还得是你,臭不要脸把自己儿子塞给燕王,现在也出息了啊!”

哈哈……

虽然被宋濂评价臭不要脸。

可李善长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爽朗大笑道:“你们两个老东西就羡慕嫉妒吧,谁让你们太把脸面看的这么重,人活一世,这脸皮就得足够厚才行!”

李善长颇为自得。

当初,他把长子一家,送到燕王身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说实话,不求长子能做出多大功业,只求他们一家,不要卷入大明未来动荡的权力旋涡。

他认定。

无论大明如何动荡,燕王朱棣以其能力,肯定也不会有事。

不曾想,这些年,长子离开他的庇护,在燕王身边做事,竟然磨练的越来越优秀了。

虽然没法和蒋进忠、叶茂、夏时敏这些本身优秀,或者早一步,跟随在燕王身边,后天锻炼磨练出来的人相比。

可比起长子以前,进步太大了!

即便长子现在回到大明。

都是一等一能干事的好官!

从这些年,长子回来看望他,越来越成熟的谈吐,稳重的行为举止,以及没有少爷架子,善待家中下人的种种表现。

他就知道,长子的成长情况。

李善长的得意,换来刘伯温、宋濂的笑骂。

外面。

朱元璋、朱棣、朱樉等人从游轮,沿着放下的软梯,下到试验船。

部分实验人员,登上游轮,腾出空间。

吕本瞧着实验船,向后方驶来,眯眼看着,低语:“胡相,速度很快啊!”

胡惟庸点点头,心情格外沉重。

还没去燕京。

甚至还没到鸡笼屿。

朱四郎的当头棒喝就来了。

故意安排好的嘛?

胡惟庸的视线跟随试验船移动,看着倭国诸侯一方,幕府日野业子,高丽观摩团王禑、李穑受邀下到试验船。

微微捏紧拳头。

他也迫不及待,想看看这艘船,到底有什么奇妙之处。

日野业子、王禑等人下船后,就忙往朱棣、朱元璋的方向走去。

朱棣指着,用铁丝,临时固定在试验船护栏上的汽笛,询问:“汽笛是谁发明的,你们怎么想到用蒸汽吹响喇叭这个创新点子?”

“汽笛,王爷对这个号子的称呼,太形象了!”王师傅惊讶评价,然后介绍道:“陛下、王爷,这是咱们造船厂,一名普通船工提出来的想法,他认为吹号子是用呼出来的气,产生的力量,触类旁通,推测蒸汽的力量,也可以……”

朱棣默默握拳。

心中十分激动。

点头道:“很好,这恰恰证明了,咱们工厂订立的创新奖励制度是有效的……”

燕藩政权的官办工厂,关于创新,有一整套奖励制度。

任何人都能提出自己的奇思妙想。

只要被负责研究的工程师采纳。

或者自行研究出来,被采纳,都能得到奖励。

事实证明,这一套奖励制度,至少在这个工匠经验主导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是极为有用的。

其实,他觉,就是搁在他曾今那个时代,应该也有用处。

只是,很多企业,并不会设置这样一套奖励制度。

而他很幸运。

燕藩治下,非官办的工厂,也效仿官办工厂,设立了各自的奖励制度。

有直接给钱的。

有给身股的。

还有奖励包工人孩子一直免费读书的。

总之,林林总总,都有这类创新奖励制度。

朱棣收敛思绪,笑道:“我父皇他们,想看看动力舱,杨师傅,王师傅,你们两个一个是蒸汽机工程师,一个是造船工程师,就你们陪我们去动力舱,给大伙儿讲解吧。”

杨六六有些紧张看了看朱元璋,拘谨提醒:“王爷,动力舱的环境很差,陛下和诸位王爷都是金贵……”

朱棣摆了摆手,笑道:“无碍,我爹什么苦没吃过。”

话中,朱棣转身,笑道:“父皇,是吧?”

朱樉等人全都摇头羡慕笑了。

他们家,也就老四敢这么和老头子说话。

朱元璋含笑瞪了眼,“走吧,你们王爷说的没错,咱以前就是个泥腿子,还差点饿死。”

日野业子、王禑等人跟在后面,看着朱棣、朱元璋这般交流,不由诧异。

王禑向李穑微微侧头,低语:“皇帝陛下对燕王真的很特殊啊!”

此番来大明。

他还和皇帝、太子一起用御膳。

而且他闺女还是太子的妃嫔之一。

所以对皇帝和太子的父子关系很了解。

但饶是皇帝多么在意、重视、扶持太子这位嫡长子。

他也不曾见,不曾听,皇帝和太子,如皇帝与燕王这般。

这种特殊,不光眼睛能看到,情绪也能感知到!

怪不得闺女私下对他言,如今的燕王,在皇帝心中,有着超过太子,十分特殊的地位。

马茹跟在马婧身边,看着朱棣背影,凑到马婧耳边,用只两人听到的声音低语:“姐,陛下对燕王好的,是不是有些过分了,陛下可是皇帝,燕王和陛下开这种玩笑,陛下非但没有一丝生气,竟然似乎还十分享受?”

谁不知道,皇帝最忌讳别人提及,其过去是个泥腿子。

可燕王一个当儿子的,竟然主动提及。

陛下竟不生气?!

……

朱棣、朱元璋跟随杨王二人刚走入动力舱。

本来就炎热的天气,扑面灼烧的热浪,更是顿时袭来。

空气中,夹杂着汗味、煤灰味、烟味……

恰如杨六六所说,环境十分恶劣。

目视所及。

朱棣眼睛一亮

一个转动机括,连接的连杆映入眼帘。

四根连杆都连接着一个长方形铸铁箱子,箱子另一侧,都连接着一根管子。

此刻,其中一个转动机括,正在连杆往复运动带动下,快速转动。

十几个船工,迅速往炉子里添加煤炭。

朱棣、朱元璋带着众人,靠近锅炉时。

杨六六介绍道:“王爷,这是四轴四桨的试验船,我们用四根管子,制造了四个往复式机括,一号蒸汽管对应一号转动机括,负责前进,如果向左转,就开启二号阀门,关掉一号阀门,让蒸汽驱动二号转动机括,阀门技术,用到了咱们燕京自来水使用的那种球形阀门技术……”

这章时间不够了,没写完昨天写好的细纲,本来应该写到进入燕京湾的,抱歉。

最后再厚着脸皮,求一下月票、推荐票、追订、全订。

本章完

喜欢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