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 > 第四百九十二章 辗转反侧,添堵!

“师公,我在查看火焰的色调、亮度、浓度!”

环境太嘈杂,靳宓扯着嗓子大声回答。

众人听的不由微微皱眉。

只有朱棣眼睛一亮,却也没有说话。

朱元璋更加好奇,抬手指着三幅摆动的转炉,笑问:“我们怎么感觉,这火焰没什么变化,其中,有什么奥妙吗?”

靳宓腼腆笑着挠了挠头,“师公,这是我自己在实验,生铁浆、熟铁浆,实验室混合炼钢总结出来的,还没有得到大规模的工业应用验证,也不知对不对。”

“说!给师公说说,师公想听你发现了什么。”朱元璋笑着大声鼓励。

靳宓看向朱棣、徐妙云。

朱棣夫妻二人含笑点点头鼓励。

靳宓默默深吸一口气,介绍道:“师公,我发现通过火焰的色调、亮度、浓度,首先可以判断炉内温度的高低,其次,还可以判断,炼制出来的钢,的品质区别。”

……

“火焰的颜色为白亮;火焰的浓度为浓厚、不透明;火焰的高度不高,这些特征均说明温度高。”

“火焰的颜色为暗青;火焰的浓度为稀薄透明;火焰的高度很高,这些特征均说明温度低。”

……

靳宓越说,年轻稚嫩面庞上的神采越发明亮。

不时指着不远处的转炉,为了给朱元璋讲述的更加清楚,还比比划划。

朱元璋看着靳宓神采奕奕的稚嫩脸庞,笑了的同时,心中不由感慨:这小家伙是真的喜欢搞这些研究。

若是不喜欢,谈论起这些事情来,脸上就不可能出现这种神采。

这小家伙的才干,根据锦衣卫前些年的追踪记录。

虽然不如东旭、原吉几个最出色的。

但考科举入仕一点儿问题也没有。

换做大明的青年读书人,如果有这份才能,早寒窗苦读,削尖脑袋去当官了。

绝不会像靳宓,干这种又脏又累又苦的研究。

这就是中原和老四这边的差距。

来自于思维的差距!

“师公,你看,现在的火焰开始发飘,不那么粘稠了,而且火焰在半空连续爆炸成数朵小花,火花大,分叉多。”

朱元璋回神,眯眼,顺着靳宓手指的方向,看向转炉。

众人也全都仔细打量。

果然和王靳宓说的一模一样。

胡惟庸、吕本……所有人都竖起耳朵,努力想听靳宓接下来说些什么。

“根据我在实验室小规模实验,这个时候出炉的钢水,形成的钢坯,具有硬度、强度高,冷却塑性能力差的缺点,这个时候产出的钢,可以用来做撬棍、锤子、钻头、铰刀之类的工具。”

“这种钢,碳含量虽然比生铁低,但还很高,我把这种钢称之为浓碳钢。”

……

“火焰的摆动已略显收缩;火花分叉保持3~4个,分叉长而有力;喷出物大部分为火星。”

“这个时候产出的钢,我给其归类为中碳钢,实验室内产出的这种钢,预热加工、削切性能比较好,而且耐力、张力很强,如果用这种钢盖房子,比我们燕京现在盖房子,用到的少量小钢炉炼制出来的钢更好,这种钢做成钢筋盖房子,我认为,就算是盖七八层的房子,也足够确保坚实,不过这是我的推测,还没有验证。”

……

“当火焰摆动剧烈,主要是上面摆动,白亮火焰离顶;火花消失,偶有出现无力,只有2~3个分叉;喷出物大部分为火星、芒星(喷射很快的火星),开始喷渣粒。”

“等到这个时候出炉的钢坯是软钢,我也称他为低碳钢,这种钢强度低,硬度低而软,塑性、韧性十分好,尤其是冷塑性,不用预热,都能直接拉钢丝,如果用这种钢来冲压军中使用的钢盔,更容易冲压成形,只要冲压成形,在回火渗碳,就能提高钢盔表面的硬度和强度了。”

“这种钢用来做曲别针、铆钉、螺栓、轴、自行车链条十分合适,能有效简化制造零部件过程中的工艺难度,如果需要提高硬度、强度,只要零部件制作出来,把零部件回火渗碳处理一下就行了。”

……

“师公,就这些,这些都是我自己瞎捉摸的,也不知对不对。”

说到最后,靳宓又恢复腼腆,讪笑挠头。

哈哈……

‘这是个实诚孩子。’

朱元璋爽朗大笑,拍了拍靳宓肩膀,鼓励道:“师公不懂这些,但师公知道,搞这种研究,就不怕错,哪怕错一千次、一万次,只要对了一次,就成功了,好好努力!”

靳宓笑着,见朱元璋盯着转炉出神打量,也不打搅,站到朱棣身边。

朱棣含笑欣慰看着,赞赏道:“你这番总结,师傅感觉很有道理,既然在实验室小规模验证总结了正确性,那么在大规模工业中,适用的可能性也很高。”

他怎么也没想到,这小家伙竟然搞出通过火焰,判断碳含量的经验总结。

恐怕,在研究司的实验室内,没少汗流浃背,用小型坩埚炉,一炉子一炉子实验。在没有更先进的技术手段之前。

即便是历史上的工业化时期。

炼钢也是通过观察火焰来判断钢品质。

靳宓高兴指着转炉,低声道:“师傅,如果我的总结是正确的,而且这种新型生熟铁转炉炼钢能成功,将来,只要培养一些会‘看火’的,有经验的老师傅,就能更为稳定控制钢品质了,就不需要,炼出来的钢,数个批次,混合重炼,使钢质量达到均衡。”

朱棣点点头。

不光能实现钢质量均衡。

‘看火’也是大规模工业炼钢的前提。

第一钢铁厂现在用的那种一百斤小钢炉,说实话,那不叫工业炼钢。

只是比锻铁稍微进步一些的手工业土法炼钢罢了。

“伱总结出高碳钢、中碳钢、低碳钢,有没有鉴定三种钢的碳含量多寡?”

靳宓挠头,“师傅,学生的确想鉴定,可其中的变量,学生控制不了,比如,在实验室的小坩埚转炉中,练出来的钢,如果倒出来等着冷凝称重,坩埚炉残留的部分,对称重,确定碳含量的影响很大。”

……

朱棣认真听着,靳宓遇到的困难,提及的那些,不可控变量。

给出提醒:“为什么要倒出来称重呢,完全可以和坩埚炉一起称重嘛,只要在炼制前,把对照组中,每一个干净的坩埚炉称重,炼制冷却后的总重量减去坩埚炉的重量即可。”

“另外,这个实验,最重要的就是选择同一批次练出来的生铁和熟铁,一个批次生产的生铁、熟铁,即便每块铁胚碳含量稍微有差别,但差别应该不大,更能保证均衡。”

……

“咱们现在的条件,想要测到较为准确的碳含量,就要提高实验次数,假设,我们选择十个批次生产的生铁、熟铁,每个批次的生铁、熟铁,做至少十次碳含量测量鉴定试验,先求每一个批次内,十次试验碳含量均值,把十个批次均值相加,再求均值,这样得到的碳含量数据,就会较为准确了。”

王靳宓眼睛一亮,顿时高兴道:“师傅,我知道了!小时候,师傅教过我们!”

通过扩大数据量,求均值这种方法,小时候,师傅给他们上数术课的时候,就学过。

这么些年,没有使用过,竟然忘记了。

朱棣笑笑,指了指转炉,“看火焰,像是你说的低碳钢火焰,是不是这炉钢水该出炉了?”

靳宓恨不得现在就跑去实验室试验的思绪被拉回来。

快步靠近一些,仔细端详,甚至拉开护目镜,眯眼端详后,迅速后退,吹哨。

嘀——

尖锐哨音响起同时,打出旗语,大喊:“关闭八号气阀,九号气阀单独运行,推动转炉倾倒钢水!”

高台上的号手。

猛地拧开身边的汽笛阀门。

嘀——

悠长尖锐的汽笛声响起。

白气从汽笛喇叭口喷涌,号手,转身面向后面的蒸汽机区、堆料区,迅速打出旗语。

吱!

尖锐刺耳声中,转炉从高温燃烧的炉火中,被气缸推出来。

几名工人,穿着厚厚的麻布特制工服,带着铁面罩、护目镜,在几名工友大盆水浇在身上时。

几个人相互协作,握着一根长长,带铁钩的铁杆,冲上去,勾住转炉边缘预留的巨大铁钩。

“一二三!”

号子声响起。

大腹便便的转炉炉口向外倾斜。

在几名工人拖着铁棍向后狂奔撤离时,滚烫的钢铁熔浆倾泻而下。

沿着下方预留的导流槽,流向旁边的钢坯冷却区。

靳宓看着转炉倾倒钢铁熔浆后,像个不倒翁,自行立起来,向朱棣低声介绍道:“师傅,在设计中,我们反复试验,想用蒸汽气缸提供的动力,倾倒铁浆,取代人工倾倒带来的巨大危险性。”

“可好些个技术难点,暂时还无法攻克,其中运用的一些机括结构,虽然设计出来了,可通过实验,都具有太复杂、维护太难、耐用性很差缺点,而且,如果增加这些机括,还会导致三幅摆动机括的耐用性降低……

朱棣听闻后,笑着安慰:“不着急,你们能搞出这个转炉,已经很厉害了。”

他当然知道,越是复杂的机括,耐用性越差。

尤其是这个工业刚刚起步的阶段。

做工业设备,一定要走傻大黑粗的路线才行。

这个时期,如果走精细化,那就是扼杀工业化发展。

只有随着工业化不断发展,材料学、设计学等等各类学科,取得长足进步后,才能去追求精细、精致。

“对于从事这个工序的工人,我们可以通过严格的培训,以及在操作环境中,设置其他保障措施,例如,是不是可以在转炉前面画一条绿线,表示安全区,更靠近一些,画一条黄线,表示具有一定危险区,最危险的地方,画一条红线,通过这些醒目的提示,时时刻刻,提示从事这个工序的工人。”

“另外,一些从事危险性工序的工人,应当予以更高的待遇保障,以及伤残后保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再有,对于这个工序的工人,禁止他们疲劳上工,其他工序的工人,一个班八个小时,这些危险工序,是不是三四个小时就行了?”

“总之,技术达不到,在慢慢琢磨改进技术的同时,咱们完全可以从其他方面,克服技术缺陷带来的各种危险和不便,我说的这些,具体如何实施,还要你们在接下来,大规模工业试验中,不断摸索总结,总结出一套,安全生产流程。”

实验室试验成功。

工业立项建设完成,并不代表着,就能立刻进行大规模工业生产。

还必须,进行三四个月时间的工业生产实践。

检验设备、摸索流程、培训工人……

这些倒不用他啰嗦了。

这些年的工业建设中,这套流程,早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了。

朱棣看着钢坯冷却,转炉内,又一炉冶炼开始,工人则忙着用大铁钳,将一块块冷却成型的钢坯搬离,为下一炉冷却腾空间。

朱棣扭头,见朱元璋热的满脸通红,担心太热,对朱元璋身体不好,就笑着提议:“父皇,咱们去看看冷却成型的钢坯吧?”

朱元璋回神,看着工人垒成堆的钢坯,“好!”

众人跟随朱棣,走到钢坯堆区前。

厂长把一把手动钻交给朱棣,同时拿来一块生铁、熟铁。

朱棣见过后,把钻头抵在钢坯上,摇动转柄。

片刻后,朱棣在三块坯体上,各钻出一个浅洞。

起身,又把手动钻交给朱元璋。

朱元璋试过后,点头道:“这块钢坯的硬度,的确比生铁软,比熟铁硬,到底是不是靳宓所说的低碳钢,还无法确定,不过,这肯定是钢了。”

用来铸炮、火铳、锅炉、马车、自行车、世纪大桥已经完全没有问题了。

扭头,询问靳宓:“小家伙,告诉师公,这一炉产出多少斤?每天能产出多少吨?”

靳宓笑着回答:“师公,这么一炉子是一千斤,炼制生铁和熟铁需要三到四个小时……”

话中,靳宓指着两座高炉,“像这两座高炉,可以冶炼出十吨生铁、十吨熟铁,总计二十吨,转炉炼钢,如果炼制这种低碳钢,一炉需要半个小时,也就是说,把二十吨,生铁浆、熟铁浆炼成钢,每炉钢水一千斤,就要四十炉子。”

“一炉子半个小时,四十炉子需要二十个小时。”

“这座炉子,按照我们的设计,刚好可以做到,二十四个小时,人歇息,炉子不歇息。”

“一天可产钢二十吨!”

“也就是说,现在,有了这种新式转炉,你们一天炼钢数量,就超过了以前一年炼钢总数?”蓝玉惊呼一声。

他可没忘记,观察百斤小钢炉时,朱老四说过,现在燕藩一年产钢十几吨。

胡惟庸、吕本相互对视。

一天二十吨。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

只这样一座炼钢炉。

燕藩就能生产钢7300吨!

这可是7300吨钢啊!

用来制作枪炮,能制作多少!

靳宓可不止吕本、胡惟庸想什么。

他知道蓝玉对师傅没有敌意,笑着点头:“理论上,是这样。这座炼钢炉子,只是一座实验性炉子,我们燕藩现在冶炼生铁和熟铁的高炉技术,已经可以做到一百吨的高炉了。”

这可不是他吹牛。

虽然在冶铁中,还没有使用这么大的高炉。

但在烧制水泥中,已经应用这种百吨高炉了。

“只要技术验证成功,再建设,我们就不建设这种耗能大、成本高的十吨小炉子了,即便不建设百吨高炉,至少也要直接建设五十吨高炉。”

“一个生铁高炉、一个熟铁高炉,总共就是一百吨,同时,虽然中间的千斤转炉,我们现在掌握的技术,制造不出更大的……”

倒不是制造不出更大的。

主要是更大的炉子,加热熔炼、以及生疏铁浆溶液充分混合就不好把握了。

“不过,我们已经想到了办法,可以在中间,设置一串十几个,数十个千斤转炉。”

增加转炉很简单。

无非就是确保蒸汽动力足够的情况下,按照现在的转炉机括,复制罢了。

……

这么简单吗?

蓝玉等人看着靳宓侃侃而谈,似乎十分轻松容易。

不由沉默。

这些对于燕藩,对于这个执着于研究技术的小家伙来说,似乎十分轻松,就如其所说,就是复制罢了。

可若是换做大明。

他们听都听的迷迷糊糊,别说建设了。

……

众人从炼钢厂出来。

朱元璋拉着送行的靳宓说了很多。

然后坐上马车。

马车启动,朱元璋还忍不住,隔着窗户,冲站在门口的靳宓招手。

朱棣笑笑,“看得出来,父皇很高兴。”

哼!

“狗嘴吐不出象牙!”朱元璋笑哼一声,收回视线,看向朱棣,“这样一座高炉,一年就能产钢七千吨,你们还要建设更大的,岂不是,一年钢产量,就会达到十几万吨?”朱棣点头,“今年没几个月了,大概率就是验证这座钢炉,不过,明年肯定要建设靳宓所说的那种,五十吨、一百吨的高炉。”

“不要好大喜功。”朱元璋语重心长叮嘱道:“你们现在的钢铁消耗量才多大?突然产量暴增数倍,不要搞成你建设世纪大桥,突然间没有了销路,钢厂规模大,就意味着,端这个饭碗的工人多,若是没有销路,工人吃饭都成问题,一定会对你,以及你这个政权产生怨气的。”

朱棣认真点头,笑着解释道:“父皇的教导儿臣记住了,不过,钢产量增加,儿臣倒是一点儿都不担心销路问题,随着新式炼钢法的出现,大规模工业炼钢开始,成本会直线下降。”

“一千个百斤小钢炉,七八百人,一年才能产出十几吨钢,耗能大,人工成本更是大的吓人。”

“而这座年产量七千吨的新式钢炉,只需要三百多人,一天的产量,就顶过去一年,钢铁的成本,我估算,最多是小钢炉炼钢的百分之一,随着钢铁价格降低,自行车、新式马车、畜力收割机这些机械价格,至少要砍一半,就有更多人能买得起,这类商品销量增加,完全能消化掉十几万吨钢材。”

清末,为什么没有发展这种百斤小钢炉土法炼钢。

就是因为洋人的钢铁价格,比土法炼钢更便宜。

为什么,类似大冶钢厂使用洋人落后技术的高炉,生产的钢铁,销量也不好,濒临倒闭呢?

要知道,按道理,当时清朝的人工成本,可比洋人的人工成本低很多很多。

他曾经所处的那个时代。

就是凭借低廉的人工成本,用着落后一代或者几代的高耗能技术设备,硬生生生产出比洋人更便宜的工业商品。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

丧失关税主权、铁路主权,洋人的钢铁通过掌握关税,低价倾销,再加修建铁路的权力,被洋人控制。

要知道,当时修建铁路,才是最消耗钢材的。

没有销路的大冶钢厂。

即便他的人工成本再低,也发展不起来。

当然,还有官僚风气。

洋务运动在这种情况下,失败是必然的。

朱棣收敛思绪,继续说道:“未来,孩儿还会给采绿的自行车厂,提供这种廉价的钢铁,借助大明更为廉价的人工成本,孩儿估摸着,采绿工厂的自行车成本,可以压缩到两个银币之内,这样,许许多多百姓,攒一年钱,或许就能购买一辆自行车,或者人力三轮车。”

“等将来轨道火车真的研发出来,就算是一年十几万吨钢恐怕都不够用,孩儿估摸着,单单我们燕藩治下,倭岛、蓬莱、吕宋三地,都建设一条纵贯南北的铁路,再加上其他行业耗钢,每年恐怕就需要二三十万吨钢铁。”

“如果朝廷能和我燕藩合作,在咱们中原建设大十字铁路的话,我可以援建朝廷炼钢技术,在建设大十字铁路过程中,训练一批钢铁工人、铁道桥梁建筑工人。”

他当然不会效仿洋鬼子对待清朝,对待大明。

援建技术,他也会援建真正的先进技术。

至于他,是否有利可图?

当然有了。

援建的炼钢厂,肯定不可能满足铁路建设的需求。

绝大部分钢材,还得燕藩提供。

以及蒸汽机车头、车厢等等。

两条大十字铁路建成后,燕藩从中赚取了不菲的利润,催动燕藩工业爆炸式发展同时。

大明也掌握了炼钢和铁路建设。

将来时修三纵三横,还是十万里,二十万里铁路。

大明都可以依靠他援建的技术,自行修建。

培植发展大明的钢铁产业。

这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合作方案。

虽说,燕藩援建技术稍微吃点亏,不过他并不在意。

充分的竞争,才能倒逼燕藩进行产业升级。

哼!

朱元璋笑哼:“看得出来,轨道火车还没影子呢,你对这个大十字铁路计划,倒已经是心心念念了……”

朱棣讪笑挠头。

朱元璋含笑瞪了眼,他即便对工业不怎么了解,也十分清楚,在这个计划中,虽然对老四燕藩有好处。

可朝廷是占了便宜的。

也就是老四。

若是现在燕藩之主,不是姓朱,不是老四。

会如此予以大明这么多,有形的、无形的好处吗?

不会!

国与国之交,他太清楚了。

“爹给你个承诺,只要爹还活着,你搞出轨道火车,爹就以大明开国皇帝的身份,和你燕藩签订大十字铁路合作计划!”

他定下的规矩。

即便人走了。

标儿应该还会执行吧?

对此,他不清楚,也十分肯定。

朱棣高兴笑道:“那孩儿可就真的要努力了,保证让父皇看到火车的模样!”

……

“燕藩太强大了!”

后面的车马内,王禑看着车窗外,向后倒退的大铁桥,看着大铁桥南边,冒着滚滚浓烟的工业区,忍不住感慨。“那一只只钢铁巨兽,令孤……令孤……”

他看到燕藩工业区,那些钢铁巨兽,浑身彻骨的寒冷。

转炉内,熔浆倾到刹那。

扑面而来的火红热浪,仿佛他要被燕藩这只猛兽,吐出来的熊熊烈焰吞噬融化。

“爱卿,孤禁止咱们高丽读书人来燕藩求学,会不会惹恼燕藩?”

李穑脸色猛地一变,“国主……”

“孤不会禁止咱们高丽上层孩子来燕藩。”王禑抬手打断李穑,“但孤不能让那些革新派看到燕藩这一幕,否则,那些该死的革新派,只会更加有恃无恐!”

李穑沉默。

真能禁止的了吗?

他看未必。

燕藩的商人,频繁往来高丽。

越是禁止,那些形形色色的革新团体,对燕藩就越发充满好奇,必然会有很多底层青年读书人,乘坐燕藩海船偷渡燕藩。

据悉,大明就有很多百姓,偷渡燕藩!

……

“要不要投靠大明,暂时还无法确定,但绝不能得罪燕藩,将来,即便和大明交好,左右逢源,我们幕府将军,也绝不能以得罪燕藩为前提,交好大明。”

日野业子看着朱棣的马车,郑重对兄长日野梓康、以及长子说道。

原以为,燕藩的工业,与他们在大明金陵工业区看到的差不多。

当时她就琢磨。

工业相同。

大明的体量更大。

似乎,完全可以在时机合适时,通过交好大明,摆脱燕藩对他们的控制。

她才不相信,燕王朱棣,那么好心,让他们去次大陆发展。

在燕王朱棣的描绘中,次大陆分明就是一片,比倭国更加富饶肥沃的土地。

这样一块土地,距离燕藩更近。

燕藩为什么不去占领?

所以,她认定,燕王迁徙他们,肯定还有别的用意。

但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或许,在燕王的目的实现前。

他们就能在次大陆站稳脚跟,发展壮大,无惧燕藩呢?

未来,就看谁技高一筹了。

……

可自从来了燕藩,越是了解,她就越发绝望。

燕藩展露出来的东西,实在是太强大了!

其强大工业展露出的狰狞,宛若要吞掉一切!

当然,她不会坐以待毙。

或许,未来大明的实力会增强呢?

大明都不需要太强。

凭借其庞大的体量,只要工业规模,拥有燕藩的十分之一,或许就能灭掉燕藩了。

据说,明太子与燕王朱棣的关系,日趋紧张。

未来,双方未必没有刀兵相见的可能。

她也见过明太子朱标。

臣服这个人,绝对比燕王朱棣好。

面对明太子朱标时,她没有那种,脖子被人牢牢遏制,仿佛随时都会窒息的感觉。

但每次面对燕王朱棣,都会有这种感觉。

“嗯。”

日野梓康轻嗯一声,提醒道:“不要犹豫了,今天就去求见燕王,我们要抢在其他诸侯前面开始迁民,越早去次大陆,对我们好处越大,另外,要向燕王租借以及购买一些武装商船,我们要自己掌握一部分迁徙百姓的运力,不能完全被燕藩捏在手里。”

……

当夜。

很多人失眠了。

朱棣书房。

“王爷,臣反对!”俞靖激动起身,“咱们海军战船,才刚刚建好三四年,都是上好的战船,怎么能卖给倭寇!万一他们学到了咱们的技术怎么办?”

朱棣含笑看着,只进不出,宛若貔貅的俞靖。

似乎,无论是哪个时代的海军。

都是貔貅性格。

“战船肯定不能就这么卖给他们,我们售卖的是武装商船,不是战船,所以,除了甲板火炮外,其他舱室火炮都要拆除,这些战船,可以卖出高出购买价格四五成的高价。”

“逐步出售掉这批战船后,我们要更换完全蒸汽动力驱动的战船,同时,随着咱们钢铁产量,以及轧钢生产线的技术进步,我还想着,让造船厂,打造几艘包铁战船,这种包铁战船,更适合你们远航探索。”

说实话。

他也完全没想到,技术进步这么快。

如果他早想到,这么快就能搞出蒸汽机船。

三年前,说什么也不会启动混合动力造舰计划。

不过也不吃亏。

这批战船的售价,完全能更换一支,蒸汽动力舰队。

俞靖脸上这才露出笑容,挠头道:“要是这样,臣支持出售拆除火炮,改装为武装商船的战舰,刚好,让这群倭寇,去陈朝附近,给陈祖义添添堵,倭国诸侯抢占次大陆沿海,也可以限制陈朝向这个方向扩张,将来灭陈朝,还可以要求倭国诸侯出兵!”

甚至,就算太子接受陈朝称臣纳贡。

他们不方便攻打陈朝。

还能驱使倭寇去攻打,他们再‘攻打’倭寇,吞并陈朝!

王爷是不是已经想到了未来和太子之间的摩擦,已经开始提前布局?

求月票、推荐票、追订、全订。

本章完

喜欢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