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独治大明 > 第一百四十七章 帝指棉花,一树千获

独治大明 第一百四十七章 帝指棉花,一树千获

作者:余人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16 21:46:36 来源:9书院

刑部尚书杜铭等人不由得暗叹一声,对李嗣生起几分敬意。

虽然李嗣所倡导的做法很得罪人,但朝廷若能堵上这两个大口子,确实能传达朝廷治盐的决定,接下来清除盐弊才会事半功倍。

只是李嗣主动提出停止京官食盐,恐怕今后的名声是真的要臭了,甚至会被一些小肚鸡肠的官员有意鸡蛋里挑骨头。

朱佑樘能感受到李嗣是站在解决政弊的立场上处理问题,当即便做出决定道:“京官食盐非太祖定制,今亦闻时有京官解盐回程沿途售盐,这个口子确实是要补上。”顿了顿,便是望向李嗣道:“本朝的俸禄不高,亦不能让你做了恶人,那朝廷给官员增加盐补吧!李卿,你回户部议一议,看定额几何为宜!”

由于京官食盐的谋利空间太大,很多官员得到的盐都有节余外售,所以停发的盐定然不可能全额补回来。

只是自己已经给了他们盐补,若是这些京官还觉得吃那口屎更香,那么自己就不用这般客气处事了。

此次之所以这么做,自然不是要向京官妥协,而是适当提高工资才能让这些空喊口号的官员更卖力干活。

“臣领旨!”李嗣没有想到朱佑樘竟然主动给京官盐补从而减轻自己的舆论压力,便暗自感激地表态道。

经过这边长时间的相处,他知道这位帝王虽然杀伐果断,但对于效忠于他的臣子还是十分的庇护。

自己能够遇上这样的帝王,又有什么理由不尽心尽忠效忠呢?

“陛下,王府多在非淮盐销盐区,而他们历来恶食他盐,此事恐引宗室纷扰!”礼部左侍郎徐琼对宗室的情况最为关注,当即便是担忧地道。

“百姓食得,他们因何就食不得?依臣之见,他们其实就是想要侵吞国利,乃食得无厌的蛆虫,楚王之事便是前车之鉴!”兵部左侍郎何琮对明明腰缠万贯却还要讨盐的藩王心里厌恶,当即便大声地指责道。

朱佑樘对停止王府食盐并没有轻易下决断,扭头望向离自己最近的万安道:“万阁老,你以为如何?”

刑部尚书杜铭等人纷纷望向万安,虽然外界一直称呼万安为“纸糊阁老”,但这位伫立朝堂十几年的首辅又岂可能真是泛泛之辈。

“老臣以为李尚书说得对!这盐法要贯通,当一视同仁,这个口子不宜再开,今以恢复盐税为第一要务!”万安不是一个喜欢表现自己的人,但面对朱佑樘的询问都会用心作答道。

朱佑樘看到万安如此表态,便直接决定地道:“既然如此,那便依李尚书所请,停王府食盐和京官食盐,以恢复盐税为第一要务!”

“陛下圣明!”在看到朱佑樘做出决定的时候,哪怕礼部左侍郎徐琼亦是表示拥护地道。

他们八人在这里仅仅是出谋划策,但最终的决定权还是由天子敲定,何况天子的决定是那般的英明神武。

朱佑樘知道很多事情其实还得依靠自己,便对李嗣叮嘱道:“李卿,清除积引之事,伱回户部召开部议,争取明日再拿出一方案,到时咱们在此再集议!”

“臣领旨!”李嗣看到自己刚刚的提议得到重视,亦是暗暗窃喜地道。

刑部尚书杜铭等人默默地交换一个眼色,却是知道他们现在已经是处在权力的核心,而今他们简直已经等同于准阁老。

朱佑樘拿起由刘瑾送回来的奏疏,便拿起王越的奏疏道:“扬州的贪墨窝案,可谓是闻所未闻!只是王越在奏疏声称,此案背后还牵扯到朝中重臣,故而请朕再加严查,诸位认为如何?”

此话一出,万安和刘吉忍不住交换一个眼色,而后不动声色地干坐。

“陛下,若是已经掌握到线索,便由王越继续追查此案!不管是涉及到何人,都应当严惩不贷,绝不可姑息养奸!”刑部尚书杜铭显得杀气腾腾地表态道。

“不错,此案若背后有人,自当要一查到底!”兵部左侍郎何琮压根没有得到半点好处,亦是强烈支持地道。

“陛下,此事恐当慎重!若有确切证据自当严惩,但若无实证而进行严查,恐会造成京城百官恐慌,届时不利于施政!”吏部尚书李裕考虑到安定,却是站出来表态道。

“李尚书所言甚是!今扬州城一事已经牵连甚广,一旦朝廷再行严查,必是百官难寑,不利于施政。当然,此案亦不可草草了事,可由王越自行密查,有实据则可除之!”刘吉扭头望了一眼万安,便站出来表态道。

朱佑樘将在场臣子的反应都看在眼里,却是知道扬州能够出现这种窝案,必定跟朝堂的重臣有所关联。

像两淮巡盐御史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便被拉下水,这事便已经证明有着朝堂的力量在相助,不然一个两淮都转运使还没有这么大的能量。

只是还真不宜敲锣打鼓地严查,倒不是他要对这些官员网开一面,而是早已经清楚这般官员的嘴脸。真要进行严查的话,这个京城又有几个能保得住,没准自己面前的官员都要被拖走一半。

朱佑樘不是完美主义者,便进行表态地道:“既然如此,此事不宜大动干戈,那就继续由王越密查吧!”

“陛下圣明!”万安等人暗叹一口气,显得规规矩矩地拱手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独治大明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soumal)独治大明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朱佑樘端起刘瑾送上来的茶盏,便提及另一件事道:“诸位爱卿可知朕在今年的耕藉礼上因何要加种棉花?”

“臣不敢妄测圣心!”身穿一品官服的工部尚书贾俊犹豫了一下,便进行表态道。

朱佑樘捏着茶盖子轻泼着滚烫的茶水,对在场的所有官员淡淡地道:“在这里都别打马虎眼了!”

我……没啊!

礼部左侍郎徐琼愣愣地望一眼工部尚书贾俊,又是扭头望向龙椅上的朱佑樘,心里不由得暗暗叫屈地道。

当时朱佑樘吩咐要加种棉花了,他自然是照办,亦是不敢多问,压根是猜测不透朱佑樘此举的意图。

“依臣愚见,陛下是想要推广棉布!”工部尚书贾俊一直揣摩圣心,当即便将自己的猜想说出来道。

户部尚书李嗣等官员都是有所猜想,但亦是不想百分百确定,故而亦是好奇地纷纷扭头望向朱佑樘。

朱佑樘轻呷一口茶水,便打出正义的旗帜点头道:“不错!去年冬寒之时,听闻京城有百姓冻死,而各地百姓都缺御寒之物,冻死者颇多!朕不忍今年寒冬再来之时,治下的百姓多冻死,故欲择地推种棉花,从而提高棉布的产量!”

“陛下,棉花易得,然织工难觅!熟练的织工要好几年方能出师,而织布易误农活,一匹布花费十几日不等,这棉布费时耗力,实乃贫苦之家能穿之!”户部尚书李嗣虽然感动于朱佑樘的爱民,但还是指出其中的症结道。

棉布终究不是画画写写就能出来,却是需要织工日以继夜地忙碌,最后才能织出一匹。只是织者都不留给自己穿,贫者自然更是穿不起了。

刘吉等人暗自点头,人家花费半个月织出来的布总不可能白送于人,这个工时叠加在棉布的成本之上,乃是贫苦百姓买不起之物。

朱佑樘自然懂得这个经济学原理,便是轻轻地点头道:“朕知晓,棉花扩产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得考虑该如何让利于棉业,方能致布业兴盛?直至棉布的价格跌下来,使百姓能购得便宜的棉布,而贫苦的百姓都能有衣可穿!”

在他做金融研究员之时,便已经知晓想要发展一个新兴行业,往往一个人或一间企业的力量有限,而最佳的做法是国家政策扶持。

只有国家大力扶持新兴行业,这样才能吸引产业资金和人才进入,从而不断攻克技术难关,最后导致成本下降。

以光伏发电为例,最初的发电成本是发一度电赔好几毛,但国家持续几年补贴扶持后,结果发电成本降到火电发电之下。

若是没有当初的国家扶持,逐利的资本压根不可能介入,自然就不会有后面的技术升级,那么成本降于火电可能永远都不会出现。

现在想要让棉布的价格跌下来,按简单的经济学,只需要要提高产量即可。只是想要棉布大幅跳水,那么就需要鼓励技术升级,从而提升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在原来的历史轨迹中,直至后面脚踏缫车的出现,这样才大大地提升大明棉布的生产效率。

“陛下,臣愚钝,这棉布又岂会越来越便宜呢?”礼部左侍郎徐铭的脑子已经转不过来,便是困惑地道。

朱佑樘知道其他人恐怕亦是绕糊涂了,要论四书五经每个都能说得头头是道,但这经济原理确实太过难为他们了。

当然,倒不能说这帮重臣不聪明,而是传统观念作祟,他们一直都鄙视商业又岂会去认真研究呢?

朱佑樘将手中的茶盏轻轻放下,当即扭头望向左侧的万安询问道:“万阁老!”

“老臣在!”万安不明所以地望向朱佑樘,当即恭敬地回应道。

朱佑樘拿起桌面上的一本书,对万安认真地询问道:“听闻你对史书钻研极深,你可知唐时普通书卷价钱几何?”

“唐宰相元载有奏疏有提及,千钱购书一卷,而一部五卷共需5000钱!”万安稍作思索,便是给出答案地道。

刑部尚书杜铭等官员不知朱佑樘为什么突然扯到书籍之上,更是困惑不解地望向朱佑樘。

朱佑樘微微一笑,便进行追问地道:“宋时呢?”

“老臣记得有史料记载,一卷书卷为几十文到一百文不等!”万安稍作思索,又是给出答案地道。

朱佑樘将手中的书放下,显得十分认真地询问道:“因何?”

“一则识字者多,二则**印刷术得到运用,故价格已是不及唐时十分之一!”万安想了想,便将自己的感慨说出来道。

刑部尚书杜铭等官员得知书籍的价格竟然差了这么多,联想到朱佑樘刚刚提及的棉布,不由得陷入了沉思。

若说书籍的价格不是一成不变的,那么棉布的价格自然不是一成不变,而若真能让棉布的价格跌下来,对百姓确实是一件大好事。

跟那些执政者只想着吏治和兴教育相比,若是能够真将棉布的价格弄下来,这确实才是真正的仁政。

“臣偶尔到鼓楼购书,今时一卷只要数十文钱,比唐时不知要便宜了多少倍!如今看来,棉布未必不能变得越来越便宜!”刘吉显得若有所悟地说道。

朱佑樘迎着众人的目光,便是侃侃而谈地道:“因从事者多,又现活字印刷术,故书价才能屡屡下跌!朕以为,若能设法改进织机的生产效率,鼓励更多的作坊从事棉业,则事可成!今棉布一匹要一钱多,若是咱们能让棉布每匹降至五成,则百姓能穿者多!朕在耕藉礼加种棉花,正是想要向天下倡导种植棉花,从原材料的产量着手!咱们朝廷为了提高百姓的积极性,朕以为可择一些地区,凡种棉者不征三十税一,而是百税一,如此便可让棉花产量增多!”

“陛下,如此有损朝廷税收啊!”礼部左侍郎徐琼暗自一叹,当即便提出害处道。

朱佑迎着在场重臣的目光,将自己的态度亮出来道:“诸位爱卿,咱们要谋之百年,而不争这一朝一夕之利!朕在青宫之时,便已经学得: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人也。今若是能牺牲浅利,而得百姓能穿得起棉衣,此举何止百获?朕跟诸位今日有此远谋,朕以为已能入史册矣!”

在这个时代自然没有政策扶持这个概念,既然是自己治理这个国家,那么自然不可能受这种传统观念影响。

且不说发展布业确实能让百姓有衣可穿,而自己想要走上真正的强军之路,亦是离不开纺织业的创汇支持。

不管是要打破传统观念,还是要带来新的治国理念,这产业扶持无疑是时下最好振兴华夏的好路子。

喜欢独治大明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soumal)独治大明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