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靖明 > 第340章 北元之主必须留在这!

靖明 第340章 北元之主必须留在这!

作者:冬三十娘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4 08:41:32 来源:书海阁

郭勋是吃不上这口热乎的大功了,鬼知道俺答会不会去而复返,趁明军去抓大鱼而再从大同杀进去抢掠一番?

现在郭勋大难不死,立功上瘾,因此对俺答破口大骂。

博迪就没骂俺答。

已经骂累了。

眼前的问题更严峻,俺答撤走的时机太好了。

对这一点,在龙门所苦苦支撑着的朱麒也有体验。

“侯爷,若是古北口的鞑子从丰宁那边过来,我们如何能守住那么久?”

朱麒已经管不了那么多了,围住北元大汗,有望擒住,那是何等功劳?

“他们一定会来!”朱麒咬牙切齿地说道,“所以一定要守住!”

如今这种局面,博迪脱离危险最快的方式,就是和古北口以外的麾下一同夹击龙门所,从这里出边墙。

等古北口那边的翻山越岭去护住坝上粮道再从独石口出去?大明龙门卫和张家口堡的军队不能沿着边墙更快机动到那边吗?

巧了,这一带是燕山,博迪的大军在山里尽管人均四条腿以上,却能快上多少?古北口那边的鞑子赶到龙门所也更近!

朱麒感觉自己站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四海治所、延庆州诸军必定正在全速赶来!泼天大功就在眼前!守住!”

此时此刻,唐顺之也赶到了宣府,毕竟怀来那个方向的粮道已经安全了。

何勳统帅的标兵营之前协守张家口堡,有一些损失。但现在面对如此功劳,也一个个红着眼,请求和那三千精壮工匠一起入燕山增援合围。

傅铎这个宣府总兵如何能置身事外?早已从龙门卫率军出发,统帅之前就回撤到龙门卫和增援过去的、出了边墙的那些边军。

出了边墙去为那一支之前计划里堵截俺答军队的边军筹措补给粮草的张镗,从张北东面的白庙滩最快速度往坝上那边转移,先行探查坝上那边的动静。

朱厚熜与杨一清、唐顺之、回到宣府的王宪等人研判着随后的局势变化。

“套虏这一战死伤了四千余,所获极少。俺答一部,损失最终在虞台岭之战,死伤千余,但其后却颇有所得。”王宪认真说道,“博迪若死或者被擒,俺答势必坐大。待其一统草原,又是另一个达延汗!”

出乎朱厚熜意料之外,现在边镇重臣却在力主把博迪放回草原。

“此战动静如此之大,俺答撤兵陷博迪于燕山,如何能服众?况且博迪有长子八岁,这汗位无论如何也落不到俺答头上。”唐顺之在反驳。

“套虏领主衮必里克是他亲兄长,此次折损虽大,却怨不得俺答。套虏之败,是大同西路守军一己之力。武定侯虽去了井坪,胜套虏之时却并未有大同其余诸路大军出力。正因如此,衮必里克威望更将一落千丈。”杨一清点了点河套一带,又点了点宣府、蓟州正北面的察哈尔部一带,“至于陷博迪于燕山……”

他表达着另一套俺答这个“胜者”的说辞:

虞台岭大败明军,一天破堡,两日内连克两城,宣府前线至少三万余大军、怀来一带超过五万常驻后备援军被他牵制在这里毫不能动弹。

可以说,他承受的压力最大。而衮必里克败于区区一个羸弱的大同西路之手,博迪自己要在燕山西麓里磨磨蹭蹭、希望用龙门卫城再次消耗土默特部的实力,俺答听闻鄂尔多斯部大败、担心大同援军再到宣府,他后撤何错之有?

是博迪身为汗庭之主,格局太小!

是他以汗庭之名发起的这次南征,有俺答牵制住明军主力,他博迪为什么不快速突袭延庆州或宣府南面?

大明皇帝只要一往后撤,那就是败局已成。

在大同明军已经击败衮必里克、随时能从大同抄土默特部后路的情况下,俺答为什么不能撤?

“依卿等所说,擒住博迪后放回到草原,对大明才更有利?”

“自然如此。博迪或死或被擒,北元都会另立新主。俺答自然不能立刻问鼎汗位,反而北元新主必须倚重右翼抵御我大明。”杨一清这些老政治家从政治需要剖析这场战争,“反而博迪若回,他虽有一败,却仍是北元之主。右翼已然坐大,左翼则更需拥戴他与右翼抗衡。俺答也不能利用北元新主需要先慑服左翼的时间,在没有后背威胁的情况下继续寇边。”

朱厚熜在思索着。

在他心目中,这次作战计划最主要的目标就是俺答,这个俺答的雄才大略,对大明的威胁大多了。

战场上的消息传递要花时间,更靠西面的俺答会提前那么一两天知道消息。

就这一两天的时间,博迪就身陷燕山了。

现在还是俺答实力不算雄厚的时期,但他已经在这次战事中随机应变,占据了最有利的位置。

经此一战,杨一清他们同样认可了俺答对大明的威胁比博迪更大。但现在,他们却建议放回博迪,让他们先内耗起来。

博迪没死,那么俺答的“胜者”言辞就站不住脚了,至少博迪一定会记恨俺答。“宣大边镇,需数年革旧弊、练新军!”杨一清继续说道,“博迪若死,北元新主第一件事不是对付右翼,而是收服左翼,甚至要倚重右翼收服左翼。这种局面,更有利于俺答。虽无大汗之名,却有大汗之实。如此一来,俺答不会给大明边镇喘息之机。”

现在有点半场开香槟的意思,毕竟博迪还活蹦乱跳着呢。

但毕竟,这件事的大方向已经确定了:俺答已经全身而退,博迪则最好也只是大败而归、威望尽失。

草原上的格局必定因此改写,大明也需要有新的应对。

君臣之间商议了一阵,发现草原上最有可能的走势,将是俺答可能势不可挡地崛起:奉立幼主的北元汗庭,将只能更加依赖右翼三万户来抵挡大明。而右翼三万户,也必将是以俺答为首。只等俺答势力进一步扩张,同样有黄金家族血脉的俺答大有可能成为另一个达延汗——博迪八岁的儿子,可还来不及有儿子。

杨一清他们觉得,大明连续两年有了大捷,接下来缺的只是时间而已。

原本俺答想一步步走到那种高度,没有十几年做不到,至少博迪还活着的时候很难做到。

但如果博迪死了,那可就不一样了。俺答可以不用成为名义上的大汗,却实际上成为北元实力最强的人,甚至调动北元汗庭的力量,作为名义上对北元之主臣服的交换。

察哈尔汗庭的权臣携着一个幼主,又能指望什么?保持住现在的地位和享受就好了。

所以博迪死了,大明反而得不到增强边镇实力的时间。

这次就算谋划已久,实际也胜得相当侥幸。从下一次开始,俺答可就不会这样做了,而是玩起草原骑兵最擅长的事:来去如风,劫掠资财、提升实力。

边镇连年遇战,还怎么革弊?

在杨一清等人的劝谏中,朱厚熜最终却抬起了头:“不!北元之主必须留在这里!”

……

战争从来都是政治的延续,但政治又是怎么实现统治秩序的艺术,而最有效的统治总是基于民心。

此刻在边镇,民心是将卒博取功勋的心,是边镇百姓从此信任边军能战胜鞑子、保卫他们的心。

对朱厚熜来说,这民心是他御驾亲征之后,有不世之功、立空前威望、震慑大明内外的心,是臣民对鞑虏从此不只是一味恐惧之心。

至于俺答不会给大明喘息之机,那有更多的解决方案。

御驾移向龙门卫,皇帝向边疆再靠近一步,已经到了边墙旁边。

傅铎移驻松树堡,李全礼从长安所推进向三岔口堡。一道道命令正不断发出,大家接到的命令是:先全力布防边墙,阻止鞑子从龙门所、独石口等边墙寨堡之外的边墙薄弱处夺路而逃。

现在,博迪的汗帐设在赤城。这里往东三十里,是激战正酣的龙门所。往北沿着龙门川百里外,就是通往坝上的独石口。西南方约摸六十里,是龙门卫城。位于龙门卫城与赤城堡之间的,是三岔口堡。

哨骑归营来报:“从汉人的长安所到宣府、张家口,他们的军队正在往这边包围。数量,总共不少于两万人。汉人的皇帝,也在往这边来。”

博迪的脸色比此刻的夜色更深重:那个羞辱他幼稚、却比他更年轻的汉人皇帝。

他是有一点后悔的,如果早一点从燕山中冲出去逼得那个汉人皇帝南撤,也许见风使舵的俺答就会全力出击。

但是从独石口和龙门所两路打进来,都没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

明军如此轻易放弃了这燕山西麓,博迪实则也谨慎了不少,以至于行军速度更慢了一些。

现在更加明显:这仿佛只是一个引诱他进入这燕山之中的圈套。

博迪不是那么相信衮必里克在大同西面败得那么惨,他只知道先是衮必里克败了,然后是俺答撤了。

勾结汉人,陷害大汗!

“独石口那边怎么样了?”

“……突然出现了一千五明军精锐,夺回了独石口。”

博迪紧紧捏着拳头:哪有什么会突然出现的精锐,这就是事先安排好的圈套!

至少俺答说的会从虞台岭一路尽快打穿到龙门卫,在他两天之内拿下了虞台岭和万全右卫之后就停下了!

博迪并不知道那一千五百人,是原先准备穿越群山、取了张镗在边墙外筹集的粮草后去堵截迟滞俺答退路的。

当俺答撤走之后,大明墩哨军得以立刻撒到边墙外更远的地方,找到了他们,下达了新的命令。

“大汗,从边墙找个地方出去吧!”有部将劝了,“您是大元的主人,不能继续在这里!”

此时此刻,北元仍旧沿用着忽必烈制定的国号。所谓蒙古,那也是大元的蒙古汗国。在大元之主的心目中,曾经还有大元的许多个汗国,包括这长城以南的汉人故地。

博迪大声呵斥:“找到一处边墙出去,在这里收获的奴隶、财货呢?不是更容易行军的陌生路线,大军的安全呢?”军队的数量决定了,从更好断后、更易行走的老路线出去,才更加快速、安全。

也更符合北元之主的身份。

那样就是攻破了敌方城堡,满载而归,而不是仓皇之下夺路而逃。

“大汗,再犹豫下去就来不及了啊!他们可以在长城上,很快围满每一处城墙。汉人就像牛羊,太多了!”

骑兵其实很少在进来的时候就攻坚,基本都是找一处低矮的、残破的城墙,快速翻越进来。

走的时候同样如此。

只不过这回不一样,这一回是博迪处心积虑要提高自己威望的行动。花了这么多钱,带了这么多人,难道堂堂北元之主是来做贼的吗?

连俺答都是强攻了虞台岭、衮必里克都是攻破了迎恩堡进入大明的。

在历史上,在此刻的现实中,博迪都比俺答差了一个层次,因此现在正在大汗偶像包袱的重压下浪费着宝贵的时间。

大明的长城确实有很多地方破破烂烂了,但相比于群山之中的崎岖小路,这长城此刻发挥起它重要的军事功能:军队调动。

宣府西北面仍旧在加强着防卫,但是李瑾、何全安、严春生这些机动力量,从居庸关外延庆州的四海治所甚至蓟州的援军,正沿着长城从东西两个方向去合围。

而在燕山西麓的山脉中,则是李全礼、傅铎统帅的大军分别从长安所、龙门卫的方向往赤城包围。

山中的行军路线更短,但走得要慢很多。

朱厚熜已经到了龙门卫城。想破龙门卫城,要么破两道长城,要么破了张家口堡从长城以南自西而来。

博迪与俺答最初商议的计划,就是由俺答先攻破宣府北面的这些边墙寨堡,从西往东攻龙门卫城。而博迪则亲率大军,从燕山西麓夹击,一举让大明丧失对宣府北面边墙的控制权。

战略若达成,宣府、大同都必须放弃。右翼离这里近,会得到实际的利益;博迪除了这一趟出兵劫掠到的利益,也能威望大涨,慑服诸部。

现在俺答已退,龙门卫很安全。

饶是如此,御驾到了龙门卫,傅铎所部和留下护驾的五千大军却不能过于深入了,只是都在龙门卫东面的山中安营扎寨——战线已经推到距离赤城三十里外的三岔口堡,还在往里面压缩。

“朕还以为博迪会夺路而逃。都这种局面了,他为什么还一定要从龙门所或者独石口出去?”

从俺答撤走到现在,又是十多天过去了。时间已经来到十一月,各路围追堵截的军队都已到位,现在才当真称得上水泄不通:再不紧要的边墙墩台上,也有超过原先配置的至少二三十人。一旦遇敌,旁边友军更能迅速前来增援。

王宪给了他答案:“一旦夺边墙而出不成,则赤城又先舍弃,人马都只能困守山上。留在赤城堡虽险,但粮草和此前所劫财货还可拒堡而守。边墙以外,则还有汗庭亲军正来援。拼死守住一个月,或有转机转败为胜。若就此北逃,则是大败已成,北元之主难承其重。”

朱厚熜明白了过来,就像他御驾亲征后如果南撤,就已成败势一样。这个道理,对北元之主是一样的。

这一战既然开始,总有一边要输得比较惨,毕竟都是国主亲征。

这一次运气站在大明这边,北元之主麾下有个雄心勃勃又雄才大略的俺答。

“除了龙门所外的古北口察哈尔所部援军,还有援兵来?”朱厚熜算了算,“那至少也要等到中旬以后了吧?”

“陛下,既要留博迪于此,得趁鞑子不擅守城,尽快攻取。”

朱厚熜点了点头:“边墙守住,西面、南面、北面大军推进到赤城五里,准备攻城。传令抚宁侯,别贪功分兵去赤城。他在东路守住龙门所,便是无上之功!”

机会留给了李全礼,留给了傅铎,留给了何勳,留给了本身就在宣府的这些将卒。

这一战,是明军士气空前高涨的一战。

包围圈虽然还不密集,但已经足够了,而圈中的鱼儿实在太大。

战得再怎么惨烈,明军将帅也知道:此生很难再遇到这么好的机会了。这样的机会都把握不住,以后更是难以在皇帝眼中有什么存在感了。

到这一刻,憋了这么久的李全礼终于让他麾下的京营、包括何勳所率领的那伪装成工匠的三千精壮,拿出了他们所能用到的大明最强火力。

赤城堡中,博迪终于后悔没能一开始就放下大汗的架子,找个边墙薄弱处突围算了。

眼下,他麾下还有最后的一点机会。

“大汗,从牧马堡和镇安堡之间冲出去吧!云州堡撑不住多长时间了!”

赤城堡北面的,龙门川旁还有一条通往松树堡的驰道可以出边墙,但是这条路,现在被傅铎率大军堵得死死的,正在猛攻那个扼守水陆两路要害的云州堡。

蒙古军队,确实只有通向东北面的一个出路,目前看来相对薄弱了。

“……别惜马力了,汉人追不上!”博迪终于下了令,“烧了赤城堡,动身之后,一路烧了这里的山,阻挡追兵!”这一夜,燕山西麓火光冲天。

雪还没下,山间林木正燥,朱厚熜在龙门卫遥望着东北面红通通的夜间天光,双拳握得很紧。

放火烧山,这不得让博迪牢底坐穿?

准备用断壁残垣和入冬之后干燥的山火阻挡身后明军的博迪,很快就会后悔这个决定——它看起来又是错的。

他们是从赤城堡北面,沿着龙门川谷地东岸北走的。到了云州堡东南后,再准备走东北面那条沟谷,从镇安堡突出出去。

是的,走的时候,仍旧要从一个边墙寨堡出去。只不过这个镇安堡,距离明军东西两个方向的增援距离最远。而从云州堡到镇安堡,中间的山谷平均宽度在一里以上,比较利于骑兵行进。

镇安堡也位于这谷地上,南北两侧是群山。攻打镇安堡,没有被明军居高临下揍的风险。

可是居高临下揍他们的,却不是明军,而是山火。

众所周知,北方的冬季盛行偏北风,但那是在广阔的空间和时间段内大抵如此。

但山间自有山间的小气候,而军队于山间行进,大多都是在山谷之中。

大火固然阻挡了李全礼所部的步伐,但更北面的傅铎所部却没受到很大的影响。

相反,大火蔓延的速度,比人可能要快多了。山火带来的山间气流紊乱,更快。

而山火一旦发生,白天是从山谷吹向山坡。到了夜间,却会从山顶吹向谷底——带着浓烟。

兵呛,马乱。

李全礼与何勳在山火面前追之不及,只能破口大骂。

可这能让博迪溜了吗?

“追!”

他们只各带了一千五精锐,冒险追去。

傅铎的兵才刚刚拿下云川堡,现在也只能望火兴叹。

“将军,迎风坡上,山火夜里大概烧不下来。如果能绕到陀沟,可以从马家窑杀过去!”

“当真?你识得路?”

“识得!”巨货在前面,没有一个钓鱼佬忍得住,“卑职在猫儿峪和镇安堡都守过,这边的路熟得很!”

“点出两千老兵,快!传令松树堡、独石堡,这沿路四堡换防独石堡,独石堡、半壁店堡、猫儿峪堡都急行军赶去镇安堡,务必把鞑子留在边墙以内!”

博迪聚拢过来的近八千骑,此刻仍旧挤在从镇安堡通向云川的这条山谷间,冒着往下扑的山火卷起的风。

镇安堡上,墩台里的火也熊熊燃起,但实际上已经用不着它这里示警了——那西南面的山火就示着最大的警。

龙门所外,从古北口过来的察哈尔部援军连夜往西北翻山急驰,马蹄声震醒了抚宁侯朱麒。

“大司马!”他眼巴巴地看着王守仁。

稍微斟酌了一会,王守仁就笑了起来:“朱侯领三千兵去吧,这里有我。陛下那边,我也会为朱候分说,军情如火,不可稍等。”

朱麒大喜过望,顿时抱拳:“大恩不言谢!”

无眠之夜,山火照亮了燕山西麓。

已经不再是顾虑夜里急行军会有多少人掉队的问题了,每一路大明将卒都担心那条大鱼挣破了网,当真逃走。

好巧不巧,俺答撤走后就最先领到新命令赶到这一带增援边墙力量的,是李瑾、何全安、严春生。

如今看到了如此大的动静,他们及时赶到了镇安堡。

李瑾浑身都在激动得颤抖:没堵到俺答,堵到了北元大汗!

知道老子已经在荒郊野外憋了多久吗?

本章完

喜欢靖明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靖明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