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靖明 > 第342章 献捷太庙

靖明 第342章 献捷太庙

作者:冬三十娘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4 08:41:32 来源:书海阁

嘉靖六年的第一场雪,看来要比嘉靖五年晚很多了。

这加剧了京城百姓的担忧,尽管之前已经传回来了三个好消息:井坪大捷,虞台岭克复,王师正在合围北元之主。

“当真如此么?不才却不信!”冬天看书冻手指,还是喝茶更热乎。

顺便吹水、口嗨、嘴政。

“为何不信?露布飞捷,还能有假?”

“鞑子这次寇边,那是何等威势?”那口嗨的冷笑一声,“万里边墙,无一处不遇敌!虞台岭一日都没守住,两日内连丢两城,大同那边也是被套虏势如破竹连破三堡。结果,就这般轻易胜了?”

皇帝本人不在京城,这里的气氛似乎也轻松了很多,有些人更敢说话了。

“捷报不是说了吗?是武定侯和俞将军奋力拒敌,井坪才有大捷。俺答仓皇退走,也是听闻套虏大败,在王师反攻下不能力敌。况且,如今可是要去围那小王子了。”

“哼!”那人一脸悲悯地看着他们,“要么,是因为御驾亲征,要粉饰军情。要么,就是鞑子诱敌,欲擒故纵。哪个都不是好消息!看看这天气,今年可不会像去年那般运气好了。鞑子如此兴师动众,会坐看小王子被围?依我看,那小王子是马上长大的,正是要王师贪功冒进!俺答先有大胜,何故不战而走?虏骑奔走极速,只怕是窥视在侧,伺机而动!”

说罢他一脸担忧:“怎的还不下雪?下了雪,鞑子也得忌惮三分。”

“……若捷报都是真的,陛下当真大胜而归呢?”

“哈……”他本要挖苦几句的,幸好刹住了车,“……那自然是万幸,是大明万幸之事。”

京城四处的议论和官员们的行状,都被送到了王佐面前。

他谨记着皇帝出征前的叮嘱:不是那种造反的事,一律不用行动,先记录在案便好。

皇帝离京两月,京城里许多人的胆子肉眼可见地大起来。说话、做事,仿佛都少了几分顾忌。

王佐一方面感慨皇帝已经有了不弱的威严,一方面又感慨他这份威望的脆弱。

这还是在前线战事顺利的情况下。最初虞台岭大败的消息传来时,京城百姓惊慌者有,议论战局都不像现在有了大胜还这般大胆。

好大喜功、粉饰军情……

王佐看向了刘镇元:“百官如何?”

刘镇元对百官很熟悉,毕竟他当年南下,在浙江和南京抓了孟春等很多人。

“费总辅每日必有一训示,传至诸衙。百官还算安心,各司其职。”

王佐皱了皱眉。

他只是总理国务大臣,犯得着每天都训示一次吗?训示久了,百官是不是只知总辅、不知陛下了?

“靖安侯入宫了?”

“是,就在国策殿中。”

王佐点了点头:“我入宫请见。”

紫禁城中,孙交现在其实不在国策殿。

一入宫,他就得到张佐亲自传召,说太后与皇后一起在养心殿那边,想和他议一议事。

见到了女儿,见到了外孙,孙交自然是开心的。

“国丈。”蒋太后脸上却是担忧,“陛下北征已两月,眼看就要到腊月了,宣大战事究竟如何?我实在是夜不能寐,日日担心。”

孙茗也抬手用帕子抹了抹眼睛。

孙交笑了起来:“宣大战事,正如捷报。御驾亲征,边镇将卒士气大振,如今更是要去围那虏酋。至于圣驾,将卒拱卫、稳居后方,无碍的。”

“……哎。”蒋太后顿了顿,然后又犹豫着说,“我近日听到些风言风语,说有几家王府都派了人抵京查看王府兴建之事,十王府那边更是……客人不少。”

这下孙交收敛起了笑容。

沉默片刻之后才说:“陛下准了宗室可不困居封地,他们有些人到京城来看新的王府建得如何,这也是人之常情。十王府那边……太后勿忧,有些商人为睿王府上供些过冬之物罢了。”

蒋太后看着他的眼睛,随后直白地问道:“当真无忧?”

孙交摇了摇头,他虽然老,此刻却有些傲然说道:“臣在京城,靖国公、英国公、张公公、王指挥也都在京城,自然无忧!太后放心,陛下必定腊月底前便能班师回京!”

等他先安了安太后、皇后的心回到国策殿,王佐则已等在那里。

王佐不是参策,两人在小偏厅见面。

“国丈可知,有些人在做万一再有土木之变的计划?”王佐也直白得很,语出更加惊人。

孙交平静地喝茶:“知道,三五跳梁小丑耳。”

“这可算谋逆?”

“自然是谋逆。”孙交眼中寒光一闪,“只是,却不用就此搞得京城人心惶惶。他们盼着陛下被俘,但也知道,不是当真有大败消息抵京,不能轻举妄动。待陛下凯旋,自然无所遁形。”

王佐沉默了一下,随后道:“若是国务殿也……”

“王指挥!”孙交这次却凌厉地看向了他,“老夫知道你在想什么。老夫要告诉你的是,国务殿乃陛下赐名,国务大臣更得过圣谕,以国为重!陛下既御驾亲征,自然思虑过万一之事。诸国务皆老成持重之辈,断不会如那些跳梁小丑一般,盼着再有土木之变。”他停顿了一下之后再次强调:“为国持重,与蓄意谋逆,是两回事!”

王佐是一等一的聪明人,但现在他也要再次确认:“陛下圣谕,我不知晓。”

“你非参策,所以伱不知晓。”孙交不以为意,“总之,我是国丈,你若信我,就谨守你听到的圣谕,做你该做的事。陛下回京前,没有明确消息前,不要轻举妄动。”

“……下官明白了。”

说罢两人对视了一眼,王佐告辞离开。

如果没有一二国务大臣的装聋作哑,有些人不敢动什么心思筹谋什么万一再有土木之变的事。

国务大臣到底是奉圣谕在以国为重、不忽略任何可能,还是趁陛下离京、在明年二月各地粮赋起运最后截止之日到前再引一些人出来,又或者借鸡生蛋、真的谋划着什么,他王佐能做的,就是先好好盯着。

但又能谋划什么呢?皇宫之中,陛下已有两子。

现在宣大虽然传回了三个好消息,但留守京城的重臣没有一个敢放松。

其中知道之前战略谋划的,更加明白战局千变万化、走势难以预料。

俺答是从容撤走的,安知不是以北元大汗为饵,又会再次出击?

今年的雪还没下,一切都还有变数。

杨慎忙忙碌碌,督着最后一批冬衣从织造局那边交付给张经、郑晓,让他们安排押送往宣府,他又要开始年底盘账。

一场大战,不论是叙功犒赏、还是死伤抚恤,马上就面临着巨大的财务开支。

直到此刻,他才知道陛下敢于谋划这场大战的底气在哪里。

正德十六年,陛下从魏彬他们手里刨出来的钱,不是他第一次上朝时说的四百多万两,而是六百多万两,更有其他田产、房屋等。

再这么多年来,陛下敲打内臣、勋臣、贪臣等,银子都一点一点地攒了起来。比如说,张孚敬在山东查办孔家,按当时规矩运往内承运库赃罚库的银子就……

让勋臣入股皇明记等国企,让藩王入股粮储号等,皇帝更是统筹了许多他们认缴的银子。除安排给各企业的“投资”,实则也还有一些别的银子。

再加上严嵩在浙江请开市舶司,那么多想下海的富商们交的“保证金”……

杨慎一时很佩服——陛下敲自己身边最可依赖的内臣、勋臣、宗室的竹杠敲得这么狠,大家竟然越来越服帖,尽管过程中也发生了当初迎护皇帝入京、后来自满自大的惠安伯张伟叛乱,有吉王叛乱。

总之,陛下手里确实攒了好大一笔钱。要知道,他之前还借支给了户部不少。

可是杨慎还是很紧张——这场仗如果再打上几个月,那可就捉襟见肘了。

现在他也盼着快点下雪,让战事先告一段落。

严嵩正在礼部官厅中看着梁家呈上来的谢表,还有给他严嵩的信。

梁储是因罪贬官为民致仕,现在严嵩在礼部,却为他议了一个“文忠”的谥号,更得到了皇帝的认可,梁家对此感激涕零。

这个“忠”,虽比不上“正”好,梁储一生为官、教子也称不上“正”,但他对于朱厚熜确实可谈“忠”。帮朱厚熜立规矩,帮朱厚熜稳了大权,帮朱厚熜、张孚敬在广东试行新法,可以说用最后几年为梁家在广东奠定了将来数百年的基业。

但能被追谥“文忠”,也离不开严嵩的投桃送李。

梁储的儿子在感谢严嵩的信里委婉地提到,当年梁储奏请再为于谦追谥、严嵩后来更奏请于谦配享太庙,梁储离世前仍叮嘱子孙要以忠字为先。严嵩奏请追谥梁储文忠,实在是梁储的知己云云。

严嵩知道了,梁储跟儿子点到了当年的事,这是让梁家向严嵩示好。

这封信的后面,又提到了交趾莫氏篡位之变,梁家船队正受皇明记海贸行所雇,在交趾多方打探。

这让严嵩更开心:如今的梁家,很值得深交。将来的梁家,会很有作用。

这些都按下不说,现在严嵩也惦记着宣大的战事。

他盼望皇帝大胜而归、献捷太庙。如果有前所未有的大捷,他这个礼部尚书,必能将这献捷大礼办得漂漂亮亮,在史书上流芳百世。

他严嵩的一切,都需要依赖皇帝将他的位置稳稳地坐下去,推行一个又一个新的想法。

严嵩最大的本事,就是懂皇帝的心思、肯改变、也能够快速地改变!

比如现在,王守仁安排送入京的密报,礼部与户部都要先好好研究,随后再先到国策会议上商议一番,等陛下回来定夺。

对朵颜三卫的贸易之策、在辽东开市尝试再次招抚已经成为蒙古左翼三万户之一兀良哈万户的朵颜三卫,这些都能让严嵩发挥本领。

如果辽东开市,那么货物从辽东往返,自然离不开已经与严嵩关系匪浅的海运局。

怎么开市,他也有许多经验。

但严嵩并不着急,他暂时不清楚皇帝明确的态度。

王守仁当机立断营造了合围阿拉克汗之机,对他与朵颜三卫商议好的大方向,陛下是不会驳回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但细节呢?

京城官民抱着不同的想法,都对边镇的战事结果翘首以盼。有的盼着皇帝快回来,有的盼着皇帝去草原留学。

从京城西北的方向,数骑向京城飞奔。

然后,他们分了方向,有的往城东,有的往城南。区区数骑,倒像是要包围京城一般的架势。

好在大家都认得出来,他们是大明兵卒。

马蹄声经过每一处,他们随后炸开锅的声音比不上马蹄那么迅速。

每个城门都冲入了一骑,一路张扬,京城官民终于听到了两天前发生在宣府赤城县的事。

“宣府大捷!陛下御驾赤城县三岔口堡,王师于赤城县镇安堡外阵斩北元大汗,歼敌无数!大明万胜!”

这次不像之前的大捷,它总是先引来一阵寂静,随后就是难以置信的喧闹和议论。

但这种消息,总不敢做假吧?

“阵斩北元大汗……完了完了,鞑子必定死命复仇……”

“复你妈!怂货!大明万胜!”

“大明万胜!”

马蹄声一路飞驰向承天门,五府六部诸衙的官吏不由得都出了衙门,在那街上呆呆地看着神采飞扬的报捷兵卒,听着他嘴里说出来的话,怀疑自己的耳朵出了什么问题。

最不想怀疑也最不需要怀疑的,是禁卫军。

“大明万胜!陛下万岁!”

声音震耳欲聋,在紫禁城前朝当值的官员们都跑了出来。

顾仕隆从武英殿到了奉天殿外的门口,费宏等人从正在开会的文楼里下来了,孙交跌跌撞撞地从国策殿赶到了奉天殿前的内金水桥畔。

报捷兵翻身下马,高举捷报扬了扬,大声喊着:“宣府大捷!陛下御驾赤城县三岔口堡,王师于赤城县镇安堡外阵斩北元大汗,歼敌无数!大明万胜!”

三人都一阵恍惚:当真是如此大捷?

谁人立此不世功勋?是王守仁,还是杨一清,又或者李全礼?

直到有资格看到详细军情的人看到了具体经过,他们才一个个都沉默了下来。

“……好个俺答。”顾仕隆叹了一口气。

费宏忧心忡忡地看着顾仕隆:“靖国公,依你之见,边镇可得数年安宁否?”

顾仕隆摇着头:“我不知道。这一战后,北元自是必定乱起来。然则这种乱,是要在诸部之间乱,还是要乱我大明,这可说不准。不论如何,他们要重新稳下来,则必定要在大明身上谋一场大胜。”

孙交凝重地说道:“俺答已经一战立稳根基。眼下情势,我倒以为北元不会有大乱,俺答则必将连年寇边,以图威望日隆,渐夺汗位。”

“主幼臣壮……”费宏头大地说道,“本是挫小王子锐气,让其记恨俺答之局……”

“不可这样说!”孙交倚老倚尊瞪了费宏一眼,“此等大捷,可遇不可求!边镇本就虏患不绝,如今陛下御驾亲征一战大胜,边镇要革弊练兵,又有谁人再敢养寇自重?边打,边改!”

费宏不说话了,只是最后看了一遍战报:“可惜了……”

严嵩知道他可惜的是什么,但严嵩现在心里只有四个字:献捷太庙!

本章完

喜欢靖明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靖明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