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靖明 > 第361章 浪潮奔涌,天恩浩荡

靖明 第361章 浪潮奔涌,天恩浩荡

作者:冬三十娘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4 08:41:32 来源:书海阁

杨一清的老家在云南安宁,落叶归根,京城停灵数日后,故太傅、安宁伯、杨忠献公的灵柩在盛大的仪式中出发离京。

但是让朝野震惊至极的,是虚岁九岁的皇长子朱载垺在灵璧伯带人保护下,要和御书房伴读学士杨博一同前往云南,代皇帝参加葬礼。

如果说明旨入庙已经让许多人艳羡至极,皇子一同送葬的待遇就让人红眼病顿时发作了。

这就是嘉靖朝的陪祀太庙吗?

你别说,将来也是朱厚熜的子嗣在祭拜他时,顺带向陪祀他的重臣奉血食,但万万没想到现在就开始了。

规模庞大的队伍中,实际上才八岁多的朱载垺认真向杨博行礼:“早就听闻杨先生文才一时无两,更曾随俞将军大破虏贼,载垺倾慕已久,一路上要请先生多指教了。”

杨博心情古怪,连忙回礼:“不敢不敢,殿下谬赞。当年适逢其会,我实在没出多少力。”

小不点朱载垺笑着说:“父皇只嘱咐我,到黔国公府上都听先生安排,其他的倒没细说,我也怕误了父皇大计。”

若外人听到了这番话,才会知道皇长子去云南并非只为送葬,还另有重任。

杨博肃然道:“臣奉圣命,自会尽心竭力。殿下聪慧,当知陛下此次遣殿下去云南,实则是要殿下一路多看看,多想想。陛下对殿下期望颇高,臣既奉命同往,殿下一路有惑,臣自会一一解答。”

“那就先行谢过杨先生了。”

杨博看着这年幼的皇长子啧啧称奇,同时心里也有些疑惑。

有正宫嫡长子在,这位皇长子自然是与大位无缘的。但是看如今陛下的安排,又大有栽培他、锻炼他的意思。

云南岂是什么安稳地方?不说那里还有诸多土司不服王化了,单是一路颠簸、穷山恶水,都不是什么善地。

此去往返,岂是一年半载能结束的?陛下当真不担心这皇长子在路上患病什么的吗?

何况此去,按陛下的圣谕,要杨博带着皇长子在黔国公府住上一段时日,至少一年……

杨博只能说自己压力很大,在解答了一番朱载垺的学问疑虑之后就去找灵璧伯了。

具体为什么,他也不知道,密旨在司礼监派出来同行的内臣身上。

这位开国功臣、新国公汤和的后人,是陛下登基之后才又重新续封爵位的。现在,皇子安全就由他负责了。

找到他时,就见他正吩咐两个部下:“殿下年幼,一路上只教些吐纳和步法,强身健体便可,不能像在宫中一样!”

“伯爷放心,卑职等知道轻重。”

杨博若有所思,他会试高中后授职才不到一年。看样子,陛下对这位皇长子竟是文武两方面的教育都在重视。

心头的疑惑越发大了,他也只能强迫自己先不去想那些,开始和灵璧伯汤绍宗一同商议一路诸事。

杨一清的葬礼如此高的规格,现在他们一行人路途前方很远的湖广荆州府,张家也在办着丧事。

从张镇开始,到张文明和张白圭,人人都披麻戴孝,送葬刚刚离世的张诚。

张镇都头发花白了,他父亲张诚这自然是喜丧。

年方六岁的张白圭双目含泪,毕竟这曾祖一向对他疼爱至极。现在他离世了,张家为了办好这场丧事,一下子还负了一些债。

饶是如此,丧礼也比较寒酸。虽然有了一副好棺木,张白圭回想起曾祖每每念叨的他将来必定能做那总宰,就总觉得曾祖一生乐善好施菩萨心肠,不该如此草草了却此生。

辽王府已经不在了,王妃带着还没长大的世子去了京城。

张镇年纪也很大了,并没能如愿进入什么治安局,反倒是在后来官田发卖时倾全家财力买了几亩薄田,成了一个老农。

正因如此,张诚离世才让张家负了债。

把张诚葬了下去,张文明走到一旁眼睛通红、又老了一些张镇面前,轻声问道:“父亲,当真就住在这里吗?”

“这是我爹,我自然要尽孝。”张镇看了看一旁的草棚,“这里离咱家的田地也不远。”

“可是您的身子骨……”

“你不要再固执了,何苦一直想去中学?要还债,我耕这几亩地要还到几时?你把白圭教好就行,过几个月,带他到小学里,一同考一考。”张镇看着父亲的坟茔,顿了顿之后叹道,“这是爹最大的心愿了……”

张文明又羞惭又悲痛。

蹉跎半生,始终考不中举人。如今考纲都变了,他本想钻研一下新学和算学,好去那筹建中的荆州府中学谋个教职,可惜对自己的天资越来越自卑了。现在看来,小学只教识识字、教一些浅显文章,薪俸虽少,却才是自己合适的位置。

要真正认清自己,始终是很难的一件事。

年幼的张白圭听着父亲和祖父的谈论,握了握小拳头。

在湖广东南面的南直隶徽州府歙县,也有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在守孝。

他身上的麻衣已经很旧了,但一直罩在身上。此刻,他刚刚踏着上午的阳光从旁边林中走了出来,手里提着一只野鸡和一只野兔。

在他守孝的棚子旁边,还有两个年轻人在那里闲聊,一听到动静望了过去,然后就一脸钦佩地站了起来。

“直哥,这么早就进了山啊?”

被称作直哥的年轻人扬了扬另一只手上的弓打了个招呼,随后咧嘴笑道:“伱们两个小兔崽子倒来得早。你们家里又不是没田,还来蹭老子的吃喝。”

“直哥,你这可就是冤枉我们了。看,昨天跟老六在县城里带了好酒回来,这才来找你啊。”

“哦?哪来的钱买酒?你们两个莫非干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

“哎呀,又冤枉我们!”其中一个麻利地烧火,让另一个去洗剥那野鸡野兔,嘴里说道,“是许家在县里招工,我们已经准备跟许家一起去浙江,出海挣钱了。买酒的钱,是先发下来让我们安顿好家里事的。”

那直哥眼神一凝:“出海?”

“直哥,过了这个月,你守孝也期满了。”那年轻人期待地看着他,“要不,咱们一起去?咱这附近乡里,一共有六个人一起走,大家伙一贯都是以你为首。听说许家在浙江那边的生意已经很大了,有你在,我们六个不会受欺负。你还识字,懂算账,一定会得重用的,兄弟们也能跟着沾光啊。”

那直哥沉默了一会,开口问道:“许家给多少月银?”

“二钱月银,管饭管住。”那年轻人看着似乎有戏,立马来了精神,“若是肯跟着上船出海,月银就有五钱。运气好挣得多,还有赏赐。直哥你这么大本事,起码月银有一两,就算花用一些,一年也能攒下好几两银子!”

一年能挣下一亩田,两三年能挣下一个宅子,确实挺诱人。

那直哥看了看不远处自己母亲的坟茔,想了想就一拳擂在那年轻人肩头:“出海,那是卖命的钱!哪六个?别钱没挣着,小命喂了海里王八。”

“还能是哪六个?自然是从我到老七了。直哥,你是老大,不能不管我们吧?”

看着他咧嘴的笑容,那直哥脸上带着微笑:“让我猜猜,你们几个已经把老子卖了对不对?这酒钱,莫不是也有老子一份?”

“老大英明!”年轻人手里多出了一个木牌递了过去,“实话实说,酒钱都是老大出的,我们也还没有卖身。许家的许栋老爷早就知道老大的名声,他让我来问问你。只要拿了这木牌,月银一两起。见了面,再定好差使、月钱。”

那直哥拿起木牌端详了一下,正面是三个字:徽海许。背面是两个字:王锃。

这是他的名字,熟悉的人喊他直哥,只不过因为他性情刚直、义薄云天。

王锃冷笑了一下:“听说这徽州海贸公司,是好几家合伙的,背后还有宝船监的股。许家有几条船?”

“我打听过了,许家船团一共有四条大海船、三条小海船。咱们徽州大船团,一共有十五条大海船、二十七条小海船。如今在浙江宁波各家海商中,皇明记海贸行那些企业不论,民间海商公司,我们徽州排第二了!”

“这是想做第一、招兵买马了。”王锃看了看那年轻人,过了一会咧嘴一笑,“也罢,反正老子已经孑然一身,就到海上闯一闯,总不能眼看你们六个去枉送性命。”

“直哥仗义!”那年轻人喜不自胜,“老六,洗剥好了没?”

远处小塘边隐隐传回声音:“在剥了在剥了!”

“直哥,我去喊他们都来,再带点下酒菜。”

过不过时,这本应禁荤腥守孝的窝棚前便都是欢声笑语。那王锃显然是个洒脱汉子,并不如何在乎这些礼教条规。

于他而言,父母生他养他,在这里守一下孝是人伦应有之义。

但是捕猎山珍,饱了肚子也畅了心怀,同样是父母的期望,哪能整日哀戚、瘦成皮包骨?

徽州东北面的南京,杨一清离世、明旨入庙的消息已经传来,但许多人关心的还有一件事。

“严惟中当真是这样说的?”

在一户人家的正堂里,从门口到这正堂,挂着不知多少匾额、书画。若是细细看去,无不出自书画名家、一时重臣手笔。

正堂当中主客,也个个都穿得体面,须发一丝不苟。

问话的是其中一人,主人家凝重地说道:“一字不差!若非事关重大,国策殿中事,那几位大人自然不敢漏泄。杨公骤然离世,这一场辩议才没进行下去。但严惟中何许人也?他是陛下一手拔擢的人!”

“依我看,话没说绝。”另一人沉吟道,“陛下毕竟没有亲至。”

“话还没说绝?江南什么时候不是大明的江南了?”说话的人语带恐惧,“严惟中此人最擅揣摩上意!去年苏州府事不了了之,但如今都三月多了,诸省粮赋早已起运,督粮御史还没走!张孚敬以治理黄淮为由请设淮扬布政使司,那巡水御史又先派了下来,再清整黄淮一带水利。这次只有南直隶有巡水御史,还挂着右佥都御史的衔!”巡水御史是干什么的?上一次,是清查各地宗室、权贵、官绅富户为了自家田地而改水、抢水,把一些地方灌溉水利工程都梳理了一遍。

而这一次,那可是苏州府的河堤、海堤出了问题,这才又派了下来。

说是为治理黄淮水患做准备,但更有可能是跑到长江以南!要不然,何须挂着右佥都御史的衔?那可是正四品了!

上次的巡水御史,只是正六品。

正四品再加上钦命,万一这家伙效仿当年去广东的张孚敬呢?

“那几位大人究竟是怎么说?”

“怎么说?如今杨公离世,这总参位置总要人坐!现在这时节,那几位大人只怕心不在此。”

“那这事岂不是能拖下去?南京的诸位大人呢?怎么说?”

“拖?张孚敬想办的事,容易拖吗?南京的诸位,恐怕也想着有没有机会补一个参策的位置。眼下诸参策中,像严惟中这样的才更多。为了这个机会,焉知有没有人愿意卖一卖南直隶?只要位列参策了,将来没了南京六部,又与他何干?”

这话说得诛心,此刻他们也都忧愁了起来,不方便臧否南京六部有机会的人——那些人,毕竟也是正二品大员。

当此时,主人家的管家急匆匆传来了一封信。那主人看完之后目瞪口呆,其他客人连忙问了起来。

“……京里传来消息,杨公谥忠献,皇长子携灵璧伯、御书房伴读学士杨博送至云南安葬。”

厅堂中诸人闻言鸦雀无声。

实岁不满九的皇长子,千里迢迢代陛下送葬忠臣,去的还是云南这等凶险之地,这是何等恩荣?

就连他们这些有功名却没去做官的人,也不免为之动容。

许久之后,那主人才涩声道:“只怕家兄听闻之后,也会来信再训诫于我,莫要再心存侥幸,为了一些赋税小钱终日奔走……”

其他人都眼神恍惚,并没有接话。

是赋税小钱吗?代代大族,身份体面,迎来送往,子弟养育,仆役负担,那都离不了田里收的粮、店里赚的银子。

已经比以前差多了,还要让到什么程度?

可是杨一清离世获得的待遇,实在太恐怖了。天下文武百官从知道这个消息的那一刻起,都将眼巴巴地看着皇帝。

哪怕终嘉靖一朝也只有寥寥数人可以得到这种恩荣,那也是莫大的激励和刺激。

一句话:忠于陛下,生前权位、身后恩名,那都不是事。

梁储这等因罪夺官为民的人,都有文忠之谥!

国策会议上那几位还想依靠为江南出出力、更进一步的大人,会怎么想?要是一不小心表错了态,还能指望这些吗?

偏偏皇帝现在并没有表明态度。

只有张孚敬提出这个建议,只有严嵩说江南不是南直隶的江南。

他们还并不知道,此时此刻紫禁城里,那次中断的国策会议继续召开了。

这一次,朱厚熜参加了。

因为不再议淮扬布政使司的事,所以他其实还是没表态。

他来,是传达一个大家都关心的问题将怎么安排。

“夏言任军务会议总参谋,唐顺之任三边总督。有伯安在宣大,宣府、大同仍如旧例,各选任巡抚一员。”

这国策会议上其余的参策无不心头震动。

唐顺之何德何能升得这么快?

朱厚熜又道:“此安宁伯遗表荐举。与北虏终有一战,军务事不拘一格拔擢人才。政务之事,安稳为上。朕来强兵,总辅、诸国务和卿等要务求富国安民。制告天下,嘉靖十年大国策会议开始,除军务及其他因政令通畅原因参预国策的那些,其余民政荐选廷推者,无有府州、省主政资历,不入国策会议和国务殿。”

众人心头一震,这个新规矩是不会影响他们了,但是从此将有一道明确的门槛。

关键问题是,这道门槛将明确卡死南京六部那些品级已经够了的人的希望。南直隶,不是一省,没有总督或者什么布政使。

皇帝好像没有表明态度,但是又好像说了什么。

问题丢给了他们,朱厚熜随后就离开了。

国策殿中安静无比,成为总参的希望刚刚破灭,但是领吏部事的王宪敏锐地注意到了这条规定将会带来的影响。

大明在政务方面,如今就只有两京一十三省。

一省主政,要是把左布政使也算作主政,更是只有一共二十六个位置。

清流就能一直往上爬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而边镇以外的诸省主政,想要再能位列参策,考功考较的是什么?是一省赋税、文教、民生。

关键问题是,只有二十六个位置,太少了一点!

从这一刻起,最年轻一代有志气的新官必须要力求以知县或者县令为起点。中坚一代,哪怕现在已经是正四品了,也一定要再去做个知府甚至降格做个知州。而三品二品,哪能不去主政一方数年?

嘉靖十年以后的大明,才是一个真正全新的大时代。它的浪潮,从此刻就要开始奔涌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王宪打破了沉默,缓缓开了口:“设不设淮扬布政使司这事且不论,陛下既有旨意,且须制告天下,这两京一十三省之制该当如何变化,将来参策如何荐选廷推,我等都要商议一二了。”

有资格参预国策会议的,除军方一些席位和特例的御书房首席之外,还有那次扩充席位加进来的通政使、六科总给事、治安总长、税课总长等。他们的官品和官职性质决定了,他们也像御书房首席一样是特例,很难满足一定要有省一级主政的资历。

那么这个新规矩针对的,就只是寻常从九卿这种位置进入国策会议的通道。

还有计划中的增设两部,那么将来还有九卿这种渠道吗?牵涉的问题确实很多。

这些问题都指向一点:大明如今这两京一十三省,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的划分旧制,要全盘来考虑了。

淮扬布政使司?那只是全盘计划的一部分。

这个考量将旷日持久,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南京诸官,别想轻易通过南京六部跳到北京六部,就此位列国策会议或国务殿。

与之相对应的,是最终结果出来之前,还想为将来仕途考虑的诸多京官,要想方设法先去主政一府或一省。

因此……江南诸府州目前的主政官员,如果不换思想好好做事,那就换人。

天恩浩荡,随着杨一清死后的无上恩荣、唐顺之为官三年就官升总督的无上圣眷,大明官场之中无声的震荡已然惊心动魄。

圣旨很快就传到了怀来,还在忙碌的唐顺之接旨时不禁愕然。

他自然清楚以自己的年龄就受此重任,这一生会意味着什么。

拥有了完全不同的一生的唐顺之,此刻心头浮现出皇帝年轻的面容,只有一腔情绪涌上喉咙和眼底,哽咽着说道:“臣领旨!谢陛下隆恩!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他知道陛下一直有高看自己,但陛下对他的高看始终出乎他的意料之外。

巡抚宣大,他挂着右佥都御史的衔。总督三边,他挂着右副都御使的衔。

但为官三年,已是正三品。

士为知己者死。

在去陕西之前,他要先回京见陛。

唐顺之真的很想问一问皇帝,为什么能这么看重他。

消息传到了朔州,俞大猷为他高兴,然后就更用心地练兵。

唐顺之去了三边,没有盖世奇功,何以服众,何以让朝野不议论纷纷?

那样的盖世奇功,也不会少他俞大猷一份。

他可是嘉靖朝第一个堂堂正正的武状元!

消息再传回唐顺之的老家,唐老爷这几年的惊喜越来越恐怖,现在甚至反倒有点惊恐了。

二十四岁就是正三品,他这一生要走到什么样的高度?

功劳太高了会怎么样?

“……快,再去找找人,再卖些田和店!”

他不知道该怎么帮儿子,他只知道,儿子这一生都将处于风口浪尖。而唐家必须干干净净,不能让任何人挑出任何毛病。

要不然,死无葬身之地啊!

消息传到了宁波,从官员再传到百姓间,传到位于双屿的市舶司新港上,已经是五月。

“乖乖,二十四岁就做了总督。直哥,跟你同年啊。”

“你小子埋汰老子?”

不知为何,正式成为徽州海贸公司一个账房的他,坚持改了名字,从母姓汪,叫直。

望着双屿港外的波涛,汪直赞叹道:“也不知那唐顺之是何等样人,圣眷如此!陛下也有汉武重用冠军侯的意气,当年我若不带着你们到处行侠仗义,一心苦读的话,也不知能不能考个进士见圣驾一面。”

“直哥,现在想见陛下,也不定便是这一条路。你要是在海上闯出名堂,再去皇明记海贸行做掌柜一路高升,未尝没有机会。”

汪直涌起满腔豪情:“说的也是。自打三年前徽州也清丈田土开始,便是一年一个样。这样的日子也好,到了宁波,才觉得这汪洋大海更合我的脾性!”

徽州多的是山,现在汪直面前却是一望无际的海洋。

本章完

喜欢靖明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靖明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