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靖明 > 第404章 进军欧罗巴?

靖明 第404章 进军欧罗巴?

作者:冬三十娘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4 08:41:32 来源:书海阁

六月的京城也已经颇有些炎热,紫禁城里的养心殿院子里,挨着南墙的罩房如今成了文武朝臣听到宣召来此等候觐见的地方。

就像是去达官贵人家中拜访时的门房,但这是天子的门房。

院门口那里又一阵交谈声之后,又一人走进了这门房。

屋内只有两排椅子,椅子和椅子中间会有一个方凳,可以放茶杯,也可以容他们放一些书册、材料。

现在新来的人进入房间之后,略一打量,就先过去对其中一人行了一礼:“聂师是来辞陛的?”

被行礼的是聂豹,他先站了起来回了一礼:“子升不必多礼,我正是来向陛下辞行,前去河套的。”

他做华亭知县时,徐阶还没高中探花郎。

而在这一次新的职务变动之前,两人都已经是正四品的总司。

刚刚年满三十岁的徐阶先和有过师生之谊的聂豹见了礼,又一一和这里等候着的其他人见礼。

其中既有御驾亲征时伴驾一路、去河套查明“平乱”实情之后回来的郑晓,也有《明报》的总编林希元,还有制肥有功被封县爵的金坷垃,再便是送父亲归葬完、又服满了新孝期夺情回京的孙元。

都不算是朝廷重臣,所以要在此候着。

一般来说,若是参策级别的人要和皇帝见面,一般都会提前把时间安排好。

而现在,他们要等着皇帝结束中圆殿那边给皇子、宗室勋戚之后们的授课。

“恭贺徐首席……”

面对徐阶的见礼,其他人都不敢怠慢。

从徐阶这里开始,御书房首席又换了一种路数。

以前,都是先入御书房、再外放。而现在,徐阶是做过地方官、有了知县经历又历任南京户部郎中、北京吏部总司的徐阶。

大家都把这个看作了皇帝对他的重视和培养——年龄很小,履历扎实,再于御前多聆教诲,等他再外放时就该是三品了。

有了御书房首席参预国策的经历,徐阶未来已是国务可期。

门房这边闲聊着,后面又陆续有人来。

这样的景象,大家已经不陌生了。

御驾回京后,没有什么大动作,皇帝开始花时间,多召见一些在京的四品以下官员,有时候仅仅只是闲聊一番、了解一二。

这就是中下层京官们这三个月来每每期待的事。

对此,杨慎长舒一口气:不用劝,陛下这是沉下心来,发掘和熟悉后面二十年的朝廷重臣了。

中圆殿那边,朱厚熜的课接近了尾声。

今天这堂课,能来听的都是大孩子。

皇子之中,只有太子和越王。宗室勋戚之后,也只有三个好学一些、有天资又勤勉的一些。

他们是:睿王朱载堚,肃王的庶幼孙朱弼楝,灵璧侯的孙子汤世隆。

“今日所讲,便是华夏千百年来与北虏你来我往的根本原因所在。”朱厚熜看着这五人,对他们讲的东西更深一些,“今日课业,便是再将朕讲的内容理清。农耕与游牧这两种保证百姓生存繁衍的方式,怎么使南北两边变成这样的,理清了这些,你们就更明白物理人理是怎么一回事了。”

给他们上课的是功业非凡的皇帝,他已经用越来越多的成就证明了他学问的非凡、有用。

朱载堚从他身上学到的东西,远不是夏氏能够触及的高度。

他只是仍旧不太明白,皇帝似乎当真在着力培养他。

许多内容,涉及到治理百姓的根本了。不仅他在这里听,越王也在听。

疑惑存在于虚岁将十四的朱载堚脑中,但他知道这些课还不会停止,终有揭晓谜底的那一天。

也许更深奥的内容,现在还不适合对他们讲而已。

“太子随朕去御书房。”

朱厚熜站了起来,太子仍旧是不一样的。

皇帝对他,是更加言传身教的培养。

即便不再监国,但是陛下回京后,太子仍能时常得到皇帝单独的教诲。

虚岁十一的越王朱载垺倒没有什么其他的想法,那是应该的。而他的母妃,更是一个知道怎么提醒他的沉稳女人。

中圆殿到御书房并不远,第一个到御书房的就是徐阶。

朱厚熜看着他,从最初对徐阶的一些成见,到这么多年徐阶为官处事的官声成绩,朱厚熜并不能一直保持着成见。

也许是他带来了不一样的风气,也许是徐阶的志向远大、现在官位还不高,总之他此刻并没有为家族之私利及后人做出什么过分的事。

江汝璧将外放,去宣府做知府。

久在御书房的他,十分清楚宣府对于整个宣宁边区甚至河套的支撑作用。

而王慎中将去接任明报总编辑,御书房要换一批人了。高拱重回御书房,好奇地看着徐阶。

朱厚熜也觉得有趣,先让这两人在御书房内交锋一二吧。

“子升不必拘礼,这便开始履职吧。眼下朕召见朝臣,起居注等杂事自有肃卿来做。”

“臣遵旨。”

徐阶很谨慎,很恭顺。而后,是孙元先被喊了过来。

“家事都办妥了?”朱厚熜很和蔼,语气中有些遗憾,“北征数月,竟没能见国丈最后一面。”

对这个妹婿,孙元只能先跪谢皇恩,表达了感激。

“此去陕西,你所负任重。”朱厚熜认真说道,“朕已下旨,黄河以南套虏旧地不允养马。非是朕要派苦差于伱,你这重任,关系到黄淮水患千年大计,关系到大明基业。有你去,朕才好放心陕西上下都能听命。”

河套回来了,陕西、山西的沙漠化治理就可以提上日程了。

这其中,既要有治沙植树,又有继续推广旱地高产作物、让陕西山西也成为西北粮仓的长期工作。

明明收回了许多土地,可以安心耕种了,但偏偏要在一些关键区域种树治沙保持水土,这是一个可能会引发诸多不理解的难事。

孙元是皇后的亲哥,他担负着这个专门职责过去,更好解决一些问题。

只要他愿意。

朱厚熜把话说到这份上,孙元自然是连连保证,又说自己本没有大才干,并不贪图官位升迁,只盼不辱君命。

“你让弟弟袭封爵位,朕知道国丈教导过你。”朱厚熜唏嘘道,“都是一家人,朕也说得简单点。把这件事做好了,将来史书上对孙家的记载,就绝不会只落墨于国戚身份。若能控制住黄淮水患,是功德无量之事。”

“臣明白,臣自当鞠躬尽瘁。自古有言,黄河清,圣人出。如今圣君在位,臣穷尽此生,也要为这黄河水清稍尽绵薄之力。”

徐阶在一旁近距离聆听皇帝的教诲。

皇后的亲哥哥,就这么被皇帝派到艰苦的地方,甚至有点终生都要奔波于沙地黄土之间做完这件事的意思,这在前朝是很难想象的。

这是他亲耳接触到的第一件大事——在朝野间也许是小事,但皇帝重视的神情不假。

而后聂豹也来了,他做过华亭知县,做过广东市舶司提举,做过户部广东清吏司总司,如今要去做的事情又是着眼长久的。

“河套既复,青甘边区既设,青甘边市是一件大事。”朱厚熜看着他,“朵甘、乌斯藏、吐鲁番,乃至于瓦剌残部,西边先从边市做起。廷推你去青甘边区专管边区民政,这边市也与军务、礼交大事有关。朕许你与西宁侯、毛督台同样的专奏和机变之权,盼你们三人先把青甘边事理清。”

在唐顺之敏锐察觉衮必里克是从青海收缩回来之后,青海的局势如今并不是很乐观。

衮必里克派在那边的部族,是从吐鲁番绕回去的。这么大的动静,吐鲁番、西藏那边其实知道得更早。

如今,青海一带大明也很难以绝对的实力稳守。只不过河套和宣宁大捷的消息传过去之后,吐鲁番、西藏那边并不敢轻举妄动。

对那个方向,大明君臣定下的方略就是大举兴办边市,先让西域诸族接受一种新的交往关系,同时也依靠商路让西北那边打下更好的基础。

聂豹之后是林希元,这个做了数年《明报》总编的人物,他去的是河套。

从企业之中再转任文官重臣,林希元是第一人。

“茂贞,朕的诸多想法,你是再清楚不过的了,应德也十分清楚。”朱厚熜笑着对他说,“河套能不能成为塞上江南,边区汉民和归附蒙民能不能活得和睦,阴山北面的部族能不能慕王化来投,朕相信你和应德能办好。”

林希元这一去,也跟聂豹一样是正三品,自然期待异常地再做表态。

而郑晓过来的事,也与河套有关。

“总军备部与群牧监已经在河套勘察。”郑晓过来就是汇报了,“设多少苑监是小事,但养马雇多少汉民,雇多少蒙民,如今有些争议不决……”

这个见面的时间就更久一些,徐阶知道是与将来彻底绝虏患的马政有关。

如今马政实则已经主要通过群牧监这个企业在做,但是河套、宣宁有了大批投降归附的蒙民,朵颜三部与大明之间的关系也进入新阶段之后,就有了诸多变化。

同样,青甘边市那边,还有一个重要目标是西域好马。

外边的门房那里,金坷垃还在继续等。

他倒是很有耐心。他只有个县爵的封赏,这里人人都是官。

其他人都很有耐心地闲聊着,他虽然插不上嘴、也没人找他搭话,但无非就是今天一直呆在这等候传召而已。

等到了快中午时,却只听得外面的声音,军务总参谋夏言及兵部尚书一同来了。

门房内的人一时噤声,不知道是不是北征大军的军情。

但不闻报捷声,而夏言两人直趋御书房,显然是另有大事,于是众人一时各有心思。

御书房内,朱厚熜听他们过来,没有避着郑晓,让他们直接进来了。

“何事?”

“陛下,急递刚刚入京的奏报。通政使司送到了臣那边,臣未得传召,问了问才知陛下正召见诸臣,只怕还不曾御览这刚到的奏报。臣心里着急,便来请见了。”朱厚熜有点意外:“什么事能让你这么着急?”

夏言把那奏疏递给了黄锦,嘴里已经在解释:“是翁总司从马六甲呈回来的奏报。一路顺风,这回只用了二十日便到了广州,随后一路入京。南澳伯提了个想法,臣觉得似有可为,按捺不住。”

朱厚熜疑惑地翻开了奏疏,看着翁万达递回来的消息。

时间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翁万达在奏疏里先详细介绍了他到马六甲之后的情形。

看着看着,以朱厚熜如今的定力,他都不由得呆了呆,微张着嘴。

阿方索这家伙,是放飞自我了吗?

夏言跃跃欲试:“陛下,臣以为,可行啊!”

朱厚熜哭笑不得:“可行吗?朕怎么不觉得?”

夏言奇怪地回答:“按那胡安所说,葡萄牙国主不甘败绩,竟调遣了大小近百战船远航而来,国内极为空虚。而那什么旧印度总督已被押送回西洋,新印度总督又已被擒。若能施巧计,制服了舰队将官们,那大有招降整个舰队的可能啊。若再还征葡萄牙,大明在那西洋不就有了个桥头堡?”

“阿方索这家伙敢于出海,骨子里当真是大胆。”朱厚熜连连摇头,“哪那么简单?就算能把舰队将领们都制服,招降了舰队兵卒,你以为杀回葡萄牙,就能轻易夺了国主之位?阿方索没那个本事,也没那个血脉、人缘在那里坐稳位置。”

这家伙仗着有大明撑腰,现在竟冒出这么大胆的想法。

在欧洲,国与国的王室之间多复杂的姻亲关系?还有宗教方面教皇的承认问题。虽说教会力量已经在衰退阶段,但号召之下,像西班牙这样的国家看准海贸利益,难保不会群起而攻。

而海上、陆上的争战,难道阿方索还指望大明万里迢迢为他输血、站稳脚跟?

他都离开欧洲多少年了。

异想天开。

“陛下,退而求其次,若招降了舰队,占了他们在那印度的果阿一带,这回那葡萄牙国主总该屈服了吧?”

夏言任上有了宣威外滇、南洋之功,又有了青海、河套、宣宁的复土大功,现在对于开疆拓土极为热衷。

于他而言,若是还能把飞地拓展到史书中天竺那里的海边,那将是何等可以夸耀之事?

所以他现在当真很着急地希望得到皇帝的首肯,让他可以支持阿方索去做这件事。

朱厚熜没说话,默默地思索着。

马六甲是肯定会掌握在手里的,但印度那边有个支点,对如今的大明来说有没有必要?

毫无疑问,阿方索重归大海之后,野心已经冒了出来。

不是说他已经不再臣服于大明了,但飞地这种事,尤其是东西方海上贸易极为重要的中途据点这种事,代表的就是庞大的利益。

数十年后,利益自然自成一体。

现在要支持阿方索做这件事,那就需要赵俊他们帮着出力。

能成功的话,短期内对大明自然是好处多多,但也会引发连锁反应。

比如葡萄牙割舍不掉马六甲的利益赌了这一把国运,他们若输了,元气大伤。一旁虎视眈眈的西班牙等国,自然会接过这一份利益。等他们再到东方时,难道大明为了果阿这个据点,要将支撑力量往外延伸这么远?

除非给阿方索充分的自主权,甚至册封他个王爵自建王朝,让他们作为大明的代理人,仅凭自己的武力与西方来的欧洲人势力争斗。大明在背后,顶多通过贸易让他们有足够的财力扩充势力、增强武力。

况且,大明的海师与欧洲舰队之间,如今并没有武力上质的代差,朱厚熜如何能把赵俊他们赌在这件事上?

想到这里,朱厚熜坚决地摇了摇头:“此事不允。”

夏言有些失望,欲言又止。

朱厚熜又道:“南洋都还没经略清楚,不能就此盲目往西。不过,此事并非不能一试。那胡安既知我大明军威,又贪图东西海贸垄断之利,让他自己去做好了。”

夏言呆了呆:“他……如何能独力做成此事?”

朱厚熜笑了笑:“他自己独力自然是做不成,不过他既然反心一定,就让他再反一次。放他回去,让他带着葡萄牙人的舰队仍往马六甲而来,伏击败之。若他能立下这功劳,朕可以让他带着残存舰队在果阿立足。他自立王朝也好,仍挟洋自重做个印度总督也好,只需他还需仰仗大明通商许可、为大明做个与西洋贸易的中间人便好。”

夏言还想说话,朱厚熜制止了他:“西洋人多得很,北虏还没绝,公瑾惦记着西洋做什么?真想踏足欧罗巴,绝非海上一路可以成事,太远了。”

如果大明的科技水平已经真正进入到了钢铁自由的时代,那还谈得上尝试一下。

但现如今,真的远没到那种时候。

就算阿方索的计划能实现,这个新的葡萄牙在欧洲也绝对只是昙花一现。

至少一两百年内,只要东方与西方通过贸易各取所需、各有所获,矛盾就不明显。

如果在这一二十年里,大明的科技水平有了一个提升,那倒是能通过开枝散叶的方式尝试一二。

朱厚熜万没想到阿方索会在这个时候给他画一个进军欧洲的大饼。

这家伙忘记南澳两个字了,是不是觉得他外孙与其做个还不知道在哪的南澳国王,不如去做个欧洲国王?

步子迈得也太大了。

夏言遗憾地离开了,朱厚熜只能无奈地叹了口气。

也不知道俞大猷、郭勋他们深入草原之后,如今的情形怎样了。

大家建功立业的心都这么野了吗?

本章完

喜欢靖明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靖明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