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靖明 > 第433章 天下黄河第一桥

靖明 第433章 天下黄河第一桥

作者:冬三十娘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4 08:41:32 来源:书海阁

“横亘百丈,连舰千艘!如今这天下黄河第一桥,不逊于盛唐之时吧?”

山西蒲州城西门外,黄河自北向南流。再往南不远,就是渭水汇入黄河的地方。从那里再往西,便直达西安城。

这西安府之名,还是从太祖时代才有的。只因蒙元时,那一带叫做奉元路,太祖便将之改名为西安。

而如今,刚刚从西安那边过来的几个人,抵达了山西蒲州城西的蒲津渡黄河西安,见到了这些年再经修缮的蒲津桥。

天下黄河第一桥?

面对同伴的询问,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士子笑了笑:“熔铁铸牛为墩,冶铁结链为缆。若论产铁之多,昔年盛唐玄宗时,又如何能与今时今日相比?听闻往昔开元年间,为再造蒲津桥,所耗生铁可是费了盛唐一年产出五之其四。”

现在,这几个士子都啧啧称奇地看着面前的蒲津桥。

这样一个地方,自然是谈古论今最好的场所。

显露自己学识广博的,讲述这里最早有桥那还是春秋时。其时,那是竹索连舟而为浮桥。但黄河夏有洪峰,冬有凌汛,年年都得修,劳民伤财。

而唐朝开元年间,这才在这里修建了真正的蒲津桥。

对韬略颇有些心得的,就在这里讲解唐玄宗为什么要耗费那么多修建蒲津桥。李唐自山西而兴,这蒲州在开元九年还被升为中都。若长安有变,退守中都,那么山西就能成为再起根基。

另外,唐有盐池十八,其中蒲州一带的盐池岁得盐万斛,是供应长安的战略要地。而蒲津渡作为黄河一大渡口,在这战略要地、盐产地和经济流通要地,建一座桥就很有必要了。

“诚哉学甫此言!”有个士子附和了那二十多岁的,望着如今的蒲津桥说道,“两千余载,哪怕盛唐时,大明开国后重修毁于金元战火之蒲津桥,莫不以铁链连舟,仍是浮桥。如今这桥,却是悬于河面了,真不知如何造就。学甫,你是山西人,可否细细讲来?”

“我等边走边说吧。”那个被称作学甫的微笑着,“家姐便嫁在蒲州张氏,要说这蒲津桥改造之事,山西不少人家都出了力。”

一行人沿着新建的蒲津桥过黄河。

几百年来,这蒲津桥的两端最引人注目的只有各四尊巨大铁牛。横亘在黄河水面上的铁链就系于铁牛上,铁链之下再一路连接着一些舟船,这就是原本天下黄河第一桥的面目。

但如今,两岸的铁牛倒不是重点了。铁牛仍在,但旁边有了高耸的水泥石墩,其内也有铁柱。那铁链,却是从铁柱顶端吊向桥面的。

而那桥面,其下虽然仍有铁索连舟,却不再是一直延伸向对岸。往往相隔百来步,才有一片方圆数丈的桥墩。

旧日年间是浮桥为桩,上面架着桥面,离水面不能很远。一路上,还有铁人、铁柱、铁山等来稳固重心。

但如今,数丈方圆的桥墩底下,看得出竟是铁舟。这铁舟里外,既有漆,还涂了一层黑黝黝的物事。这铁舟又被连起来,其上先铺铁板,再于中间处有混了铁筋的水泥石墩,而后便又是铁柱冲天,铁链斜吊。铁舟形成的墩台上,四面八方还有粗大铁锚数个坠入河面。如此一来,桥墩虽仍有晃动,却不算剧烈。

这自然还因为黄河之中那将黄河一分为二的沙洲上更高、更坚固的桥墩,左右再拉着桥面。

“伟哉此桥!”

行至沙洲,众人不由得感慨。

“如此巨柱,这许多铁索,如何运至此处,如何立起来啊。”

“听闻,只是实验桥。”那个叫学甫的,又解释起来,“大同有煤铁,怀来那里是军械园,这蒲州则是重工园了。诸多新铁,运送至此倒不难。立起来,也有一种用于码头的滑轮吊。主要还是这些铁索。”

他指着从桥墩铁柱顶端延伸往两边,渐次拉得越来越远的铁索:“听闻这是博研院中研算了许久的,有分担巨力之妙。这蒲津新桥虽何止万斤之重,但有了诸多物理奥妙,却安稳更甚从前了。诸位岂不见,那河上桥墩,乃是铁舟浮水?铁能浮于水,下有锚定其位,上筑墩台压而不沉,见者称奇。”

“着实令人惊奇……”

木浮于水那是寻常,铁船怎么浮在水上的?

有人说那大约是木船外包了铁皮,这样木船不会被轻易泡坏、常常得维修。

有人多关注了一些皇明大学院和博研院,便说如今已有研究,说了什么密度、浮力等等新词汇。

这样一来,他们的话题又变了,开始讨论起明年的会试。

这些人,都是山西、陕西两地的举子。结伴游学入京,如今先到了山西。

蒲州地处山西的西南端,和陕西相邻。随着河套边区设立,从这蒲州溯黄河到河套,或者从路上去往宣宁,已经是四川、湖广、陕西关中一带许多人的选择。

既有商旅,也有百姓。

而蒲州有新发展,既得益于皇帝对于蒲津桥实验改造这个项目的认可,更得益于晋商们这几年的支持。从最早的特别国债开始,到后面得到了边贸行商的许可,山西商人名声渐渐越来越大。

因为大同开始开采大量煤铁,蒲州这里又有盐业和造纸业的基础,更有黄河古渡口的交通流通优势,于是这里也形成了一个工业园区。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蒲草可不止是唯美,更是上乘纸张的一种原材料。蒲州因蒲草得名,这里的蒲纸由于如今印刷业的兴盛,已经又焕发生命力。

而这名叫学甫的年轻人,正是当初被唐顺之召去买特别国债的山西王家子嗣王崇古。作为王家中最有希望出仕的年青一代,他从去年就先游历去河套,拜访了唐顺之。而后又到了陕西,结识了不少“准同科”,再一同相约进京。

不仅仅只是游学,他也顺带了解了一下王家在河套、陕西甚至青甘边区西宁边市的生意。

现在到了蒲州,他的大姐嫁在这里的沈家,二姐嫁再这里的张家。

这蒲州沈家和张家也不简单,一直便曾是盐商。如今大明的盐生意由宝盐局负责,他们仍旧与之合作。

在朝廷有京广直道建设压力的情况下,蒲津桥仍旧改建了起来,自然本身也是这些晋商团体的诉求。

这不,如今蒲州城更加繁华。晋商在这里去关中、青甘,去四川、云南,还有原本的宣大边贸生意,这蒲州都能成为一个商路起始点。沈家、张家,如今也不只经营盐业,造纸、铁器、粮食、牛羊、皮毛,都有涉及。

作为半个东道主,王崇古带着朋友们到了张家。都是未来的进士苗子,张家一顿好招待自不必多言,王崇古则被他的二姐和二姐夫抽空请到了后院。

“舅舅!”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向王崇古恭敬行礼。

“子维,还没恭喜你茂才高第,不错。”王崇古只比他大十一岁,但现在却是老气横秋的模样。

“区区生员,舅舅莫要取笑了。这次舅舅进京应试,定然金榜题名,那才是值得恭贺的。”

王崇古笑而不语,自己这个外甥七岁时就声名远扬,少年老成。

今年以十五虚岁先有了生员身份,也算顺利踏出科途第一步了。

当然,王崇古自己已经是举人,他这回也是志在必得的。

这时,王崇古的二姐夫张允龄才说出他把王崇古请到后院的目的:“学甫,这次与你结伴而来的士子里,有没有家世才华都不错、尚未婚配的?四维的姐姐也十六了,陛下隆恩,我张家如今也不再是军籍,伱看是不是帮着……”

张四维无奈地看着自己的父亲,原来是为这事吗?那把自己也喊来做什么?

“……姐夫,我虽薄有才名,毕竟出身商人之家。这一路交游,要好的大多也不是官宦世家。依我看,以张家如今之富,该寻的不能仍是商贾之后。”

王崇古的出身决定了,他目前能交到的朋友大多也都是这样的出身。

真正的官宦世家和书香门第,和他还无法成为真正的朋友,至少这交游过程中的短暂接触不足以让他们做出决定,与他交心。

他知道姐姐和姐夫在纠结什么,另外一两个贫苦出身的,才华虽有,但王崇古觉得不合适。

“姐姐,姐夫,你们也无需着急。我左右是要进京的,入了京后,我会留心的。以张家如今的身份,以玉蝉的姿容教养,何愁找不到好人家?”

“你放在心上便好。”张允龄开心了,而后便道,“四维也有了生员出身,趁这几天,你可得与你的朋友们,一起指点指点他。”

“那是自然。”

王崇古和张四维这对舅甥,而后便领着王崇古这些朋友在蒲州游历。

蒲津桥附近的普救寺,如今因为曲艺司的着意推广而更加红火的《西厢记》里就有张生在此巧遇崔莺莺的戏码。

相传,蒲州也是舜帝都城。

如今,蒲州也因大明工商业的发展而大兴,城里城外热闹非凡。

张四维是本地人,有意结交前辈,又是本地知名的“神童”,他的刻意表现自然得到其他士子的交口称赞。

士林之间不就是这样嘛?名声渐渐就能被带到京里去。

此时,还有一个身形挺拔的汉子也来到了蒲州,他要在此改行陆路,前往归化城。

入京参加明年的武举会试之前,他得了四川总兵官的引荐,要前去归化城拜访河套边区总兵官、平湖侯纪维民。

纪维民在四川呆过,刘显自然知道他。

同样二十六岁的刘显,当年从江西南昌独自一人徒步到了四川。这么多年过去了,他已经有了武举的身份。

但现在,他仍是一个小人物。

虽然在四川总兵官帐下任了一个小小中尉,领着一个百人队,但军改之后,腹地诸省已经很平静,没有多少建功的可能。

要想有一番功业,只有继续再考。考中武进士,去了边区,才有机会。

刘显没准备在蒲州呆多久,次日他就到了城外的通驿局驿场。如今,几乎每个通驿局的驿馆,都成为了一个小城镇。

除了旅邸、酒楼、茶肆,还有车马行。

这次刘显并没有官方任务,他是以私人身份出行、准备进京应试的,因而他要自己掏钱。

“去归化城?”通驿局蒲州站的员工在柜台后抬起了头,“蒲州并没有直接通往归化城的马车,尊驾到了朔州再转一道吧。”

“朔州?”刘显想了想,“也好。”

通驿局也经营着不同站点之间的马车队路线,价格不算贵,刘显也能负担得起。

如果囊中宽裕,最好的法子自然就是租一匹马,沿着驿路自己过去。但刘显在四川都不知道怎么艰难长大的,中了武举被募入了四川军伍,如今攒下的饷银并不多。

蒙长官看重,虽然赠了他三十银元作为资助,这笔钱却至少要用到明年武举会试之后,刘显自然不敢浪费。

去了京城,花费更大。

到朔州的“班车”也不是立刻就有。运气不太好,三日一趟的马车队,刘显还要等两天。

左右无事,他就像当年小时候讨生活一样,到了蒲津渡的码头,准备做两天力工。

黄河之上的舟船不大,这蒲津渡倒不像广州、宁波或者运河之上的码头上一样,已经大规模用上了滑轮吊。

力工在这里还是有活计的。

搬运货物之余,在旁人的交谈中,也能听到一些事情。

“听说张家、沈家还有好些在码头货多的东家,如今都在劝官府用滑轮吊。”趁繁忙活计的间隙,有个力工坐在那里抡着臂膀活动着,嘴里说道,“有了那玩意,咱们这些力工就只需要留下两成。一边在岸上,一边在船上。这口饭,不知道还能吃多久。”

“不行去河套呗,东家他们在那边也买了好些田,鞑子只懂放羊,不懂耕田。”

“说到河套,听说那里如今鞑子女人比男人多很多,说不定能讨到个鞑子老婆。”

“你也不怕脏了祖上的种!”

“读书人都说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总比一辈子要打光棍强吧?”

“你小子,要是把卖力气攒下的钱多留一些,少去戏楼听听戏,早就讨着婆娘了!”

“嘿!你这么一说,我跟你们讲,那蒲云社小崔娘子的身段……”

刘显默默听着他们的谈论,心里想着四川那边的情形。

陛下推行新法这么多年,寻常百姓家的日子确实比自己小时候印象里要好一些了。

但是耕田的仍旧耕田,讨生活的仍旧讨生活。那些徭役采买、中小学、企业公司,寻常百姓家虽然多了很多出路,却哪比得上原本的官绅富户能够多享其利?

一方面,官绅富户也需缴赋役税银了。但另一方面,他们因为早就门路更广,反而也能赚得更多。

买田买地、雇人耕种、偷逃赋役,那点钱与如今拿下省府徭役采买的利润比起来,实在不算什么,何况买田买地的事情仍然可以做,只要规规矩矩缴了税、以后每年也别逃了税便好。

如今《明报》传授务农经验技巧多年,铁农具、肥料、良种,诸多措施下来,田地里能收的庄稼是见涨的,定额的赋税却没跟着涨,帐也算得过来。

反而另一方面,自六年前礼交部设了曲艺司,各地杂书多了,戏楼戏院多了,茶楼里的说书人也多了。寻常百姓家日子稍微好过了些,却会多花钱在这些方面。

每个县的小学虽然越建越多,三五天能喝上一回奶、吃上肉而且学费还不贵,但办得更好的仍旧是一些官绅大家一起办的私学。而寻常百姓家纵然有好苗子,在小学、中学里学有所成后,再要考举人、考进士,仍旧需要寻常百姓家准备不少钱,毕竟得专心读书。

然而家底稍殷,城里琳琅满目的衣装、巧器,还有这听书、听戏、听曲,着实也让不少生出了好苗子的人家抱憾没多攒下一些钱。

生员也能在官府谋碗饭吃确实不错,但以刘显如今的阅历,自然也瞧得出隐忧。

码头上,一群衣着光鲜的士子过来了。今天雇佣刘显的东家忙不迭地迎了过来,弯着腰讨好:“少爷,王公子,船已备好了。”

“好。”其中为首的人笑着对其他人说道,“如今驿路四通八达,大家既有兴,便一同再溯河而上,到那塞上江南一览边情,而后再到大同。唐督台一向乐于提携后进,我已冒昧去信,引荐了诸位。只憾家中有事,需先回太原一趟,就先拜托诸位照料好子维了。八月中秋,大同再聚。”

“学甫不能同行,实乃憾事。”

“家父有召,不敢不回。诸位一路顺风,子维,你一路多向长辈们请教。”

“舅舅放心。”

码头上,这些人登上了客船。刘显看到了不少仆男仆女,或挑担子,或提盒子,一同上了船伺候。

这条船,之前刘显还搬了不少货上去。有酒,有粮食,有鲜菜、干肉,还有笔墨纸砚。

原来就是为了让这些读书人一路游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他知道自己东家的背后便是蒲州张家,默默地看着这条船离开了蒲津渡的码头。

送走他们之后,他的东家则又到了力工这边:“都起来,都起来。等一下有一船货,那都是山东章丘张家要的上等蒲纸。装船一定要小心,别刮破了桐油纸。”

说话间,外头已经有车队喧闹着来了。

这东家迎了过去,对着另一个下车的掌柜作揖寒暄。

“彭掌柜,您亲自去纸厂看,如今放心了吧。”

那掌柜倒有点倨傲地点了点头:“若是你张家的蒲纸好用,既为同宗,以后便会多用的。”

“彭掌柜放心,定然好用!”刘显的东家连连鞠躬,“今年万寿大典,贵府姑爷也重任在肩吧?有什么需要我们老爷帮忙的,您尽管开口。”

“那倒不必了。”彭掌柜轻笑了一声,“曲艺司自然是重任在肩的,然而陛下万寿大典何等大事?姑爷虽素得陛下信重,这事却是严国老亲自操办,哪需你我费心?”

“彭掌柜这话可就见外了。严国老、李总司忙的自然是大事,但总有些小事,我们可以帮着办嘛……”

两人边说边往码头的铺行里走了,刘显接下来就只是搬运那些装了纸的牛皮箱子罢了。为了防水,外面还都封了一层桐油纸。

他心里听到严国老和李总司,心里一凛。

那自然是严嵩,还有做过御书房伴读学士、如今是曲艺司总司的李开先了。

那个彭掌柜,是李开先岳丈家的?

这蒲州张家口中的王公子,是他们家少爷的舅舅,与靖边侯唐顺之有往来。张家的生意,也与曲艺部总司的岳丈家有往来。

官与商……刘显默默地卖着苦力。

大明确实已经与过去很不一样了,寻常百姓的日子好过了一些,但有些东西,也从来没变过。

甚至于,商人不再像过去那样被轻贱,官与商之间,来往也更加密切了。

刘显只是个武举人,他不用管这些。

他也想不明白这些。

搬着他的货,忽然有人跑着到了码头这边,惊慌地喊道:“不好啦!不好啦!蒲津桥的一个桥墩上铁船破了,已经扯断了三条铁索!要是桥塌了,怕是要有大祸!知州有命,码头力工都去帮忙!”

刘显愕然看着那边。

如此大的工程,难道没考虑好这些万一情况吗?还是当初督办和造办的人偷工减料?

事情容不得他多想,很快就有军官骑马过来,紧急征调码头力工们前去抢修。

到了刘显面前时,刘显走上前去说道:“四川总兵官标下中尉刘显,码头上这些力工,我统领他们一同出出力吧。”

那军官看着他同样码头苦工的打扮,见他仪态沉稳,稍微犹豫片刻就点了点头:“好!事急从权,速速赶到桥头!”

本章完

喜欢靖明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靖明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