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靖明 > 第446章 选错了人?

靖明 第446章 选错了人?

作者:冬三十娘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4 08:41:32 来源:书海阁

深秋时节,京城已经有了凉意。

养心殿外,十五岁的戚继光到了门口,先见到的是站在那里的陆炳。

“见过陆指!”

“先到了正好,一起等一等殿下吧。”

陆炳点了点头,打量着戚继光。

不见戚景通那家伙有多大的本事和功绩,但陛下给他这儿子的恩典当真是极大。

王守仁的最后几年,是这小子侍奉左右,就如同亲孙儿一般,也不知学了几成本事。

除了王守仁,还有严春生教特战,有锦衣卫和皇明大学院兵学院的好手传授武艺。

如今更要和张居正一起,随太子游历大明。

可见陛下是把张居正和他当做太子将来的文武肱骨、左膀右臂去培养的。

“领了旨,今年就没去参加武举了?”陆炳开口闲聊。

“自当以旨意为重,不敢怠慢。”

“武举倒不难,你也不需要这出身。”

陆炳要说的是,他戚家本就有武将官职可以袭替。就算如今袭替只有只是虚衔,要授职还是得考,凭皇帝对他的栽培和他的本事,又有何难?

身为锦衣卫老大,陆炳知道的很多。

戚继光却回答道:“蒙陛下隆恩,将来若不能考个武进士出身,岂不愧煞?”

“有道理。”陆炳笑了笑,而后收敛起笑容,“你此去任务极重!定要机灵,既护得殿下周全,也要随机应变。若你和张叔大处置不了,得第一时间找到本指挥暗中安排的人,万万不可托大!”

“定谨记于心!”

这时,朱载墌和张居正也从端本宫那边的方向过来了。

见了礼之后,陆炳领着他们直入养心殿。

朱厚熜搁下了御笔,看着自己的儿子和两个年轻人。

“就不特地壮行了,等伱们回来,朕再赐宴。”

朱载墌有些兴奋,毕竟长这么大,还没有离开过京城。

“载墌,你再说说,这回出去是要做什么?”

朱载墌收摄心神,恭敬地回答:“父皇命儿臣游历大明,体察民情。耳闻目睹,知民生疾苦,察政事繁难。”

朱厚熜又看了看张居正:“叔大,你说说看。”

“回陛下,此番仍是去学。陛下常常教诲,实践出真知。殿下及臣等,定然只多听、多看、多想,绝不出面处置什么地方事。”

朱厚熜点了点头:“元敬,你的任务呢?”

戚继光抱了抱拳:“臣鞍前马后做个仆役,护得殿下周全便是。”

“看来朕不用叮嘱太多。”朱厚熜再看向自己的儿子,“少年热血,若见到什么不平事,自然难以抑制。然而你们需谨记,世事纷繁,万不能因一时意气轻率视之。朕让你去游历一番,不是要你们去逞太子威风,而是让你们印证平日所学。大明的将来终归是你们的,要尽量了解大明实情如何,了解大明官民是怎样实实在在的人。”

“儿臣谨记!”

朱厚熜点了点头,顿了顿之后就说道:“先去皇陵那边拜别你母后,然后便从京西先往南去吧。朝中只会知道你在皇陵为母守孝,出门在外,你就以一个大明寻常的士子自处。”

“儿臣叩首,父皇保重龙体……”

这一天,是皇太子在恭贺了皇帝万寿之后正式前往皇陵依“古礼”结庐守孝,同时潜心研学。

朝野自会称颂太子孝名,但是实际上,太子和张居正、戚继光三人组就此穿着便服,开始了他们的游历之旅。

陆炳在皇陵那边送别了他们南下的马车,心里长叹了一口气。

接下来的这段日子里,心里时刻要绷着一根弦了,每日都得关注太子到了哪、情况如何。

除他之外,京里还知道这件事的,就是太子的亲舅舅、治安总司总长孙元,以及专门负责治安司体系下特勤队的袁红瑁。

这是陆炳知道的情况,皇帝还有没有其余的暗中安排,他也不知道。

太子的车驾到了良乡,此前在皇陵里的离别愁绪散去,朱载墌问张居正:“叔大,我们接下来先去哪?”

张居正已经进入了角色,笑着问道:“明兄可有主意?”

“……”朱载墌想了想,“广东是最想去的。”

“广东远,莫不如这样……”张居正心里早有定计,“莫不如先由直道去湖广。去一趟安陆,再我老家。这两个地方的事,明兄听过一些,小弟也还记得,正好看看如今变化。接下来,再去戚兄老家山东,而后顺漕河南下。到南京,再去浙江,经陆路到闽赣,再到广东。最后自广东到广西、云南,从四川到陕晋,最后经河套宣宁回京,如何?”

朱载墌笑起来:“叔大已经做过功课,想来是不虚此行的。戚云,你看可好?”

“小弟听大哥二哥的。”

化名明潜的朱载墌,还有名唤张风、戚云的两人,就此开始他们的旅程。

而此时,各省总督及左布政使都陆续启程,赶赴京城。

嘉靖十九年的大国策会议要于十一月正式举行了,今年非同小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此前的大察、陛下的三问,现在渐渐变为一个明确的信号,风已经吹到这些地方大员们都知道。

今年,要立一个君臣都得共遵的宪条。而过去让历朝历代皇帝都很忌讳的一件事,如今皇帝要主动地提出来:大明,要成立一个天下大同党。

唐顺之也从归化城出发了。

京城里,万寿圣节已经过去,那运动会还在继续。

虽然如今也邀请了各藩国派人参赛,但大明地广人稠,那诸多项目,当然还是大多以大明选手胜出为主。

只是若某个小国选手偶有斩获,纵然不是头名,也会引得该国使者欣喜若狂。与此同时,自然是大明百姓对于本国选手不能包揽三甲的狂骂。

这其中,朵颜部夺了马赛头筹的事情更引得议论纷纷。

“以前缺好马,现在不缺了吧?怎么还让鞑子夺了头筹?脸都不要了!”

“话不能这么讲,这朵颜部如今也是大明之臣了,不算外藩。这不跟大明夺了头筹一样吗?”

“能一样吗?汉人夺了头筹才算!”

“这你们就不懂了吧?群牧监雇了朵颜骑手来参赛,实则是为了卖好马!他们近水楼台,好马是最多的。这回其他各家心里不服气,他们的马不就能卖个更高价格了?”

“……群牧监不要脸!难道就不能雇个汉人好骑手?”

“就是要大伙心里憋着气啊!不气,怎么能逼着其他各家来回报仇雪恨?他们要是还输,咱还买不买他们的货了?”

“可那不是各省选来参赛的吗?跟买不买他们的货有什么关系?”

“各省要员不要颜面的?这些事本来就不算要务,还不都是和各家企业、商行合作。如今我大山东不服,回去就请乡贤院的人问问督台,今年怎么把头筹丢了!”

“……”

京城百姓属于相对各富的一个群里,新的娱乐离他们如此之近,谈资越来越多。

依托轻重工园打下的根基,还有漕运、直道、河运局、转运行建立起来的物流优势,在京城做工的人很多。

过去是在田地里吃苦,如今在那些大企业和民间富商们办的厂里做工虽然依旧不轻松,但毕竟能有扎扎实实的通宝甚至银元拿到手。

趁着这寰宇运动会和万寿圣节的热度,眼下京城里热闹非凡。

明年要参加会试的士子们也不愿错过这场盛事,大多是今年夏天就提前到了京城。

看着外藩使节大肆采买大明好物,而那些大小书局竟似毫不设禁、任由他们买,士子们只感觉难以置信。

不怕这些外藩把大明的长处都学了去?

他们也就只在这段时间尤其热闹的大戏院、小戏楼里议论纷纷。

京城的戏目和新曲听不完,而但凡上了档次的酒楼,也都必定有说书人、舞女和操琴献曲的人,这是南北两京以及一些大城市最近几年才开始流行的风潮。

“臣以为,这奢靡之风有些过了!”

御书房里,杨慎板着脸说道:“臣虽深知陛下大兴文艺是要以文化吸聚外藩民心,然未见其效先伤大明风化!如今各省举子齐聚京城,不思多多请益学问各证得失,反倒流连戏院乐不思蜀。长此以往,大明焉得贤才?”

他是来和皇帝沟通他接任总辅之后的大政方向的,其中就有约束嬉乐之事这一条。

朱厚熜不以为意:“与其在这方面用力,不如扩大基础教育。大明人才这么多,从来不缺自律的。纵欲享乐的,科举也考不好,怕什么?”

“也浪费钱财!”杨慎坚持道,“至少也要对这些场所课以重税!”

“……这些具体的,你们先商议。总之这文化大业,不能一棒子打死。朝廷还是要做好引导,这不是要成立天下大同党了吗?你们做好宣传,让心有志向的年轻人多多自律才是。没这些之前,他们逛青楼勾栏,还不是一样?”

朱厚熜心累,杨慎也心累。

这几届重臣们最感到为难的,就是当官不比以前轻松了。要面对的情况,以前很多都没有,或者也与现在大不同。

就好比现在,去看戏、听曲、赏舞,跟过去逛青楼勾栏一样吗?

本质上虽然都是玩,但现在朝廷鼓励文化事业,他们还都振振有词呢。

再加上如今秀才、举人、各省大学院毕业生……大明官僚扩编之后,他们的出路变多了。就算考进士由于举人规模的扩大而变得更难,那大不了就不考了呗。举人也可以做官,举人升官的天花板也比以前高了许多。

君不见举人出身的徐九思这回都要升到农业部尚书了?

这是杨慎担心的事情。

“还有一事。”杨慎又说道,“臣接任总辅后,太子学业就没那么多精力分心教授了。既然太子已经去守孝潜心研学,臣正好在大国策会议之前再去叮嘱一二,留些课业。”

朱厚熜想了想,随后说道:“太子不在皇陵那边。”

杨慎惊了:“太子去哪了?”

“朕让他去微服游历了。”“……”杨慎脸色骤变,而后难以置信地开了口,“既称守孝,如何能作假?这也就罢了,陛下,太子安危何其重要,岂能轻易离京?这等重事,臣等东宫属官怎不知晓?”

朱厚熜沉下了脸:“朕自然有妥善安排。”

“再怎么妥善,旅途在外,若水土不服、染了疾病呢?”杨慎也不傻,“陛下望太子知民间疾苦,臣自然是认同的。只是如此安排,实在不妥!微服游历,不妥!让人知道了殿下身份,更是不妥!”

他真的是服了这个皇帝了。

太子关系到的事情有多大?杨慎甚至担心若是有人想争储,暗中做什么事怎么办?

就算在东宫里也保证不了一定不生病,但万一这段时间里皇帝你自己病重怎么办?

作为张璧致仕后东宫属官之首,杨慎觉得皇帝真是胡闹!

凡事先往最坏处想的话,这件事最坏的结果太可怕。

朱厚熜紧皱眉头:“太子将来是要继位为主的,岂能不知民间实情?百闻不如一见,如今朕有妥善安排,他出去转转有什么坏处?你这么紧张做什么?”

“陛下年少时久居王府,而后也径直入京继位,又可能微服游历过?”杨慎断然反驳,“太子离京,这事实在不妥!臣恳请陛下,急召太子隐秘回京!”

“……你操心一下新设的商业部、农业部,操心一下科学院,操心一下去辽东和宣宁河套的直道不行吗?”

“太子在外,安危不明,臣如何放得下心操心这些事?”杨慎跪了下来,“还请陛下急召太子回京!”

朱厚熜怒了:“你是怕有人刺杀太子,还是怕有地方文武拥立他逼朕内禅?这事有那么急迫、有那么紧要吗?你要是因此就放不下心,这么沉不住气,这总理国务大臣你还能不能干好?”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为君者,不该如此行险!”杨慎倔强地说,“太子能知民间疾苦自是好,然而如今众臣贤德,又不至于将来蒙蔽圣听。陛下这么做,是怕将来臣下奸猾、太子昏聩吗?此非正道!”

朱厚熜被他气得不行:“你倒是敢说!众臣贤德,朕何须大察,何须有那三问?另外不要东拉西扯,太子能耳闻目睹,真知晓民间疾苦,将来做个贤君仁君,难道不是好事?因噎废食,这点小事你如临大敌,是何道理?”

“臣非小题大作,如今曹国务请辞,臣才知皇后娘娘凤驾归天之时有多凶险!如今后位仍空悬,陛下不可不防!”

“后位朕早有主意,皇后有遗愿,以其亲妹填房,朕已允了。”

听到皇帝冷冰冰的声音,杨慎彻底惊了。

这件事,知道的人极少,也就只有崔元夫妇、陆炳、孙元兄弟等寥寥数人。

原本是要等到万寿圣节之后才由永康长公主先提出来给皇帝“冲喜”、“护本命年”的,现在话赶话,朱厚熜提前跟杨慎明说了。

一门两后,对于其他朝臣来说自然是极大的冲击。

杨慎震惊地说道:“怪不得孙总长回了京,曹国务请辞,莫非也与端嫔……”

“朕能没想过这些就安排太子去游历吗?”朱厚熜嘟囔着,“朕越看重太子,越着意培养太子,东宫之位才越发安然无恙!重视皇后遗愿,破格以其妹续为皇后,诸妃嫔及皇子才知皇储之事皆朕一言而决,不会有妄想!新后与太子有血脉之亲,将来仍旧尊贵,也不会有铤而走险之事!朝野需知朕一片苦心,莫要在此事上多加妄议!”

杨慎呆呆地说道:“陛下,孙家恩荣太过……”

“孙元辛辛苦苦在陕西种了几年树!有朕在,孙家难道能权倾朝野?”朱厚熜瞥了他一眼,“你们若是担心,莫不如把宪条、把宗旨议好。别揪着太子游历一点小事苦谏,你也别到处嚷嚷,要你替朕解忧的事情多了。”

杨慎抿着嘴看皇帝。

“还不站起来?跪着跟委屈小媳妇似的。”朱厚熜无奈地挥挥手,“跑到朕面前,本以为你思索大政方略已有头绪,原来就都是这些小事?对日本的方略呢?科学院、工业、农业、商业的安排呢?今后三年把宪条、律法体系怎么建设好,大同党宗旨怎么宣扬好呢?”

“……臣……”

“……朕就是欠了你,知道你昔年南下至今热血未凉!”朱厚熜长叹一口气,“格局放大一点,有这功夫还是回去再好好想想,和已经初步定下来的几个国务商议商议。大国策会议上,难道你也只是说这些?”

杨慎毕竟不是张孚敬啊,有些事也不如严嵩。

只是今后这段时间内政上是要树立思想纲领,杨慎这人……虽然有时候钻牛角尖,这么多年立身还是很正的,也确实是理想信念很坚定的人。

而他之外,资历威望都够的,要么是严嵩这种有野心但理想抱负可能不坚定的,要么是张璧那种老油条。

至于黄佐、刘天和这些,偏科严重。

其他人,都还太年轻了些。

被杨慎气了一通,朱厚熜有些郁闷。属实略微失望,过去专管财税,杨慎做事挺让他省心的。如今位置要上去了,格局还打不开。

屁颠屁颠跑过来,就盯着几件小事,也不知他面临皇帝如此重要的阶段任务到底是怎么做的,难道没有紧赶着和其他重臣商议一下?

朱厚熜让黄锦找来诸多秘档又翻看了一下,最后有些无奈地放了下来。

专管财税的人,朋友少。老是公事公办的他,公事上也许总被别人笑脸相迎不敢得罪,但与他这个久富才名又端上了新人设架子的家伙很难交心。

也许还有杨廷和当时对他的告诫:有过当首辅的爹,有过当总督的叔叔,他自己又是尚书、太子属官,杨廷和想必也告诫过他可以低调一下,少结门生乡党,避免朝臣忌惮、皇帝猜忌。

于是现在奉旨结党的事情就不太会办了。

朱厚熜一时怀疑自己是不是选错人了:这种事,也许让严嵩去做还更好。这家伙,既懂得帮皇帝鼓吹,作为大同党“奠基人”之一的话,哪怕假装也该假装得高风亮节、谨守品德本分吧?

在这个距离大国策会议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点,朱厚熜有点动摇起来。

过了一会他又自己摇了摇头。

已经不是只靠某一个人就去办好某些事情的时候了,朱厚熜这个大同党党魁,自然是要组织核心同志们多开几次会,大家各自分工明确才是。

让杨慎主要去抓经济建设好了,这组织内的思想建设,让后面的继任者帮他去抓就好。

想到这里,朱厚熜吩咐了下去:等唐顺之等内定的下一届国务大臣们悉数抵京,就开今后三年重大国策的研讨会议。

杨慎一个人想不明白的事,组织上研究决定好了,他再主持好工作就行。

吩咐完了这件事,朱厚熜又想起既然对杨慎也说出口了,孙岚的事也该提上日程。

作为当时为了后宫“新旧势力”平衡策略的一部分,孙岚这个完全新人入了宫之后,其余妃嫔都是已经在宫里呆了十多年甚至二十年的人物,她这个十几岁的与她们很难和谐,所以不只是单独进孙岚一个。

夹在几个人里一起,皇帝又单独从孙家迎一个人入宫也不会那么显然。

朱厚熜一边高喊着天下大同的理想,另一边又依旧从心所欲:辛苦了大半辈子了,就不能再享受几个新人吗?

虽然他自己说服着自己的“腐朽”,但旁人完全不会这么想。

皇帝那么大的家,不就是用来安置妃嫔的吗?寻常富贵人家还有几房小妾呢。

于是明潜、张风、戚云三个小伙子才刚到湖广,就耳闻目睹了一件新的事情。

这次不是大选秀女,是为了皇帝冲喜,是为了表达皇帝对士农工商军艺等几大出身的同样尊重。

共选六人。

可这是两京诸省诸边区都有六人,总数就不少了。其余人,代替宫里一批年长了将要蒙恩放归退休的女官作为后备。

“那些歌女舞女又有几个干净的?这岂不是会污了宫闱?”

潜邸安陆,三人在这边粮储号皇庄旁的小镇上喝着茶,这里也有议论。

张居正看了看朱载墌,不知他心里在想什么。

朱载墌只安静地听着。

“我说怎么这些年大兴戏楼呢。”

“兄台慎言。这么多年,陛下扰民极少。既要大选秀女,想来也是不可偏颇,诸省都需要尽尽忠心才是。”

“可谈不上大选。听闻,只是让各省乡贤在察荐。”

“可见并不简单,兴许是为了那什么传言之中的大同党。”

“哦?兄台有何高见?”

“正所谓雨露均沾啊。大察工商,不仅许多官员惶惶不安,不少乡贤也提心吊胆。既有圣恩再选秀入宫,自然也要让乡贤们有些指望。”

“……原来如此。”

朱载墌听到这里,忽然对张居正笑了笑:“张贤弟,你我游学至此,有些乡贤也该拜会一二。”

“明兄所言甚是。”张居正微笑着回答,“那我便投帖拜访一二。”

借着这件事,看看地方乡贤是如何为皇帝“察荐秀女”的吗?

什么样的人物带着什么样的目的入了宫,跟太子将来的利益也密不可分呢。

本章完

喜欢靖明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靖明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