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靖明 > 第448章 把坏事做尽

靖明 第448章 把坏事做尽

作者:冬三十娘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4 08:41:32 来源:书海阁

朱厚熜是有心理准备的:在他手上,把“坏事做尽”。

经过唐顺之的“撩拨”,他发现自己的素质还是太高了。

大国策会议正式开始之前,朱厚熜来到了奉先殿。

站在朱元璋的画像和神主面前,朱厚熜静静看着他们。

朕要的是什么?

是华夏的未来。

是山河永固,不受外侵。是百姓安居,荣享富裕。

“太祖在上,只怕也会笑朕优柔寡断吧?”

朱厚熜笑了笑。

哪怕在几百年后的现代,面对超级强国,其余小国也只能俯首低眉。你说大家要一起发展,人家觉得不踏实,觉得你只是说辞。

阶层一直就存在,尊卑从未消失过,朱厚熜心里那隐秘的理想,几百年后也只是在艰难探索的路上。

现在,他只是一个最大的农业资本家,是星球上最强大帝国的君主。

“列祖列宗在上,厚熜此去,功过是非,让后人评述了。”

朱厚熜行了一礼,转身前往国策殿。

事情自然不可能像唐顺之说的那样顺利。

在大明都有对自己人的压迫,在外藩又岂会没有?

当真要铲除那边最有实力的一群人,他们岂会不隐入山林来游击抵抗?

一旦开始了这一步,征战、治安投入,又将是长期的抽血泵。

可是唐顺之有一点说得很对。

有些事,朱厚熜自己不做,就不能指望他的后代将来还有雄心魄力和能力去做。

他对周边讲仁慈、讲道义,将来西方列强大概还是必定会发展起来的。他们自西而来,自东而来,他们对大明周边的这些邻居却不会讲仁慈。

时代在变,所谓陆海长城,若无重兵把守、征调得心应手,那也无非虚设而已。

只是疆域太广阔,不能当真只是抽大明的血。

让他们能自己造血,还要当真成为大明的兄弟盟国,在如今这样的时代必须做好顶层设计了。

国策殿外,众臣林立。

大国策会议自然要讲一些礼仪,皇帝升坐,众臣陛见,而后入殿、就座、议事。

今日仍旧是张璧主持,等到下个月,他就卸任了。

“大国策会议应到九十一员,除总理河道衙门……”

张璧向皇帝报告着缺席的一些人。

平常的国策会议,人数只有一小半。但大国策会议,诸省总督、左布政使,还有其他一些新设的要害部门,总人数多了不少。

此刻国策殿内坐着的,就是大明绝对的权力核心。

张璧只是主持流程,真正主导会议进程的,自然是皇帝。

“今年大国策会议,不同以往。”朱厚熜高居宝座之上,环视着众臣,“太史公编修史册,华夏自共和元年起,年年有信史,今年已是第两千三百八十一年。大明开国,则已一百七十三年,朕御极已逾二十载,大明气象一新。到此时,朕心里装了几十年的大业,君臣该当议一议了。”

人人心里都知道,陛下要说“天下大同”那四个字。

“此前,在位最久之帝王,是汉武刘彻,凡五十四载。今外族称我华夏百姓为汉民,盖汉武威震寰宇之功。汉唐以来,我中国疆域代有变迁,国力涨落不断。然遍翻史册,无有千秋万代之王朝,何也?不明何为国,只知谁家江山。”

在康乾之前,在位最久的帝王就是汉武帝。他做了五十四年皇帝,但真正完全掌权是在登基六年多窦太后去世后才完全掌权。

如此算来,朱厚熜“剩下的时间”不算多了。

杨慎很严肃,不知道皇帝为什么要提起汉武帝。以武功留名青史的皇帝,把大汉的国库打得日常窒息,这让杨慎有不妙的感觉。

虽然已经在商议着自己对日本动刀子了,但对外藩的综合主旨不是伐交并用吗?

朱厚熜继续阐述自己的主旨:“谁家江山,便只有君臣。说到万民,也惯以民力视之。休养生息,是为蓄养民力。若无内忧外患,便以民力供养君臣。若有内忧外患,便以民力平乱御敌。朕以为,正因如此,故而从无稳固王朝,一姓江山屡屡倾覆,神州数度陆沉。可若真要谈到国,那却不同。”

御书房的两个伴读学士也得以列席,胡宗宪和沈炼各自记录着。

这既是起居注,更是大国策会议的纪要。

“国,曰疆土,曰人民,曰政权。生活在一片疆土上的人民,拥戴、信赖政权能保卫他们的和平安定,这才是一个稳定的国。一国人民的民心所向,才是政权稳固的基础。君主得民心,授命掌有权柄,任命百官辅佐,这政权只是国的一角。只重一角,头重脚轻,焉无倾覆之忧?”

朱厚熜停顿了一下,随后严肃地说道:“如今,国号大明,国名呢?朕以为,该当申明要旨,让大明子孙后代,君臣百姓,皆知何为国。此国从何而来,因何而立?中国源自上古,该有中华之名,此为姓氏。立国是为守土安民,该有人民二字。朕口含天宪,这天宪授自天道,天理大道尽头也是人理大道尽头,民宪既天宪!朕掌秉政权,唯有以天下大同为目标,方得国祚绵长。”“正如人有姓氏,有名,有字,有号。今日诏告卿等,明年诏告天下,中国姓曰中华,名曰人民,表字以皇宪,号称大明,此后国书,以中华人民皇宪大明国为全称,简称中国。知国民,便知君臣权柄从何而来,知君臣治政为了谁,有什么目标。卿等以为如何?”

“……善。”

“诺!”

“陛下圣明……”

一时嘈杂,不同的人带着不同的心情、以不一样的腔调回应着,表达着自己的态度。

有的人觉得别扭,有的人却能想通这背后的深意。

历朝历代都有国号,但如今正式给国家起名,还强调姓氏、名、表字,看似儿戏,但却给皇帝、给群臣都套上了一些枷锁,着重强调了历史责任、远大目标、立国为民。

朱厚熜点了点头:“卿等皆知,这一次大国策会议,朕想集卿等之智,立国之宪条,君臣万民共遵。朕定下这名字,就是朕之意见。君皇遵宪条,可稳政权、受拥戴、存远志。群臣遵宪条,可保富贵、展宏图、享敬重。万民遵宪条,可明法纪、知行止、得安生。这宪条让君臣万民知中国从何而来,将向何处去。”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天下大同,古往今来说了多少年?怎么走过去?能走过去,亦或只是让天下万民知道君臣正带着他们往那里走,则民心稳固,政权不失。在宪条里,君臣要议出一些真东西来。将来,不致于因为昏君奸臣坏了这天下为公的大道,坏了那些改善民生、凝聚民心、稳固国家的长远大政。”

听皇帝明明白白地说着昏君奸臣坏事的话,大家才终于切身感受到皇帝是来真的。

君臣万民共遵,不是玩笑话。

皇帝真是二十年如一日,带着君臣及将来的君臣一起卷……

朱厚熜指了指他们:“国策会议设立也有二十载,总理国务大臣已历五届,朕之决心,卿等都知晓。君臣不误民心期盼,掌权秉政互证得失,这宪条规定中国政体,其中万不能颠扑的,便是国策会议群臣共议国策之制。贤臣得其职,此国之幸事,君之幸事。”

“朕设了国库,皇室用度也有定额。朕设了总理国务大臣,让诸国务领诸国事。朕虽圣裁要务,然卿等共议之事、公推之人,朕也鲜少一意孤行。朕放权,是因为共议过程有助于凝聚共识、共议结果大多稳妥,共推过程有助于汰除奸佞、共推人选大体合乎众望。但朕放了权,自然是希望这权柄运用得宜、合乎国家利益。”

他停顿一下之后缓缓说道:“争权夺利,自然难免,也不是不行。人人都有私心,不必回避。但凡事都有利弊,有得失。争,有活力,有助于汰选出更好的结果。只争,那就又回到老路。故而,朕要创设天下大同党。争权,在党内争,遵党纪;争的过程,渎了国职,有害国事,那便是大是大非拎不清。”

国务殿内静悄悄的,一些今年才有资格来参加大国策会议的,感受到了皇帝的直白。

但就算对于一些老臣来说,皇帝今天的直白也很厉害。

而听了这么多,他们终于明白皇帝的总体框架了。

“大同党的宗旨,要高于宪条!大同党内,讲志向,讲德行,讲纪律,讲能力。在党内,把这些东西讲好了,就都是天下为公的大道上同行之人。是去官府任职,还是去企业兴业,又或是在兴文教、兴文化,都是在为国建功。”

朱厚熜说着自己很熟悉、但他们却可能会陌生的东西,最后说道:“过去,天子倚士绅之智之力,擢选百官治理天下。今后,天子领天下有志于大同之同道为同党,党员遍布官府及各行各业,一同把这条路走下去。”

至此,他要立什么宪,创什么党,明什么宗旨,清楚明了。

皇帝要有百万、千万同党,政府体系下的官员只是他视野中的一部分。

宪条会约束君臣万民,那是不能突破的下限。

党纲则要凝聚共同志向,那是希望达到的上限。

可毫无疑问,若不能成为被皇帝认可的“同党”,那就不要想着在官府里能任什么职位、能爬多高。

与此同时,在随后的商议里,朱厚熜也传达了他的另一层用意:宪条律法不可违,但人孰无过?若有一些情有可原的错漏,还是有容忍、改过的余地,这会放在党内惩处。可若问题很大、违背了党纲宗旨,那就当真是谁也挽救不了。

既多了些余地,又划下明确的一些线。

最终,皇帝本人并不回避私心,自然还是要对他们讲好处。名声、地位的好处之外,还有一些物质上的好处,怎么满足?

俸禄、待遇、人脉变现,那都是不用讲的。

朱厚熜看了看唐顺之,而后开了口:“如今有一点不需要再争论:财富是可以创造的。更广阔的疆土、更多的人民,就意味着更多的财富。我泱泱中华沉淀文教、科技数千年,除了造福大明百姓、稳固政权,也该造福更多外藩子民。只要得其法,天地广阔,何愁不能尽享世界财富?”“立宪条,明党纲宗旨,订立诸国将来体制和公约,就是此次大国策会议最重要的三件事。”朱厚熜不容置疑地说道,“大明既然体制一新,诸藩外国仍旧是朝令夕改、人亡政息,如何能保障中国稳定的利益?”

大明将要推出去的标准,不止是一些客观的、科技的标准,自然还要有人理的、制度上的标准。

可以说这是什么体制输出,但谁也不能否认它是一种保障自身利益的方式。

至于说会不会带来反噬……朱厚熜已经放下了这些忧虑。

这是在他记忆里也没有看到最终结果的争议,这超出了他的能力,这是真正需要交给后人来解决的难题。

而身处被他重新定义的这个二十四世纪,这一切暂时不是问题。

在绝大部分地方仍旧停留在真正的封建制甚至奴隶制、原始社会的这个时代,朱厚熜在御极二十载、关注科技和生产力提升已经有初步成果之后,着手明确更先进的、更有利于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的制度。

难道把更先进的制度推广出去,不是一种进步?

只不过,目前要推广出去,要保障大明的利益,也必须做一些适当的改造,有一个相对平滑一点的过渡。

那就是仍旧需要在每一个地方,有那里的百姓熟悉的君主,是大明信得过的君主。

大国策会议暂时秘而不宣地继续召开,可是大明积攒多年的国力,许多不同身份的人群,终将被鼓噪起来。

不仅仅是朱厚熜自己的子女,宗室里的各藩也许也有机会——大明周边可以分封的外藩实在太多了。

而初尝商禁放松甜头的商人、士绅,又将如何躁动?

夏言和唐顺之两人私聊了许久,他们更加清楚这会给大明将卒带来多大的红利——虽然不是在大明,但每一个外藩国度里,哪能少得了一套勋爵体系?

要设计的地方很多,要提前做好准备的地方也有很多。

大明的百姓还不明白天下将会何等不一样。

他们最先知道的,只是最简单的一个东西。

嘉靖二十年的春节,今年第一期的《明报》刊行天下,皇帝照例在其中刊载了新年贺词。

人们只知道,自己生活的国度有了正式的名字:中华人民皇宪大明国。

而陛下诏告天下:自今年起,罢用年号,称公元二三八二年。

有些人顿时觉得自己算学不好了。

与此同时,在这个春节的期间,不知多少消息灵通的人开始谈论起一件事情。

要尽快找到有资格的推荐人,写好推荐信函,准备入党。

这可是陛下的同党!

立春虽然到了,但春寒仍料峭。

下个月就是会试,被去年的连续热闹整得浮躁的举子们,终于也要开始沉下心来备考。

皇宫之中,朱厚熜宴请诸藩,皇子也都在。

看着藩王们,他平静地说道:“太祖打下江山,朕如今也要准备一番更大的基业。今年开始,朕会考较诸藩世子。话说在前头,德才皆备、深明大义的,将来皆有分封诸国为主的机会。”

语出惊人,藩王们顿时呆滞。

这样的好事,还能落到他们这些分支头上?

朱厚熜定下了这个心,这才感觉到自己的儿子还是少了些,也都年轻了一些。

既然不够,那得生。

还是不够,宗室里也有,功劳极大的异姓王,又有什么不可以?

藩王们激动异常,而虽然只是初春,后宫里一时却也春意盎然、泛滥不已。

本章完

喜欢靖明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靖明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