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靖明 > 第459章 妄议皇帝寿数?

靖明 第459章 妄议皇帝寿数?

作者:冬三十娘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4 08:41:32 来源:书海阁

人间四月天,吴承恩抵达京城的时候,京城人已经不那么热烈讨论新学制和新考纲了。

因为皇帝又要大婚了,新皇后是以前皇后的亲妹妹。

在这种时代,这种事倒并不让普通百姓觉得怎么样。且不说大富大贵人家把人家姐妹同时收了的情况就不少,更何况皇帝,更何况是续弦。

只有做官的觉得不可思议,觉得孙家当真是圣恩无双。

嘉靖朝独一份的国丈之家。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清晰的事实被官民们谈及:圣君在位已经满二十一年!

现在,陛下在位的时间已经仅次于太祖和宪宗。算上嘉靖二十年也就是新定下的公元二三八二从四月往后,就是陛下已经在位的第二十二年,这已经追平了太宗,还有前后两次总共在位二十二年的英宗。

而陛下身子骨还很好,又迎了新皇后和另外五个年轻的嫔。

如果陛下还能在位十年,那就超过太祖称帝在位的三十一年了。

到那个时候,陛下也不过才四十六岁嘛。

也不知是有心人发起的这些话题,还是民间自己这么议论起来的。

总之,皇帝再次大婚这件事情,民间谈资渐渐往陛下身体还极好、定能成为大明开国以来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的方向走。

听到禀报的朱厚熜心头有些古怪,看着陆炳问道:“怎么突然往这个方向议论?”

“不是臣这边做的。”陆炳言简意赅地回答,“陛下,要不要查一查?”

朱厚熜凝眉思索了一会。

这种议论方向对朱厚熜本人自然是有利的。

皇帝还能在位很长时间,他又威望极高,那么许多问题都能强压着推行。

刺激太子?他又没到“天下岂有六十年之太子”的年龄,现在就开始议论这些有什么作用?

陆炳再次表明自己的态度,严肃地说:“陛下春秋鼎盛,万岁之寿,怎会有这么多人胆大至此,放肆议论以为谈资?”

朱厚熜不禁看了看他。

皇帝自然不可能万岁,陆炳说的意思是:皇帝如今还好好着呢,民间谈论皇帝还能活多久,那不是大不敬吗?

想了一会,他摇了摇头:“留意着便是,不必当真去查。”

“陛下!”陆炳有些急,“此事不大寻常!早不这么说,晚不这么说,偏偏是陛下要大婚了开始说!就算非要议论这些,年初改元时,那才合乎情理!”

“能冲着什么来呢?”朱厚熜不以为意,“让新皇后觉得她也能等到亲儿子长大成人?让朝野都记起大明历朝天子大多寿数都不长久?只要朕还在,就算是有什么歹人有心挑动,那也迟早会露出马脚。”

陆炳无奈地离开了,御书房里的气氛有些压抑。

“惟约,汝贞,纯甫,你们怎么看?”

陆炳来禀报这件事,朱厚熜没避着三个御书房伴读。

在御书房任职的文臣始终知道皇帝还一直在重视锦衣卫,这也是一种无形手段。

杨博先说道:“此万民盼陛下万寿之一片忠孝,陆指挥分内职责该当警觉一些而已,陛下处置得宜。”

胡宗宪和沈炼就只是说道:“正是如此。”

朱厚熜笑了笑:“但愿如此。”

他想不出来用这样的话题搅风搅雨能取得什么样的坏效果,那么以静制动便好。

大婚典仪继续筹备,时间定在月底朱厚熜登基满二十一年之后的吉日。

三十六,搁后世来看,真是年轻至极。就算娶个小了十多岁的姑娘,那又算什么?

但大明朱家历朝的天子,当真没做好“榜样”,四十左右就撒手人寰的,很多。

民间忽然多了这样的议论,陆炳紧张,不少大臣也感觉不对劲。

听做期待陛下打破大明皇帝在位记录,可怎么听怎么不对劲。

难道不像是咒皇帝早点死?

记录之所以是记录,正因为难以企及嘛。

在国务殿中,严嵩就不禁对杨慎提出了这件事。

“近来京城妄议陛下寿数的事,总辅也听说了吧?”

他还没做总理国务大臣,陛下说盼他再伴驾二十年,在严嵩心目中,陛下自然是要活得越久越好。

杨慎皱着眉:“有这回事吗?”

于是其他人一起看着他。

你是总理国务大臣,风吹草动,你该知道吧?

严嵩却只能回答:“这些议论,殊为不敬!总辅为太子师,这些议论包藏祸心,总辅不可不知。”

杨慎不由得看了看他。

严嵩一脸正义凛然:这种议论对伱可是最不利的,我先帮你排雷了!

杨慎终于回味了过来,勃然变色:“谁人如此大胆!”

显而易见的两个联想,都是关于太子的。皇帝在位时间长,要么新皇后心里会有念想,要么太子心里会有担忧。不论哪一个,都关系到太子将来的尴尬处境。

而严嵩点名杨慎太子师的身份,就是挑破这一点。

唐顺之如今也位列国务殿,他带着凝重的语气说道:“这事不好处置。无论如何,都是托名称颂陛下帝业,盼着陛下励精图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去查?谁来查?怎么查?

难道就去说“百姓不能妄议皇帝寿数?”

黄佐也开了口说道:“这事……确实不简单。总辅,诸位,其他都是小事,议论天子万寿有时,那就是议论国策会议、国务殿该当一以贯之,莫因大位传承而坏如今局面了。”

众人悚然一惊,唐顺之也不由得看了看黄佐。

国务殿里没有简单人物啊,但黄佐把问题点破了。

恐怕只有杨慎醉心国库和财税事,看得不这么通透。

这番议论最险恶之处,自然是在这里。

如今皇帝的英明神武,自是不用多辩驳。新法、复套、新学……不论如何,文治武功上,他都已经做出了所有人都不能否认的功绩。

但这种时候开始推测皇帝有没有可能打破大明天子在位记录,言下之意不就是“皇帝终究还是会死的”?

陛下若不在了,大明又将如何?

在如今的局面下,已经建立起了朝廷中枢围绕“国策会议”和“国务殿”运转的格局。

细想一下,这是不是要强调“国策会议”和“国务殿”比皇帝的存在更重要?

或者,只需要有心人在议论时加上一句:有总辅在,有国老在,有诸参策在,大明高枕无忧。

想干什么?

新皇后的儿子,太子,那都是很多年之后才会有的“隐患”。

只有国策会议和国务殿,已经存在了很多年。

大明百姓接触到的公文里,不知多少都是署的国务殿的名义,国策会议的名义。

杨慎望着其他人担忧的眼神,心里顿时有刹那不安,而后又沉稳地说道:“以陛下之智,断无猜疑!”

“怕只怕,有人包藏祸心。”唐顺之语重心长地开了口,“不只是国内,还有外藩。”

“……应德此言何意?”杨慎问了出来。

“新考纲,新考制,何等天翻地覆?”唐顺之如实回答,“多少世家大族,家学渊源,往日还能凭长辈家学占得先机,如今呢?清丈田土,一体纳银,那也无损根基。这件事,才涉及根基!再加工农商视为一体,前有新世侯功劳震惊中外,后有科学将设诸科。而外藩雄主,见我大明君臣励精图治,又怎会不知大明内有隐忧?只有大明君臣不合,才是彼辈残喘之机!”

他领文教部事,他说的话,大家心里都有判断。

寒门难以出头,不仅仅是求学需要脱产,需要一定的家庭经济基础。世家大族总能屹立不倒,还因为家学渊源。既有前代人在就有学问上留下的经验,更有前代人已经打下的人脉基础。

但如今,学问变了。

而已经占据上层阶级的士族,面对皇帝对原先低贱的匠户、商户、农户的重视,心里又会怎么想?

为什么这番议论在皇帝大婚之前开始传开?因为这次不仅仅是立了新皇后,更是皇帝封了出身于农、工、商、军、艺的五嫔。

距离士族熟悉的大明已经越来越远了。

唐顺之说的是:大明内部的士族也许已经不敢如此大胆了,但如果还有外藩从中挑拨呢?

杨慎看着唐顺之,严肃地说道:“应德,万勿危言耸听!大明君臣一心已二十载,如今诸藩臣服,安敢如此?”

他觉得唐顺之是想把这件事引向外,这样一来,大明对外出兵又多了些缘由。

唐顺之只淡淡说道:“青甘边区报来,年后二月里,吐鲁番骤然举兵,一举倾覆了叶尔羌,再复察合台汗国。吐鲁番臣服大明数年,国小力弱,何以旬月间有此功业?俺答侵扰西域多年,何以坐视察合台再现?此事极为蹊跷。今年,陛下已有旨意,万寿节前邀诸国遣使入京,共定公约。事情,要连起来想一想。”

“外藩诸国,何以能在大明掀起如此波澜?”杨慎不信。

唐顺之看了看黄佐,又看了看严嵩,而后说道:“边贸。边市大兴数年,多少民商和外藩大族之间,已经是一条船上的蚂蚱。而如今,能得许可分这边贸一杯羹的,又有多少是士族大家?”

严嵩深深看了一眼唐顺之,他确实没想到这么深远和广阔。

但现在,他也越想越有道理,认真地对杨慎说道:“总辅,此事不可轻忽视之!民间议论,陛下自然知道。不说陛下,你我这等岁数,听到有人议论你我还能在世多久,又作何感想?如今陛下按兵不动,但凶险之处不容小觑!”

杨慎心里多了一些疲惫,没想到会有这么多的“小事”原来不是小事。

他想了想就知道:“此事,还是一同具疏奏请陛下圣裁。诸位推断,一并奏明。当真要查下去,自然是要陛下降旨锦衣卫、内外察事厂及治安总司,不能偏听司法部及都察院。”

既然黄佐都说了这件事似乎有抬高国务会议和国务殿地位和作用的嫌疑,自然不能只从国务殿有权力调动的部门来查证。

皇帝,也许正等着国务大臣们的态度。

于是继陆炳之后,朱厚熜又看到了国务大臣对这件事的“郑重对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他不由得有些意外和无奈。

明明他是有心让皇权不那么绝对、让官僚体系的共同决策发挥更大作用的那个人,但现在大家偏偏越来越在乎皇权的看法。

这件小事,有那么重要吗?需要当前就给出态度去应对处置吗?

异常的情况总让朱厚熜感觉有点熟悉,这种感觉,上一次还是唐顺之拉着严嵩夜里来请见。

朱厚熜不禁带着些“成见”顺着这个脉络思考了下去。

而后,他有些不确定,也有些犹豫。

可思来想去,他也只是批了几个字:“不值一提。君臣一心,专注国事。”

朱厚熜觉得,还需要再看看。

等到把批复的意见发了出去,朱厚熜有些思念起儿子来。

朱载墌在黄河工地呆了月余,听说现在又再次启程,前往江南了。

看来改革推进到这一步,朝中有越来越多的人觉得又看不太懂他这个皇帝了。

只有杨慎堪称“愚忠”,只盯着他认定的一些事做好。

就算有时候会让皇帝不快,但他只是格局小,却没有更复杂的心思。

但是有些人,是真的好奇皇帝想把大明的君权和“相权”推进到什么样一种状态了。

这样的情况,是应该好好教育一下儿子,让他心里有个谱的。

那是未来的事,因此,朱厚熜又想起了之前的另一份奏报:奉他旨意,吴承恩已经抵达了京城。

“宣吴承恩。”

皇帝终于有了时间接见吴承恩,旨意很快从宫中传出,送到了通驿局。

吴承恩已经在通驿局北京的会同馆里住了近十天。

皇帝一道旨意到淮安,他很快就动身。但抵达了京城,却又等了好几天。

这些天里,他见到了因为书信往来而知晓信息的沈坤。

那是早已成家的老友,又要备考制科,所以并未回乡。来见过吴承恩之后,也说起了他在皇帝面前提起吴承恩,而后皇帝对吴承恩更加好奇的事情。

吴承恩知道了这是沈坤的“引荐”之恩,道谢自然不在话下。但同时,也奇怪皇帝为什么会对自己感到好奇。

又好奇,又让自己苦等了近十天,吴承恩这段时间是呆得惴惴不安的。

现在,圣意来了,他要在夜间入宫,这就令他更加感到意外。

官衙放值之后还能得到皇帝接见的,都是得宠信的人。

难道说是皇帝一直很忙,现在才有时间见见他?

怀着复杂的心情走到夜里的午门前,想象了一下之前沈坤从御道上离开紫禁城的荣耀,吴承恩卑微地踏入了侧门。

他只是个落魄秀才。

绕过奉天门,进入通往养心殿的甬道,吴承恩低头默默行走,暗暗排练着等会觐见陛下的言辞。

但见到了皇帝,陛下第一句话问的是:“听沈坤说,你一直在琢磨着写一本,写完了没有?”

“……回……回陛下,学生断断续续写了一些……还没完本……”

“学生?”朱厚熜笑了笑,“原来还没写完吗?朕倒是想看看。”

“……陛下有命,学……草民自当将手稿呈请御览。”

在如今威望无双的天子面前,并未断了科考之心、还想一偿出仕夙愿的吴承恩显得很拘谨。

朱厚熜见他因为自己一句话又改了自称,而后就说道:“沈坤把你夸得人间少有,朕是相信他的。汝忠是吧?不必如此拘束,且先与朕讲讲你喜欢的神仙鬼怪。”

在这样“敏感”的时机,第二天也有些重臣知道了这件事。

皇帝头天夜里召见了一个淮南的落魄秀才,而那个秀才听闻十分喜欢神仙鬼怪故事,在御书房和皇帝相谈甚欢,直到深夜才离开禁宫。

先有民间议论皇帝寿数,后有皇帝对神仙故事感兴趣。

陛下这是在暗示什么吗?

昨天中午就被搞趴下了,废了一天。二十号之前,还要冲刺把一些项目款项结回来,大家见谅。

本章完

喜欢靖明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靖明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