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靖明 > 第473章 老严小严齐出手

靖明 第473章 老严小严齐出手

作者:冬三十娘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4 08:41:32 来源:书海阁

让人重视的实务“标准”白纸黑字写在两份文件上。一份名为寰明贸易协定,一份名为寰明诸国大同倡议。

但真正影响深远的思维标准,此刻极少有人能意识到。

诸国诸国,你至少得是符合大明定义的国,需要有明确范围的疆界,有一套相对完善的制度。

仅这一条,其实此刻许多以大小部族大致黏合在一起的所谓藩属国就不符合定义:至少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

更主要的是:过去朝贡臣服就能获得安宁甚至利益的模式,将由这个寰明贸易圈来取代。

既然是讲贸易,那么讲的就是钱,是货,是实利。

在大明这些已经饱受皇帝财会专业知识摧残的大明官员面前,诸藩使臣只有懵懵点头的份。

许多东西,你拿得出一套周密严谨的方案,别人拿不出来,你就显得专业、靠谱。

何况此时,地位不对等。

这种不对等并非纯指兵强马壮,而是市场需求和技术产能。

对诸藩来说,大明是最大买方:在庞大的原材料需求面前,能供应同一种货物的可不止一家。买家要求了质量标准、计量标准,卖家自然只能按需求来提供货物、比价出售抢份额。

对大明来说,诸藩都需要大明的“制成品”:铁器、盐茶、丝绸、瓷器、新的工业品……哪一样没有经过加工、需要技术?但大明自己的需求同样大,能供销诸藩的量也有限。

这其中,还有一个面对着整个欧洲市场的葡萄牙与这些藩属国争抢大明有限产能下能外销的产品。

总之,大明只认大明新钱。

整个贸易圈的交易规模总量太大了,若是各地都拿当地那些冶炼技术高低不等、纯度不一的金银铜来算,哪里算得过来?

对了,金银铜矿石,或者铸好的外藩钱也可以卖给大明。怎么计价,大明自然也提供了一套数字和工艺检测都令人一眼瞧着便肃然起敬的标准。

寰明贸易协定,就是一系列标准的集合。

而寰明诸国大同倡议,则关系到另一件大事了。

“订立贸易公约后,先试行三年。想必这些天,诸位也听朕的大臣们讲明了其中道理。”

这次朱厚熜再接见他们,则是在国议殿内。

“国有国民,居于国土。治理国民,从来不是简单事。中国强盛数千年,也是从部族林立而至一统,再又不断因时而变、改制强国。这个过程,就是千头万绪的国事,每一件都理得越来越仔细的过程。”

大明慈父看着他们,语气极为诚恳:“大明为诸藩宗主,实盼着诸藩也能跟上来,在治国理政上也有进步。须知,时代已经变了。从前车马慢,山险海凶。部族之间、国与国间,领地不清,属民不清,往来只有刀兵、使臣。那种情况,自成一统,可以数百年不变。但现在呢?”

朱厚熜说的也都是实情。

人口总体上是繁衍得越来越多了,生存空间难以避免地会彼此挤压,于是便有摩擦。

技术总体上是越来越进步了,如今不是先有远在欧洲的葡萄牙灭了满剌加,又有琉球突遭劫灭吗?

所以往来总体上是越来越频繁了。

大明不带给他们新的改变,欧洲人也会过来让他们改变。

朱厚熜殷切地说道:“朕说诸藩子民皆朕子民,并无他意,而是发自肺腑。千百年来,中国与诸藩虽有争端,但毕竟也是近邻。因中国之大,诸藩尊为长,如今岂有为长者不怜弱幼?朕盼着自这大同倡议开始,西域、欧洲口中之东方,将来真能成一家,共御外敌,共谋富强!大明不吝帮扶,诸藩自己也要力争上进,不可固步自封!”

有些人还是想着关起门来称王称霸,并不太乐意就这么与大明“真成一家”。

但是大明天子给他们讲的是大道理,是为大明诸藩子民考虑的仁善,这又从何指摘。

这倡议,表面并不强求。

但不得大明承认,将来就不能仍然留于那寰明贸易协定的“公约组织”里,那就是大明和大明真正藩属可能的敌人。

按照大明倡议的去改变内部,阻力和苦难当然极大。若做不好,说不得就要改天换日。

可若是有人做成了,变得富强了,难道就不能像大明皇帝说的那样:有更清楚的疆界和属民?

别忘了,这一轮“试行观察期”,大明也“倡议”了大家把疆界划分清楚。

划疆界,那不就是可能要打仗?

如果划不清楚,大明会不会像在交趾那样,做宗正来帮伱们划好?

“总而言之,过去你们听闻中国惯以蛮夷视诸藩,这诚然有些倨傲,但也并非事出无由。将来,大明不再以父国自居,尽是兄弟国家,但诸国总要真有个国的样子里子。传承有序,大政稳定,礼交有章。这样一来,争端自然越来越少,互帮互助越来越好。朕一片苦心,盼你们回去之后好好思量。”

说是共议、共订公约,其实无非也就是大明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想法。大明就准备这么做了,愿不愿意,是你们的事。

总之,诸藩的宣交使已经暂撤回来了。

试行三年后,大明就将一改过去“册封”这种模式,而改用承认、建交的方式。得大明承认之国,与大明建交之国,也就会有稳定的关系。

这稳定关系,也被明确告知诸藩:有数等,以视亲密程度。

所以实际上,大明也在用更加规范的外交规则,让这些藩属国眼花缭乱。

这场接见结束后,唐顺之与其他国务大臣缓步走向文华殿的路上。

严嵩似笑非笑:“应德像是有些感慨?”

唐顺之微微笑了笑,回应了一句:“严国老打理礼交部诸事多年,出手果然非凡。”

严嵩连连摇头:“这岂是老夫主意?还是陛下圣明,方略信手拈来,高屋建瓴。若果如应德所请,诸藩万民虽然终究顺服,然数十载暴明之怨、国库军费高居不下以弹压四方那却是免不了的。”

走在前头的杨慎闻言也回了回头看着唐顺之:“应德,你将来虽然定要去军务会议,却也不能忘了千古教训。文在武上,自有道理。只要君臣同心、文武相宜,大事反倒不能操切。”

唐顺之心中叹了一声,开口却说道:“晚辈受教了。”

他是最年轻的大明顶级重臣,这一刻说一句晚辈像是在服软。

从河套回来后,他代表军务会议出面奏请皇帝直接“开扫”,这件事还是引起了其他国务大臣极大紧张的。

让严嵩猝不及防是一面,其他文臣更加担心的是大明军队四面出击的过程中,将来只怕遗留无穷的武将甚至地方割据麻烦。

当然了,前面的戏没有演足,直接一句吊民伐罪就去扫灭小国。就算胜了,终究也免不了外侵者的身份。族裔虽近,人家毕竟也是在一个地方关起门来过了这么多年。而国战一起,留下的许多带着国恨家仇的人,对大明后续治理来说也是大麻烦。肉眼可见的便是大明军费开支必定会上一个数量级。

由分封的诸藩也负担部分军费?那只能说是将来稳定之后的状态。在稳定之前呢?分封到陌生地方的皇子和文武群臣,又怎么可能快速建立起他们自己的稳定税入?

于是有了现在这一招。

唐顺之是懂得这一招的厉害的。

说白了,大明最强的一刻,是凭借强大的国力引而未发的那一刻。

在这种势面前,大明只要定下新规矩,把这些新规矩定得多一点、影响大一点,诸藩就不得不自己去考虑取舍。

他们内部的矛盾、他们之间的矛盾,都大有可能会在大明引而未发的这段时间里爆发。

一旦真的爆发了,乱得不行,大明再出手就既有可先后选择的余地,又会遇到更小阻力。

说白了,大明既然诏告了新规矩,有些不愿遵行这些新规矩的藩属国内部,也会有想要借着这件事上台的“亲明派”。

宣交使虽然暂时都撤了,但这不是都开放着贸易吗?往来的商人,恰是最好的媒介,还有利益往来。

唐顺之知道,夏言和他当时还是用力过猛了一些。

如果军方的重要性随着大明的这一**行动过分膨胀了,对皇帝来说也不好办。

要知道如今的军方,已经大异以前了。

将来再驻守诸藩,武将流官当真还能让皇帝感觉到如臂使指吗?

现在的做法,就是让礼交部提前占据好以文制武的位置,也让皇帝直接掌管的厂卫力量和皇明资产局力量先发挥作用。

等将来一切都成了,军方才不致于轻易出现乱子。

唐顺之倒没觉得太惋惜。

他年轻,所以必定得帮夏言来做这个先锋,既为了他将来接手军务会议铺垫,也向皇帝表明他不会与将来的国务殿保持完全一样的立场。

他年轻,所以他也不在乎一定会按这个方略走。夏言自然是想在他任上做出更大功绩的,但唐顺之反倒更盼着慢慢来,给他时间。

大明对诸藩的方略,最终也是一个平衡结果。

唐顺之感叹的,只是皇帝手段的耐人寻味。

而且说实在的,这一套外交玩法,确实也超出唐顺之等顶级重臣的理解。

确确实实,丢开了“上国”的包袱之后,反倒显得更加面慈目善,而可运作的余地也大了这么多。

过去名义上形同父子,但哪有当“爹”的直接就去暴揍“儿子”,而“儿子”还必定仍旧孝顺异常的?

这可是国与国!

唐顺之也感慨严嵩的运气好。

他儿子在东边经营多年,这一次真正出手之后,随着一个对马岛宗室攻略本岛的行动和一个大明即将远征东瀛的消息,竟引得他们的九州诸侯出手劫灭琉球。

已经有出头鸟了,名正言顺。

唐顺之在文华殿和其他国务大臣们开了个小会,确定了一下大明各方面的准备和明确要求之后,就和严嵩一起离开前去乾清宫。

其他藩属国使臣的事大致上就办完了,接下来无非是择吉日正式代表诸藩国与大明签订那个寰明贸易协定。但是琉球和朝鲜的使臣,还有具体的事情要和大明一起商议。

乾清宫内,夏言已经等候在那,皇帝正与尚元、毛龙吟、李、尹元老说话。

见到唐顺之和严嵩出现,朱厚熜点了点头:“都到了,那么现在可以正式开始商议一下,如何根除倭患了!”

……

“严大人,您必须请求增援了!区区对马一地,挡不住御守联军!”

对马岛上,宗晴康在严世蕃面前表情焦急。

严世蕃却悠哉悠哉地说道:“区区大内氏联军,渡海来攻对马岛?他们又不是不知道,这里有大明战舰。”

宗晴康绷直着坐在那,严肃无比:“自从义调回来后,如今细川氏以尊皇攘夷大将军自居,大内氏以御守大将军自居,都已经是叫嚣着要御上国王师于外了,岂会顾忌严大人的战舰在不在对马岛?”

严世蕃摆着手笑道:“我不是说他会顾忌,而是说他能不能。”

宗晴康愣了一下,然后说道:“那可是大内氏、毛利氏、岛津氏及数家联军!纵然上国战舰威力非凡、将士精锐,他们毕竟是二十倍于在下兵力啊!”

现在的宗晴康是真的苦盼王师早点来。

本来还和他约定好要一起围攻大内氏的毛利元就和大内义隆,现在却调转枪头说他是大和之贼。

在突然的“背叛”下,宗晴康也丢了刚刚在大内氏领地内拔下来的本岛据点。

而岛津贵久凭借先焚毁首里、劫掠琉球而让大明难以从西南方攻来的声望,也加入了大内义隆的御守大将军联军。

条件嘛……好像是大内氏控制的北九州地盘,还有大内义隆再收义子之后与岛津氏结亲。

至于尼子氏,现在则举棋不定。

因为尼子经久终于老死了。活了八十三的他,可谓见证了整个崩坏的战国时代前半段。

现在,尼子晴久还没有打定主意是加入细川氏的阵营,还是在腹背都受到御守联军、宗晴康的压力和将来大明当真攻来时也要直面明军的压力下,选择倒向如今盼着大明来解救困境的天皇和幕府。

那样的话,宗晴康就不再是敌人了,反而可以谋算着将来臣服于大明和幕府,一起瓜分中国、九州、四国。

可在尼子晴久忙着操办爷爷尼子经久丧事的这当口,御守联军走出了准备合攻对马岛,再次稳固“御明”前线的一步。

宗晴康看着严世蕃,心里暗恨却又不敢宣之于口。

他说道:“严桑,皇帝陛下给天皇和足利将军的国书里指名道姓要大内氏和细川氏被绑到大明伏法一事,你为何不先对我说?”

严世蕃瞥了他一眼,淡淡地说道:“陛下国书,我为臣子,岂能先看?”

宗晴康心想你怎么可能事先不知道?

严世蕃只说着:“倒是没想到,你们这么喜欢大赌。大内义隆转眼就自封御守大将军,倒显得能赢了大明王师一样。现在嘛,更是放着有杀子之仇的尼子氏先不管,殊为不智。”

“难道严桑看不出来,如果攻下了对马岛,既是大涨声势,又能南北夹击尼子氏?”

严世蕃只是不以为意地说:“可本伯爷在这里!他若是在这里折戟呢?现在能承担得起所谓御守联军被本伯爷区区护航战舰击溃的声望损失吗?若连本伯爷都拿不下,他还自吹什么御守大将军?就算万一他胜了,动了本伯爷,王师立至,他能放着尼子氏不管,守得住对马岛吗?”

“若尼子晴久也倒向他那边,共御王师呢?如果大内氏成功了,必定是灭了细川氏,新开幕府,居于近畿。这中国之地,倒无需和尼子氏争来争去了。”

“杀子之仇,尼子晴久能轻易相信大内义隆的承诺?”严世蕃还是一副不在乎的样子,“挑了大内义隆义子战死后的时机才请宗桑出手,不正因为他们已经势同水火吗?”

宗晴康现在很后悔赌了那一把。大明没给大内氏和细川氏留余地,他与大内义隆、毛利元就密谋合攻尼子氏的策略就成了笑话。

而赌了那一把,是因为严世蕃亮明的大明伯爵身份,因为严世蕃说的大明只想要这里重归一统稳定的新秩序,能够让大明得到这里产出的金银铜和其他原料,让大明货物可以卖到这里更多。

现在呢?对马岛大军在败退回对马岛的过程里损失不少,他更加依赖这个东瀛伯了。

而这家伙可选择的余地太多了:他甚至可以现在就直接离开,丢下这个烂摊子让宗晴康自己收拾。

“放心,本伯爷可不会就这么走。”严世蕃仿佛看得清他在想什么,只是仍旧笑着说,“本伯爷自然也不会托大,认为就这么几条船一定能击败他们。只不过本伯爷和你的看法不同,大内义隆如果不是声东击西、实际要趁尼子氏正在全面交接大权的机会攻打尼子氏,那才怪了。”

宗晴康愣了一下:“声东击西?”

严世蕃冷笑一声:“他举起偌大旗号,手里没有地盘没有钱,怎么让大家跟着他一起干?你当真以为他舍得把北九州交给岛津贵久,就因为岛津贵久派人去琉球干了一票大的,可为重将,可涨声威?岛津贵久自然是要卖力帮他实际收获些什么才行!相比什么稳固对马岛抗御大明王师前线的虚名,石见银山才是实在好处!”

宗晴康心寒地看着他。

大明一个不在权力中心的伯爵,就有这样的能耐和谋略吗?

本章完

喜欢靖明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靖明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