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靖明 > 第511章 竞争上岗?

靖明 第511章 竞争上岗?

作者:冬三十娘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4 08:41:32 来源:书海阁

京中议论,朱厚熜知道。

显陵之中,祾恩殿里,朱厚熜父母的神主牌位都在这里。

祭典已经结束了,皇帝要一个人在这里呆一会。

朱厚熜望着神主牌位上的字,许久之后才悠悠叹了一口气。

“儿子也到了为孩子们的事头痛的时候……”

当初,那个位置非他莫属。

现在,明明他已经屡屡让太子监国,但一日没有尘埃落定,太子还是会想要千方百计地消除威胁。

不得不说,至少已经有了“合格”的帝王思维。

让朱厚熜心里有些怅惋的是:让他监国的这种时间段,他的注意力放在这些事上,说明他还是不能像他爹一样。

能把大明的民心收拢,其他任何可能的威胁都没有根基。

可能会成为麻烦,却无法动摇他将来的位置。

难道他以为他爹已经把事做完了?

目睹了普通地方变化的缓慢,又收到京城里的动静,朱厚熜叹完这口气,又大礼跪拜了亡父亡母。

“儿子此去,这一生只怕再难回来亲自拜祭了。”

国事家事,仍有千头万绪。

年近四十,后半生也由不得他逍遥享乐。

千秋功业,如今只是清扫了院子,打好了地基罢了。

朱厚熜站了起来,离开祾恩殿。

在他这已经过去的半辈子里,有三个重要的时间点,让他产生了三次变化。

首先自然是继位为帝,那个时候,诸事为了掌稳权柄。试行新法虽他所愿,却也是掌稳权柄的一部分。

第二个时间点,是湖广叛乱、南巡时候。在那之后,不论是北虏寇边还是推行新法新学,朱厚熜都是防守反击、任用贤才、培育实力。

第三个时间点,是唐顺之自河套回京,朱厚熜认为时机已到、该做的一些事得趁年轻精力足做了。而后,朝鲜、琉球、东瀛、北虏……大明的战争机器还没停下来。

唐顺之不阻,严嵩顺水推舟。

杨慎、黄佐,已经敏锐察觉到这一朝后面的时间恐怕不是很太平。

天子与太子之间的关系,太子与诸皇子、诸藩国国主的关系……

于是现在,朱厚熜回到了湖广,也有了新的变化。

强盛的帝国,最终其实往往是从内部崩坏的。

历史上,大明七度犁扫女真,最终又如何?大明灭亡,当真是敌手太强了?

无非是自己把自己折腾没了。

“起驾,回京!”

……

今年本该是嘉靖二十六年,新历之下,称公元二三八八年。

张居正、李春芳、王世贞……许多人还是熬到了这一年才参加会试。

在后世,这一科被称为大明第一榜。虽然比不上嘉佑二年千年科举第一榜上的群星璀璨,但也非同小可。

历史上,是张璁辅政期间提高官办学校入学门槛、严格考核老师,秉承实用主义,让大明文教在一代人之后开花结果。

而这一次,是天物人三理、实践学、辩证法这些新学观点全面推行一代人之后,新学制、新考纲要迎来开花结果的时候了。

因而应试举子当中,还有个“籍籍无名”的虚岁三十的李时珍。

出生医学世家的李时珍,学问方面的天赋虽高于常人,却也不算突出。

十四岁考中了秀才,而后举人却不好考,何况他自己还喜爱医术、分心钻研。

但现在会试开始分科取士了,朱厚熜回湖广时也想起他,随口让陆炳那边去查访了一下。

印象中是这个时代的。既然有这个天赋,何必让他自己钻研?专门做这个方向的官员不好吗?

陆炳在朱厚熜身边呆了这么久,对于皇帝嘴里会出现一个陌生人名他毫不觉得奇怪。

兴许是什么臣子的奏疏和信件里提到过,兴许是别的原因。

但反正皇帝亲自关照的人就没有差的。

陆炳从来不是一板一眼的人,既然是这样的人,他自然不吝于结一份善缘。

因而李时珍就真的中了举,来应会试了。

这些小事,朱厚熜就不再关心了。

回到了紫禁城,朱载墌短暂的这一次监国结束。

现在,会试在进行,朱厚熜则与儿子在御花园里散着步,聊着天。

“径直把交趾设为实土,利弊你思量过了吗?”

朱载墌很谨慎地回答:“儿臣向诸位参策请教商议过了,当是利大于弊的。”

“朝鲜呢?”朱厚熜没有回头,缓缓前行,目光看着御花园里正盛开的梅花,“辽王还年轻,等他老了,朝鲜就要面临是不是转为实土的问题。到时候,大约是该你处置了。那么,同时要在朝鲜和交趾做纳为实土的工作,孰轻孰重?”

朱载墌心中微怵,跟在后面亦步亦趋:“援朝官民往来便捷,儿臣以为循序渐进便可。反观交趾,扼南洋大略要地,更是粮仓。若用心经营,于将来南洋方略有大用。”

“汗庭既灭,犁扫女真后,草原、东北,新封汗国不见得就不再会成为威胁。分化、安抚、收其百姓亲善大明之心,事情也不少。”朱载墌抿了抿嘴,犹豫了一下坦诚地问了出来:“父皇是说……交趾还是只先设为藩国的好?大哥自然会用心经营,可依父皇此前议定的方略,将来交趾缅甸还是要纳为实土的。到时候,儿臣夺大哥后人之国……”

朱厚熜停下了脚步,抬起了手。

朱载墌心中一凛,也在后面站定了。

朱厚熜却只是抬手捻住了一束梅枝,而后才开口:“朕分封宗室去藩国,不是让他们去享国主富贵威风的,是让他们为大明的千秋功业用心的。到时候,纳为实土有无必要,你的兄弟子侄肯不肯,这都要看你们各自怎么想。”

朱载墌咬了咬牙,细想一下认为在自己这爹面前没必要隐瞒太多,也瞒不住。

于是他说道:“儿臣担心将来隐患,多一事,自然不如少一事。”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如今,朕能为你们打下新的疆土。将来,你又何尝不能为他们继续打?天下之大,大明所占沃土十中无一罢了。”朱厚熜松开了手,背在身后转身看着他,“交趾设省容易,怎么成为大明实力的一部分却很难。从爹到你,再到你的儿子,大明的实力怎么不断变强、始终最强,更难。”

“……儿子受教了。”

“爹留给伱的疆土更大了,子民更多了,因此你要有比爹更广阔的胸怀。”朱厚熜轻叹了一口气,“朕还没到四十,你还有得等。这一次缅甸、交趾、朝鲜、女真、南澳事毕,届时父子、兄弟、宗亲还有相见之日。我做不完的事,需要你们和你们的孩子继续做下去的。”

“……父皇?”

朱厚熜凝视着他:“天下异族,绝无可能除尽,也不该除尽。比武力更长远、有效的法子,是把它们视为将来一般无二的子民,让他们过得更好,融为一体。这项事业,大过大明皇位谁来坐。当然,只要大明是最强,在大明不能上天入地之前,大明实土也不可能远大于今。”

话说得实在太直白了,朱载墌一时不知该怎么作答。

他只能说出自己认为的答案:“儿臣明白了。诚如父皇所言,儿臣还是先专心把朝鲜纳为实土。京城在北面,草原、东北、朝鲜安然无恙,京城自稳。京城既稳,大明不会有大动荡。至于缅甸、交趾、南洋,是百年大计,可徐徐图之。”

“不。”

朱厚熜的回答却让他愣了愣。

朱载墌愕然抬头,只听父亲说道:“你的想法,倒是让朕想到另一种做法。把外藩子民当做自己的子民,用心经营,也是需要打造一个榜样的。最主要的是,这份胸怀要扎根在你心里。而你将来要治理大明,莫不如先从一省开始。”

“……父皇的意思是?”

“等交趾事毕,北交趾设越北省,让你大哥在南交趾先立足。你带着杨慎、黄佐、张居正,把越北好好教化。你大哥的将来,在暹罗。”

朱载墌心中剧震,有点不敢相信地看着父亲。

朱厚熜表情很平静:“将来总是要处理这些关系的,那就挨近了去处理。将来总是要治国的,先治一省。你施恩于越北百姓,终你一朝,越北不会再叛;你能助你大哥拿下暹罗,不愁将来南交趾的问题。”

朱载墌低下了头,显得情绪很低落:“儿臣明白了……”

朱厚熜转身继续往前走了:“就算要防,也防在明处。越北既为一省,又是边区,还得平定后续可能的叛乱,将卒不会少。没有其他地方比那里更好,更能将你锻炼成一个真正强大的帝国君主!去了那里,名为一省,实为一国。你要什么,朕不会短缺你的。二十年为期,越北有成,你回来,朕足以放心!”

朱载墌留在了原地,许久之后才缓缓跪了下来行了一个礼。

等他抬起头时,目光却是坚定的了。

相较于父亲这个决定的“无情”、“冷酷”,他更愿意这一次父子沟通的坦诚、相信。

去了交趾,当真是绝对凶险的地方。

太子在一个很明确的地方,要呆很长的时间,他的大哥、其他皇子,他们和他们的心腹之中,会不会有人铤而走险?

人去万事空,就算天子再怎么暴怒,将来的大明总需要一个继承人。

可是确实,父皇给他留下了一个不一样的大明。

去了交趾,有心成为潜邸功臣的勋戚之后、官宦子弟、年轻士子……交趾不会缺人才。

去了交趾,他要直面将来必须处理的宗藩关系,先尝试着和隔壁的藩国之主、他的大哥打好交道。

去了交趾,内政、边防、文教……这都是将来身为一国之君要熟悉好的事。

去了交趾……二十年,宫中又添嫡子呢?

与他将来的地位关系最密切的,终究是父子关系。

到了父皇在位的后半段,他能不能信任父皇,父皇是不是仍旧把他当做将来要继位的太子,这个决定里实在能揣摩出太多东西。

……

李时珍中了进士,睿王还在研究细菌。朱厚熜正值壮年,儿子们渐渐长大成人。

在如今这种格局下,平庸的继承人对帝国的治理而言将是一场灾难。

一旦更加依赖国策会议和国务殿的众臣,一朝皇帝之后,将来又难免是君权与之相争。

而在朱厚熜私心里,还是希望培养出水准以上的继承人、不要过早进入到那种虚君状态的。

自己培养了这个太子许多年,如今成效不算大。

纸上得来终究是浅了,让他去直面问题,他也许能想起自己过去教的东西。

而后等他回来,更重视科技、教育、民生,更懂得怎么驾驭群臣。

朱载墌是他位置的继承人,张居正则是他理想的继承人。

皇帝的决定让严嵩他们内心很惊悚,认为皇帝是不满于他们之前的诸多商议。

这不,太子要“流放边陲”了,显得有一点“竞争择优”的意思。

尽管交趾战事还没结束,一切都秘而不宣。

所以张居正没中一甲,反倒显得群臣们没有那么急于站太子的队。

朱厚熜却又再次单独召见张居正。

朱厚熜看着他,“叔大,还记得景山上朕说的话吗?”

“臣记得。陛下气吞万古,欲成天下大同伟业。”

“朕更重要的一句,是天下大同的真正基业自朕而始,实成于你们。”

年轻进士抬起了头,看着皇帝。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若真要成就那等伟业,你们比如今当朝的君臣,更关键。”朱厚熜语重心长地说道,“可你们还太年轻,有许多事情感悟不深。事非经过不知难,这一次,用心为太子打好在交趾的基础,护他周全,助他领悟要旨。”

“……陛下,臣年轻,此等大任……”

“其他人,朕自然也会交待。太子,朕也会交待。”朱厚熜只看着他,“朕是看重你的,朕心中真正宏愿,朕是无法尽数实现的。所以将来的大明君臣,不能忘了初心,偏了方向。”

“臣叩听圣训!”

“发展是最大的道理。在日月所照之处皆有大明子民,天下万邦大同于大明文化、标准之日前,忘记了发展、进步而是耽于权位、内斗,那便是华夏罪人!”

刚过二十不久的张居正终于有了进士出身、穿上了大明的官袍。

现在,他以新官的身份在皇帝面前大礼叩拜。

这既是他的君,也是他的师。

“臣谨记陛下教诲!”

日月所照之处皆有大明子民,天下万邦都仰慕大明文化、施行大明标准吗?

那可确实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以至于皇帝要如此嘱咐下一代乃至于下下一代。

没有敢去赌皇帝心中真实的想法。

在这个目标之前,诸位皇子各于原先的藩国施展拳脚,当真没有竞争选择的意思吗?

他不是第一次突破祖制了。

本章完

喜欢靖明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靖明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