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明王朝1566之高翰文 > 第一百二十七章:西学好奇心

大明王朝1566之高翰文 第一百二十七章:西学好奇心

作者:雪泥鸿爪ad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11 22:21:42 来源:23小说

高翰文这会儿能想到的大旗,跟传统传播知识,拉拢底层不同。

因为自己的成长经验告诉自己,哪怕是后世90年代照样一大堆家长并不想自己孩子读书。读书在今后相当长时期都只会是少数人的选择。

所以,推广西学并不能指望什么直接开启全民教育。有这个想法的一定会被现实教做人的。

既然如此,就只能寄希望于这帮士绅家的青年才俊了。

事实上,从后世革命来看,也只有这些家的孩子才更能够理解与执行新的理论。

参考后世中高考内容的演变逻辑,高翰文已经差不多明白这个大棋该怎么走了。

---

次日上午,就让自己两名弟子组织学生改到文庙街一处空宅子组织教学了。并告诫了新的课程规划。

由于没有助手,弟子们忙得简直脚不沾地。简直是拿学生当畜生用了。

不过好在弟子们也乐在其中,否则铁定跳反了。

朱赓与沈一贯分别负责各场考试中的实务与经义两个部分。

朱赓重归纳,将历史上优秀的和近年来科举的各类判语、诏、浩、表、时务策等内容汇编成册,用不同的角度进行解构并添置索引。

基本上历史上有过的主流或重要的事迹特征都被按主体立场不同,原因过程结果等不同角度进行梳理。

基本上完全超越了当代儒家单一视角看问题的局限。全视角的结构化罗列,基本能够兼顾稳扎稳打与推陈出新。打破孤立或单一视角限制,学会多角度,联系地看待问题,这或许就是高老师想要传播的道理吧。

沈一贯则是更注重经义内容的溯源与假设探讨。首先要做的,自然是对孔孟朱之言在传播过程流变的分析,接下来对孔孟之言在春秋战国的时代背景,朱子之言在南宋的时代背景,分别提炼出其观点的时代前提。

随便表面上看,这可能是收到了张逊肤儒学复古学派的影响,要不然何必辛苦溯源呢?但事实上,只有溯源才能得到最真实的儒学,才能再当前的仕林中占据道德制高点,毕竟谁也不能说孔孟朱有错误不是。绝对正确的东西,就算不够华丽,起码也是个中上的成绩。

背地里,沈一贯是希望大家明白,任何理论都是有假设前提或者现实前提的。世殊事异,事异则备变,这才是不变的真理。不存在一个统治千年不变,甚至越古老越强大的理论。这事不好明说,但聪明的学生肯定是能够感受到的。

这大约才是高老师让自己任教的目的吧。

---

与两名小老师的领悟不同,来的听课的学生的领悟也各不相同。

私教班与大课班最大的差别就是上课环境一对一辅导。

这最开始确实提供了很大的优势。

但随着时间推移,几天下来,大课班的学生的进步更是惊人。

与后世学生管不住自己纪律不同。目前这帮人都是群科举机器。大课根本不存在有人破坏纪律,同时又多了同学们的讨论。同龄人之间的交流创造了相当大的学习动力。

当这批成年的学生一开始学会多视角看问题,学会分析事物存在的前提,首先被拿来练手的就是身边的事物咯。

首当其冲,就是高知府办培训班的动机咯。除了如宣传的给慈济院募集资金外?还能做到什么事情呢?

由于高翰文并没有在课堂上夹杂私活明里宣传西学,让学生们相当长一段时间较为郁闷。

有两个胆大的主动去问西学还被告诫不能分析,等会试过后还想了解,才可以再去知府衙门借阅资料。

原本其实也就只有少数的几人对西学感兴趣的。因为学完西学的两位老师也没见什么精神异常啊?但由于一直以来的告诫,没几天全部学子都想在一个月的会试后看看这西学到底是些什么,不会都是些推理断案的技巧吧?

好奇心就宛如潘多拉的魔盒,一旦在年轻人中打开,便再也收不住了。

朱赓与沈一贯每日上课,能够深刻感受到学生对西学的兴趣,瞬间仿佛明白高老师不直接宣传西学的深刻用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