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明王朝1566之高翰文 > 第七百零七章:先秦诸子百家之名家公孙龙2

接下来便是《通变篇》“二有一乎?”“二有右乎?二有左乎?”此篇今人看来,更是完全不知所云。怕是没几个人知道为什么要讨论一二、左右。这不是显而易见的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左就是左,右就是右。还需要来提问故作惊人之语吗?

这明显就是受到了古今字义流变的影响。回归到易经就会发现,先秦,一往往被用来描述本源、内涵、整体,二则是列举其外延类别。一到二往往是概念的缩小限定。二是在一基础上的限定,任何二都不能包含完整的一。比如白马这个二就比马这个一的概念范围更小。白马也不可能保护所有的马的类别。左右是二的并列为关系,简言之,左右并列为二。如白马,黑马中的白黑就是并列为二,但左二与右二不同。

这一篇中描述的是名家的分类逻辑。分类逻辑:第一,分类的对象有大共性一。第二,分类的根据是对象不具有某种小共性,种差。第三,分类的结果子项并列累计外延与母项相同。第四,子项结果相互排斥,界限分明,不能模棱两可。第五,必须有且只有一个明确统一的标准。

其下便是《坚白论篇》“坚、白、石、三,可乎?曰:不可;曰“二可乎;曰:可””翻译成当下的言语就是,坚硬这种性质、白色这种颜色、石头这种共性,三者能同时感觉到吗?回答不能。感官分离,可以同时看到白石、坚石。但不能看到坚白石。手摸得坚不得白。眼看得白不得坚。感官相分离,而处理大脑只有一个,识别就有先后顺序。哪怕自以为是同时看到与摸到,大脑的信号传输也比有差异。

这一点正好与泰州学派最近的研究相通,有的人就是听觉为先,有的人是视觉为先,有的人是味觉、触觉为先。

此外,更重要的是,其后文强调“石其无有,恶取坚白石乎?故离也。离也者,因是。”“力与知,果不若因是。且犹白以目见,目以火见,而火不见。则火与目不见而神见。神不见,而见离。”“坚以手,而手以捶,是捶与手知而不知。而神与不知。神乎,是之谓离焉。”“离也者天下,故独而正。”

这里进一步强调,坚、白只是偶然,石才是本相共性,坚、白不是石所独有。石这一共性蕴藏于坚、白这些个性的事物当中。感觉没有理性可靠,但后者更慢,前者能更快认识事物一般特征。比如先认识坚、白,再理性推理出石头。理性以感性为基础。人的心智将感觉与理性相结合才能构成知识。单纯感觉,不需要理性推理的不叫知识。全是理性推理,缺少具体感觉支撑也不是知识。

《名实之辩》中,更是直接写出了“天地与其所产焉,物也;物以物其所物而不过焉,实也;实以实其所实而不旷焉,位也;出其所位,非位焉;位其所位焉,正也”;名实相当“其正者,正其所实也,正其所实者,正其名也。”进一步表明了名实相符的重要性。这里近乎是点名了前期杭州出版的第二版逻辑学的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三大定律。

物不过其实,实不旷其位,正位正名,名实相符。跟儒家的名不正言不顺完全是两个意思。儒家是做事的名头或者是合法性的大义。而名家这里是更基础更一般的概念。举例是白马黑马属于马。但如果说白狗是马就言过其实。而马包含了白马黑马。但如果规定马不包含种马或者还包含海马。那么马这个名对应实就是出位。只有马所指称的马的集合都属于真正的马,且加起来等于所有马时,马这个概念对应的实才算是正位。这里面自然就包含了逻辑的同一律、矛盾律与排中律。

其章节提问第一个干脆是让“列举当前哪些做到名实相符的名称,并解释概念内涵与外延?”第二个则是“共性与个性的作用分别是什么,在什么情景下谁更重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