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明王朝1566之高翰文 > 第八百七十章:西北一片欣欣向荣

李成梁在宁夏镇,原本其实并不乐意的,还想着回去,去顺义王府爬床呢。

能当上门女婿躺平,谁愿意去战场拼死拼活呢。

特别是李成梁出征以来靠的都是辽东铁岭李家族人。

这些人见识了三娘子率领百姓种植黑麦,挖煤、养羊、羊毛纺织逐渐挣钱后,一个个早就想落袋为安,留在河套发大财了。

族长去顺义王府卖屁股就能让大家发大财,一个个心动不已,全都来劝李成梁。

李成梁一开始还是相当心动的,只是想着带着家人多立军功,回河套后好置办田产。

但拖了大半年,各种写信无人回复后,敏感的李成梁也明白了,上面不太可能让其回去跟三娘子爬床了。特别是后面马芳移镇宁夏卫,彻底断了其回河套过日子的退路。

马芳这人,李成梁倒不看在眼里,但马芳的儿子马林是自己大儿子李如松的幼军同学。与李如松不同,马林还是回到了马芳的旁边辅佐军务,这导致马芳在漠北连战连胜,大半年时间,大小战役,连胜八十七场从无败绩,斩首更是李成梁的两倍有余。

这种对比,反而激发了李成梁的凶性。遣散了一些实在想去过安稳日子的老亲戚。收纳了肃王府的精锐护卫四百人,率领着自己四个儿子,李如柏、李如桢、李如樟、李如梅、李如梓经常出镇扫荡西域。彻底赶走了甘肃附近一带的绰罗斯部后,连早就废弃的沙洲卫与安定卫都恢复了起来。他四个儿子正好一人一个,再留两个小儿子在身边。

这关西七卫洪武永乐时期也就是个羁縻统治而已,前些年朝廷打败了满速儿,还不是也只是个羁縻而已。李成梁这下是一口气把其中两个近的给实际统治了。

想到自己儿子多,等过几年还可以把李如柏、李如桢、李如樟、李如梅、李如梓都送去幼军镀金,还有他兄弟李成材、李成实、李成林三人,又有大小十几个侄子,一百多个新收的干儿子。要是都成了幼军,就真的与国同休了。

马芳也就是借着他儿子马林的帮助逞一时威风。就这么一个独苗儿子的马芳,再怎么折腾也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也不知道这人折腾个什么劲。眼下这个大儿子李如松不在身边的亏,忍忍也就过去了。

想到这些,李成梁近来脾气也恢复了一些,也把自己的妻子从铁岭接了过来。打算干脆就在宁夏镇安家,学者三娘子置办产业。有什么不会的,就让自己的子侄带信去请教。

整个西北,在三娘子与李成梁两大商业大才得操作下一时间也是风生水起,不说都是塞上江南,却也实打实吸引了好些宣府大同乃至陕西陕西的农民过来耕种。

整个西北,由于藩王众多,加上元末战乱,导致自耕农与享有永佃权的百姓比例特别的高。但这玩意,纯属有坑。自耕农与外地永佃权百姓,没有士绅的庇护,也没有就近的直属王府的庇护,完全不能应付官府的各种火耗、加派、盘剥,好些干脆扔掉土地,趁着家里有些余粮,拖家带口来投奔三娘子和李成梁李将军了。大家都是明白人,不是背靠权力,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就算有也是保不住的,反而招来祸患。朝廷的流官从来都是想一出是一出的,连个可持续竭泽而渔的顾忌都不会有。反而指责西北多悍匪刁民。

三娘子可是素来就有名望的。以前顺义王俺答汗还在的时候,在板升城可是收容了好些逃难过来的明人。现在三娘子内迁到宁夏镇,去投奔更方便了。三娘子接纳不了的,基本就介绍辗转到甘肃镇了。

整个西北,也就大豪绅家的佃农以及藩王王府附近直属封地有永佃权的佃户过得滋润一些。衙门可不敢去这些家随意加收赋税征伐徭役,耽误了豪绅、王府的收成,这些官员也吃罪不起。其余的人,无论有地无地,佃户帮工,但凡有个蒙古寇边,或者其余什么风吹草动,甚至镇守太监、文官加的狗走丢了,各项加派加赋加征徭役都是绝对免不了的。

无灾也逃荒,这让陕西山西一带的官府都不得不停止了大半年的徭役征发好安抚治下的百姓。好些都生怕百姓不知道,让各地巡检司派了人跟地方的族长、乡老粮长宣传宣传衙门德政。没走的这回是捡到漏了,纷纷又嘲讽起前面那些忘祖背宗的。居然宁愿相信三娘子那北虏也不相信朝廷。去了那河套甘肃又有什么好的,还不是九死一生。明明坐等朝廷德政就好了,简直是给祖宗给朝廷蒙羞。开祠堂,消族谱,就成了好些人庆祝的一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