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我在红楼改气数 > 第二百三十五章 格局格局格局

我在红楼改气数 第二百三十五章 格局格局格局

作者:最夜花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4 12:14:08 来源:书海阁

贾琏回到书友先生的房中,书友先生正刚刚放下笔,捻须而笑。

原来他已经趁此时间,将一篇《临泉会序》一挥而就。

贾琏不想与书友先生探讨他的大作,便直接开门见山:

“书友先生,这书院若如此下去,只怕要误人子弟的。”

书友先生仿佛挨了兜头一棍,笑容凝在脸上。

少倾,书友先生才回过神来,仍不失风度地温和道:

“贾公子何出此言啊?”

贾琏要的就是个先声夺人。

于是认真问道:

“请问先生,师者何人?”

书友先生一听就明白贾琏这是话里有话,于是给出一句最规矩的答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昌黎此言,只是为师长者的下限,而先生的‘鹤山书院’能有如今的赫赫声望,乃是因为先生所教授的,远远不止于此。

先生致力于教育,一向鼓励学生好学上进,怜惜学生家贫清苦,授人以美好,示人以希望,如苦海明灯,不知为多少学子指明方向并铺平道路。”

贾琏正色走到书友先生面前,躬身下拜:

“可惜贾琏造化浅,若之前能得遇先生,也不至于如今才后悔当年。”

见贾琏有礼,书友先生连忙扶住他:

“免礼免礼,只要有心向学,随时不晚。

敢问贾公子方才所说‘误人子弟’,是从何说起呢?”

贾琏也不隐瞒,直接道:

“先生博学,传授给学生的学问,能让学生在科举考试中一路高歌猛进,夺状元,得榜眼,威风八面。

先生高义,教给学生良好的教养,让他们养成一身士子风骨,不卑不亢,自带一身硬气。

但这样的学生,有学问,有风骨,是国家不可多得的人才。但仅仅于此,却还不够,还欠缺格局。

比如严焱严大人,能高中榜眼,学问自然是一流的,蔑视权贵,风骨也是一流的,但眼界不够,魄力不够,心胸不够,总之,他做人的格局没有打开。

所谓格局,乃是一个人的为人境界问题。

如果一个人,在他最好的年华里,只在这样一方小天地里,日日只与自己这几个同门比较,比了用功再比吃苦,比了吃苦又比贫穷,比来比去,并没有比出气量,比出胸襟,反倒比出了许多谎言,许多做作,如此下去,却不是‘误人子弟’?”

贾琏这一番话,于书友先生,无异于醍醐灌顶。

他年过五旬,自认为这些年来一向对每一个学生都倾心教授,倾心帮助,让许多贫困的学生得以不致失学。十几年下来,他已经倾尽了家产,只为了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国家栋梁。

他觉得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他也将是青史留名之人。

那些考上科举、做了官员的学生也曾反哺书院,但书友先生一向清高,每每坚决推辞掉。实在推不掉的,也都将那些钱补助给了穷苦学生。

读书人不爱钱,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甚而,读书人就不该沾染铜臭气,就应该清苦,否则就是堕落。

但贾琏说到了“格局”。

而且是学生们的“格局”。

这两个字,如同一把利刃,让书友先生豁然开朗,去也直指他心里的痛处。

在他教出的学生里,绝大多数都是清流,但也有堕落的清流。

比如夏一清。

夏一清自幼父母双亡,唯一的叔叔也是穷得家徒四壁,对他更是极为不好。

但这个夏一清天生聪颖,给地主家放牛之时,顺便听了几句私塾里学生念书,竟然就会立刻背诵,七岁就能写出对仗工整、平仄有韵的七言律诗。

那时书友先生的书院刚刚设立,看夏一清是可造之材,便将他带至书院,让他免费读书,还免费供他吃穿。

夏一清自己也十分争气,一路过关斩将,才二十四岁就中了二甲第三名。

如此少年高中,本来会前途无量,谁料想,只过了三年,便被查出他在任上严重贪腐,以及各自行为不端,最终被发配戍边。

后来听与夏一清同年科考的欧阳微说起,自打鱼跃龙门之后,自幼清苦的夏一清便彻底迷失在了富贵温柔乡之中,为了尽快富贵,多贪享受,他一心捞钱,很快就断送了大好前程。

或许,这就是我没有教给他格局!

书友先生的脸上,明显现出了痛苦的神色。

他的心在痛。

半晌,书友先生才道:

“那……请教贾公子,如何才能打开格局?”

贾琏郑重说道:

“长见识。

所谓格局大小,便是对事物的认知范围有多大。

站的得有多高,看的就有多远。

居于乡野,则目光拘于乡野;居于京城,则目光放眼天下。

在下请先生去京城,这当中便有一个先生的格局、先生学生的格局和在下的格局。”

书友先生望着这个俊朗飘逸的贵族青年,心中悠然升起一句:

果然是“谋大事者,首重格局”。“愿闻贾小友的格局。”

贾琏听到此时他忽然改了称谓,心中不由一动:

看来,此事已经成了七分了。

这位书友先生,做事十分慎重。

当时他将林如海的信仔仔细细瞧了好一阵,却不置可否,可见那时候他是持否定态度的。

后来在贾琏念了《忆秦娥》之后,他的态度仍然是暧昧的,所以他一直都没有阻止严焱对贾琏发难。

直到此时。

于是贾琏反而愈发恭谨:

“那在下就不遑多让了。

先生教书育人,无非是为了给国家培养人才,让这些有才之人‘治国安邦,策平天下’,让他们为天下百姓谋福祉。

既然孔圣人都说‘有教无类’,那么教育清贫子弟,和教育高粱纨绔,都是教书育人。

而且既然贵族子弟日后注定便会成为官员、掌握权力,那岂不是更须得有像先生这样的高人指引,才会对国家、对百姓更有利?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先生收了这些膏粱子弟的高额学费,可以增加藏书,可以以编书、抄书补贴这些寒门子弟,却不是好?

这些寒门士子,自诩清流,其实,所为者,也无非‘名利’二字。‘达而隐’、‘穷且坚’,读书只为陶冶情操者,凤毛麟角而已。

既然如此,让他们提前来到京城,扩充人脉,阅历,免得他们以会后被外物吸引而导致堕落。

至于说到在下的格局,便都在先生和先生学生的格局之中了。”

他这最后一句话,是想看看文友先生的水平。

喜欢我在红楼改气数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我在红楼改气数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