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明:我的祖父是朱元璋 > 第二百五十四章 自寻死路

大明:我的祖父是朱元璋 第二百五十四章 自寻死路

作者:大明第一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12 16:06:00 来源:9书院

天空阴风阵阵,奉天殿灯火通明。今日早朝在殿内举行,放眼看去,一片苎丝罗绢的朝服。

红色的,蓝色的服色,仙鹤的补子,孔雀的补子,獬豸补子满满的衣冠禽兽。

皇太孙南征后,朱元璋已连续多日带病举行朝议,主打后勤工作。每每朝廷有重大军事行动,五军都督府和兵部最受倚重。

然而五军都督府的主官们大多领兵出征了,兵部突然支棱起来了。兵部尚书齐泰,每天不仅忙着统筹后勤工作,还不时作战计划。

写完作战计划,就送入宫中,让朱元璋有些无语。身为开国皇帝,下面又是一帮子开国大将。

这配置已经是天花板了,打个安南还需要你个书生给出主意?齐泰是朱元璋信任的人,他不忍打击这个年轻人,每次只是敷衍了事。

你说训斥吧,不好。不说吧,这齐泰又拎不清。天蒙蒙亮,朝会开始。

因秦王薨逝,礼部率先出班请示诏定丧礼并为秦王加谥号。礼部尚书李志刚奏道“陛下,考宋制,亲王薨逝宜辍朝五日,皇帝及亲王以下,宫眷服制与鲁王葬礼同,十二日而除,素服期年”还未说完,朱元璋强行打断,斥道“秦王德行不良,死有余辜,也配朝廷缀朝五日?”众臣哗然。

原以为儿子死了皇帝会很伤心,没想到竟是这般态度。让所有人想不到的是,朱元璋不仅当场否决了礼部给秦王准备的谥号,还亲自给了个

“愍”的谥号。愍这个字做谥号可不是好的评价。《谥法》中,

“在国逢难曰愍,使民折伤曰愍,在国连忧曰愍,祸乱方作曰愍”。朱元璋已经经历过了三次丧子之痛。

洪武二十二年,鲁王朱檀去世。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去世。洪武二十六年,刚出生的皇二十六子朱楠夭折。

现在,秦王朱樉死了,还是被人毒杀,朱元璋非但没有表现得痛彻心扉,反而认为秦王朱樉死有余辜。

朱元璋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将朱樉生前所犯罪行列数一遍。不孝!荒淫酒色!

治理封地无方!肆虐境内,贻怒于天!屡教不改,终不省悟!余恨未消的朱元璋下令削减秦王葬礼规模。

“秦王罪孽深重,着礼部降低葬礼规格以示惩戒,警示诸王!”朱元璋对太子朱标和秦王朱樉可谓是两个极端。

对太子朱标寄予厚望,对次子朱樉则失望透顶。似乎朱樉不是他的亲儿子。

一片难堪的沉默中,朝会结束了对秦王身后事的规划。最后朱元璋不忘补充一句“让秦王妃观音奴殉葬!”王保保的妹妹,终究没了价值。

秦王朱樉的死,给大明带来唯一的贡献是朱元璋就此定下制度,亲王丧,辍朝三日。

朝会继续。兵部尚书齐泰汇报安南战事,长篇大论说了一通。

“安南北部山高林密,以丛林为主,便于守军隐蔽,常对来犯军队伺以游击袭扰。”

“我朝南征大军即便越过大山,又会遇到数条湍急大河,再向前又得进入红河平原水田地带,容易遭受埋伏。”

“昔年宋军和蒙古大军南下,便因此付出了极大代价。”齐泰说话云里雾去,似是反对继续南征。

朱元璋在宝座上看去,黑压压的大小臣工皆尽默然站立。他眉头一挑,从多年的经验来看,今日可能有事要发生。

待兵部汇报完,监察御史郑公智整了整衣冠,他郑重出列,说道“陛下,皇太孙在安南久未所有作为,臣请撤军回师,以熄西南战火!”他的话声音不是很大,却如同一道惊雷,在奉天殿内回荡。

群臣先是一呆,然后个个睁大眼睛。特别是东宫的属官们,眼中皆尽射出灼灼的光芒。

有人趁机向皇太孙发难!好胆!詹事府詹事解缙的目光投向方孝孺,怒意难掩。

出来说话的御史郑公智是方孝孺的学生,还是其老乡。这段时日,方孝孺与黄子澄他们,拉着齐泰四处搞事情。

还有状元张信,仗着在宫里当差接近皇帝,串通一气。皇太孙在时他们不敢劝阻南征,现在皇太孙统兵在外,却提议撤军!

这不是明摆着打击皇太孙的声望吗?郑公智的话音刚落,如同捅了马蜂窝似的,迎来一片呵斥。

“胡言乱语!”

“王师劳师远征,刚与敌军接上便撤军回师,与投降何异?置国朝威望于何地?”

“郑公智,贼子耳,臣请杀之!”

“陛下,郑公智不死,恐寒了南征将士之心!”奉天殿内,一片杀气腾腾的话语。

尤其是左都御史凌汉等人言辞最为激烈。他本就是大明铁嘴,自从投靠皇太孙后,越发精神了。

都察院是朱允熥一手杀下来的,大多御史都是东宫门人。根本不用李志刚和解缙等人出马,御史们直接开喷!

潮水般的攻伐喊杀之声,瞬间就淹没了议请撤军的监察御史郑公智身上。

郑公智被攻击得非常狼狈,他猛然想到什么,大喝一声说道“安南形势不容乐观!再不撤军,恐丧师辱国!”

“放肆!”整个皇极殿内瞬间安静下来,无数人偷看宝座上发怒的老皇帝。

郑公智偷偷的看了一眼兵部尚书齐泰,不由自主的擦了擦额头上的冷汗。

一片静默中,朱元璋的脸色阴晴不定,怒道“如何不利?又如何丧师辱国?你这厮要是说不出好歹来,朕亲手宰了你!”郑公智心中一颤,双腿发软,但还是强行镇定,努力说道“回陛下,昔年蒙元三征安南,第一次因热不能堪,班师回朝”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明:我的祖父是朱元璋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soumal)大明:我的祖父是朱元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第二次元军又因盛夏霖潦,军中疾作,死伤者众,退兵时又被敌兵追击,丧师辱国。”

“元军三征安南时,将士多被疫不能进,终无法征服安南,贻笑大方。”历史上,不仅北宋曾打过安南,元朝也三次对安南用兵,但皆以失败告终。

看书喇北宋还好些,虽然没有占领一片土地,起码干掉了安南太子,还获得了大量赔款。

元朝就拉胯了,堂堂的大元帝国,还是开国之初忽必烈当政,在安南北部这片屁大点的地方,毫无作为。

究其原因,是因为地形和天气。安南地形狭长,地势西高东低,境内七成以上地区是山地。

尤其是西北部和中国广西、云南接壤的地方,除了高耸入云的大山,就是跌宕起伏的高原。

中西部的长山山脉,海拔在两千五百米以上,绵延一千多公里,纵贯南北。

那些起伏不平的高原,形状不规则,大山中间几乎没有道路。从云南进军的路线,走的是一条崎岖不平、非常狭窄的道路。

那一带山高坡陡林密,很多地方人迹罕至,普通军队根本无法通过。十分艰难。

安南境内巍峨的群山,构成了一道道无法逾越的屏障。只有少数山口勉强可以通过,但是地势险要,易于扼守,堪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中原军队远道而来,肯定是以骑兵为主,运送战略物资需要水路和战船。

但是广西云南边境的河流,大都河面狭窄。且水深不够,不利于大型战船通过。

水深九米左右,水浅的时候只有两三米。由于河道狭窄,经过的船只非常容易遭遇伏击。

这些河流的流量不一定,时大时小,流量小的时候河水浅,很容易搁浅。

如此一来,征讨安南的时候,在一马平川的中原如鱼得水的中原骑兵,到了安南之后就虎落平阳。

特长难以发挥,很容易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交战时付出巨大代价。越南独特的地理环境,在近代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让西方强国法国咽下失败苦果,让超级大国美国深陷越战泥潭。在冷兵器时期,就更加难以面对。

所以越南人总喜欢吹嘘自己国家多牛逼。郑公智引述元军的失败教训,劝朝廷撤军。

方孝孺也出来说道“连曾经所向披靡的蒙古军队,三次对安南用兵都铩羽而归,我朝大军恐难讨到好处。”

“臣以为前线既进展不利,还是撤军为好,免得重蹈蒙元覆辙,有辱陛下圣明”朱元璋的手颤抖一下,瞬间脸色铁青。

这时,御史景清出来反驳道“我朝之军队乃百战之兵,大将云集,况乎皇太孙御驾亲临,士气高涨,攻克安南只是时间问题,何来失败之说?”景清是洪武二十七年的榜眼,得皇太孙朱允熥鼓励。

重要的是,他对明军的战力非常自信。景清是陕西人,算是住在边境,常常见明军西进,扫平沙漠。

翰林院学士黄子澄悠然出列,说道“蒙元征讨安南,亦是皇子亲率大军。”

“百年前,忽必烈第九子镇南王脱欢率五十万大军南征,结束损兵折将,脱欢中箭受伤,仓皇逃跑,元帅乌马儿被俘,南征惨败。”那次之后,元世祖忽必烈以脱欢丧师辱国,命他终身不许入觐。

黄子澄身材中等,脸色有些青白,然说出的话却皆是诛心之言“只恐皇太孙重蹈蒙元镇南王之祸也!”

“胡说八道!”眼见黄子澄还要滔滔不绝,一直在那听文官们打嘴炮的定远侯王弼再也忍不住,猛然大喝一声。

老大们都出征了,王弼成了在京勋贵的代理话事人。有他出声,一群武臣立时跳了出来。

特别是舳舻侯朱寿,他的嗓门最大,当庭吼道“黄子澄欲陷储君于不义!陛下,臣请杀黄子澄,以安天下!”就连颍国公傅友德,也出来声援。

这帮文臣,太过分了,不懂打仗的事尽瞎掺和!听他们吵闹,朱元璋只觉心力交瘁,重重咳嗽几声,他半躺在御座上,如油尽灯枯的老者。

面对武臣们的攻击,黄子澄并未不反击,面色得意的回归朝班,并暗暗与方孝孺和齐泰对了一下眼色。

兵部尚书齐泰会意,出班奏道“陛下,安南地形险要,阻碍南北交通,我朝的南征大军即使能够攻克难关,进入安南境内攻城掠地,也始终无法长久站稳脚跟,更无法巩固战果,到时难免会失败。”他言道,兵部作出模拟,时值夏日雨季,安南道路泥泞,南进的明军会面临粮草供应困难。

如此一来,后勤补给无法跟上,给扩大战果带来极大困难,甚至生存下来都是问题。

朱元璋冷冷看着他,齐泰夷然不惧,继续道“征讨安南的战争会加重民困,尤其是广西与云南,为此会群盗并起。

“民变一旦闹大,将会对朝廷造成重大打击!”齐泰等人洋洋自得,轮流上奏。

朱元璋深锁眉头,被他们说的越发担心朱允熥的情况。安南战事到底如何了?

为什么没有军报发来?难不成真遇到了大麻烦?各种念头纷至沓来,朱元璋一阵不安。

“报!”正此时,殿外有人高呼。只见一个锦衣卫穿过层层护卫,疾步入殿,跪在殿门出高呼“启禀陛下,安南大捷!大将军蓝玉用计攻克多邦重镇!斩敌三万级,俘虏四万!”听得安南消息,朱元璋第一个反应过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明:我的祖父是朱元璋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soumal)大明:我的祖父是朱元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他仅仅扶着龙椅,老脸上露出笑容“好个蓝玉!”朝臣纷纷出言议论。

“才打下多邦?”

“打下多邦,下面就快了。”

“是啊,安南最难啃的就是多邦。”这时,监察御史郑公智出列,厉声道“南征大军进展如此缓慢,恐遇到极大困难!”他依然主张退兵。

只要能打击皇太孙,其他不重要。

“报!安南大捷!皇太孙亲临阵前,我军于富良江大捷,斩敌两万八千余级,阵斩安南大将军邓宗稷!”不一会儿,又一个捷报传来。

“报!安南大捷!”

“皇太孙攻克安南东都升龙,俘虏安南大王子!”

“报!咸子关不战而降!皇太孙统军入关!”

“报!皇太孙入主安南都城清化,活捉逆贼胡季犁父子!”捷报一个个的送来,由锦衣卫依次上奏,如同断网的邮箱,联网后一股脑的收到邮件。

其实,朱允熥此前压根就没写战报。通常战报都是发给兵部的,再由兵部挑写上报皇帝。

朱允熥觉得自己堂堂皇太孙,岂能向兵部汇报?所以就没写。他即便上报,战报也是绕过兵部,由锦衣卫直接报上金殿!

而且朱允熥担心老朱身体不好,想让他多休息。于是决定将军报一起打包发往京师。

得知京师状况后,朱允熥为了增加节目效果,特意让锦衣卫一个个汇报,才造成了眼下场面。

捷报频频传来,满殿的文武大臣们,个个都不由自主看向殿外。兵部尚书齐泰等人,呆呆着看,满脸不可置信。

啷的一声,黄子澄手中的笏板落在地上,险些摔碎,他仍不自知。方孝孺、郑公智等人一惊,一个个脸色难看。

被当场打脸,任谁都不好受。

“报!王师攻克安南全境!皇太孙奏请班师回朝!”最后,马不停蹄返回京师的纪纲,亲自上殿将捷报呈上。

这道捷报,是朱允熥亲笔所写,详细说明了安南目前的状况,以及自己的看法。

如让岷王朱楩就藩安南的想法。原本萎靡不振的朱元璋,顿时来了精神。

他认真将捷报一字字看完,说道“准!皇太孙即刻班师回朝!”朱元璋没想到,这孙子竟如此能折腾。

原以为遇到了麻烦,结果玩了一波速战速决!放下捷报,朱元璋忽然目光如电,投向百官中。

“郑公智背国惑众,扰乱军心,锦衣卫,将他拖出去,杖毙!”你说皇太孙不行,征南困难重重,结果现在打下了全境。

现在不光是打脸的问题,还得追责!自朱允熥革新都察院后,御史们再也不能风闻奏事,胡乱嘴炮,还得要为自己的发言负责的。

原本这样规定朱元璋是不赞同的,怎么能限制御史说话呢?此时看来,很有必要!

起码会让皇帝有借口杀御史!

喜欢大明:我的祖父是朱元璋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soumal)大明:我的祖父是朱元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