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大明:我的祖父是朱元璋 > 第二百五十八章 成立北镇抚司!

洪武二十八年八月十九,皇太孙朱允熥设北镇抚司。

锦衣卫明面上只是皇帝的仪仗卫队,巡查缉捕的职能只有少数亲信锦衣卫才有,且没有正式的职位。

饶是朱元璋喜欢任用锦衣卫,但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北镇抚司,在洪武朝并未出现。

真正将锦衣卫发展到极致的,是明成祖朱棣,也是他设立了北镇抚司。

洪武朝的锦衣卫,只有镇抚司,不分南北。

镇抚司只负责锦衣卫的法纪、军纪。

之所以后来分南北镇抚司,是因朱棣迁都北京所致。

明朝迁都后,原来在南京的锦衣卫,称为南京锦衣卫,用以养老。

而后设的北京锦衣卫,成了真正的锦衣卫,分南北镇抚司。

北镇抚司,专理皇帝钦定案件,可自行逮捕、侦讯、行刑、处决,不必经过司法机构。

南镇抚司,依旧负责本卫内部的刑名司法事务。

在朱允熥的运作下,真正的特务机构“北镇抚司”提前问世!

他重新倚重锦衣卫来监察、刺探、逮捕官员。

北镇抚司核心职责是专治诏狱,直接向皇太孙负责,锦衣卫长官也不能干预。

毫无意外,纪纲成了北镇抚司首任镇抚。

普通卫所中的镇抚是从五品,朱允熥特将北镇抚司镇抚升为从四品,以示特殊。

摆明了,北镇抚司就是为皇帝固控臣子的工具。

往往新部门成立,定然会有一番热闹景象。

就如同洪武十五年锦衣卫成立之时,赶上了胡惟庸案,热闹了好些年。

现在北镇抚司成立,纪纲新官上任,又接了皇太孙的大单,别提多精神了。

一时间,京师缇骑四出。

洪武大街上,车水马龙,繁华热闹。

忽然一阵急促的马嘶声,时而伴随着高喝声:“闪开!”

众人转脸一瞧,一队身穿青绿锦绣服,腰挂绣春刀的人策马而来。

“是锦衣卫!”

“看来又有哪位大官遭殃了!”

街旁人纷纷议论,他们不知道北镇抚司单干了,只道是锦衣卫厉害了。

也有消息灵通的人,知道这帮官员是得罪的皇太孙。

昨日,国子监博士黄彦清,私下议论皇太孙得失,被锦衣卫抓入诏狱。

太常少卿廖升,与郑公智交好,知道自己无法逃脱,痛哭与家人诀别,自缢而亡。

还有监察御史王度,在文华殿大骂皇太孙凶残,以语不逊论死,被皇太孙诛族。

又有监察御史董镛,学人家在午门求雨,矛头直指皇太孙。

结果被抓论死,妻女发配教坊,姻族死戍者二百三十人。

今天,锦衣卫抓的是监察御史甘霖。

这帮嘴炮惹事全凭一时之快,妄图青史留名,丝毫不顾及家人和九族的感受。

围观的吃瓜群众们唏嘘不已。

诏狱就是个修罗场,进去后只要活着出来就能成神。

比如凉国公蓝玉,从诏狱出来后成了太子太师,现又得赐郡王府一座,跟位列仙班没两样。

御史甘霖就不同了,他在诏狱里被锦衣卫喂了毒药。

如果毒死,那是解脱。

可甘霖吃了几斤毒药,却一直不死,是真难受啊!

锦衣卫控毒大师的具体手法是这样的:

给甘大人先灌三两毒药试试体质。

察言观色,掐时间快毒发时再灌解药。

等甘大人恢复一点元气了,再灌毒药。

接着再灌解药,再灌毒药,再灌解药……来来回回捯饬,直到招供。

最后甘大人吃了三斤毒药终于受不了了,在诏狱求死,当场被戮。

想死还不简单?

没有人惯着他。

……

黄子澄府上。

几个太医院来的太医,以及四名挎刀锦衣卫,立在房间内外,排队准备给黄子澄“看病”。

这次由纪纲亲自来会诊。

床前的帐子垂放下来,黄子澄的手从帐子内伸出,一个花白胡子的太医正为他把脉。

很快,花白胡子太医把完脉,退了下来。

另一名中年太医上前继续为黄子澄把脉。

纪纲问花白胡子太医:“张太医,黄学士病情怎么样?”

花白胡子太医认真地说:“从脉象上来看,黄大人无甚大病……”

没等他把话说完,纪纲把脸一沉,呵斥道:“黄大人病成这样,你还说没什么大病,是何居心?来呀,把这个不学无术的老家伙扔到井里去!”

门外应一声,进来两个锦衣卫,不由分说,将花白胡子太医一把扛在肩上,往外边走。

随着花白胡子太医的哀求、挣扎声越来越远,隐隐约约传来“扑通”一声响……

幽暗的井水咕咕冒泡。

现场解决,一套动作下来干净利索。

屋子里剩下的几个太医脸色全都变了。

那名给黄子澄把脉的中年太医颤抖着退下来。

另一名名医上前继续为黄子澄把脉。

纪纲微笑着问中年太医:“李太医,黄大人病情怎么样?”

中年太医颤抖着说:“从脉象上来看,黄大人病得不轻,怕不久于人世……”

闻言,纪纲面色一喜,马上夸奖道:“李太医不愧是御医啊!医术精湛,说到根子上了!”

下面的程序就是治疗。

在纪纲的严词要求下,太医院的太医们开始对黄子澄进行抢救。

“你们干什么!”

躺在那装病的黄子澄,终于察觉到了情况不对劲,拼命大叫。

可是,任凭他喊破喉咙,也无济于事。

对医师来说,患者大喊大叫不配合很正常,医者父母心嘛,可以忍受。

继续治疗就行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大明:我的祖父是朱元璋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soumal)大明:我的祖父是朱元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翰林院外,一份以吏部名义发布的公告醒目地贴在红墙上。

一大群官员在观看。

一个官员念出声来:“翰林学士黄子澄,身患病重,需调养将息,年内所有大小经筵,均着停止……”

翰林院官员们面面相觑,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疑问。

“黄大人前几日还好好的,怎么就病重了?”

有知情人道:“可能是为了躲皇太孙吧。”

“应该是了.......”

黄子澄是翰林院的老大,他不上班需要通告。

......

黄子澄府上。

六名太医院御医,对黄子澄进行了惨绝人寰的治疗。

他们扒开黄子澄的血管,放了一斤多的血。

紧接着又给黄子澄吃催吐药。

用肉桂,茴香,甜根菜,盐等调制成药水,给黄子澄灌肠。

每两个时辰灌一次,连续五天。

眼看不见好转,医术精湛的李太医,提出用烙铁治疗法。

他用滚烫的烙铁把黄子澄头皮烫出几个大血泡,再将血泡挤掉。

不仅如此,赵太医也提出了一种治疗方式。

在黄子澄的脚底涂满鸽子粪便。

接着鼻孔塞满喷嚏粉。

最后全身涂满热膏药。

纪纲看得心痒难耐,他也才想到了一种专业的治疗方法。

他从诏狱提了两个刚整死的文官,把他们的头盖骨磨成粉掺进泻药,给黄子澄服下。

最终,顽强的黄子澄终于去世了。

纪纲不禁感叹,黄子澄这厮的命是真硬啊!

黄子澄的家属全程观摩了治疗过程,并对几位太医表示感谢。

在他们看来,黄子澄曾是皇太孙的老师,皇太孙派这么多太医来,是真想救人。

而且这么多天,大家的辛苦他们都看在眼里。

治疗过程都是公开透明的,不存在虐待。

只怪黄子澄是读书人,原本身子骨就弱。

黄子澄的老婆许氏与儿子黄圭、黄玉、黄润、黄泽,他们一个劲的称赞皇太孙的好!

家属们没有医闹,黄子澄的朋友们却不让了。

有翰林院官员对治疗程序提出质疑,尤其是灌肠。

太医院当场打脸他们,称太医院用的是唐朝药王孙思邈《千金要方》里的小续命汤。

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手足战掉,语言謇涩,肢体麻痹,神思昏乱,头目眩重,痰诞壅盛,筋脉拘挛,屈伸转侧不便,涕唾不收。

又有人提出疑问:“那放血是什么情况?”

太医院再度说明,称这是西医里经典的放血治疗,所谓中西结合。

也不知道太医院从哪搞来的偏方。

其实,“放血术”统治欧洲医学界上千年。

原先,放血术都是由教堂的僧侣来进行,一直到了1163年,亚历山大三世宣布将这个任务交给了欧洲民间的理发师。

理发师扛起了外科医生的“重担”。

因欧洲的理发师帮病人放血,转灯变成理发店的标志。

也就是大街上理发店门口转动的彩灯,红色和蓝色分别代表动脉和静脉。

美国人的国父华盛顿,就是放血术放死的。

一共放了四次血,差不多五斤重,就这还没有立刻死亡。看书溂

相比华盛顿遭的罪,黄子澄才被放血一斤多,算不了什么。

最终,翰林院学士黄子澄、皇太孙的老师,因御医抢救无效死亡!

喜欢大明:我的祖父是朱元璋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soumal)大明:我的祖父是朱元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