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法兰西1794 > 第34章 安德鲁也是化学家?(上)

法兰西1794 第34章 安德鲁也是化学家?(上)

作者:管杀不管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11 22:42:46 来源:23小说

安德鲁介绍说:“以半张开状态放置在气球吊篮的外面,伞衣底下带有伞绳,系在人的身上,如果气球失事,即乘降落伞落地。”

只不过,发明者亚布是一名立场坚定的保王党人,死于1792年的“九月大屠杀”。于是他的发明也被束之高阁,直到几个月前,安德鲁从亚布公寓废弃的马厩里,很是幸运的翻了出来。

这一切,都要感谢隶属于警察总局管理的地下档案室,从路易十五到大革-命期间,一百多年来的档案管理员们总是喜欢把自己遇到的、看到的,那些稀奇古怪的玩意保存下来。

安德鲁最后说道:“两个降落伞器具及其配套工具我已打包好,东西就放在警察总局隔壁,夸尼饭点的地下室里,明天可以派人去拿。”

对此,库泰勒及时的表示了一份感谢。

尽管“创业号”氢气球始终是绳索拖拽方式固定于地面,并不是随着信风搞什么自由飞翔,所以安全系数比较高。可一旦有了意外,挂着的两个降落伞好歹也是个不错的保险。

另一方面,安德鲁之所以不愿意登上氢气球,那是他自身的恐高症在作怪。后世的穿越者绝对没有这种心理疾病,但附身安德鲁之后,麻烦就来了。

即便穿越者知道借助临床心理学中的“脱敏疗法”,来医治自己的恐高症。

然而时至今日,安德鲁心理所能承受的最大高度,最多也只是4层楼那般高,而且还必须依托于坚固建筑物的地板。

至于呆在距离地面两三百多高,而且还是摇晃不定的氢气球的吊篮里,谈的不谈。

至少是在安德鲁没能爬到十层楼的高度(30米)之前,他是不愿意去做任何冒险的……

当安德鲁再度停下脚步时,他面对的是一座造型奇特的建筑。如果说的具体一点,这座氢气反应炉,就是由砖石修筑的两座大小不一的窑炉,中间再由几根较粗的铸铁管道与一洼清水池联系。

而在反应炉的上方,是十多根支柱支撑着的瓦片棚,用于遮阳避雨。四面是没有墙体的,应该是为了保持通风。

一旁负责解说的洛芒中尉介绍说:

“建造这座反应炉,通常需要5到7天的时间。此外,刚出来的氢气是热腾腾的,需要等到冷下来气体收缩,注满的气球会瘪下去,于是还要补充充气数次。整个充气过程需要36到40小时。

所以,一旦遇到战场转移,我们就来不及在前沿阵地搭建反应炉,必须让20名士兵连拉带拽充好的气球,继而在旷野上做徒步行军。好在氢气球本身就是悬浮的,不怎么费劲,只是担心风力的大小,以及实施袭扰与侦察的敌方骑兵……”

听到这里时,安德鲁还想着询问为什么不适用钢瓶运载氢气的方式,在工厂内部先将氢气液化之后装钢瓶,等到战场后再给气球充上氢气。

但转眼之间,穿越者想到零下253摄氏度才是氢气的正常沸点。以目前的科技而言,其难度已经不亚于制造出一台合格的内燃发动机了。搞个侦察氢气球还这般麻烦, 安德鲁多少有点灰心失望, 也难怪气球连队在成立10多年后,就被拿破仑下令解散了。

想到这里,穿越者还不如主动请缨,去申请接管卡尔诺组建的来复枪营。

当然,这也只是安德鲁想想罢了。

事实上,那个来复枪营也是花花架子,法国的军官和士兵都集体拒绝这种射速极慢,操作复杂的舶来品步枪,以至于士兵都难以招募整齐。

不得已,卡尔诺只能下令将一批政治立场倾向于大革-命的阿尔卑斯山猎人,纳入到法军的来复枪营之中。

至于对方到底是法国人、瑞士人、意大利人,还是德国人都无所谓了,只需对方能对着红白蓝三色旗,高呼一句“共和国万岁!”,那就属于自己人了。

看到安德鲁少校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库泰勒与洛芒相视一眼,两人决定立刻结束这种枯燥乏味的技术性介绍,准备好为安德鲁长官的接风晚宴,怎料画风突变。

“哦,你们是焦炭为基本原料,在与水蒸气在高温时反应而得氢气的。”安德鲁一边叙述着他听到的,一边又捡起根树杈,在沙地上胡乱比划起来。

一开始库泰勒还不以为然,等到他看到洛芒一脸惊愕的模样,他也赶紧迎上前去查看。

地上画出来的,是一行看似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C H2O→高温→CO H2;

这正是拉瓦锡为气球连队所做的实验结果。因为属高度军事机密,目前能完成写出这个化学方程式的人屈指可数。

至于库泰勒和洛芒二人的想法,是身为政治部警长的安德鲁少校同样是化学的爱好者,曾在监狱中“拜访”过拉瓦锡,了解、学习或是研究过上述方程式。

此外,两个方程式也有不同之处,H2O应该是H0,而H2为H。所以,拉瓦锡方程式为:C HO→高温→CO H;

对于角标下数据的“小错误”,那倒无关紧要。

对此,安德鲁也不会主动解释这种方式的孰对孰错,不是理论太复杂,而是现如今的实验仪器太不精确,而且C12还不是国际公认1摩尔的原子标准。

事实已经证明,拉瓦锡的方程式的确可以合成廉价混合氢气(水煤气),但存在有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那就是焦炭与水蒸气找高温环境下,发生反应后,除了生成60-70%以上的氢气,还同时还伴随有两种碳元素与氧元素的化合物。

上述碳氧化合物就是数年之后,由苏格兰化学家克鲁克尚克才给予正式命名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至于其中的二氧化碳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