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开局59年,人在南锣鼓巷 > 第117章 一个人喝酒多寂寞

开局59年,人在南锣鼓巷 第117章 一个人喝酒多寂寞

作者:贪吃獾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08 18:31:38 来源:书海阁

“愿上帝保佑日本。”

陈锋不信上帝,但对于这场台风很好奇。

因为高中逛贴吧,他见到一篇文章,里面介绍了世界最强的五次超级台风,越南、中国、菲律宾,以及日本两次。

1959年9月下旬超强台风强度在和歌山县登陆,汹涌的潮水涌进大都市名古屋,造成4600多人丧生。

千与千寻里的那趟水上列车,据说就是伊势湾台风水淹名古屋的情景再现。

这次台风造成的伤亡不大,但造成的经济损失难以统计。

大约20万公顷的耕地荒芜了,本州岛中部的工厂全部关闭,住房全倒座,半倒座,超过150万灾民无家可归,日本几乎陷入了瘫痪状态。

“我就说这么大的一件事,报纸上面怎么没有登,原来是时间挪后了。”

陈锋思考了半天,觉得自己记忆中的历史,不能拿出来与这个世界对照。

看起来大势不变,但小势有很多不同。

起码上个世界,西北沙漠没有精绝女王墓,更没有蛇沼鬼城,以及据说王侯将相都能影响的神秘张家、汪家等。

天知道这些个变数叠加起来,会不会影响气候!

毕竟一个湘西瓶山古墓,出世时都可以影响天象!

“来,小锋,陪我喝一杯。”

姥爷真的拿了一瓶酒出来,还是汾酒,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杏花酒。

“爹,你还有这个好东西?”

周靖看到酒瓶子,脸上的忧愁全不见了。

他原本还想着趁陈锋来,这几天赶紧多钓些鱼,至少钓个两三百斤存着,所以好心情被台风给浇灭了。

但现在看到酒,立即把台风什么抛之云外。

“去,去,没你的份。”

姥爷宝贝得不得了。

不过这瓶酒在乡下,的确属于奢侈品。

汾酒是我国古老的历史名酒,产于山西省汾阳市杏花村。汾酒的名字究竟起源于何时,还需要进一步考证,但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此地已有“汾清”这个酒名。

自一九一五年汾酒在旧金山首届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一等优胜金质奖后,其声誉更是宇内交驰,名声大噪。

与同样拿下二等奖铜奖的茅台酒闻名世界。

没错,茅台酒是第二,不如汾酒,一直被汾酒压制。

五六十年代,汾酒第一,**十年代五粮液第一,90年代后茅台造势成功,后者居上。

“姥爷,我不喝酒。”

陈锋谢绝了姥爷的好意。

“爹,我陪你喝。”

“我不用你陪。”

“别啊,一个人喝酒多寂寞啊。”

姥爷寸步不让道:“两个人喝酒,我就少了一半。”

姥姥气骂道:“行了,行了,都吃完了,还喝什么酒。”

不经许可,直接把酒瓶子都拿走了。

剩下一老一壮面面相觑。

“不是,小锋不喝,我要喝啊!”姥爷不甘心道。

“喝糖水。”

陈锋笑着道,起身给他们泡了一大碗加了橘子汁的井水。

“表哥,我也要喝。”

“自己倒!”

姥爷没好气道。

“小锋,我把你们房间的窗户都锁死了,你千万别打开。”舅妈告诫道。

“嗯。”

陈锋出去看了看天,一点都不像是要低压风暴来临前的样子。

气象学家的预报不一定准。

这年头还没有气象卫星,国外还有气象侦查飞机,国内就只能依靠沿海的海洋水文气象台海洋组进行观察和预警。

天黑之后,这边还是正常的天象。

但因为晚上可能有风暴潮,陈锋也不敢外出。

大潮虽然不是海啸,但伟力也不小,万一被卷进去,很容易出事。

幸好他在空间里放了很多书。

嗯,大部分都是在北海图书馆“借”的,等看完了,他就送回去。

正如那首诗歌:我悄悄的来了,正如我悄悄地走了,我挥一挥衣袖,不留下一片书海。

第二天亮后不久,开始下小雨。

陈锋蒸了肉包,又用鸭笼里的三个鸭蛋,混着白菜叶子煮了鸭蛋汤。

“当当当!”

铜锣又敲响了。

“这次又怎么了?”

姥爷依旧很有经验,叹气道:“八成是昨晚有人不听话,出海打鱼了。”

陈锋看着门外的风雨,说道:“姥爷,风这么小,应该不会有大浪吧。”

姥爷摇头道:“不一样的,岸上风小,可海里不一定,现在是10月底,吹的是北方冷风,我们这里的风,是从四九城来的,所以小,海里不一样,可能会是很大的风。”

渤海海峡南部多为开敞水域,特殊的海域结构,对北向风的遮蔽效果极差,缺少能够有效避北向强风的锚地。

8级以上大风日数年平均可达60天左右,6级以上大风日数年平均可达100天左右。

以冬季强度最大。

渤海8-10级的大部分都是雷暴大风,这代表着即将面临激烈的强对流天气袭击。

周老爷子虽然没文化,但经验丰富。“爷爷,那我们还能去钓鱼吗?”周定海询问道。

姥爷看了一眼外面的天气,犹豫再三,还是摇头。

“家里有吃的,就不出去了。”

过了一会儿,包子熟透了,周靖还没有回来。

姥爷吩咐周伏波去找他。

“我也去!”

陈锋拿起一个斗笠戴在了头顶上。

中央类似帽子的竹篾,半径接近60厘米长的边沿,跟常见的雨伞差不多大。

现在农村里很少有雨伞,大部分都是这种竹子做成的,中间夹着一种陈锋不认识的野草(南方一般是箬竹叶,北方多是草),层层叠加,形成类似屋顶瓦片一样的防雨层。

至于后世常见的塑料薄膜。

不好意思,四九城的聚乙烯民用化,还需要等几年。

“等等,穿上蓑衣。”

舅妈拿着两件龙须草编制而成的传统雨衣出来,给陈锋、周伏波一人一件。

陈锋还是第一次碰到这种中华发明超过两千年,并不断改进成形的蓑衣。

“不知道有没有超过二十年的蓑衣。”

植物纤维属于有机物,保存至一定时间容易受潮腐烂,因此,大部分草制蓑衣未能得以长久保存。

后世最古老的蓑衣,还是英国佬使用各种药物保护下来的。

一件来自晚清时代的老古董茅草蓑衣,几乎与美国差不多的年龄。

顶着圆形的斗笠,跟着周伏波来到村委会——周家祠堂。

喜欢开局59年,人在南锣鼓巷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开局59年,人在南锣鼓巷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