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九锡 > 第773章 【其心可诛】

九锡 第773章 【其心可诛】

作者:上汤豆苗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10 09:01:38 来源:书海阁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这便是初秋时节的江南。

暑气逐渐消弭,江北边境安稳无忧,天下重归安宁,富饶繁华的永嘉城洋溢着悠闲自在的气氛。

就连一些太学里的读书人都忍不住携二三好友,出城赏秋吟诗作赋,好不潇洒快活。

但是也有人继续过着苦行僧一般的生活。

时年二十二岁的姜晦便是典型之一。

安静冷清的学舍内,衣着朴素的姜晦临窗而坐,看着纸上那几段话,棱角分明的脸庞上满是赞叹之意,而且因为太过投入,连一名同窗走到身旁他都没有发现。

来人相貌英俊身姿笔挺,单从气质上就能看出他家世不俗。

他叫钱让,表字德高,乃鸿胪寺少卿钱遂之子,比姜晦还要年轻一岁。

在数百名上舍生之中,姜晦是为数不多的贫家子,但是他在同窗之中的名望很高,因为他天资聪颖才情出众,且性情爽朗有豪侠之风,既不恃才傲物又不卑躬屈膝,连国子监祭酒裴方远都对他颇为看重。

不过姜晦自有原则,即便他和绝大多数同窗都相处得不错,真正算得上知交好友的不过三五人,钱让便是其中之一。

钱让见姜晦这般专注,索性在他对面坐下,微笑道:“少阳兄莫非寻见了一篇奇文?竟然看得如此入神。”

“德高怎么来了?今日休假,你不回家?”

姜晦放下那张纸,不急不缓地反问。

钱让摇头道:“回去也是被家父教训,不如躲在学里还能安生一些。”

姜晦倒也知道他家那位钱少卿素来要求严苛,因此会心一笑,感慨道:“奇文?或许是吧,不过这篇文字最精妙的地方不在于辞藻韵律,而是字里行间流露的忧国忧民之情,着实令人心生敬佩。”

听闻此言,钱让愈感好奇,于是问道:“究竟是谁的文章让你如此推崇?”

姜晦看了一眼那张纸,压低声音道:“山阳郡公几个月前的奏章。”

钱让微微一怔,旋即便见好友将那张纸推过来,于是他低头看去,很快便沉浸在文字之中,甚至忍不住轻声念了起来:“业大者易骄,愿陛下难之;善始者难终,愿陛下易之……这句写得真好,可谓鞭辟入里发人深省。”

姜晦显然早将这篇奏章背得滚瓜烂熟,顺势说道:“地广非常安之术,人劳乃易乱之源,此句最合圣人之道。”

这两人虽然家世背景宛如天壤之别,却都是文采斐然饱读诗书之辈,属于数百名上舍生中的佼佼者,很多同窗不止一次羡慕地表示,姜晦和钱让肯定能在明年的春闱一鸣惊人。

年轻又有满腹才华,两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清高,但是他们不得不承认,这封奏章称得上才情横溢字字珠玑。

“难怪你如此推崇此文。”

钱让轻声感叹,随即迟疑道:“可是我听说山阳郡公不擅文墨,少时未入科举……”

言下之意,他不相信这是陆沉亲笔文字。

姜晦毫不犹豫地道:“这又如何?先贤有云文以载道,即便这封奏章非郡公所写,却也能代表他的想法,否则不会以他的名义送呈御前。德高,你可知道这封奏章何时送来京中?”

钱让摇了摇头。

姜晦神情复杂,缓缓道:“便是陛下决意北伐、命勇毅侯为行军主帅并且将山阳郡公排除在外的时候!倘若陛下采纳山阳郡公的谏言,我朝大军又怎会遭逢考城之败?那一战大齐儿郎战死三万余人,直接导致靖州防线岌岌可危!由此可见,朝中必有奸佞之辈蛊惑陛下,否则陛下怎会不听信山阳郡公的建议?”

“慎言!”

钱让毕竟是鸿胪寺少卿的儿子,在某些方面的敏感性要强过来自偏远抚州的姜晦,他随即放缓语气,苦笑道:“你这脾气……罢了,不说这个。少阳兄,你从何处得来这封奏章的内容?”

姜晦坦然道:“看来你还不知道,这封奏章早已在城内流传开来,很多人都见过。”

钱让闻言登时微微皱眉,他直觉这肯定不是一个意外,便岔开话题道:“先前你便闹着要离开太学投身边军,连祭酒大人都惊动了,如今看到郡公的这封奏章,想必没人可以拦得住你。”

谁知姜晦却摇头道:“不,我改主意了。”

钱让奇道:“这是为何?”

姜晦看了一眼桌上那张纸,低沉却又坚定地说道:“其实我知道你在担忧什么,这封奏章的内容大规模传开,背后多半和郡公有关。这次郡公力挽狂澜功勋卓着,名望一时无两,根本不需要这种手段来扬名。他之所以这样做,我猜是因为朝中仍然有人要对付他,或许是指责他在北伐之初不肯出力,所以他必须要让世人知晓当初的真相。”

钱让点头道:“此言有理,不过这和你改变主意有何关系?”

姜晦沉默片刻,眼中逐渐泛起刚毅之色,徐徐道:“朝廷养士所为者何?自然是希望我辈奋发图强报效国家。如今像郡公这样的国之干城屡遭攻讦,足以说明朝中奸邪当道。我辈体弱力匮,纵投身边军也只是满足自己的一厢情愿,实则拖累旁人,唯有留在京城努力向上,将来或许能为边军将士略尽绵薄之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钱让心中一震,望着同窗肃然的神情,不禁心血翻涌,正色道:“愿与君同行。”

姜晦微微一笑,低声道:“愿此道不孤。”

发生在太学一隅的故事自然无人知晓,至少暂时如此。

正如姜晦所言,陆沉在几个月前呈上的奏章,悄然之间在京城各地流传开来。

吏部尚书李适之来到仁德殿御书房的时候,年轻的天子面前便放着两份文字,其一是织经司提举苏云青先前亲自送入宫中的誊抄本,另一份则是当初陆沉的奏章原件。

李宗本脸上的表情不算好看。

当初看见这封奏章的时候,他其实没有太过在意,后来更是忘到九霄云外,毕竟在他看来这不算什么大事。

但是随着后续江北战局的变化,陆沉以一己之力扭转局势,成功逼退景军打消对方的企图,这封奏章便衬托出一个鲜明的对比。

事前陆沉极力反对仓促北伐,有这封文辞恳切句句真心的奏章为证,事后他又全心全意领兵作战挽救败局,足以证明他对大齐的忠诚。不谈天子、韩忠杰以及一些大臣在这件事里不光彩的形象,陆沉自己宛若铸就金身,这个时候朝廷内部不论是谁再对陆沉出言不逊,很快就会陷入千夫所指的处境。

“好手段啊。”

李适之行礼之后肃然而立,随即便听到天子这声言简意赅又意味深长的感慨。

他便开口劝道:“陛下,此事不一定就是山阳郡公所为。”

李宗本如今对他极其信任,懒得拐弯抹角,直白地说道:“不一定?这封奏章一直在朕的书房里放着,难道是宫中内监偷偷拿出去的?苑玉吉虽然不比爱卿能力出众,还不至于连朕的书房都守不住。再者,谁会冒着风险将这封奏章的内容盗出去,只为帮千里之外的陆沉扬名?荣国公倒是有这样做的可能,但朕不觉得他的手能伸这么长。”

李适之不禁垂首低眉。

李宗本继续说道:“他是挽救大齐于危难的功臣,朕并不否认这一点,亦不曾想过抹去他的功劳。之前朕特意召见王安仲,便是要通过他转告陆沉,朕会用国公之爵回报他的付出,并且特意许他在定州多待一些日子,等他的两位正室生产。或许之前朕确实有不妥当的安排,但是朕自问这半年来对他无可指摘,他倒好……”

天子越说越不忿,李适之不禁轻叹一声,随即斟酌道:“陛下,不宜横生枝节啊。”

李宗本深吸一口气,缓缓道:“如今他在坊间的名声无人能比,尤其是通过这封提前埋伏的奏章,将一个既有先见之明、又能不计前嫌一心为国的忠臣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至于朕和韩忠杰,已然是衬托他的丑角。哼,好一个忠心耿耿的山阳郡公。”

李适之暗暗观察着天子的神情,不疾不徐地说道:“陛下,正因如此,您才要尽快确定边军将帅的封赏。”

李宗本转头看着他,猛然间醒悟过来,点头道:“的确,总不能继续由着他收买人心。”

李适之继续说道:“既然山阳郡公即将有子嗣,陛下不妨等过一段时间,荫封他的子女,以安其心。”

李宗本显然还没消气,陆沉让人将那封奏章的内容宣扬开来,说实话不会对他这位天子造成实质性的损害,但是对他的名望肯定有打击,同时还会对以后的朝堂形势造成难以预料的影响。

李适之见状便说道:“陛下,猛虎唯有安心才肯入柙。您若不示恩笼络,将来他又怎敢回京呢?”

听到这句话,李宗本不由得陷入沉默之中。

良久过后,他点头道:“你说的没错,这件事确实需要从长计议。”

李适之躬身一礼,恭敬地说道:“陛下圣明。”

他的眼神如同山间寒潭,波澜不惊。

喜欢九锡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九锡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