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二百三十七章 他们失去了一切,但是获得了自由

张居正的方法十分的毒辣,他的奏疏里写了很多具体的手段,只是张居正没有说出来。

张居正的行为绝对称不上善良,他也从来不标榜自己是个好人,但是廷臣们并没有反对,能让倭国难受一分就是一分。

大明和倭国之间,是血海深仇,是解不开的死结。

对于灭倭之事,张居正是认真的不是糊弄皇帝,而是通过各种政令,来一步步的推动决策,最最可怕的是,哪怕是张居正的这些毒计被公之于众,被人尽皆知,也不影响这些毒计的推行,能够助力大明灭倭。

因为这些毒计,就是无法阻拦的阳谋。

而第一条政令则是准许商舶前往倭国贩卖往来。

这一条政令同样可以让人理解为:这是大明朝更进一步的开海。

张居正也不会因此变成什么通倭的权奸,因为大明的商贾前往倭国贩运倭银,不是一年两年、五年十年,是几十年、上百年的买卖了,已经经过了百余年的斗争,张居正本人不会被打到通倭一列,是因为他在解决大明一个根深蒂固的矛盾和问题,倭患。

倭患的成因十分的复杂,但总体跟开海和禁海有关,禁海并不能禁止海贸,反而让海贸成为私门专利。

比如,眼下倭国的吹灰法,就是大明传过去的。

而泰西使用的汞齐法,效率更高,但对劳动者危害更大。

大明这边其实很早就注意到了汞能消化金银成泥,用汞可以捕收粗粒矿石中的游离金银,形成汞齐也就是汞合金,但是汞为巨毒之物,西班牙的殖民者大量使用汞齐法提炼金银,是因为他们有大量廉价的奴隶可以使用。

吹灰法则是利用银铅互溶的特性,得到银铅合金,通入空气,让铅氧化,得到粗制的银。

大明的商贾们常年前往倭国贩卖倭银,还要绕道到琉球,在通关文牒中不能出现任何的倭国字眼,这一次朝廷进一步开海,放开了禁令,就不用再绕道了,海商们只会赚的更多。

海商在海上做买卖,过一道关就是脱一层皮。

“我们培养倭国的亲慕友人,这番开海,大明岂不是要多很多的通倭贼人了?”马自强发出了自己的疑惑,他不太赞同这条政令,倭国人少,大明人多,通倭贼人的绝对数量,一定会大于亲慕大明的友人。

这会给大明造成很多的困扰。

到时候,通倭贼人大喊,大明倭国一家亲,那岂不是贻笑四方?

万士和则嗤笑一声说道:“就是不开海,他们就不通倭了吗?”

“也是。”马自强眉头一皱,随后舒展开来,万士和现在太擅长一句话结束争论了,就是不准许大明商贾前往倭国贩售,亲倭通倭之人,也不会少,因为倭国的白银产量稳定,数量最多。

商贾逐利,总是往银子最多的地方扎堆,闽浙淮在倭的人数可不算少,比如之前的大海寇汪直。

张居正颇为惊讶的看了一眼万士和,万士和刚做礼部尚书的时候,那可真的是游走在死亡的边缘,现在已然有了几分朝中常青树的模样,这对风向的转变,实在是敏锐至极。

“前南京吏部尚书王本固上奏言事,听闻吕宋总督帐下有海寇林阿凤等人,请命诛杀。”张居正翻出了一本奏疏来。

王本固,历任嘉靖、隆庆、万历年间,历事三朝,德高望重。

“他去过吕宋吗?他知道吕宋的情况吗?殷部堂费了多大的劲儿,才把吕宋打造的固若金汤,他一句话,朕就要下旨杀了林阿凤?殷部堂要用,朕说不让?吕宋远在海外,起不臣之心,大明危哉。”朱翊钧立刻表示了自己反对这条奏疏。

这本奏疏张居正专门面呈,跟小皇帝说过其中的细节。

王本固在做浙江巡抚的时候,曾经和胡宗宪关于处置海寇汪直一事,起过矛盾和冲突。

但是最后浙江巡抚王本固大获全胜,将汪直逮捕,最后斩首在杭州,至此倭患愈演愈烈。

胡宗宪主张剿抚并用,招安汪直,利用汪直强大的海外势力,剿灭海盗;

而王本固嫉恶如仇,觉得海寇就是海寇,汪直妄言助大明平定倭患,不过是为了借朝廷威望,以壮自己声势而已。

汪直在被朝廷招安之前,在萨摩洲僭越称王僭号曰宋,自称曰徽王,萨摩藩三十六岛,皆在汪直的控制之下。

胡宗宪亲自写信让汪直入明,汪直入明十分的繁琐和复杂,汪直的船到了宁波岑港外,仍然犹豫不前,在胡宗宪的劝说下,汪直才肯下船。

但是胡宗宪最后没有保住汪直,王本固代表着朝中根深蒂固的复古派,斩杀了汪直,群龙无首的倭寇开始袭扰东南。

王本固要杀汪直带着对小人的固执和偏见,即便是汪直从来没有一次勾引倭寇侵扰海疆,甚至还有多次在胡宗宪手下,帮助大明水师平定倭寇的举动,但是王本固觉得汪直这种小人,首鼠两端,在通倭必死的大环境下,汪直被斩首了。

王本固认为汪直小人有射利之心,违海禁下海,忘中华之义,入番国为寇,僭号宋僭越自立为王,该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汪直被捕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死了,即便是释放了汪直,谁能保证汪直不怀恨在心,不会勾结倭寇侵扰大明海疆?

当听说殷正茂在吕宋重用林阿凤的时候,王本固上奏朝廷,请求斩杀逆獠。

汪直为什么必须死?

因为汪直的主张伤害到了大明东南沿海走私商贾的切身利益。

汪直主张朝廷放弃不合时宜的海禁政策、使海上贸易合法化、设立海关都饷馆收取关税、浙江、福建设立市舶司,并且恢复日本的朝贡贸易关系。

这严重伤害到了走私商贾垄断海贸之利,所以汪直必须死。

在隆庆二年,大明设立了月港市舶司,汪直死后多年,海贸合法化,终于在扭扭捏捏中缓缓展开。

“那林阿凤人在吕宋,说杀就能杀?他王本固还以为是当年他杀汪直的时候吗?”万士和得到了风向,立刻开口附和的说道:“陛下为了保证大明和吕宋的关系,甚至不惜赐国姓,这种诏书到了吕宋,不就成了祸患的根源吗?”

杀林阿凤的诏书,一旦到了吕宋,杀还是不杀都是问题。

杀的话,林阿凤手下那六七千人的招安的海寇,就会变成吕宋的内乱,甚至波及大明海疆。

不杀的话,违抗朝廷明旨,那是和大明决裂,完全依靠大明才能实现统治的总督府,立刻就会被泰西的红毛番给打的满地找牙,倾覆就在一瞬间。

万士和说这是祸患的根源,绝对不是在危言耸听,因为动乱一定会发生。

林阿凤又不是不听话,被招安后,也是兢兢业业,而殷正茂对林阿凤的节制也是十分有效的,林阿凤手下的庶弁将,基层军官全都是殷正茂、张元勋、邓子龙带领的客兵充任。

“万太宰这话说的在理。”谭纶对万士和的说法很是认同。

谭纶、戚继光、俞大猷作为当年的抗倭名将,清楚的知道,万士和这话是基于历史教训而言,当年王本固擅自逮捕汪直,酿成了什么样的祸患。

汪直的海寇一家独大,盘踞在萨摩州,彻底堵死了倭国对大明海疆的影响力,汪直一死,倭寇就像是出笼的恶犬一样。

因为汪直的死,代表着大明彻底失去了对海疆的控制。

海瑞带着一些玩味的表情说道:“这俗话说得好,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这坊间都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金花银,这话是说,再清廉的知府,做三年也能捞十万金花银。”

“这王本固官至吏部尚书,素有廉洁之美名,倒是可以查一查,是不是真的清廉。”

海瑞直接把王本固当成了反贪指标来看待了,因为他觉得这本奏疏上的没有道理,吕宋远在万里之外,王本固是怎么搞清楚吕宋的情况,并且上奏言事儿?

杨博致仕归乡后,对朝中之事不闻不问,朝廷再次知道杨博消息,还是杨博病逝家中。

葛守礼摇头说道:“这要是查出什么来,也办不了不是?”

大明之前不反贪,既往不咎是一条政治默认的规则,王本固就是贪得再多,也不能查办不是?

海瑞则是笑着说道:“他为什么可以上书言事?因为他是正二品致仕的缙绅,他为何要上这本杀林阿凤的奏疏,这总是可以查一查。”

“如此。”葛守礼了然。

什么时候既往可以追究?当他不收手依旧收钱办事的时候,过去的旧账就要拉清单处置了。

张居正继续主持廷议,这一次是任命使者前往琉球,封尚久为王,助琉球国王平倭。

尚久不是王世子,朝廷不想册封,拖了五年之久,但现在问题是,大明鞭长莫及,利用助琉球平倭之事,扩大大明在琉球的影响力,才是正途。

三娘子入京了,这是她第三次朝贡,在会同馆驿下榻之后,她休息了一日,就迫不及待的请见了鸿胪寺卿陈学会。

“妹妹的事儿,给陈冬卿惹了不少的麻烦。”互相见礼之后,三娘子首先道歉,她把妹妹送给陈学会是为了建立一个沟通的渠道,为自己入朝做筹备。

这也是张四维兵行险着的原因之一,因为羊毛生意兹事体大,大明金国方面已经不满足跟西北晋党沟通,而是想要跟朝廷直接沟通,这个妹妹其实和当初俺答汗的孙子逃入大明是一样的,都是在制造沟通渠道。

但是三娘子这个妹妹逃回去了,搞得陈学会非常被动。

“她一个妇道人家,朝廷倾轧激烈,她怕了也是正常的。”陈学会端坐,笑着说道。

三娘子的妹妹是陈学会的外室,现在是陈学会的妾室,所以三娘子和陈学会是姻亲的关系,陈学会本来打算避嫌,三娘子作为大明册封的忠顺夫人也有资格直接面对礼部尚书马自强。

可是张居正在廷议里,仍然让陈学会去接待,这就是一种保护。

“陈冬卿,乃是大丈夫也。”三娘子由衷的说道。

陈学会有些疑惑的看着三娘子,这一句显得没头没尾。

三娘子十分郑重的说道:“我还以为妹妹命不久矣,直到昨日妹妹到会同馆驿寻我,所以才说陈冬卿是大丈夫。”三娘子对自己妹妹回到大明持有悲观的态度,她把妹妹送回京师,其实已经做好了自己妹妹死于非命查无此人的准备,大明读书人之狠辣,三娘子见识过很多次,为了争权夺利,为了权力的倾轧,什么做不出来?

三娘子的妹妹已经成为了陈学会继续升转的阻力,那么为了消除阻力,死,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儿了。

“忠顺夫人谬赞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既然入了我的家门,自然是归我看顾。”陈学会这才明白,感情自己在这位大姨子心里,就是这种杀人灭口的小人。

三娘子妹妹逃跑的事,最后被朝廷定性为回乡省亲,回来之后,他的问题就不是那么严重了。

因为朝廷的风力舆论,现在还是集中在了王崇古这个族党叛徒的身上,特别是王崇古要因功入阁了,王崇古更加处于风口浪尖之上了,陈学会的问题,倒是没人关注了。

毕竟人带着孩子,回来了。

若是三娘子的妹妹不回来,或者回不来,陈学会才是麻烦缠身。

陈学会不由的想起了汪道昆,汪道昆在松江府主持清丈之事,惹了一身骚,某日汪道昆早上醒来,忽然看到了身边多了个女人,很快这件事就被御史听闻,汪道昆被弹劾强淫民妇,最后这件事的处置是汪道昆纳了这个民妇为妾。

汪道昆也没拿这个妾室如何,在清丈斗争结束之后,这妾室也活的好好的。

大明的读书人是阴毒的、是心狠手辣的,这不是三娘子的刻板印象,而是实情。

“俺答汗请金印之事,朝廷绝不可能准许。”陈学会和三娘子叙旧之后,阐明了自己的态度。

“大明朝廷不准,俺答汗还是要去的。”三娘子十分肯定的说道:“这是他第四次前往西宁了,嘉靖三十七年、三十八年、隆庆二年,俺答汗多次从河套南下,相继击破了亦不剌部、卜儿孩部等,大明朝廷想拦,是拦不住的。”

俺答汗四次征伐青海、两次攻伐瓦剌,武功赫赫,如果不是河西走廊在中间拦了那么一下,青海、河套会连为一体,成为大明西北的心腹大患。

“这就是大明不给金印的缘故,河西走廊是大明的河西走廊。”陈学会十分坦然的说道:“俺答汗是很厉害,用你们草原的话说,长生天的光辉重新照耀到了西宁。”

“如果给了俺答汗都督金印,那河西走廊就是俺答汗任意进入的通道了。”

陈学会当然知道俺答汗很强,对瓦剌、对西宁诸戎狄、对大明,都是屡战屡胜,战争的胜利,让俺答汗的凝聚力极强,但是随着俺答汗的腿疾愈加严重,他的个人威信急速衰弱,才让三娘子有了可乘之机。

“俺答汗是要信佛了吗?”陈学会忽然开口问道。

“是。”三娘子面色骤变,但还是回答道。

信佛,对大明而言是个好事,草原人一旦信佛,就会失去进攻能力,比如北宋的心腹之患辽国,就是信佛之后,变成了佛国,失去了进攻的能力,和北宋互相比烂。

“草原信奉长生天,成吉思汗直译为:赖长生天之力而为汗者,天神选定为汗,俺答汗作为黄金家族,岂不是背弃了祖宗?”陈学会满是笑意的说道。

“俺答汗是草原的叛徒。”三娘子终究是无奈的说道。

俺答汗在信佛这件事上非常执着,这代表着俺答汗不仅背弃了草原的神,还背弃了祖宗,三娘子也反对,但是固执的俺答汗一意孤行。

朝廷不给金印,俺答汗要去西宁,朝廷给金印,俺答汗还是要去西宁。

三娘子不甘心的说道:“朝廷给了俺答汗金印,对朝廷也有好处,大明在经略东北,那么西北就要安稳一些,俺答汗顺利去了西宁,对大明在东北的经略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廷议已经有了决议,不会更易。”陈学会十分明确的回答了这个问题。

“真是可惜。”三娘子只好接受了朝廷这个决定,因为朝廷已经形成了决议,哪怕发现错了,也会一路走到底。

大明皇帝是至高无上的,大明皇帝的圣旨是金口玉言,可在万历初年,大明廷议结果的效力,甚至超过了皇帝的圣旨,一旦廷议通过,那就代表着大明的最高意志,即便是错也会坚决执行下去。

这也是张居正被万历皇帝清算的理由之一,张居正实质性的威胁到了皇权。

高拱的倒台是因为他想要敲掉司礼监,威胁到了皇权,张居正死后被万历皇帝清算,也是因为张居正威胁到了皇权。

“这次扩大边贸之事,廷议已经准许了吗?”三娘子笑着问道。

“忠顺夫人消息灵通,即便是在板升,比我得到的消息的速度还要快。”陈学会确定了这个消息的真实性。

在之前,大明御前会议结束后,朝臣们还没收到明确的消息,在草原的俺答汗就已经知道廷议在讨论什么了,而且俺答汗知道的朝臣们还要确切。

但是现在,这种情况已经改变了,三娘子收到的消息是陈学会让他的妾室传递给三娘子的。“朝廷要什么?”三娘子眉头紧蹙的问道。

“马匹。”陈学会笑着回答道:“确切的说是战马和种马。”

“那不可能的。”三娘子斩钉截铁的说道,战马和种马,涉及到了北虏的生存之本,机动能力。

陈学会却站了起来,笑着说道:“俺答汗不卖没关系,我们问土蛮汗买就是了。”

“陈冬卿留步!”三娘子大惊失色的说道:“大明近来有戎事,不就是要打土蛮汗吗?”

“打仗也可以做生意啊,不耽误的。”陈学会离开了三娘子的房间,没有任何的留恋,三娘子别说朝见陛下了,这次入京,恐怕很难有什么收获了。

朝廷扩大的边贸是买良驹和种马,俺答汗不卖,大明就问土蛮汗买。

陈学会没有离开会同馆驿,而是在找到了泰西使者黎牙实。

“早上的时候听到喜鹊在枝头欢快的鸣啼,就知道有贵客上门,陈冬卿的到访,真的是让我格外的惊讶还有欣喜。”黎牙实笑容满面,他在大明这几年,养尊处优,生活安定,眼看着富态了几分。

黎牙实是费利佩二世任命的菲律宾总督、特使,可是这个总督不在棉兰老岛,而是在大明的京师。

黎牙实已经习惯了京城安逸的生活,对在海上与风暴、巨浪、土着搏杀的日子,已经变得陌生和恐惧了起来。

大明无所不有,而且对黎牙实还算客气,如果让黎牙实选择回到泰西,还是留在大明,黎牙实一定会反复犹豫。

这里对他而言就像是天堂。

亲慕友人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你已经学会大明读书人客套话了。”陈学会示意黎牙实就坐。

二人客套了一番之后,陈学会试探性的问道:“泰西人是怎么心安理得的贩卖奴隶的?”

“污蔑!这是污蔑!我们什么时候贩卖奴隶了?我们是他们的引航者,带领他们走出愚昧、落后的生活,让他们获得了新世界,重新活着,自由的活着!”黎牙实一听这话,就直接破了防,十分大声的争辩道。

“对对对,我就是来学这个的!”陈学会一听,十分惊喜的说道:“就是这样。”

黎牙实一听人直接傻了,咬牙切齿却又无可奈何,对于人丁买卖,陈学会必须要跟泰西人取取经,他们的在这方面,总是那么的领先。

张居正的诡计就有开放倭国女子度种,但是不让倭国女子回倭国这样一个禁令,就是任何一个倭国女子都可以把自己卖给大明商贾,进而以婚嫁的名义,嫁给大明人。

赎身的钱名曰彩礼。

陈学会把自己的来意说明。

黎牙实听完之后,连连点头说道:“这不是很好了吗?不存在人丁买卖的事,哪里有人丁买卖?只不过是倭国生活太过于艰难,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嫁到大明,这不是很好的故事吗?”

“大明在遮羞这件事上,和泰西的功力,已经不相伯仲了。”

“还是有所欠缺的。”陈学会面色凝重的说道:“那要是消灭其道统,扫荡其巢穴,应当如何遮羞呢?”

黎牙实思索了片刻,回答道:“一个有限的、封闭的、愚昧的、黑暗的、沉重的宇宙被无限的、开放的、文明的、完美的、秩序的宇宙所代替。”

“击碎了天空和天国后,告诉他们,他们获得了自由。”

陈学会恍然大悟的说道:“哦,如此,他们失去了一切,但是获得了自由,好好好!这方面,果然泰西才是宗师级的人物啊。”

自由是一种话术,失去了一切却得到了更重要的东西,这个自由可以是公平、正义、平等等等,就看怎么去包装和描述了。

“你这是在夸奖还是谩骂呢?”黎牙实已经入京好几年,已经能够分辨好赖话了,很显然,陈学会在骂人。

陈学会,真的学得会,泰西这些个话术、叙事风格,是个不错的路数。

大明册封琉球国王尚永的诏书由海防巡检送到了松江府,大明皇帝任命松江巡抚汪道昆为正使、操江提督萧崇业为副使,陈璘为平倭将军,前往琉球册封了琉球国王,帮助琉球国王平倭。

这次册封的船队,可不仅仅一艘封舟,随行的五桅过洋船共有十三艘、三桅夹板巨舰三十六艘、四百料战座船七十二艘,军兵将校共计三万余人,客兵三千余的水师,前往琉球。

这几乎是松江府能够动用的全部力量,而浙江福建沿海共计八府之地,也将提供四百料战座船共计百余艘,云集松江、宁波市舶司,等待着信鸽的消息,随时准备策应大军。

四月份,正是信风最适宜之时,只需要三天的时间,就可以赶到松江府,而且这段时间也是海上风暴最少的时间。

四月十七日,汪道昆、萧崇业、陈璘在新港的观潮楼齐聚,准备明日海航之事。

“陛下的意思是,这次去琉球平倭,但是也不平倭。”汪道昆开始解读圣旨。

萧崇业疑惑的说道:“什么叫平倭又不平倭呢?”

“如平。”汪道昆十分确信的说道。

来不来?如来;平不平?如平。

“陛下的意思是武装巡游为主,绕琉球转一圈,就直接回到松江府市舶司来。”陈璘看萧崇业一头雾水的模样才解释了陛下的圣意。

此番出海,只是武装巡游,而不是真正的作战,究其原因,其实还是大明要扩大在琉球的影响力。

琉球国王急于摆脱倭国对他们的控制,那么见识到大明强横的水师力量之后,琉球国王会付出更多的代价,来请到大明的天兵天将。

大明的条件再苛刻,也没有倭寇的条件苛刻。

给不给月票?如给?!求月票,嗷呜!!!!!!!!

本章完

喜欢朕真的不务正业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朕真的不务正业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