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三百三十二章 再苦一苦这贱儒,骂名张居正来担

万士和从来不在皇帝面前,掩饰真实的自己,他把他的坏,展示的淋漓尽致,在某些时候,他是礼法的守护者,在某些时候,他是大明皇帝的毒士。

只要陛下需要,他就会展示出自己的本色,为陛下解决一些棘手的问题。

遵循礼法的君子和卑鄙无耻的毒夫,这两个对立的模样,都是万士和本人,这是对立且统一,而这种转变是需要一个尺度去衡量,而这个标尺,不再是内心的道德,而是大明国朝利益。

一切以大明国朝利益为先,更加具体的讲,是大明大多数人的利益。

大明需要琉球为开海事持续奠基,而万士和愿意担负一下骂名。

皇帝陛下不顾自己荣辱,直接开口说要琉球,那收到了风向的万士和,就知道了向哪边倒。

“心甘情愿?”朱翊钧实在是无法想象,尚久如何才能心甘情愿的留下来,宁**头不做凤尾,在大明当个王,而且是异姓王,下场绝对不会好到哪里去,远不如在琉球当王,能够随心所欲,对下人予取予夺。

万士和颇为平静的说道:“自然是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说服尚久了,如果上策行不通,就走中策,如果中策走不通,那就只好走下策了,琉球国王既然要来,他自然是思虑周全了,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万士和在当下朝堂的风评是谄臣,日后史书论断,绝对不会给万士和一个好名声,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万士和早就做出了选择,自然会一条路走到黑。

“琉球国王的安置,就交给万太宰了。”朱翊钧将这件事交给了万士和去处置。

在解决了李佑恭回朝奏禀的问题之后,每日的廷议开始了。

宁远侯李成梁在继续屯耕开荒,他用的战术是大明祖传的尺进寸取,长驱直入近百里,只拓土十里屯耕,主打的是其疾如风,不动如山。

通过反复出击,将百里之地碾的稀巴烂,再通过春猎秋烧,让这百里之地彻底变成一片泥沼,人为的制造出一片缓冲区来,让他的敌人决计不敢再进入缓冲区,而占领的十里,就是彻底的占领,将所有的鞑靼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编民齐户,打散了编入汉籍。

血肉磨盘李成梁,在这三年的时间里,已经如此尺进寸取将近百里之地。

而提供给李成梁这么干的底气,是大明皇帝的足饷、是大明皇帝的犒赏、是大明朝堂富国强兵的政治倾向、是训练有素的客兵、是可以在营堡战守的卫军、是充足的粮饷,这是李成梁奏疏中陈述的理由,而朱翊钧认为李成梁能这么干的根本原因,是源源不断涌入辽东的大明百姓。

闯关东。

大明的人口迁徙有三个方向,走西口、闯关东和下南洋,这是长期的人口迁徙,不仅仅是鞑清朝有这种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历朝历代,到了土地无法承载人口的时候,这种基于生存的人口迁徙就会出现。

大明的百姓多为农户,百姓们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过自己的日子,是一种安土重迁的社会现状,去新的世界里努力和开拓,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动机。

而生存就是最大的动机,若不是活不下去,谁愿意长途奔波。

山东、北直隶地面的百姓,正在源源不断的涌入辽东地区,尤其是大明军反复征战古勒寨、大宁卫、会宁卫、应昌,创造了安稳的生存环境,再加上大明两大垦荒能臣干吏侯于赵、周良寅的优秀表现,吸引了无数失地佃户和游坠百姓前往辽东求活。

大明的清丈还田,仍然处于清丈的阶段,而还田还在一步步的推动当中,仅仅在南衙进行了试点。

这些涌入辽东的人口,被李成梁完全利用了起来,每一寸血肉磨盘磨出来的土地,都被完全掌控在了手中。

这就是李成梁这套战法能够奏效,并且充分实施的根本原因。

万夫一力,才能天下无敌,缺失了任何一点,李成梁都完全做不到这种效果。

辽东的开拓,是行之有效的,而且人头功改为了事功,以战线衡量军功的今天,大明军的征战,不再刻意的追求人头赏,而是变成了追求稳定战线,扩大战果。

“朝廷是不是需要做些什么,帮帮宁远侯呢?”朱翊钧想了想说道:“儒学士们,总是叫嚷着,说朕的考卷太难,这做了官才能实践,可这考卷需要考实践,儒学士们说得对,朕给他们实践的机会,无论是去做监当官,还是去辽东做掌令官,三年考成上上,可得官身。”

“陛下圣明。”吏部尚书万士和立刻就开始歌功颂德,丝毫不顾及廷臣们异样的目光,他就是这样的臣子,一直都是。

这是圣明之举?辽东也是塞外,苦寒无比,这八月就是深秋,九月就开始下雪,白毛风肆虐超过四个月,冬季超过六个月的辽东,儒学士们去辽东为官,到底是流放,还是积累实践经验?!

辽东,冻掉了脚指头都察觉不到的地方!

吏部也很为难,大明的坑就那么多,一个坑三四个人排队等着,这么多的举人和进士,总要安排职位不是?这职位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开疆拓土,不郡县四方,大明哪有那么多肥肉,分为这些豺狼虎豹?开疆拓土,可能是官厂这个零和博弈的名利场,唯一一个不是零和的地方了。

万历六年开始,大明新政开始以皇帝政令为主导,万历六年的两件大事,遴选官考制度设计和完善,以及迁徙富户充实京畿,今年所有的新政,都围绕着开年的基调在稳步推行。

“万太宰、马宗伯。”朱翊钧示意张宏将早就准备好的东西,放在了廷议的长案前。

万士和、马自强看着桌上红绸布盖着的物件,颇为疑惑的问道:“这是何物?”

“赏赐。”朱翊钧笑着说道:“每月二十九日月考,算学能考到九十分的学子,无论出身贵贱,一体恩赏,这是朕准备的赏赐,它可能不贵,但是朕的一片心意。”

张宏拉开了红绸,几件奇物出现在了桌上。

“四十倍的千里镜、六十倍的望天镜,九十分到九十五分,赏赐千里镜,九十六分到满分,恩赏望天镜。”张宏解释着这些奇怪的物件。

千里镜和望天镜,价值只有十两到十五两,其余的物品,多数都是类似的价值,真的不算太贵,因为皇帝恩赏之物,是无法变现的,至少朱翊钧活着的时候,贩卖御赐之物,是大不敬的叛逆之罪。

除了千里镜和望天镜之外,还有各种鸟类羽毛制作的羽毛笔、琉璃器、玻璃器、玛瑙石、翡翠、水晶、《缀术》全套、算盘、一些特别植物的种子、一小盒的齿轮、天然铜矿、银矿、金矿等等,比较有趣的还有些字牌,都是皇帝亲笔写下,诸如平步青云、平安喜乐这类的祝福语,用柚木雕刻而成。

千奇百怪,琳琅满目。

张宏指着一大堆的东西说道:“分为了两档,九十六分以上为优,从甲池里取,九十到九十五为良,从乙池里取。”

这些东西价值不高,但是让儒学生们,自己花真金白银去买,他们大抵是不会买的,但是皇帝拿出来恩赏,这就变成了御赐之物,意义完全不同。

有赏有罚,大明的士大夫们已经享受到了足够甚至远远超出他们贡献的特权,所以朱翊钧一直对赏赐十分吝啬,直到最近,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儒生们,开始读起了算学,并且成绩逐渐开始提高之时,朱翊钧终于动心起念,要给点小恩小惠了。

邹元标走到了全宁卫的时候,偶感风寒,只能在全宁卫逗留了三日,邹元标上奏疏称病耽误了到应昌的时间,朱翊钧十分大度的原谅了邹元标的失期,到全宁卫和到应昌,都可以,只要他脚踏实地的做事,朱翊钧是不吝啬自己的宽仁,如果仍然执迷不悟,那就不能怪皇帝无情了。

比较有趣的是,和邹元标极为要好的万历二年进士**星,上奏对邹元标进行了彻头彻尾的批评,甚至是有些人身攻击的批评,要知天罡星玉麒麟**星和天伤星武行者邹元标、顾宪成,合称东林三君子。

结果邹元标倒了霉,这**星不仅不帮忙,还落井下石,狠狠的给了邹元标一记暴击,对邹元标进行了从内到外、从上到下全面的否定,似乎邹元标活在这个世上,就是一种错误一样。

“这个**星送到吕宋任事吧,他既然没有报名做监当官,朕给他个博官身的机会,干就干,不干就回籍听用去!邹元标官考算学还能考七十八分,这个**星就考了三十二分!”朱翊钧敲着桌子,发出了对**星的不满,这什么东西!

前一天还一副异父异母亲兄弟的相见恨晚,今天就直接恨不得邹元标立刻去死?

这副嘴脸,实在是让朱翊钧对这个**星生不出一丝丝的好感来。

张居正看完了奏疏,眉头紧蹙的评断道:“死鸭子嘴硬,还是不肯认识自己的错误,把一切过错推到别人的头上。”

张居正对这个**星极为厌恶,因为邹元标要倒张,这个**星也要倒张,张居正作为元辅太傅,跟这个新晋进士斤斤计较,显得他小肚鸡肠,可**星倒张的理由只是为了博誉,实在是让张居正无法接受。

人家葛守礼,还知道扛起尊主上威福之权这杆大旗,这个**星,连个理由也懒得找。

在《条陈务虚儒生共疾疏》中,张居正总结过贱儒的一些特征,其中就有一条,就是指鹿为马,抛开事实不谈,为了批评而批评。

邹元标的确倒张,而且他是复古派的代表人物,可**星弹劾邹元标那些事儿,根本都是牵强附会无稽之谈,比如**星说邹元标养外室蓄私子,家宅不宁,可根据缇骑们的走访,邹元标的个人道德,并没有这么不堪,并没有外室。

邹元标和**星,张居正都不喜欢,可邹元标要比**星要强得多。

**星不以事实说话,他的批评仍然着重在对个人道德批评之上,**星的说法,没有可以采信的地方。

对不能影响国朝命运的个人,进行道德批判没有意义,因为压迫、朘剥阻碍生产力发展如同矛盾一样,普遍存在。

社会的问题不是由个人道德问题引起的,自从大明皇帝坚定的支持张居正新政以来,大明言官们弹劾的奏疏,也在逐渐的变化,逐渐从对个人的道德批判,转向了对事实的批判,转向了对社会结构的批判。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星的思想还停留在过去对个人道德的批判,将社会问题归因于德不配位,即某个人道德败坏导致了天下颓废,这是不符合知行合一致良知、矛盾相继释万理、行之者一、信实而已的基本新政理念。

**星,落后于当前版本了。

对于**星的处置,张居正其实可以不说话,但他表达了自己的赞同,甚至还批评了一句**星,死鸭子嘴硬,不知悔改,仿佛这件事是因为**星触怒了他这个元辅太傅,所以才倒了霉。

陛下年纪尚浅,一些狂风和日后坟头上的垃圾,他这个太傅还能抗一抗,再苦一苦这贱儒,骂名他张居正来担。

廷臣们看了一眼张居正,而后选择了默不作声,朱翊钧清楚的知道,张居正在保护皇帝的名声,在保证皇帝圣明无损,功业无垢这件事上,张居正是铁杆的保皇党。

**星就此失去了遴选官考的资格,要么前往吕宋和大猩猩龇牙,要么就回籍听用,不踏入仕途,这等于说**星用了他这一生寒窗苦读换来的功名,失去了所有的意义。

**星会怎么选择?朱翊钧笃定他会前往吕宋。

“有一件案子,非常古怪,这自古都是这穷民苦力欠乡贤缙绅的钱,到了咱们大明颠倒了过来,这乡贤缙绅反而倒欠了百姓的钱,这可是稀罕事,最近京西密云出了个案子。”王崇古颇为玩味的说道,这个案子并不是很复杂,只是比较稀奇。

穷民苦力穷的一家六口穿两条裤子,这乡贤缙绅就是想借小民的钱,也借不到。

这大明的乡贤缙绅真的是逮住蛤蟆攥出尿来,能从穷民苦力身上榨出血来。

王崇古颇有感触的说道:“赵吉,行七,乡人惯称赵老七,这赵老七是菜户营,就是永乐以来,给京营送菜的农户,时光荏苒,这京营起起落落,到了赵老七这一代,他们那一里十一户,是给京西孙氏送菜,这头几年还好好的,今年,京西孙氏的家主孙志诚,突然不给结钱了。”

“真的是,脸都不要了。”

“赵老七不是自己一户,而是菜户营他们那一里,一共十一户,欠的钱也不多,一共是一百三十二两银子,这京西孙氏不肯结钱,这赵老七几番前往讨要,都无果而返,赵老七找笔正写了一纸诉状,将这孙志诚告到了密云县堂。”

朱翊钧眉头一皱的问道:“谁赢了?”

王崇古俯首说道:“一般来说,孙志诚家大业大,家里养了十几个诉棍,当得起一句手眼通天,县堂里知县事跟孙志诚一桌喝酒,这县尉、县丞、班头,各个都跟孙志诚来往密切,孙志诚必然赢。”

“可孙志诚还是把官司给输了,毕竟密云是顺天府,是京畿,这谁对谁错一目了然,密云知县也不敢胡来,他包庇了孙志诚,那就是政以贿成,是姑息之弊,所以孙志诚输了。”

“可是这个孙志诚,玩起了无赖,就是不给,说是没银子,密云知县就派了衙役上门告知孙志诚:孙家家大业大,一共就一百三十多银,这要是闹起来,孙志诚吃不了兜着走。”

“他没钱?”朱翊钧眉头一皱,看向了赵梦佑说道:“缇帅,去看看他家里有没有钱!朕觉得他家里没钱,若是有,能欠着不还?若是有,就让他没有,知县都判了他还钱,他还不肯还。”

“还有没有王法了!”

嫉恶如仇朱翊钧,一刻一分一秒都不肯等,密云知县既然顶着压力判了,知县没有能力执行,求援到了朝廷,那朱翊钧派缇骑来执行,既然自己说没钱,那就不要有钱好了。

王崇古俯首说道:“陛下,这孙家说他们家没有银子,只有帛币,还不是精纺毛呢的帛币,是之前那个妖僧如登,兜售的开过光的棉帛币,这妖僧如登被抓了,这棉帛币,就一文不值了。”

“啊?”朱翊钧呆呆的说道。

群臣们呆滞的看向了王崇古,这个妖僧如登,已经在海瑞和王崇古的紧密配合之下,开始走死刑流程了,那开过光的棉帛币,这孙志诚居然敢倾家荡产的买,真的是太罕见了!

王崇古摇头说道:“这孙志诚就是鬼迷心窍利欲熏心了,觉得精纺毛呢的帛币能水涨船高,这佛祖认可的棉帛币也能水涨船高,这一下子就赔的周转不济。”

精纺毛呢是多方催动,还有陛下在中间操盘,是大明朝廷开采人矿的工具之一,那棉帛币,佛祖认可有什么用?人间事,人间君王来管。

王崇古略显无奈的说道:“赵老七去孙府找人理论,这第一次去就被打了出来,第二次去发生了冲突,赵老七庄稼汉,有的是力气,也很老实,可这老实人发起火来,一榔头,打死了护院,又一榔头,敲死了一名诉棍,密云知县只能把赵老七给拿了。”

朱翊钧眉头一皱:“密云知县是不是有渎职放纵嫌疑?”

王崇古为之凝噎,陛下对文官的偏见,真的是根深蒂固,他之前都说了是密云县是京畿,那知县事,哪里敢放纵渎职?不要命了?当天渎职,第二天就被御史那帮疯狗给咬住了。都察院的御史也是有考成的,也是有指标的,放纵渎职,知县事就会成为指标。

“陛下容禀,赵老七行凶,是当着衙役的面儿,衙役都没拉住。”刑部右侍郎、大理寺卿陆光祖赶忙解释道。

还真的不是密云知县渎职,知县带着衙役去了几次都拿不出银子来,孙府的护院不敢惹朝廷的衙役,就打了赵老七,衙役拦了,没拦住,不是衙役无能,实在是赵老七在愤怒的时候,力气确实大。

“缇帅,去孙府,朕就不信了,他还能养得起护院、走狗、诉棍、小妾,拿不出这一百三十二银来!”朱翊钧认真权衡后,立刻做了决定。

“臣遵旨。”赵梦佑站起来就离开了文华殿。

遇事不决先抄家,是一种路径依赖。

三法司是大理寺、刑部和都察院,北镇抚司的确也是法司,可这个法司游离于内外朝廷,只听皇帝的命令。

朱翊钧判断,这个孙志诚肯定是有钱的,就是在棉帛币上赔了钱,所以想从穷民苦力上捞回来,一旦坐实了这一动机,那事情就变得简单了,枉顾官府的断案,在黑暗残忍,以皇帝意志为中心运转的封建帝制之下,那孙志诚的行为,最高可以定性为谋叛。

王崇古一脸为难的说道:“陛下,事出有因,赵老七如何处置呢?”

赵老七当街杀人,按律当斩,可案子事出有因,应该按照其情节酌情处置,死刑的案子,都是要陛下朱批的,死刑三复奏,这是唐朝就有的规矩。

“流边充军吧,送往应昌。”朱翊钧在反复权衡之后,没有斩立决,而是把赵老七送到了应昌充军,这年头,流边充军,是仅次于死刑的刑罚了,充军是过去当苦役,上战场需要站最前排那种。

赵老七有的是力气,在边方几年,几个榔头,凿死几个北虏东夷,他就不是罪犯贱籍,而是大明边军了。

朱翊钧给了赵老七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同时,对孙志诚家里下了死手。

孙志诚得多无能,才去贪小民那点种地的钱,还闹出命案来,那就不怪朱翊钧把他家里里外外,收拾的干干净净了。

“臣遵旨。”王崇古和陆光祖都选择了遵旨,这件事不闹出命案来,也不会拿到文华殿上,当成疑难要案九卿圆议了,这可是天子脚下,若只是一百两银子,是钱的事儿,可是死了人,那就是命的事儿了。

赵老七,但凡是有一点办法,就决计不会举起榔头来,人被逼到什么份上,才会做出这等事儿来。

下午的时候,赵梦佑就回宫禀报了抄家的详情,孙府家里起获之物,不管田产庄园等,折银四千五百三十二两,现银就超过了一千五百两,的确有钱,就是不给赵老七而已。

其余事儿,都在查补,朱翊钧打算把这个孙志诚一家,也流放到应昌去。

赵老七要是选择继续追究,就在边方拿起榔头,一榔头敲死孙志诚。

而**星的请罪奏疏也送入了皇帝的御前,比较有趣的是,**星选择了滑跪,准备前往吕宋做事。

流放吕宋,做得好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现在选择顽抗到底,一生奋斗都化成了泡影,**星犹豫一下,都是对自己过去的背叛。

万历六年九月十二日,长途奔波的琉球国王尚久,比预计晚了七日抵达了大明京师,一路上,尚久看遍了大明的繁华,这里应有尽有。

乱花渐欲迷人眼。

那些只能在书上、从别人口中听说的繁华,突然变成了现实的时候,尚久迷失在了这繁华之中,很多享乐之事,尚久闻所未闻,真的是此间乐,不思琉球。

孙克弘带领的松江商会,收到了松江巡抚汪道昆的授意,立刻给尚久安排了个一条龙的大全套,把尚久安排到了画舫之上,画舫的奢侈,连南衙那些早已经有些麻木的老爷少爷们,都直呼刺激。

汪道昆并不知道大明的廷议内容,也没有收到圣旨,他就是单纯的感觉这是个机会,这可是主动送上门来的,不把尚久给安排的明明白白,汪道昆妄称自己是读书人,哪怕是自己判断错了风力,大明皇帝珍惜羽毛,不肯明火执仗,甚至受限于朝中风力舆论,不能染指琉球,汪道昆也不怕,大明是礼仪之邦,好客,这只是待客之道。

琉球国王,在地位上,的确是琉球地面最大的肉食者,可是他在琉球过的是朝不保夕的日子,而且并无多少奢靡之物,他手里一共就一百二十人的铁林军,根本收不到什么税,想要奢靡,那也要有物质基础。

这些奢靡扑面而来,尚久目眩神迷。

在尚久刚刚抵达会同馆驿的时候,筹谋已久的万士和,立刻派出了自己没拜师的弟子王梦麟,而王梦麟和王次辅的儿子王谦关系莫逆,二人结伴到了会同馆驿,开始安排这个远道而来的琉球国王了。

“旁边如此吵闹,住的是哪国的使者?”尚久对隔壁非常恼火,这什么人,在房间里捣鼓的叮当响也就罢了,还有些不堪入耳的声音传来,让尚久满肚子的火气。

“倭国的使者,好像叫什么毛利元清,这边也是倭国的使者,叫前田利长。”王谦乐呵呵的说道。

尚久抱怨的神情瞬间凝固,猛地打了个哆嗦,原来他的隔壁住的是倭人!

尚久毫不怀疑,若是岛津家进攻琉球首里时,他没有逃脱,早就被抓到倭国去了,到时候,怕是连死都是一种奢求。

王谦和王梦麟互相看了一眼,如此巧妙的安排,显而易见是大明太宰万士和的主意,能这么损的只有万士和了。

这老头蔫儿坏!

赶紧投月票,都不投月票,还有没有王法了!求月票,嗷呜!!!!!!!

本章完

喜欢朕真的不务正业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朕真的不务正业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