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明世祖,中兴大明 > 第18章 科举(下)

明世祖,中兴大明 第18章 科举(下)

作者:理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10 11:48:13 来源:泡书吧

但沈平鸿却从杭州府城里,关于此次恩科乡试的告示上,看到了和以前截然不同的东西。

之前,朱由榔关于开恩科考试的圣旨末尾,写到“此次恩科录用,不取新生员名额,只以原功名考核聘用,凡秀才、举子,具有所额。”

当时一众读书人还不知道这是啥意思,现在终于明白了。

过去科举考试,只有进士可以直接授官,其余哪怕举人,也只能到吏部接受“大挑”,最多在县丞之类低级官员出现空额时,能补录进去。

至于秀才,直接就没机会。

但朝廷这次恩科,却打破常规。

除了进士可以授官,考中举人、秀才也可以被朝廷聘用为官!

层次不同而已,比如一名秀才考举人,如果考中,可以有两项选择,要么继续考进士,要么直接以举人功名接受聘用。如果没考中,同样能以秀才功名去参加聘用考核。

只不过进士和以前一样,都是直接从七品待遇干起,而举人、秀才的起步则比较低罢了。

但考生们不知道的是,其实不必过多为进士、举人、秀才之间的鸿沟担心,这就是因为朝廷的第二项相关变革了。

过去,凡是进士之中,排在最前面的三鼎甲一般直接选入翰林院,二甲前列则录入庶吉士,其余放到六部观政,只有三甲才会被放到地方任职。

结果就是,明代养成了“非翰林不得入阁”的潜规则,朱由榔认为这是相当不合理的,如果内阁的决策层,都没有在地方府县摔打过、锻炼过,还谈什么治国安民?

在这一点,他坚定的支持汉唐传统,“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要当将军,先当伍长,要作宰相,先作知县。事实也的确如此,光烈朝主要将相之中,内阁四个文官,除了一个姜曰广外,其余都是从地方府县干起,至于军中将帅,除了郑成功算是子承父业,其余要么是从农民军中摔打出来,要么是从基层拼杀而出。

关于这一点,一样“非主流”出身为主的内阁坚定支持天子,君臣商议后决定,此次科举所出进士,无论排名,全部分散基层,而且还不是让他们直接任职,先分配到各布政使司“巡视组”中去,正好现在不是搞度田吗?那你们就先去基层干清丈工作吧。

举人、秀才同样如此,只是层次不同,进士分配到省一级调用,举人则是府一级,秀才县一级,但工作都差不多,跑到基层推广监督新政。

等在巡视组干个一年左右,实习期过了,按照各自成绩,才转入地方任职,进士分配为知县、县丞一级,举人则是县丞、主簿一级,秀才则分到县以下的乡镇、巡检司一级。

少部分表现优异的,可以被调到朝廷六部和都察院、洋务院等机构,当基层干事。

把新科生员分配到巡视组,参与新政工作,这是借鉴了当初堵胤锡在湖广的成功经验,堵胤锡当初推行新政时,就喜欢把刚被选拔,还未出任职务的官员编入巡视组。

因为这些人和地方府县的豪强缺乏关系,而且不知道自己后面会被分配到哪,基本上都是异地任职,巡视地方里的士绅势力对他没什么影响,关系也没啥用,而且刚刚出仕,急于表现自己,也不愿为了些许贿赂葬送前程,故而相当可靠。

相反,若是已经在本地任职好几年的地方官员,反而就不怎么可靠了。

正好整个江南的清田新政即将如火如荼的开始,这帮子劳动力不用白不用,而且还有比这种充满各种矛盾的新政推行,更能锻炼人吗?

三月十五日,浙江乡试在城中贡院举行。

浙江自古文风鼎盛,到了明代,也属于全国各地中,科举竞争最激烈的地方,乡试由浙直总督陈邦彦主持,毕竟南直乡试一般都由礼部直接管,就轮不到他来插手了。

沈平鸿走进考场,江南光复不过才过去几月,各省、府的学政衙门都还没重建起来,科举考试还是直接由督抚、布政使司、府衙直接主持,让军队协助监考。

故而,沈平鸿一入考场,便是一队军士严阵以待。

搜身之后,只能携带笔墨入场。

古代科举环境非常糟糕,狭小隔间内,摆放着马桶、桌案、水桶,从早上考到傍晚,其间考场会提供一顿吃食,大致也就是馒头而已。

本次考试分为两天、三场,第一天只考经义,也就是八股文,第二天上午考明算,也就是数学,下午考策论。

三通鼓后,分发考卷,另有小吏举着写有考题的木板巡回,考生须把上面的考题先誊抄下来,再做答。

经义八股这玩意,考了快几百年了,就围绕着四书那点东西,能考的早就考完了,到了明朝后期以及清代,许多地方便搞出了不少稀奇古怪的刁钻考题。

比如某年科举八股考试题:《二》

是的,题目就是个“二”字,你说它出自四书吧,那的确四书里肯定有,但是哪一句,你知道吗?

只有那些真的倒背如流的人才知道,这个“二”字是独立断句的,所以四书中只有《论语,颜渊篇第十二》里,有一句“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考官其实真正想考的是后一句,只是没有明说罢了。

不过此次恩科,朱由榔特意嘱咐各地,题目尽量不要出得太怪,平常便好,反正这次要录取的人不少,可以不必刻意搞区分。

沈平鸿抄下考题,考题非常大众,便是之前提到的那后半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很多人认为八股太过死板,但其实只要题目选得好,八股文也是能当做策论看待的,比如现在的这个题目,就很有策论的意味在。

八股考试,也分大题和小题,大题自然就是众所周知的经义文章,而小题,则类似于后世的填空题,题目摘一个四书当中的问题,考生把相关语句默写出来。

今年科举小题比往年多,竟有十个,而后才是大题。

沈平鸿读书比较杂,实际上对于八股一道,不算精通,虽然勉力应对,但效果也就平平,奋笔疾书,直到下午,巡回视察的军士开始敲第一通锣,都还没写完,五通锣后,便要交卷。

沈平鸿连忙赶完,又誊抄好,不过半柱香功夫就响了第五通锣,众人交卷出场。

回到寄居客栈,心中不免郁闷,从他往日经验来看,这次文章写得也就平平,浙江科举竞争非常激烈,这种水平的文章很难有机会了。

好在自己也只有十八岁而已,回去耕读三载,日后还有机会。

于是乎,第二日靠明算和策论时,沈平鸿完全是带着一个体验态度上考场的,考前已经知道,明算和策论只做参考,不影响主要平判,所以沈平鸿觉得自己昨天发挥不行,这回肯定是要落榜的,反而不紧张了,只当试试新鲜。

他从小就喜欢利用帮族学中先生打扫的机会,跑到族学藏书楼中看书,所学甚杂,也正是因为如此,在科举一道上成就平平。

上午考明算,题目也不难,一共二十道,都是从《九章算术》里摘取下来,而后加以修改的成果,不同于大多数只读四书的士子,沈平鸿仔细读过《九章算术》,而且题目也不难,放到后世,顶多五六年级水准,竟是应对自如,不到一个时辰就全部答完。

下午策论,题目竟是问“浙直农乡,多养桑蚕,然桑田多,则粮田少,江南本天下粮仓之属,粮者,国本也,若尔为知县,何以平衡二业。”

沈平鸿出身微末,年少时还要常常参与农活,对于这些东西切身体会,再加上阅读了不少诸子百家和汉唐时期的策论时政散文,对于这个问题,竟是有自己一番想法,而且他本就对此次科举不抱希望,干脆畅所欲言,疾笔而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