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明世祖,中兴大明 > 第28章 张榜

明世祖,中兴大明 第28章 张榜

作者:理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10 11:48:13 来源:泡书吧

前三天考经义颇为紧张,数千士子奋笔疾书,题目是三篇四书文,三篇五经文,好在题目都不算太刁钻,就算背书也能糊弄上几句。

当然,八股行文,重在破题,其实你写第一句上去的时候,就已经决定整篇文章的层次了。

毛奇龄抄下题目后,颇为不屑地咧咧嘴,就这,还需要考三天?

两日之内秒杀。

这厮素以狂傲闻名,甲申之后,他先是跟朱以海那边参与抗清,后来队伍被打散,流亡江湖,曾自称“元明以来无学人,学人之绝于斯三百年矣。”,他已经不是反思、批判程朱理学的问题了,他是直接喷朱熹啊!

为此先后被人构陷多次,但依旧不改嘴臭本色。

原本按照常例,虽然考场会供应部分饭食,但相当少,并且难吃的要死,所以考生都会自带一些干粮(必须是切碎的,方便检查),但这次,由于之前朱由榔出于好奇,亲自跑到贡院看了一遭,觉得这真他妈不是人呆的地方,实在不比猪圈强哪去,拨了两万两银子,让礼部花点心思。

比如晚上御寒的被褥,又在号间里增设了木板,用作休息,还有饭食也算丰盛了许多,起码有肉,避免有人考着考着就昏迷过去了(这种事很常见,还有直接考死的,很多体质不佳的人,熬了六天后就得大病一场。)

做好卫生工作,几千号人全都挤在那小小号间里,吃喝拉撒五六天,不染病才怪。

第二日,毛奇龄就已经完成了第一科六篇经义,誊抄到卷子上,在寂静一片只有纸笔刷刷声的考场中,埋头呼呼大睡。

但从第四天开始,毛奇龄才算是稍稍又打起了精神。

策论考试分上下两策,考生依据题目各做一文。

第一题是,子曰“有教无类”,朝政大事,教化为本,若尔牧守一县,当以何推广文教?

第二问,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

贾谊是西汉名臣,曾经给汉文帝写过关于防御匈奴的策略,“五饵三表”大概意思就是,用美食、美女、华屋、财务、奴婢这些奢侈享受作为诱饵,诱导匈奴人投降,皇帝再亲自善待抚恤他们,匈奴人自然就不足为虑了。

这番言论后来被班固嘲笑,觉得贾谊实在异想天开,不切实际。

但实际上,春秋时期的秦穆公用美女诱降西戎,越王勾践凭借西施祸乱吴国,中行说投降匈奴以后,多次进谏单于不要喜爱汉朝人的丝绸、华屋、美女,说明中行说也认为这些东西会威胁匈奴。

那么贾谊和班固到底谁对谁错呢?策论就像后世的议论文一样,让考生自行选取角度,提出观点,论述理由。

这道题看似是个价值观问题,好像贾谊就是“媾和派”,班固则是“主战派”,但其实没有这么简单,背后真正考察的,是考生对于外交政策的认识。

因为贾谊和班固其实都是正确的,关键在于,他们所处的时代不一样,汉文帝时期,国家大乱刚定,休养生息,国力尚还颓弱,就需要和匈奴缓和关系,哪怕忍辱负重,也要争取时间。班固则处在东汉初年,匈奴早已四分五裂,汉军横扫漠北,自然不用讲什么妥协。

问题就是在考察,这些学礼教纲常长大,先论立场,后论对错,以及主流价值观“外圣内王”的朝贡外交熏陶下的士子,能不能体会到背后,国家实力、利益对于外交政策变化的影响。

外交政策要服务于国家利益,和形势变化。

很显然,大部分人都没有领悟到这一层。

虽然支持两种观点的人都有,但都流于表面,站贾谊这边的,自然是“外圣内王”,蛮夷不服王化,那就修文德以服之嘛。

而站班固那边的,自然是汉匈世仇,前有白登之耻,若如此屈膝求和,何以士大夫气节自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虽然看似激进,但本质上也没有超脱以道德伦理先于实际问题的理学观点,没有从国家利益得失的角度去分析问题。

毛奇龄这才打起精神,觉得颇有些意思。

以往的会试也会考策论,但大部分都是中规中矩,对于四书一些问题的延伸罢了,而且题目也都是符合宋明理学价值观的老生常谈。

可这次却显得离经叛道起来,颇合毛奇龄胃口。

第五日,最后一科,明算。

如果说策论好歹还能让人写几句,那么这明算科就实在难为人了。

即使狂傲如毛奇龄,也第一次体会到了啥叫挫败感。

这都是些啥?

一共二十道题,前十道还算正常,大多都是些《九章算术》里的问题,最难水平也就是求圆周、鸡兔同笼之类。

但到了第十一题以后,绝越加离谱起来。

从一元二次方程,到一些稍复杂的几何问题,成功将难度上升到初一,如果只是看过《九章算术》,也未必会做了。

而最后压轴的,是一道大杀器,后世高一内容的数列求和。

虽然现代的数列是由高斯发现的,但事实上,中国古代也有过类似研究,《周髀算经》、《孙子算经》里都有所阐述。

虽然只是最简单的等差数列,但也足够难住绝大部分考生。

反正明算科也只做参考,朱由榔并没有打算让每个人都能答出,只要能选拔出部分有天赋的,糊弄进翰林院给自己搞科研就行。

毛奇龄被勾起了兴致,越算越起劲,笔头一刻不停,很多士子随便写了前面几题,就望洋兴叹,最后干脆提前交卷,或者呆滞。

唯有寥寥几十个人如鱼得水,奋笔疾书。

直到象征考试结束的鼓声响起。

所有人收卷后,依次从大门离开,回到各自住处,等待十四日后放榜。

所有试卷全部用泥糊住名字,分散打乱后,送往贡院中间的十八间同考官和主考、副考所在。

接下来十多天里,他们都不能离开这个院落,唯一一件事情,就是批改试卷。

经义的卷子前天就开始了,光复江南后,礼部还是征辟了好一批天启、崇祯时前科进士出身的官员,这些人年纪都颇大了,但经义水平都相当不错,足以判卷。

每个同考官一天阅读工作量不下七八万字,而且都是文言文,每篇都会写十几到几十字不等的批文,同一篇文章,要有两名同考官批阅过,如果两人批语相左,那就得请示主考、副考。

好在八股文这东西,文法结构都限定死了,对于资深科场老将而言,好不好其实一眼就能看出来。

至于策论,这玩意就比较主观了,每个人的观感未必相同。

但事前也考虑到了这个状况,关键在于考生有没有找到重点。

比如第一题讲教化,光空谈道理的为下乘,能提出具体措施的优良。

第二题讲外交政策,能从国家实力、利益角度出发的优良,其余跑偏到宗法道德问题的下乘。

而明算科的卷子批起来更简单,照着标准答案,圈圈点点,几分钟搞定一张,反正答案就一个,看看答案对不对,给一半,过程有几步给一半。

-------------------------------------

“噼里啪啦,放榜啦!”

“恭喜赵老爷荣登金榜!”

六月初四

毛奇龄还在客栈里呼呼大睡,结果窗外就传来真正嘈杂。

他才想起今天是金榜放榜之时,连忙翻身,胡乱穿起衣裳,登着鞋就往外面去。

结果迎头就撞上了报喜的童子,自己同客栈的一位姓赵举子早早花钱派人帮忙盯着,这边就传来消息了

毛奇龄连忙上前问

“有毛奇龄名字吗?”

“这位老爷......好像没,没看到啊。”

毛奇龄心下大慌,带着尚还散乱的衣裳和歪歪扭扭的头巾,奔张榜的夫子庙旁而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