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明世祖,中兴大明 > 第36章 新科进士

明世祖,中兴大明 第36章 新科进士

作者:理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10 11:48:13 来源:泡书吧

可能是因为人太多了,这次考场并未设在殿内,而是殿外,五百七十多张桌案、笔墨纸砚均已备齐,众人只需入座即可。

毛奇龄心潮澎湃,纵使一向狂傲如他,也不敢抬头去看那玉阶之上的皇位。

只待所有贡生都入座后

朱由榔站在玉阶之上,俯视眼前开阔广场之上,众多士子正襟危坐。殿试只考策论,而且只考一题,考生只需要依据题目写一篇两千字左右的文章即可。

从上午一直考到午后,大概三半个时辰的样子,五个阁臣就在皇帝身边坐着,收卷之后,宰执们和礼部尚书、侍郎、都御史、副都御史等十余人共同阅卷,一般三天之内就出分晓了。

心中有些怪异,第一反应竟是想问

“有想上厕所的没有?趁还没打铃赶紧去。”

当然了,虽然朱由榔很担心,这一考就是六七个小时,会不会有人憋不住啥的,但也不好在这说,只能继续在玉阶上当他的雕塑。

只是对着中书舍人谢颖颔首,谢颖当即高声传旨

“启!”

随后礼乐、钟鼓齐鸣,礼部的官吏向所有考生分发试卷。

考试开始。

殿试就没会试那么寒颤了,每个考生都有一份题纸。

毛奇龄小心接过题纸,迅速开始审阅起来。

一般殿试题目,就没乡试、会试那般僵死了,毕竟又不淘汰人,再怎么样,只要不作死,都有个名次的,所以题目都倾向于“问政”,也就是让考生帮皇帝想办法。

而且题目是皇帝亲自出(至少名义上是),以皇帝本人的口吻提问。

比如万历二十六年,殿试题目为《问帝王之政与帝王之心》,又比如当年崇祯在位时,就向考生问过一个朱由榔此时已经在逐步解决的问题。

“唐、宋曾以武臣为中书令、枢密使、文武似不甚分。我太祖高皇帝曾以直厅为布政,典史为佥都,今奈何牢不可破?”

基本都是百来字的题目,相当于后世的材料作文

但朱由榔这次出的题目却比较特别,毛奇龄只是略一读过后,就不得不感叹,这下子怕是不少人得寄啊。

因为这题目既不是什么文武分置的政治问题,也不是什么致君尧舜的道德理论,而是一个军事问题。

“朕尝闻‘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阵战之利,首在军制,自三代以来,凡农兵制、征兵制、世兵制、府兵制、募兵制,即本朝卫所之制。太祖曾言‘朕养兵百万,无废百姓一粒米’,然自正统以降,卫所多有崩坏,军田沦作私产,兵户堕为奴婢,几无战力。”

“及嘉靖之后,凡朝廷征战,多举募军,然募军为利以图,一则民负深重,二则自专军阀,亦有所缺。”

“试以汉唐以来兵制,以今日情势证之欤。”

殿试题目,也不是没有和军事相关的,但像今日这种,询问军制的,还是第一次。

大概意思就是,中国自古以来,出现了众多兵役制度,大明建国之初,使用卫所制,后面卫所崩坏,证明了问题所在,嘉靖以后又训练募军,但募军制同样问题不小,一方面变成了国家和百姓的巨大负担,另一方面养出了如辽东、宣大、左良玉等只认银子,不顾大局,而且贪腐严重的军阀做派。

让考生结合历史得失,分析今天大明应该采用怎样的军制。

兵役制度是一个国家军事的根本,光烈元年以来,朱由榔已经明确废除了名存实亡的卫所制,而采用现在普遍存在的募兵制。

在可见的未来,直到灭亡满清之前,募兵制都是大明朝廷的主要兵役制度,但有些问题已经要开始考虑了。

自肇庆起兵,已经过去了三年半,已经有第一批士卒因年迈准备退役了,枢密院预计,等川陕打通后,再到兴师北伐之时,大明至少要保持五十万以上的军队规模。

每年的军费开支就高达一千七百万两,而且朱由榔最近还想提高光复军的军饷标准,以及更新装备。

这在战争年代无可厚非,可仗总有打完的一天啊?

和满清的陆地决战结束,以后就算有战争,也最多是局部战争,不需要动辄几十万的大兵团,而且海军必然要走向前台,占据更多军费比例。

一个在和平时期,军事开支超过了民生开支的国家,必然是不健康的,战争只是政治的延续。

虽说距离解决这一问题至少还有几年时间,但所谓未雨绸缪,这也是在考验新科进士们的眼界和见识。

看到这个题目,不少人都有些懵逼,作为传统士大夫教育体制下的人才,他们对军事实在是一知半解,基本上可能也就在史书上看过只言片语。

但这可是殿试,不可能交白卷啊,于是也只得硬着头皮写下去。

过了片刻,所有人都开始奋笔疾书,朱由榔从玉阶上站起来,往考场中走去,从贡生们的桌案边,饶有兴致的巡视着。

对于这一幕,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反应。

这年头,天子那就是人间至尊,有的人见朱由榔靠近自家桌案,紧张得笔都快拿不稳了,手心满是汗,有的则恨不得朱由榔定在自己身边别走了,好表现一番。

朱由榔随意看了一些,有的认为,可以恢复卫所制,利用度田所得的田土,重新分配军田和军户,就像明初那样。或者像唐朝那样,搞府兵制,给农民分配田土,农民定期服役,如陈贞慧就是这般观点,持这一观点的学生最多。

有的则认为,募军制就挺好的嘛,只需要做好制度建设就行,闲时裁军,战时扩军,没必要走老路,比如毛奇龄便如此认为。

还有更离谱,实在是思想迂腐的,居然要“复三代之治”,直接开历史倒车,学周朝搞“递征制”,平时不养兵,临战时,每县抽人头凑一百,全国不就有百万大军了吗?

一直看到了夏完淳的观点,倒是让朱由榔比较欣赏。

夏完淳认为,朝廷不应该只应用一种兵役制度,而是多种结合。

征兵制完全可以和募兵制互相配合,在民间,各府县农闲时,广泛的进行义务性的民兵训练,而后再从民兵中挑选优异者,作为募兵编入常备军。

和平时期,可以先保留常备军框架,维持部分精锐,如果有需要,就可以征召有训练经验的民兵填补进去。

考试一直进行了三个多时辰,其间别说考生,朱由榔自己的肚子都咕咕叫了,好在皇后王芷之前早就有安排,专门让御膳房忙活了一宿,准备了十几桶米粥和宫饼之类,每人发一份。

并且朱由榔也很大度,专门让内侍传旨,途中有需要的,可以上厕所,谨身殿左右的两个小偏门就有,别憋出内伤了。

也没人敢在这地界玩作弊啥的,而且考策论,你作弊也没意义。

考完后,礼部官吏依次收卷,而后由御前司卫士引导贡生离开皇宫。

一众阅卷官们就被锁在了文渊阁里批试卷。

速度倒是不慢,两个日夜,就全部完事了,瞿式耜带着拟定的名单,如乾清宫,呈给天子御览。

朱由榔也看了前几十名的卷子,其他名次大多是内阁商定的,朱由榔也没异议,唯有前十名,需要天子亲自敲定。

朱由榔思虑再三,最终将夏完淳点为状元,夏完淳会试成绩为第六,也是名列前茅,而且策论的确写得有见地,而且其人的经历,的确是这个时代的道德标杆,有一定模范作用,算是成全佳话。

会元毛奇龄点为榜眼,来自福建的举子章瑜被点为探花,而名声显赫,会试第二名的陈贞慧则落到二甲头名。

钦定名次,盖上玉玺之,殿试后第四日,众多贡生再次聚集承天门前,数百甲士持戟而立,分列左右,仪仗华盖金碧辉煌,还有礼乐鸣响不绝。

众士子无不心旌摇动,享受着人生最美妙的时刻。

瞿式耜站在御案前,张开圣旨宣读,每念一句,都有御史、卫士紧接着呼唤。

“一甲头名,夏完淳,赐进士及第。”

“一甲二名,毛奇龄,赐进士及第。”

“一甲三名,章瑜,赐进士及第。”

“二甲头名,陈贞慧,赐进士出身。”

......

前三甲的答卷被张贴到夫子庙外,而且众多报刊也全文转载,一时轰动京城,五百七十四名新科进士,披红花、骑大马,经过太平大街,从三山门出城,前往西城外皇家园林参加宴会。

沿街成千上万的百姓围观,人头耸动,这是自古读书人最辉煌的时刻。

相较于南京的欢欣气氛,越过长江,往北数千里外,战斗仍在继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