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的死,只是北京城光复的最后注脚而已。
几乎在同时,明军主力驶入北京城,经正阳门进入内城。
好在虽然一夜动乱,内城大部分地区,都变成了废墟,但紫禁城保全还算完好,没有遭到太大破坏。
事实上此时的紫禁城已经变成了完全的空城,在明军到来之前,先是多尔衮等人仓皇逃离,被留下的太监宫女们,自然同样惊慌失措,纷纷在宫中裹挟着尚还值钱的细软后,逃离出宫。
故而明军入内城后,没有花太大功夫,便接管了紫禁城防,等候天子驾临。
熄灭的火光,寥寥烟尘,外城十数万百姓都处在某种紧张与惶恐,庆幸和无措交加的情绪中,自天启以来,这座城市发生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
无论是当初后金数度破关南下,兵临京师,还是崇祯朝席卷北方的瘟疫,或是后来顺、清又两度易手。
以至于大家总是有一些麻木的,哪怕那已经到来的旗帜,曾经在这里长驻近三百年。
但毋庸置疑的是,任何只要明事理,对大局有些许了解的人,都意识到这样一个事实。
战争,终于结束了。
哪怕在辽东,在山西,局部的武装冲突仍然在持续,但当北京光复的那一刻,当多尔衮授首之时。
这些大势滚滚之下的些许杂音,已经恐怕不能再被归于“战争”的范畴,而只是眼下已经成为这片土地上,唯一无可置疑的合法政权,明政府的“平叛行动”了。
不只是说历时一年的北伐战争结束,甚至不只是这场从朱由榔于肇庆起兵以来,持续八年,惊心动魄的抗清战争结束了。
而是说,自万历以来,数十年间,让这片土地以及其子民,血流成河、尸堆如山的大动乱、大变局,终于画上了它的句号。
南直隶,苏州府
江南水乡,富贵荣华之地,却也不乏青楼瓦肆
这一天,满腔郁闷的侯方域和几个同样不得志的“好友”,正在城中凌香阁,和当红的玉玘姑娘,饮酒作乐,填诗作词,共襄雅事。
明中后期,民间,尤其是江南,押妓成风,文人士大夫以此为乐,作风轻浮。
乃至于官场之上,也不以此为耻,反而当做风流倜傥的象征。
朱由榔本人对这种事情,其实是比较反感的,他倒是不在乎什么败坏风气,这年头的风气再开放,也比后世差多了。
而是,这些“雅事”背后,所支撑的,是极为触目惊心的人口买卖,这才是他所不能容忍的,毕竟在他曾经生活的年代,买卖人口,那是最令人痛恨的犯罪之一。
当然,他也知道,移风易俗,绝非易事,而且国家未定,尚还没有精力来应对这些破事,故而一直只是先放在一边而已,因为他知道,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事情,不仅仅是风气而已,这些女性,绝大多数都是当初从各个天灾**、饿殍遍地的地方流入,不来这里,她们又能去哪?
自光烈三年,大明光复江南以后,侯方域一直都没有得到什么正经职务,仕途上无甚门路,这几年也只能和同样际遇的狐朋狗友,每天青楼买醉。
其实朝廷不是没给机会,之前他去南京衙门参加官员征聘,人家南直布政使司,就给了他一个提举常州府小学堂的正八品职司,但奈何人家瞧不上呢?
正说这一天,几人在楼内觥筹交错,不时互相打趣一番,或是起哄行个酒令,捉笔作一两句诗什么的。
侍奉的玉玘姑娘自是赔笑在旁,或是抚琴,或是斟酒,还要附和吟诵两句诗赋什么的。
就在气氛热烈,大家都微醺迷醉,忘却平时苦闷之时,却只闻楼下忽然渐起喧哗。
喧哗声由远及近,越来越大,不时夹杂着许多,不知是哭是笑的呼喊
引得正在堂中抚琴的玉玘姑娘的琴声都被扰动,秀眉微蹙。
见美人迟疑,原本正在气氛中的诸人突然被惊扰,自然是气愤万分
“哪里来的俗人!大呼小叫什么!”
侯方域气势汹汹,掀开旁边纸窗,打算呵斥楼下几句
但只当他刚刚掀开,整个人就愣住了,在座的所有人,都宛若木雕般定在远处。
因为窗外,是一片喧嚷的海洋
苏州城的大街小巷,到处拥挤人群,鞭炮声、锣鼓声和哭笑声,响彻一时,都向堂内所有人涌来。
“京师光复!鞑子败了!”
“鞑子败了!”
“大明胜了!北伐胜了!”
侯方域一时间,都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气氛陷入凝固
就在此时,身后却是一声断弦传来。
那位原本正在专心抚琴的玉玘姑娘,听完窗外喧嚷之后,恍若失了神一般,都没有察觉到绷断的琴弦已将葱茏玉指划出血痕。
失神片刻,竟是忽然泣涕出声,美人垂泪,却是愈加止不住,最后也不顾形象,竟是伏琴嚎啕大哭起来。
崇祯十一年,多尔衮、豪格、阿巴泰、杜度等人率大军,由青山关、古北口,大掠关内。
西至与山西交界,南至山东济南,方圆千里内俱遭清军蹂躏。
京畿附近以及山东等地七十城沦陷,近五十万人口被掳掠一空,数十万百姓惨遭罹难。
同年,山东大旱,人相食
这位玉玘姑娘,当时不过十岁而已,父母兄弟俱没,只一人,随人流逃亡至两淮,被人牙子看上,才幸免于难......
而整个苏州府,整个南直,整个江南,乃至于整个天下,如她这般,又何止十万、百万、千万?
堂中众人,也都不是傻子,见状多少也能猜出一二,只是一时,居然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对于这个消息,如果说北方士民们,由于历史的惯性,还处在某种麻木与不知所措的话。
那当京师光复的消息,以八百里加急,迅速往南一州一县传播下去时。
所激起的情绪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
喜极而泣的哭声,仿佛如同瘟疫一般,伴随着信使快马向南行进的步伐,迅速感染了整个国家。
当消息传到江南,鞭炮声、烟花声、喧嚷声、笑声、哭声,伴随着祭祀亡人的袅袅香火,互相奔走的大红拜帖,将一座座城市笼罩在内。
在这一刻,无论是何地出身,哪省人氏,持何政见,男女老少,从内阁、七部、府院,再到太学、国子监、中学堂、小学堂。
乃至于酒肆、饭馆、店铺,纤夫们挥汗的码头,小贩们集散的市场,甚至勾栏瓦肆、青楼红园。
人们第一次,像今天这样,不分身份、阶级,为同一件事,放声欢笑,喜出望外。
尤其是青楼瓦肆,在这个年代,聚集于此的姑娘们,哪一个又不是苦命人?
江南无数繁华锦绣地,多少怡红花粉乡,这些妇女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自万历以来,天灾**不绝,北方诸省,多少黎庶逃亡乞活,典妻卖女,多少血泪遗恨,哭声震天。
而这一切,终于在这一天,画上了句号。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而在北京光复后十余日,才在大军扈从下,抵达北京城外的朱由榔,恐怕还对南面此时已经开始沸腾的情绪一无所知。
作为大明天子,他却是第一次来到这个国家真正名义上的首都。
是的,虽然大明施行两京制,但朱由榔哪怕在收复南京以后,已然只称呼北京为“京师”,而只将南京称呼为“行在”。
这不是迁都的问题,而是一个政治态度,是在随时提醒所有人,真正的京师,还没有光复。
而当他真正站在高耸的永定门外,看着跪满一地的臣民,由于才刚刚剪辫,看起来就像光头一般,以至于不少读书人,都用头巾遮掩。
一杆略显陈旧的明黄色龙纛,耸立在北京城永定门外,迎风猎猎,一如当初在桂林城头、军山湖畔。
都有些心情恍惚,乃至于眼睛湿润
八年,从二十出头,意气风发,到现在为人父母,年至而立。
朱由榔此时的心情,有些像当年参加高考时,考完最后一科,走出考场的感觉。
但事实上,比那要强烈得多
毕竟这一次,他付出的不只是努力,这一路行来,不知道多少人的鲜血、性命,多少肇庆、桂林、尧山、军山湖,记忆模糊的面孔,多少午夜梦回时害怕、遗恨,兢兢业业、如履薄冰。
自己,赌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