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明世祖,中兴大明 > 第20章 五年规划(上)

明世祖,中兴大明 第20章 五年规划(上)

作者:理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10 11:48:13 来源:泡书吧

整个会议,朱由榔表态的时间很少,他更多的时候,只是像一个雕像一样,静静的坐在那里,阅读各方汇总的文件。

面对大臣们的唇枪舌剑,天子朱由榔却几乎一言不发

但是,只要他的身影还继续在会场上矗立,会议就不会轻易终止。朱由榔的沉默和坚持,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

这场漫长的会议,在各方的辩论声中,持续了近一个月。

忙碌的不仅仅是都察院审计署,另一个新升级的部门,也在紧张运转。

中书科也从过去一个老大只有正七品的部门,正式升格为中书署。

当然,这只是为了方便扩建部门而已,只以级别而言,新的中书署长官,中书侍郎,也只有正四品而已。

但谁都知道,这个部门的权力相当不俗。

因为它兼并了过去的通政司和中书舍人,负责记录归档内阁会议文件,掌管印玺,侍从御前,上传下达,是名副其实的“中x中央办公厅主任”,天子本人的秘书处。

整个会议上,他们负责记录和传递相关文件

在第五天,关于新补内阁宰辅人选,最后采取了廷推方式。

也就是在座侍郎级别以上官员,一人一票,从几个人选中决断

而候选人名单,是内阁商议的结果,当然,也有朱由榔本人的意见在其中。

果然不出之前陈子壮所料,王夫之、朱天麟,不在名单当中

候选人分别是张家玉、陈邦彦、张同敞、王化澄四人,这四位资历都差不多,俱是方面之才。

张家玉长期任职闽浙、闽粤总督,陈邦彦从光烈元年起,在两广总督任上干了五年有余,后来调任直隶。

王化澄则是在云贵总督任上,工作七年有余了。

而张同敞自不必提,财部尚书,新政派领袖人物,被人私下称呼“财相”的。

朱由榔面无表情的旁观完整个廷推过程

最终结果,全部有效票数四十五票,张家玉得七,陈邦彦十二,王化澄九,张同敞十七。

张同敞脱颖而出,当选新的文华殿大学士。

原财部尚书职衔,由曾樱接任

当天会议结束,所有大臣各自回到幕府山的临时住所,这些院落都是皇家安排的,颇为幽静,虽然规模不大,一两百号人还是能容纳的。

吏部左侍郎张珆心中疑虑郁闷万分,私下向陈子壮请教

“老相公,这是为何啊?”

“陛下明显就是中意于张学士,既如此,为何还要搞这个廷推呢?”

之前陈子壮在府邸里给他说得那一番话,便是知道这新相人选,能和张家玉、陈邦彦竞争的,便是王化澄、张同敞二人了。

而今日廷推,看似张同敞得票最多,但明眼人都知道,这其中很大缘故,是因为天子支持。

很简单,张同敞十七票里,有八票来自于军方!

虽然有枢密入阁的先例,但在中枢部门中,军队只是少数,否则真成“枪指挥x”了。

故而四十五票里,军方只占十票,分别是李定国,枢密使李过,“高居闲职”的大都督府佥事姜镶,和七个光复军都督。

连边防都督府,作为“非中央部门”,都没法参与进来。

而这十票当中,只有赵印选投了陈邦彦,姜镶弃权,其余八人都投了张同敞......

到底为啥,这还用说吗?

别看现在朝中私下议论,什么陈子壮是肇庆一系根底,堵胤锡是忠贞一系保护伞的。

那只是寻常时候,真论人家军中那些个糙汉们,到底听谁的,天子指东,哪个敢往西?

所以明眼人一看便知,朱由榔肯定已经属意张同敞了。

但张珆不解的却是,既然如此,那天子为何还要搞一出名不副实的“廷推”呢?

陈子壮一边从自家儿子手里接过茶具,开始泡茶,仿佛有所预料一般,缓缓道

“陛下这是在试探啊......”

“试探?”

张珆依旧不解

陈子壮抬头看了对方一眼,问道

“老夫且问你,张同敞和其他几人,最不同之处在哪里?”

张珆低头思索

年轻?张家玉也年轻啊!两人年纪相当,不对,资历?王化澄跟随陛下的时候,陛下还是桂王呢!也不对。

张珆突然想到

“新政?”

陈子壮闻言颔首

“新政!张同敞,是当年洋务院第一人判院,是陛下施行新政的第一个主要官员。”

“从洋务院,到现在的财部,张同敞一直都是陛下新政的核心。”

“陛下这是在试探,朝中真正心向新政的,有多少人!”

张珆恍然

“如此说,支持张学士的这十七人里......除却陛下支持的,便只有九人?”

陈子壮却是叹息摇头

“不对,军中那八票,固然可能有陛下的因素在,但应该是将帅们自己投的。否则赵印选和姜镶为何不投?如果陛下事前真的打过招呼,就以这二人的胆子,敢唱反调?”

“所以......”

张珆迟疑

陈子壮断然道

“所以这也是军方在表态!他们在告诉陛下,军方会坚定站在陛下新政的身后,立场不受任何派系纠葛影响!”

随即又叹道

“也是在看,朝臣之中,又有多少人坚定站在这一边的。”

除了军方以外,张同敞其余来自文官系统的九票,三票来自工部,两票来自财部(候选人本人要避嫌),一票洋务院,一票理藩院,两票都察院。

间接表明了各部门的态度

“不过也不用过于担心,陛下是圣明之君,还不至于为这点事生气,投给其他三位的大臣,大多也都是出于公心,再说张家玉、陈邦彦虽然在新政建树上,的确不如张同敞,可也是参与过的干将,只是常年任职地方,没这么显眼罢了。”

“唯独赵印选......老夫都不知道该说他什么好。”

张珆想通关节之后,回到自己的小院,路上都有些恍惚

他如何不明白,这此所谓“廷推”,除了是天子在试探所有人的态度以外,同样也是一种示威。

虽然从头到尾,朱由榔一句话都没有说,但这种沉默所展现出的力量,却比以前那些个大明皇帝,在朝堂上和臣子们唇枪舌剑地争执,威势强一万倍。

大概就是“我不破坏规矩,不是因为我没有这个能力,而是因为规矩是我定的。”

再联想到之前南京城里沸沸嚷嚷,吵得什么“这个系,那个派”,仿佛真能呼风唤雨一样,简直就是个笑话。

......

光烈八年六月十一,持续了二十七日的会议正式结束。

不同于以往的朝会,开完就算了

之前还在忙着记录的中书署开始和都察院检校署联合办公,整理会议纲要。

所有议题、项目,都规定了明确时间,既然商量决议出了解决办法,那就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执行!

而最长期限,不能超过五年,且大部分规划,都是以五年为限。

为此,内阁和诸多部门共同确定了五年内,各项政策的执行标准。

这可不是空口白牙,因为五年之后,也就是光烈十三年,都要统一进行一次最终决算,审核各项政策执行情况和数据的。

如果有较大出入,又没有什么明确理由,就等着去都察院监察署和廉政署申辩吧!

整整二十七天的会议,人家天子和内阁可都是给足了你表达意见的机会,绝大多数指标都是各部门自己定的,出了问题那可就真没啥借口可言了。

余下时间,朱由榔又留了诸多文武大臣共同宴会放松了几日,减轻前些日子的紧张气氛,才各自放归,该干嘛干嘛去。

而中书署和检校署,又花了十多天,整理完会议纲要,并总结了一份报告,送至御前披览。

朱由榔批示,并略作修改后

光烈八年,七月九日,《启民报》花了整整两页纸,刊登《光烈八年幕府山朝会简要》,列举了一系列可供公开的部分关键规划指标。

之所以说是“可供公开”,毕竟有关军事、外交的大多数任务指标,是不能为外人道的。

不过如教育、民生、经济、外贸等等,大多数工作,都能囊括其中。

由于大多数规划都以五年为期,故而民间常常称呼其为“五年规划”。

过去,这种统治者将自己未来的施政纲领公之于众,是一件相当罕见的事情,很快就引发巨大的讨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