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明世祖,中兴大明 > 第71章 换届

明世祖,中兴大明 第71章 换届

作者:理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10 11:48:13 来源:泡书吧

安南和缅甸战事基本结束后,焦琏以及胡一青就迅速派人,押着主要的头领俘虏上千人,回朝报捷。

这番对外战事,不仅仅只是明廷安定西南和拓土所需的战略,对于此时光烈朝中的各方势力而言,也是在军政两届都即将面临大换血之时,一次最后的竞争努力。

因为五年一度的幕府山会议即将再次召开

可以预见的是,此次朝会一了,首相瞿式耜,还有朝中许多年迈的宰执大臣,如姜曰广、李过等,或是致仕,或是退居二线。

瞿式耜已经上了两次辞呈,按照惯例最多在和天子间,相互辞让一两次,就要正式致仕。

倒也不难理解,毕竟瞿相今年已经春秋七十有二,别说在古代,就算放在现代,也是该退居二线的年纪了。

再干下去,那就不是重视,而是苛待功臣

李过的年岁倒是没这么大,比瞿式耜还要小半轮,今年六十有一,但他是武将,又是和李自成一块起于微末,身经百战,明创暗伤无数,身体反而更差些。

姜曰广年纪比瞿式耜还要大几岁,今年七十六了,不过身体还可以,但也不大可能继续干下去了。

倒是陈子壮,六十五岁的年纪,倒是勉强还能再任一届内阁

不仅是出于对这些宰执身体上的考量,大明中兴的功臣并不少,也的确需要轮换一些新鲜血液,内阁旧据不变,容易专权,并非善事。

虽然朱由榔这种开创之主并不怕这个,但应当形成惯例才是稳妥。

而且如陈邦彦、张家玉、王化澄、朱天麟等,从光烈初年就久镇地方,或是长居部院,立下赫赫功勋的肱骨大臣,这么些年来,不给个宰执地位的交代,也不应当。

幕府山下,临近扬子江侧,林木茂盛,江风习习,在七八月间酷暑之时,倒是个躲清凉的好地方。

经过五年多的建设,此时的幕府山别苑,相较于之前,规模又有扩大。

虽然朱由榔向来不喜铺张浪费,生活也比较节俭,但他也并非是喜欢苛待自己的人。

只要不误国事,适当的让自己和家人过得舒心些,亦是人之常情。

皇后王芷,也是个持家有方的,帮自己看着内帑钱袋子,从来无需向国库那边要银子。

现在虽说皇家名下无有一亩皇庄,但财用上,却是比以前的天启、崇祯阔绰多了。

仅是大明海务公司的股份,每年就能入供不下六十万元,启民书社那边,在三年前完成收支平衡后,现在每年也已经可以产出利润数万。

而且在朱由榔的授意下,曾经许多皇家名下用不着的不动产,也被利用起来,变成产业经营。

比如曾经专属皇家的织造局、工务局等,都被从以前的宫廷内务供给,被逐渐改造成了皇家控股的企业。

除了向宫中供应事务外,还向外经营,这些具有皇家背景的商品,天然就有“品牌价值”,在市场中不难占据一席之地。

当然,在皇后王芷的约束下,生产规模倒不足以干涉市场,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特殊的奢侈品。

对此,百官也不大好指责天子这是“与民争利”,毕竟谁都知道,内帑收入很大一部分,都是要流入各地学校建设的。

但即使如此,每年的利润,也足以在供应义务教育事业推广之余,满足皇家日常开销。

宰执大臣们也没什么意见,这总是比大兴土木,或是学嘉靖那种,拿去炼丹强多了吧?

自光烈七年初建,经过六年时间,幕府山别苑已经从之前二三十间由山寺改造而来的小院落,变成了沿着幕府山山腰,延伸到山脚,连绵数里,一百六十多栋大小建筑组成的别宫。

虽然规模不小,但其实耗费并不大,并没有用什么名贵的材料,基本都是参照于江南园林那种白墙黑瓦的建筑风格,毕竟这是朱由榔拿来度假的,不是用以彰显什么天子威仪的皇宫。

依山傍水,就着地势而建,也无需移山填海的

前后数年,据王芷统计,一共投入也不过十几万元而已。

从今年七月开始,南京城中的各部显赫要员,以及从各布政使司回京述职的督抚大员,都陆续前往幕府山办公。

数量比寻常年份要多一倍以上,原因很简单,因为即将就是五年一度的审计和规划会议。

他们大概还要在这里呆一个月左右

在这期间,之前五年以来的各项成果,会被拿出来一一答辩检验,然后对接下来五年的各项政策进行调整。

当然,人事变动自然是重中之重。

随着内阁换届引发的人事地震,内阁五相,三个要退,七部、都察院、枢密院等等,都会迎来一次巨大的人事变动。

虽然大家表面上还没有戳破,但私下已经开始互相串联走动

是人,就有亲疏远近、喜怒哀乐,更何况作为朝廷高层

年仅和资历恰当的,当然希望能够借机更进一步,即将退下的,也希望能由自己亲近的旧部或者同事接任。

而那些占更大多数的中下层官员,也期待着随着牵动而空出来得职务,能由自己的一席之地。

谁上谁下,每个动作都是重若千钧

不过自从到了七月份后,南京城里,有关幕府山朝会的议论倒是少了些。

河南、湖广大旱

在这个时代,任何影响到农业生产的自然灾害,都是朝廷的头等大事。

什么对外扩张,军国要务都得靠边站

尤其以旱灾最为严重,因为一般而言,旱灾和蝗灾往往是紧随而来的,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造成连锁反应。

于是乎,本该出席朝会的河南总督朱天麟,和刚上任两年的湖广布政使吴炳缺席了朝会。

朱由榔同样相当重视,由财部播发转款两百万元,并五十万石粮由江南入两省救灾。

不过更重要的是,因为这事,原本计划对西北的用兵方略恐怕要推迟了。

因为西北用兵,必然从川陕豫晋四省调粮,江南纵然再富庶,但万里迢迢转运西北,损耗太大,而且那样做也没有意义,如果北方都不能自足,就算占了西域又有何用?让江南养一百年吗?

不过这些杂音,倒是没有影响到朝会的进行,大家都屏气凝神的迎接这一次五年一度的政治风暴。

-------------------------------------

陈子壮作为次相,位次仅落在首相瞿式耜之后

六十五岁的他,须发已经斑白,不过精神头还算矍铄,肃穆坐在仅于天子之侧的宰执位上。

这空旷的院落之中,虽说是君臣坐而论道,但还是有尊卑之别的。

内阁宰相和李定国自然是坐在天子近侧,而再往下,才是各部院、督抚大臣,再往下,便是各部主事官员。

林林总总两百多人,刚刚能把并不算广阔的院子坐满。

首先开始的流程,不是像上一次那样直接抛出议题

而是审计

这些年来,朱由榔在内阁帮助下,大力推进审计制度的建设。

现在大明朝廷,中央有审计署,主官审计都御史,为正三品独立衙门,不受各部辖制,直属内阁,言达天子。

地方上,省一级有审计监察使,位在布政使下,虽然级别不高,但却上达天听。

而其下府县,每年一小计,五年一大计,是官员升迁贬斥的重要依据。

以前从光烈元年以来施行的巡视组制度,在审计制度健全以后,反而更加制度化了。

过去的巡视组,还需要找切入口,慢慢查,现在直接从审计数据入手,然后核对地方实况,如果不符,连带监察部门在内,都得吃瓜落。

而审计和都察院,说起来都属于陈子壮主持的工作范畴

朝中大都估计,以陈子壮的年纪,很可能还会再任一届内阁。

但大家却都不太看好陈子壮能够接任首辅,倒不是资历问题,作为光烈元年的从龙老臣,毫无困难。

主要是,陈子壮其人,对于新政一向颇有微词,甚至由于主官都察院,屡有弹劾。

故而,大家更看好张同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