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明世祖,中兴大明 > 第103章 大江东去(结局上)

明世祖,中兴大明 第103章 大江东去(结局上)

作者:理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10 11:48:13 来源:泡书吧

“度田以光烈十四年元旦为界,全国含十三布政使司、两京,共有耕地五百八十二万顷,约两亿九千二百万亩。”

“在册丁口两千一百五十万,人口约九千八百万。”

江西,鄱阳湖畔,昔日军山湖战场遗址之侧,正是数年前朱由榔下旨敕建的忠烈祠。

祠中供奉着军山湖一战,牺牲的两万一千五百余名将士。

为此,专门在祠堂正门内树立的一座宽百步,高八尺的长廊,把牺牲将士的姓名刻上去。

但事实上,真正能找到姓名的,只有不到一半,许多基层士卒,甚至姓甚名谁,都不知道。

祠堂内,还有塔天宝、马进忠等十余位在战役里牺牲的将领牌位。

塔天宝,也是皇家亲自供奉的“军山湖神”。

朱由榔一边静静看着长廊上雕刻的名字,一边听着身后中书侍郎谢颖的汇报。

然后发问道

“关外的呢?还有安南那边,不是也去了很多投资吗?”

谢颖接着道

“关外主要是辽宁、甘肃经略司,其实主要是东北的辽宁,这五年来屯垦,大约有耕地九百五十万亩,只是考虑到人口不多,人均耕地反而是关内的四五倍以上。”

朱由榔微微颔首

“东北气候苦寒,且一年一熟,应当的。那南边呢?”

谢颖也是昨天才收到南京递过来,有关这次时隔十年度田和人口统计的数据,但他的记性非常好,又给朱由榔做了快十年的秘书,只是看了几眼就记得差不多了,根本不需要看稿子。

“安南、暹罗、缅甸、吕宋等地,华商投资很多,尤其是福建、浙江的商人,在那边建有不少庄园,雇佣本地人屯垦,产出粮食又输送回国内市场。”

“只是这些土地难以统计,分散太广,只从户部、通贸署、理藩院的登记数据来看,大约在一千万亩左右,实际数据可能要多两到三成。”

关外,尤其是东南亚,土地不限兼并,所以许多国内资本动了心思,向外投资,设立庄园,几年下来倒是也颇具成效。

说到这里,谢颖也笑了起来

“这两年粮食产量一直增长,虽然江西、河南、山东也遭了些洪涝灾害,但朝廷普及新作物,还有关外的粮食输入,如今江南地区米价已然跌到了一石一百八十文,北直、河南米价也不过二百四十文以内,比记载的永乐、宣德年间还要低啊!”

朱由榔稍稍点头,却是吩咐道

“也要嘱咐内阁,注意征购粮食调运,不要让谷贱伤农。”

“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可以鼓励民间,搞一些经济作物,或者养殖业嘛,百姓吃饱了,也该吃得更好,更丰富些,这些也是亟待开发的市场啊。”

谢颖连忙拿出随身携带的记事本挥笔写下,这些天子的意见都是要事后总结为条陈,回报内阁讨论的。

说到此处,朱由榔有些踟蹰,接着道

“广州那边乡村的模式......”

他稍稍愣了一下,还是摇头

“算了,朝廷就不要干涉了,这种事情,还是要看民间自发,衙门切记不可拔苗助长,百姓有这个需求,朝廷再从政策上给与便利,在此之前,理应静待自由发展。”

谢颖再次允诺

于是,朱由榔又在忠烈祠看了看,然后就有随驾的中书舍人前来禀报

“陛下,宁宇都督到了。”

宁宇都督便是李定国,其实他现在已经不是都督了,早已升为大都督同知,后来又改任枢密使,只是大家都这么习惯称呼他。

“宁宇来啦,引他进来吧!”

朱由榔当即道

时光荏苒,李定国现在也已经是年越不惑的中年人了。

君臣二人,各自都已经留了长须,比起十五年前初见之时,少年意气,风华正茂,不免又是一番滋味。

“宁宇这些天不好受吧?”

君臣二人矗立在忠烈祠正中的碑文之前,朱由榔轻声问道

李定国长叹

这一年多来,他都不太好受

一场政治风暴所牵连的,不仅仅只是官僚和士绅,军队也在其中。

战争已经结束七年,许多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现在却又变成了敌人。

曾经许多可以舍生忘死的忠勇之士,如今却变成了作威作福的官老爷。

壮士断腕,何其难也!

一年之内,被查办的营级以上军官,超过了两百人。

好在经过十多年建设,军队的体制化、政治化已经卓有成效。军中基层军官,基本上都出自军校,且调动程序成熟,早已不是兵为将有的时候了,所以并没有出太大动乱。

只是毕竟都是些老兄弟,下起手来还是颇有唏嘘。

朱由榔亦是叹息

“是啊,宁宇你也是民军出身,当初揭竿而起,也是被逼无奈,活不下去。官府地主不让人活,所以要造反!”

“后来清兵南下,烧杀抢掠,女真鞑子不让人活,所以要抗清!”

“如今鞑子被打跑了,昔日的朝廷也早已稀巴烂,都说我是个大明皇帝,可须知,我这个朱皇帝也是你们这帮子当年的‘反贼’抬上来的!”

“所以,江南那些个世家大族们怎么样,我不稀奇,可为何当年龙场歃血的老弟兄,也变成了这样呢?”

李定国知道,天子这是在说去年的马腾云和王道亨两案。

二人都是当年参加过龙场盟誓的西军、顺军余部将领。

“你回去时,告诉他们”

朱由榔沉默良久,突然道

“荣华富贵,只要有朕,有朱明皇室的一天,就绝对有他们的一分!我内帑每年进项不下数百万,有海务公司,有银行,皇室集团航运、地产、出版、贸易,以后还会有金融、期货、股市。”

“都说我是勤勉之君,殊不知朕恰恰是这大明最富有的人!”

这也是光烈朝皇室从来不需要征收金花银作为内帑的原因,在从光烈初年开始的市场浪潮中,皇室本身就是佼佼者。纵使朱由榔本人并不贪婪,对于财富也无所谓渴望。但为了有力量做成一些事情,为了成为经济转型的榜样。皇室本身,就成为了整个大明资本市场中,天字第一号的大资本集团。

皇室占股的海务公司,是整个亚洲地区最大的海洋商贸集团;皇家银行每年的利润,可以和一省商税媲美;曾经只是为了普及教材和降低印刷成本,启发民智的启民书社,现在是全国最大的印刷出版商,控股《启民报》,还有全国的教材出版。

除此之外,皇室在市舶司自贸区的房地产和土地买卖;吕宋、中南半岛的殖民地庄园、矿产,也各有不小财产。

根据大管家皇后王芷统计,仅是光烈十四年,皇室一年的利润分红就高达三百八十万。

这还只是利润,如果算资产总数,大概是利润的十倍以上。

而在支出方面,除了每年固定的教育投资和奖学金外,皇室成员的消耗,满打满算还不到二十万。

“可我这个皇帝,本来就人丁单薄,除了太后,还有老婆孩子,其实花不了多少。我也定了规矩,从我这代起,凡宗室出三代五服者,不记族谱,自力更生。”

朱由榔看着那铁画银钩的碑文,缓缓道

“他们如果想坐吃山空,我分一份股份出来便是,不说世世代代永享富贵,保他子孙衣食无忧断然没问题。想要个长远行当的,皇室给投资,给贷款,只要说一声,这么多年的交情,有什么不能给的?”

“但只有一点,不要想着那些人一样,兼土蓄奴,贪赃枉法,欺上瞒下,靠着刮地皮养自家富贵!”

“谁要是跨过这条红线,就不要怪朕无情!”

李定国闻言默然,随后称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