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绝色大明:风流公子哥,也太狂了 > 第644章 蒸汽船出海?妾身愿意助大人一臂之力!

“出海?”

当听到蓝昭的想法后,公输盘和墨楠的脸上,第一次露出了同样的错愕的表情。

毕竟不管是河南还是山东,都是属于江北地区。

自古以来,北人骑马,南人乘舟。

虽说不能一棒子全部打死,但整体而言,这么说是没有问题的。

当然,端午节期间,某林省的龙舟队,以一己之力打破了北人不善水战的谣言。

以一敌三,战绩可查。

他们虽然不能成为第一,但却可以决定谁能成为第一……

但长江和大海比起来,不过是一条小溪而已。

出海,和过江,虽然都是乘船,但想要完成这两件事情的难度,绝对不是可以相提并论的。

公输盘咽了咽口水,小心翼翼的问道。

“大人,您说的……可是出海?”

朱元璋已经明令禁海,虽然蓝昭用船将瞿能他们几十万大军送到了倭国,但纵观大明,大规模出海的也仅此一例而已。

可倭国虽然孤悬在海上,但距离朝鲜却并不算远。

若是从朝鲜出兵的话,顺风顺水,不遇到什么极端天气的话,一个时辰,便足够从朝鲜杀到倭国。

但就这么简单的条件,却依旧让中原王朝,基本上没有成功登陆过倭国。

蒙元倒是做到了,但第一次,因为准备不充分,主将中箭,无奈撤退。

第二次,忽必烈调集十四万大军,并且成功登陆了倭国,但却遇到了极端天气——台风。

未曾和倭国交手,就因为台风而损失了一大半兵马,士气也因此衰落不少,诸将先行撤退,残余元军被杀或被俘,此后忽必烈屡次筹划第三次东征,然而终究没有实现。

可惜的是,多行不义必自毙。

作为一个后世来人,蓝昭很清楚,台风形成的原因,以及最容易出现的时间。

一般而言,六月到十月份,是倭国台风多发季节。

而这期间,偏生也是最好的出兵时间。

忽必烈不清楚这个,所以他第二次调集了十几万大军的平了倭国的行动,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

但凡他能提前三个月,或者是延迟三个月,遇到台风的可能都会降低很多很多。

所以,蓝昭安全的将瞿能他们,连同几十万大军,全部送到了倭国国土上。

要知道,这个时候的大明军队,可是全盛状态。

正面交手,身高体型都不占优势的倭国大军,如何能够是大明军队的对手?

尤其是,大明军队,竟然还特么占据了绝对的人数优势……

所以,瞿能他们已经拿下了京都,而小后松天皇,直接被足利义满带着逃到了更北边的地方。

这一次,他们心心念念的神风,并没有庇佑他们。

这一切,都在蓝昭的预料之中。

现在,蒸汽机问世了,区区倭国,自然已经无法满足蓝昭的野心。

大明的天下,日月永远高悬于天空!

第一个日不落帝国,岂能由异族创建?

当初约翰牛能够创建日不落帝国,靠的就是蒸汽机带来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红利。

如今,蓝昭提前了三百多年,将蒸汽机搞出来,紧接着,蓝昭必定会提前在大明掀起第一次工业革命。

只要能够将江北地区的生产力提升上去,到时候,就算蓝昭什么都不做,就足以让江南地区的百姓主动的北上来归顺。

朱棣他们拦,会失去民心。

不拦,会失去百姓!

这是两杯毒药,不管朱棣他们将来如何选择,结果只会是死的快慢而已。

只不过这件事情,蓝昭当下还不能明说。

面对公输盘的疑惑,蓝昭轻喝道。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大明百姓总人口有好几千万,以当下大明国内种植的粮食作物,一旦人口再增加一些,必定会出现粮草不够的情况。”

“我相信,在世界外围,必定会有更加高产的农作物,只有找到这种东西,才有机会应对这种突发情况。”

蓝昭话音落下,墨楠语气中,多了一抹别的意思。

“大人,你是否可以确定,在大明外面,有高产的粮食作物吗?”

蓝昭毫不犹豫的点了点头。

“本官确定,在外面,确实有高产的作物,不说别的,安南就有一种稻子,可以一年三熟,虽然口感上,要比大明的水稻差一些,但重在一年三熟,但问题是,这水稻必须在江南的南部才可以种植这种水稻。”

“但本官相信,天佑华夏,一定会让我们找到可以适合在江北生长的高产农作物!”

作为穿越党,蓝昭自然清楚,这世上是存在这种农作物的。

土豆,玉米,红薯,这都是可以在江北地区种植的农作物。

尤其是玉米,是完全可以和小麦交替种植的农作物,并且在产量上,也要比小麦高一些。

当然,在民国时期,甚至之前的清朝,玉米的产量其实也不算高。

一方面是因为种植技术不成熟,缺乏科学的肥料和防治病虫害的措施,同时,气候、土地等自然条件也对农业生产产生不利影响。

有资料显示,在清代某些地区,如瑷珲地区,玉米的亩产约为30公斤左右。此外,还有资料提到,在民国时期,玉米的产量约为每亩一百八十多斤。

但这些问题,对于蓝昭而言,并不是问题。

他虽然不是农学院的,但他家里是农村的,父母怎么种植玉米的,他还是很清楚的。

而且,现在他是有肥料厂的!

有了肥料,又有科学种植玉米的理论知识,纵然不能让玉米达到后世那种轻松的亩产千斤的水准,甚至是一千六百斤的地步,但亩产个七八百斤应该没多大的问题。

别小看七八百斤。

在这个时代,小麦亩产不过二三百斤,能够达到四百斤,就是高产了。

而用了肥料后,亩产提升到五百斤以上,问题不大。

到时候,冬天种植小麦,收过小麦之后,再种植玉米,那就相当于,粮食每亩年产量,可以提升三倍!

这样的产量,只要能够维持十年时间,就足以让大明应付好几次大型的天灾!

纵然回头小冰河时代降临,大明的粮草也足够用!

看着双眼放光,充满了自信的蓝昭,墨楠弯腰恭敬的行了一礼。

“大人一心为天下百姓着想,妾身钦佩,蒸汽机驱动的船只,妾身愿意倾尽全力相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