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藏国 > 第一千一十七章 太子之忧

藏国 第一千一十七章 太子之忧

作者:高月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12 11:50:25 来源:23小说

天子李亨已经返回了内宫,诏书事件让他心中极为不舒服,他一直认为李邺虽然被列为宗室,但毕竟是偏枝旁门,不是大唐正统,但没想到太上皇竟然下诏承认李邺具有正统皇位继承权。

其实所有宗室子弟都有皇位继承权,但没有人会把这个规矩当真。

什么是宗室,也就是太宗皇帝的子孙,非太宗皇帝的子孙只能叫皇族。

但太宗那么多子孙呢,所以得排位,首先是正统,正统一般是天子的子孙,这是一代代传下来的规矩,你不能说睿宗皇帝另一个儿子的子孙也有正统皇位继承权,那就会乱套了。

所以必须是当前皇帝的儿孙才能叫正统,但如果太上皇有专门指定为正统,那也可以视为和天子子孙一样有皇位继承权。

比如李璘,他被太上皇认定为正统,在太上皇的威逼之下,李亨不得不册封李璘为皇太弟。

太上皇一驾崩,李亨马上找借口撤销了这个皇太弟。

太上皇认定为正统的另外一个人就是李邺,李邺享有和李亨子孙一样的皇位继承权。

但李亨的子孙也很多,有数十人,那么肯定还有先后顺序,一般以嫡长优先。

先是嫡长子为太子,如果太子去世,那就轮到嫡长孙,但如果太子有一個极为优秀的兄弟,那也可以不立嫡长孙,而立另一个儿子,李世民和李隆基都不是嫡长子。

所以这种嫡长顺序只是相对而言,并不是一定非要立谁为继承者,老大不行老二来,并不是。

只要不是嫡长子,其他人都是平等的。

如果在正统皇位继承者中,出现了一个特别优秀且强势者,那么百官一样可以拥戴这个优秀者登基。

天子李亨恼火的原因就在这里,如果他驾崩后,就不一定是他子孙登基了,有了太上皇的诏书,那么李邺也可以上位。

“陛下,莫非谈判失败了吗?”张皇后见丈夫怒气满脸,不由关切问道。

李亨摇了摇头,“谈判还在继续,朕生气是刚刚得到一个消息,齐王竟然有太上皇的诏书,太上皇承认他为正统皇位继承人。”

“什么意思?齐王可以继承陛下的皇位?”

张皇后瞪大了眼睛,“他算老几,他是李叔良的后人,他怎么可能继承陛下的皇位?”

李亨恨恨道:“但他有太上皇的诏书,诏书上承认他可以继承朕的皇位。”

张皇后眼珠一转,当机立断道:“唯一的办法就是陛下尽快立太子,断了李邺的想念。”

李亨点点头,这是唯一的办法了,不过在立太子问题上,各方分歧太大,李亨本人想立次子李系为太子,但遭到各方强烈反对。

政事堂的相国们想立长孙李适为皇太孙,权宦集团原本是支持李系,但后来又支持张皇后所生的十三子定王李侗为太子。

按照法理,太子去世,应该立皇长孙,然后才是太子的兄弟,但李亨并不想立长孙李适,原因是李适说错了一句话,李适在拜祭父亲亡灵时,曾低声发誓,他若为皇帝,一定会追究到底,为父亲报仇。

偏偏这句话被李适身边的一名小宦官听见了,小宦官立刻向李辅国报告,李辅国又向天子李亨告密,让李亨十分恼火,长子虽然是病死,但也间接死在他的手上,李适的意思,岂不是要追究自己的责任?坏自己的身后之名。

try{mad1();} catch(ex){}

自从这件事后,尽管长孙李适经常来向李亨请安,但李亨越看他越不舒服,越看他越憎恨,所以说偏见是最可怕的,一旦有了偏见,对方越努力,只会越会被人反感。

张皇后见丈夫沉吟不语,她忽然想到一件事,心中顿时一惊,如果现在立太子,自己儿子才五岁,可没有一点胜算,自己刚才忽略了。

必须要完全搞掉李适,自己儿子才有希望。

张皇后又劝道:“其实陛下也不要着急立太子,哪怕陛下百年之后,留下了遗诏立太子,也轮不到李邺,李邺只是痴心妄想罢了。”

“只是李邺的军队很厉害,朕很担心他将来会兵临城下,强行夺取皇位。”

“那陛下更不要急了,现在陛下需要励精图治,把军队搞大搞强,那时又何惧李邺?”

李亨点了点头,“皇后说得对,一切都靠实力说话,朕确实急也没有用!”

下午时分,裴遵庆匆匆赶来,向天子汇报最新的谈判情况。

“微臣提出了关中和关内道换取剑南道、山南西道的方案,刘晏表态要等齐王回来后才能决定,然后刘晏也提出了他们的方案,他们还是想用钱来买。”

用钱买的方案李亨也能接受,对于一个长期处于财政绝境的王朝来说,没有什么能比钱更有吸引力的条件。

“他们打算拿出多少钱?”李亨追问道。

“刘晏先提出拿三百万贯买下关中的治理权,然后又提到关内道,他表态愿意再拿出三百万贯买下关内道。”

关内道是关中的屏障,是关中附属,如果关中丢了,那关内道对朝廷也没有什么意义了,愿意很简单,被黄河阻隔,过不去了。

就像安西北庭一样,名义上属于朝廷,但朝廷根本就鞭长莫及,军队人马都过不去,所以李亨和政事堂都一致同意用安西、北庭交换荆襄,关内道其实也是和安西、北庭一样。

李亨倒是颇为动心了,六百贯啊!可以解决十个月的军俸,完全可以用这笔钱剿灭李希烈。

沉思良久,李亨问裴遵庆道:“政事堂是什么态度?”

“回禀陛下,我们一致认为,最好是能换回巴蜀两道,如果实在不行,那么接受六百万贯补偿也总比一无所获要强。”

李亨点点头,“朕也是这个意思,既然齐王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