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挽明从萨尔浒开始 > 第638章 百万漕工衣食所系

挽明从萨尔浒开始 第638章 百万漕工衣食所系

作者:梦吴越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1-10 15:40:39 来源:书海阁

广德二年,是帝国新政元年,也是旧臣凋零的一年。

八月,乔一琦病逝;

九月,彗星坠地;

十月,茅元仪病死,十二月,徐光启无疾而终。

自此,开原时代的文官勋贵,只剩下赋闲在家的孙传庭和王化贞。

新陈代谢,是世界法则。

刘招孙贵为万王之王,亦不能违背。

然而,岁月却没有在太上皇身上留下任何痕迹。

甚至,连根白发都没有。

这不啻为咄咄怪事。

广德二年除夕,又是新年将至,太上皇照例在皇宫举行家宴。

今年赴宴的,多是才提拔上来的新贵,旧臣寥寥无几。

有康应乾之侄康敬修,康应乾之子康光绪,毛文龙之子毛承斗,满桂外甥毛言,袁崇焕之侄袁兆基,沈炼之侄沈默,王二虎之子王进,袁可立之子袁枢,戚金之子戚铭,孙传庭之子孙世瑞。

至于张居正之子张允修,还在福建督促推行清丈亩。

金门县有海盗反抗新法,闹出了人命,张经略脱不得身,过年就留在福建办公。

“张经略是个好官,大齐多几个这样的官,天下可定。”

一番推杯换盏,太上皇目光炯炯望向康光绪。

“康巡按,你和张经略在江南做的事,朕都知道,立下如此大功,朕甚是欣慰,你没辜负你爹的期待。”

康光绪起身称谢,表示新政推行,都是太上皇运筹帷幄之功,当然,他也没忘称赞小皇帝刘堪。

“吾皇至纯至孝,为太上皇分忧,感动上天,七月间,臣在太仓亲眼所见,频现祥瑞,有白鹿,嘉禾……”

刘堪礼貌性笑笑。

果然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

康光绪在讲解祥瑞这方面,简直和他爹一样,无师自通。

“改革尚未成功,诸君还需努力。”

太上皇当着所有心腹的面,宣布广德三年的内政重心,将由新政转移到废除漕运上。

~~~~~

一石激起千层浪,当太上皇宣布这项命令后,群臣哗然。

就连一直沉默不语的广德帝也坐不住了。

“废除漕运?”

“百万漕工衣食所系,焉能说废就废?”

“漕运钞关每年为国家上缴百万之巨,一朝废除,这些缺口用什么来填。”

“元代废漕运,行海运,导致后期黄河泛滥,义军蜂起,海贼叛乱·····我朝焉能重蹈覆辙?”

群臣议论纷纷,饶是几位主张改革的激进派,听到说要拆除钞关,无不感到震惊。

要说这些大齐新贵和漕运有什么利益联系,当然是扯淡。

帝国商业归商会所有,而商会归国家所有,而且,北运河早已被完全废弃,这里讨论的是瓜州以南的南运河河段。

这个时代的士人,不管是齐国官吏还是前明官员,都已思维定势,听说要废除漕运,便以为要天崩地裂。

无他,只因这条河,实在太重要了。

漕运始于秦汉,至齐朝,绵延将近两千年之久。

隋朝开凿南北大运河。

隋唐之际,经济重心南移,漕运,成为历代经济命脉。

江南地区粮食、赋税转运,南北军队、物资的运输,沿线经民生,粮仓体系的建设,京畿地区的繁荣稳定等,无不仰赖大运河。

“北地运河废除已久,海运多年,如今登州、胶州、旅顺海港繁盛,不比以前差,北运河能变,南运河当然也可!”

刘招孙气定神闲,对群臣反对早有准备。

“戴院长,给大家说说吧。”

太上皇望向坐着的大学堂教授戴笠。

戴笠朝太上皇和小皇帝依次行礼,扫视众人,语气激昂道:

“陛下,以海运代替河运,在技术上是完全可以的。元初,漕粮海运就已成常态,当舟行风信有时,自浙西至京师,不过旬日而已。”

“辽东商会航海,靠辨识经纬度来确定方位。具体而言,根据北极星和南十字星座借助测量仪器,通过一系列计算求出经纬度。去年,工坊葡萄牙人哈里森工匠(johnharriso;1593—1676),制造出精准的航海钟,误差仅有5秒。”

一群文官武将听得如坠云雾。

刘招孙朝戴笠挥挥手,示意这位博闻强识的专家,说人话。

“总之,我朝航海技艺,远在元人之上,莫说是南北海运,北至殷州,南至澳洲,舟楫往来,往来皆如履平地!”

诚如戴笠所言,帝国航海技术突飞猛进,已非前明所比。

当然,要说航行去北美洲如履平地,显然是扯淡。

在这片神奇国度,决定事务的,不是技术,而是所谓人事。

所幸现在的大齐不是家天下,而是几圈主义。

康光绪连忙道:“这便看出当年太上皇高瞻远瞩了,我朝草创之际,太上皇力排众议,集中精力发展海运,不惜耗费重金聘请弗朗机教官。此般独具慧眼,非臣等所能比。”

刘招孙尴尬一笑。

康光绪旁边坐着的毛承斗孙世瑞互看一眼,强忍住继续听康光绪肉麻的吹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海运运量大、速度快、成本低,是元代南粮北运的主要途径,漕运只是辅助。

然而到明代,在航海技术进一步提升的背景下,海运竟被渐渐废止。

洪武六年海运辽响船失事问题发生,中书省奏报请求在北方加紧屯田以减少海运。

洪武二十七年,辽东二十一卫粮饷基本自给,于是在洪武三十年停止海运。

永乐元年,北京粮储不足,朝廷再开海运以平江伯陈煊为总兵官,督理海运,大船从南京扬帆起航。

之后不断有人建议重修大运河。

最终,明朝不得不用工26万人,历时6个月,疏通了济宁至临清385里的会通河。

永乐十年,工部尚书宋礼力再次指出海运的弊端,提出调整河海比重。

平江伯陈煊治理淮河河道成功,可使3000艘漕船同时出动,载粮400万石,畅通无阻。

永乐十三年,朝廷宣布,正式停止海运。

总结分析,反对海运的几个理由,不是不合祖制、就是海运技术不过关、海运船只缺乏、海运风险太大、海运制度不成熟等。

明眼人都能看出,这不过是胡说八道。

真正阻挡施行海运的,只有两点原因:

一是复杂的各方利益博弈;和登州、蓟州等几个海港城市相比,大运河经过的各大城市,其代言人在朝野无疑具备更大的话语权。海运争不过漕运也在情理之中。

二是海运的不可控性。明朝前期,张士诚、方国珍余部经常袭扰沿海地区,明中期沿海倭患严重,出于控制沿海百姓,加强统治等方面考虑,朝廷根本不可能支持大规模海运。

~~~

群臣都不说话。

全面废除漕运,实在太过大胆。

刘招孙挥挥手,大内总管捧出份账册。

那是孙传庭做首辅时,辛苦整理的前明国库收入。

“诸位知道前明是怎么灭的吗?”

太上皇突然抛出这个问题,众人一阵茫然。

难道不是被太上皇您灭掉了吗?

“这里有笔账,让东方公公给你们算算,”

东方祝连忙翻开账本。

“前明税收,多来自土地税,国家每年收入不足3000万两。这3000万还不是全上缴国库,其中1200万被各州府县截留,800万供应九边军队,最后,剩下的1000万两,经过漕运输送,抵达北京,有620万两。”(注释1)

刘招孙打断道:

“当然,这只是账面上的,实际远远低于620万。”

太上皇将账簿摔在桌子上。

“各地水旱灾害频发,又是打鞑子,又是打流贼,就靠着这几百万两,他朱由检把自己卖了也不够!”

“大齐不养蛀虫!”

“什么百万漕工衣食所系。离开运河,这些人就要饿死了?”

刘招孙拍案而起:“水手、纤夫,沿河搬运工、青皮打行牙行,皆为游民。废除漕运,将他们召入新军——当然,不是全都要。那些顽劣之徒,全部迁徙北方,去辽东垦殖。”

“运河不过只是让几座城市商贸兴起,一时繁荣,肥了群漕务官员,什么漕帮请帮,于国家又有何益!百姓从中受益远小于付出的代价,偌大一个帝国,最后局限在这条运河中,个个如井底之蛙,把国家的命运交给小小运河,让兆亿百姓闭目塞听,不知远洋之事,如盲人瞎马,夜半临池,岂不悲哉!”

注:

1、《千帆竞渡——清代漕运的河海转型研究》刘璐

喜欢挽明从萨尔浒开始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挽明从萨尔浒开始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