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晚唐浮生 > 第十一章 “屯田”

晚唐浮生 第十一章 “屯田”

作者:孤独麦客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2 23:33:38 来源:书海阁

王师鲁气定神闲地穿过提象门。

他发现城门楼居然已经修建完毕。不光提象门,北面的星躔门也完工了——上阳宫城东侧有两门,南曰提象门,北曰星躔门,都是有关星辰的元素,这与洛阳整体的建筑理念是契合的。

两门之间的城墙已经版筑完成,城内堆积了很多砖头,役徒们正在工匠的指导下给城墙包砖。

包砖这种事情,古来有之,但真正开始流行也是近十几、二十年的事情,仅限于一些府城或重要的州城、军镇。

洛阳周边的砖瓦轮窑一个个立起,砖瓦产量巨大。夏王又是个挑剔的人,洛阳城墙包砖也就很正常了。反正他不着急,宁可慢一点,也要精工细作。

甚至城内一些宅子,已经改变了全由木料修建的传统风格,砖石被大量采用,以至于建起了那么多轮窑,现在洛阳仍然是一砖难求。

夏王给出的公开理由是木头不防火,采伐木料也会让周边山林光秃秃,易造成洪水泛滥,冲毁农田,泥沙淤积,堵塞陂渠。

反正他是武夫,他说什么就是什么,不讲道理的,你还能怎样?

穿过提象门,目之所见,仍然有些杂乱,堆积着很多建筑材料。草地上的景致非常无序,但已经有一些大树移栽了过来,看起来正在逐步改造。

径直向西走,又是一道砖墙,墙上开一门,曰“观风门”。

观风门内外,已经有许多军士值守了。王师鲁知道,这些宫廷卫士的来历很复杂。

会官话的,一般是官宦将校子弟。

官话说不好,但会各地方言,且年岁较长者,一般是夏军退下来的老卒。

只会说胡语,官话腔调很怪异的——这类人最多——一般是前侍卫亲军的成员,都是夏王在草原上的奴部内的丁壮。

守门军官仔细盘查之后,将王师鲁放了进去。

王师鲁左顾右看,却见夹门而立已有两楼,南曰“浴日楼”,北曰“七宝阁”。

立于其上,可登高望远,俯瞰全城,更能欣赏远近的风景,令人心旷神怡,豪情顿生。

还是天家会享受。

进了观风门,便是观风殿的地界了。

丽春台、曜掌亭、九州亭错落有致地拱卫着观风殿。

这三处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小院落,皆已完工,杂物清理完毕,景观开始修复。

尤其是九州亭,院内竹木繁多,不知道是原来遗留下来的,还是就近移栽过来的。王师鲁觉得,酷暑之时,夏王可于亭院内纳凉,听竹涛阵阵,观苍松翠柏,实乃人生一大乐事。

旋即他又有些羡慕。

只一个九州亭,便已是富贵人家才有的庭院盛景。而九州亭只是观风殿的一小部分,整个上阳宫,还有许多宫殿,更别提规模更大的紫薇城了。

怪不得人人都想富贵,富贵好啊,好享受啊。而富贵已极者,便是天子。

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诚哉斯言!

观风殿很快便到了。在殿外等候了一会后,王师鲁便被喊了过去。

“参见殿下。”行完礼后,王师鲁偷偷瞥了一下,还好,夏王没坐在龙椅上,而是与赵光逢、谢童二人相对而坐,品茗闲聊。

“令兄在长安还好吧?”邵树德随口问道。

“一切安好。”王师鲁回道。

闲散官员一个,有什么好不好的?就整天游山玩水罢了。

“今日找你来,是有关淄青之事。”邵树德说完,拍了拍手。

一个陌生的宦官立刻捧着一艘船只模型走了过来。

船只看起来似乎是渔船,因为两侧垂下了很多钓具。船体机构似乎也不太一样,看钓竿与船体的大小比例,应该不小,远远大于一般的渔船。船底是尖底结构,使用软帆,操控性和抗风浪能力应该不错。

王师鲁生于青州,对渔船还是有所了解的。

国朝的渔船非常小,行走在货船旁边时,简直不值一提,似乎一个风浪就能掀翻。

淄青镇捕鱼的渔民也非常少,使用的工具很简单,鱼钩、鱼叉、挂篓以及手操渔网。

船只小,工具简单,那么就只能在近海及岛屿附近活动,所得有限,故海洋里的鱼类甚少成为沿海居民普遍消费的商品。

以登来为例,当地主要吃羊肉,海鱼极少见到,因为产量极小,这是不正常的。

当然从经济和政治角度而言,这种现象是正常的。

盖因在这会,出海捕鱼的人诚然有,但不太多。究其原因,还是人少地多。只要在陆地上还能勉强湖口,那么绝对不会有太多人出海捕鱼。

别看赤山浦、驳马浦经常有船只进进出出,忙碌得很。但路途中有多少船毁人亡的惨剧呢?书上只会记载某某出海,某某在哪里登岸,这些是活下来的人。死于海难的,甚少有记录,而这数量往往还极其庞大。

另外就是官府方面的阻碍了。

就节度使们来说,不太乐意治下百姓出海捕鱼,毕竟谁知道你是不是一出海就跑了?不好管,难以控制。当然,就他们的管理水平而言,大概率管不了渔民们出海捕鱼的事情,因此这不是主要原因,核心还是在于风险与收获不成比例。

简而言之,以小舳板、排子、挂篓船出海捕鱼,在近海都很危险,别说去远一点的地方了。

背后的原因,是海洋渔业长期投资的缺位,甚至可以说没有人投资。

邵树德思考过,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投资海洋渔业既不经济,也不政治正确。官府没有动力这么做,民间小门小户的也没这么多资本,因此造就了千百年来还是那些破船在从事极小规模的海洋捕捞,甚至一直到清末都是如此,几乎没什么变化。

但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呢?

17-18世纪,英国鼓励从事海洋捕捞的渔民,并将每个人的详细信息登记造册,以字母排序。风帆战舰的年代,这些渔民,都是海军的后备兵源。而战争消耗从来都不是什么小数目,没有足够的兵源补充,是坚持不下去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