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晚唐浮生 > 第十七章 会高

晚唐浮生 第十七章 会高

作者:孤独麦客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2 23:33:38 来源:书海阁

天空飘起了蒙蒙细雨,海燕迎风起舞,在空中自由翱翔着。

邵嗣武沿着“海交丁”型船只左舷的绳网往下爬。

船舷下方,是两艘较小的平底小船,此刻正在随波晃荡着。

邵嗣武小心翼翼地爬到了最下面,然后勐然跃到了其中一艘小艇上。

起伏的波涛使他一个趔趄,差点没站稳栽入海中。

小艇上的水手连忙扶住他。邵嗣武甩开他们,强迫自己稳住身形。他的脸色有些苍白,毫无疑问,这是轻度晕船导致的。

在他之后,水手们次第下船,稳稳地下到两艘被称为“交通艇”的小船上,熟练地操起船桨,奋力划向岸边。

有水手升起了交通艇上的小帆。强劲的南风立刻鼓满了帆面,小艇的速度更快了。

艇上已经吊装了部分物资,主要是武器,并且用油纸包裹着,以防被雨淋湿。

突然之间一阵大风吹来,洪波涌起,浊浪滔天。

邵嗣武紧紧抓住船舷栏杆,强忍着恶心的感觉。作为皇子,他不愿让任何人看出他的无能、软弱。

水手们在船上如履平地,我为什么不能?

水手们根本不在乎晕船,我为什么不能?

他是好强的,以至于已经有些失去理智了。

两艘小艇一前一后,在波涛之中缓慢前行。冰冷的雨水打在船舱里,打在蓑衣上,打在邵嗣武的脸上,模湖了他的视线。

海天之间一片灰蒙蒙的,只有偶尔响起的海燕声在提醒着大家努力与风浪搏斗。

渐渐地,黄绿色的海面之上出现了一个个浮桶。

桶用小铁锚固定在海底,代价不菲。但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给进出港的船只标注了清晰的航道。

只可惜整条航道尚未完全确定,大辽水入海口的水文查探工作没有全部完成。不然的话,吃水较深的大船就可以直接开进港了,不用担心触礁或搁浅。

短短的一段距离,因为波浪的影响,他们划了一个多时辰,方才穿越水道,进入到了大辽水河面上。

这里的水面平静太多了,只有一些轻微的起伏,与外海完全是两个世界。

邵嗣武放眼望去,在迷茫的雨雾中,到处都是沙丘、芦苇丛和咸水、半咸水沼泽。稍远一些的地方,才能看到成片的树林,但面积也很小。

两艘小艇划过一道河湾后,眼前豁然开朗,出现了破碎的陆地。

陆地被水包围着。很显然这是澹水,因为有人正在旁边汲水,装车后送往城寨内。

“用力!”水手们喊着号子,奋力划桨,船只速度陡然加快,很快便靠上了一处简陋的栈桥,一左一右横于两侧。

岸上有守兵,他们接过小艇上递过来的绳子,麻利地将小艇固定好。

“参见殿下。”岸上众人一齐行礼。

“无须多礼。”恶心的感觉已经消退了不少,邵嗣武强压下喉咙口的翻涌,扯了扯嘴角,笑道。

说完,他攒起力量,一跃而上码头,仿佛完全没受晕船的影响。

水手们都佩服地看着他。

赵王不像他们,不会一天到晚以船为家,能强忍着不适登上岸,这份毅力已经得到了大伙的认可。

这是一个非常要强、好面子的皇子,众人已知矣。

邵嗣武抬头看了看不远处的城寨。

这是他第一次见到营口寨。寨子整体风格极为粗犷,都是大段的原木,几乎没怎么加工过。原木外表覆了一层泥土,野草顽强地长在上面,随风摇摆。

寨子内外还有许多房屋。屋子更加简陋,基本都是用芦苇和树枝编成的。尤其是芦苇,几乎是此地最多见的材料了。方才上岸之时,邵嗣武就看到有军士在寨子附近活动,他们拿着大砍刀,不厌其烦地砍倒芦苇,清理空地。

砍倒的芦苇被整整齐齐排放在地上。这些芦苇长得非常高大,重量又很轻。晒干之后,便是极好的简易房屋材料。有时候甚至能编织成芦苇筏子,在河面上行走。

码头上嘈杂声渐起。军士们忙忙碌碌,开始搬运物资。

物资卸完后,又解开了缆绳,继续下到了海面上,开始下一趟转运。

“末将高佑卿,参见殿下。”不一会儿,营口镇使、登州将高佑卿从营内走出,躬身行礼道。

“高将军辛苦了,免礼。”邵嗣武亲手将其扶住,道。

“高将军弄出了好大的局面啊。”邵嗣武指了指营寨东北角,说道:“那是在改建陂池?”

“是。”高佑卿答道:“此地水泊众多,多为澹水,可以喝。末将寻思着,或许可以改建个小陂池出来,既多了一些田地,军士们也有水喝,不用走远路去汲水。”

排干沼泽,获得土地。营建陂池,灌既农田。这是江南东西二道在前唐时经营的路数,很有效,但也很艰苦。

“军士们肯干这些吗?”邵嗣武问道。

“有什么肯不肯的,都是自己传诸子孙后代的基业,当然要用心一点了。”高佑卿说道:“营口寨现有两千兵,一千四百余户人。粮草尚不能自给,再不用心点,以后岂不是要饿肚子?”高佑卿所说的两千兵,其实是府兵了,但短时间内,根本没有足够的土地授予他们,至今仍靠安东府输送的钱粮吊着命,生活其实是很艰苦的,人人都说上当了,不该来营口这种鬼地方。

一千多户百姓也是今年陆续迁来的,其中五百户来自魏博,八百户来自曹州,另有百余户分配了田地的辅兵家人。

简单来说,这里一穷二白。

洪水泛滥,土地贵乏,要什么没什么,鬼来了都愁闷不已。

在邵嗣武看来,营口这边与其费力改造田地,不如放牧得了。

父亲在他小的时候,曾给他讲过一个故事。说西边有个国家叫匈牙利,他们国家有条大河,河水年年泛滥。匈牙利人不修河堤,而是静等洪水退去,然后赶着牛羊去河边放牧。

泛滥的洪水带来了河底泥沙,沉淀在河岸两侧之后,长出来的牧草鲜嫩多汁,产量还极高,因此当地的肉牛品质上乘,牛肉汤远近闻名。

大辽水下游这一片,与其现在就费劲排干沼泽,改造农田,还不如可劲放牧呢,这样似乎能更快地站稳脚跟。

当然,营口寨这边的人也不是傻子,他们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放牧。即便是中原来的百姓,也有相当程度的照料牲畜的经验,尤其是河北百姓。

想当年,朱全忠驻军魏博,半年吃掉了七十多万头杂畜,没有点畜牧业底子,显然是撑不住的。

营口寨的军民现在就是吃大锅饭。有人伐木建屋,有人改造农田,有人放牧牛羊,各司其职,筚路蓝缕,艰难创业。

就是规模有些小,与安东府那边不好比。

“旅顺送来了一些器械,高将军便遣人交割入库吧。”邵嗣武进了一座芦苇编成的房屋,脱下蓑衣交给亲兵后,说道。

“这些小事,何须殿下亲来?”高佑卿立刻吩咐手下人交割,同时又不解地问道。

邵嗣武顿了一下,最终决定实话实说,只听他说道:“无他,熟悉一下海况。”

“这……”高佑卿心想这位大皇子可真够疯的,胆量不小,建功立业之心也很热切啊。

“实不相瞒,跑完这趟后,我便要回旅顺了。”邵嗣武说道:“接下来,很可能要进兵中原。”

“中原?哪里?”高佑卿急问道。

“或是平州。”邵嗣武找了张椅子,坐了下来。随后,他熟练地将靴子脱下,将里面的积水倒掉。

高佑卿看得眼皮直跳。

赵王的脚,大概已经泡得发白了吧?天潢贵胃,对自己这么狠,想起幕僚刘勉私下里说的话,他有些害怕。

“晋军已经大举出动了。李克用自领一路,在邢洺磁与天德军、武威军交战,互有胜负。另一路由李存章所领,自幽州南下,逼近沧州。贼军人多势众,臧都头也不急于求战,但与贼人相持耳。”

高佑卿似乎明白了什么,一拍大腿,道:“好计策!”

他职级不高,无法与闻高级别的军事机密。但好歹打了那么多年仗,此时一听,心中一道闪电划过,什么都明白了。

邵嗣武满意地笑了笑,天下英才何其多也。便是在州军之内,亦有良才。这个高佑卿,打起仗来不要命,手底下有点绝活,屡屡摧破敌锋,勇勐无匹。

这样的人才,他很看好,也乐意提拔,如果高佑卿愿意留在安东府的话。

与父亲说开了之后,邵嗣武已经不再患得患失了。太子是二弟的,他不打算争了。但父亲也说了,要有建功立业的志气。方今天下,局势算不得多稳固。说句大不敬的话,哪天父亲薨了,禁军将士们拥护你吗?听你话吗?或者即便拥护,如果你在军中没有根基,在地方上没有拿得出手的政绩,威望不足,会不会担心有禁军大将振臂一呼,黄袍加身?

这年头的武夫,可不认你是什么出身。老子传位给儿子,真的天经地义吗?不,兵强马壮才是天经地义。

父亲说过,这天下至少要父子相传个两三代人,才能算稳,邵嗣武深以为然。

父亲还说,邵氏人丁不旺,兄弟之间要团结友爱。邵嗣武对此没有意见,但他还想看看二弟有没有那个胸襟。

建功立业,哪个少年人没幻想过?浮海攻幽州,他很想尝试一把,虽然很多人极力劝阻。

“过些时日,还会有船从青州驶来,运粮五万斛,魏博、曹州民户一千。”邵嗣武说道:“高将军若觉得营口寨待着烦闷,不如随返程船只至旅顺。”

高佑卿心下一动。

他明白赵王的意思,这是想带着他登陆幽州啊。

“殿下打算带多少人行动?”高佑卿问道。

“龙武、归德二军、淮海道州兵及安东府府兵,计有万人。”邵嗣武说道:“再多,船便不够了。如果不能一次送三五千人上岸,则没有任何意义,风险太大,智者不取也。”

高佑卿一听,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应道:“营口这地方,再待下去浑身长毛,腿脚也要烂掉了。殿下既有命,末将定当遵从。”

“好!”邵嗣武也有些激动,道:“营口寨守兵,若有亲近得力之人,高将军可一并带上,以为臂助。对了,契丹人可曾来此地袭扰?”

“不曾。”高佑卿答道:“末将曾派游骑北上,走了很远,都没见到契丹部落。末将敢断定,契丹人压根不知道咱们在营口立寨了,他们正在渤海国大肆掳掠呢。”

“哈哈!”邵嗣武笑道:“先让契丹贼子嚣张一会,待收拾了李克用,再来寻他们晦气。”

喜欢晚唐浮生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晚唐浮生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