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APP
搜猫阅读 > 历史 > 晚唐浮生 > 第八十四章 选才

晚唐浮生 第八十四章 选才

作者:孤独麦客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2 23:33:38 来源:书海阁

六月初十,圣驾离开晋阳南下。途经潞州时稍稍停留了一下。

河东易帜之后,一时间风起云涌,混乱无比。北抵朔州,南至潞州,西自石州,东达辽州,叛乱之人前赴后继,始终不绝。

潞州张万进,据城而叛,最后被投降的河东兵马剿灭。对这个结局,张万进大概至死都无法释怀吧,自己人打自己人,死得憋屈。

泽潞两州到处是操关西口音的百姓。这个锅主要由李罕之来背。

邵树德曾记得,这厮与张全义曾刻臂为誓,共同结盟对付孙儒。无奈战斗力太差,从光州到汝州,从洛阳到河阳,被追得上天入地,狼狈不堪。

孙儒走后,张全义投靠朱全忠,李罕之投靠李克用,各自安顿了下来。但这两个把兄弟,完全是两个风格。

张全义在河南府、汝州招募亡散,均田授地,以军法管治百姓,不出两年,农桑渐复。李罕之据河阳二州,把本就不多的人口又折腾了一番,以至于打仗都要张全义提供粮草。

两人分道扬镳也就不可避免了。

泽、潞、晋、绛四州百姓,对李罕之是恨之入骨的。这厮祸害人的手段一流,潞州曾经一只老鼠被炒到七千钱的高价,可见百姓的困苦。

李罕之死后,李克用接管了这两地。

他的治理能力当然比李罕之好太多了,但作为前线军州,多年下来也被耗干了最后一丝元气。这就是时局所带来的无奈。

泽潞二州十六县残存下来的百姓,人人凶悍,个个残忍,望之不似良民,甚至山贼土匪也输他们一丝亡命气质。

古来将领募兵都喜欢招一些亡命徒作为选锋或者亲兵,以震慑那些普通士卒。由此可见,亡命徒本身是比较稀罕的。但在泽潞,一度到处都是亡命徒,都不用刻意挑选了,去村里随便扒拉两下,带回来的保准全是。

如今,在大批关西移民抵达后,稍稍冲淡了一点彪悍的气息,同时也在不动声色间,让这两处地方变成了新朝的基本盘。

于是,我们便可以看到一种景象:圣驾所至之处,百姓热烈欢呼—废话,给你分地了,能不高兴?邵树德骑在马上,他的四轮马车没法通过山中的一些道路,已经通过船只经永济渠运回洛阳了。

此时见到百姓发自内心的拥戴,非常高兴,道:「泽潞有这般景象,再发展几年,便与河阳、陕虢、郑州无异了。」

「陛下,潞州原本物力凋耗、人情艰危,有此局面,全赖官员尽心竭力。别驾郭崇韬,厉行节约,劝课农桑,疮痍渐复,府库充盈,实为能吏也。」陈诚在一旁说道。

邵树德看了他一眼,奇道:「陈卿这般举荐一个人,从未有过啊。」

陈诚其实很少举荐人才。纵有,也不会这般直接,所以邵树德十分惊奇,今天他到底吃错了什么药,不知道这样效果其实不太好吗?

「举荐贤才,为宰相之本分。」陈诚说道。

邵树德沉默了会,问道:「郭崇韬此人品性如何?」

「据臣观察,此人不贪财,且爱护百姓,但有些刚愎自用。」陈诚说道。

「先让他当潞州刺史看看吧。」邵树德说道:「若以后还这般气量狭窄,便止步于此了。」「是。」陈诚应道。

邵树德看着陈诚的满头白发,暗叹一声。

郭崇韬这个人已经四十多岁了,真能改得了气量狭窄的毛病吗?今日若非看在陈诚的面子上,他是不会答应的。

当然,也并不完全出于陈诚的面子。

事实上河东系的文人还没怎么任用过,提拔一下郭崇韬,也算是统战需要,给晋人一点盼头。

从今往后,他也会观察郭崇韬的为人处

世和施政举措。如果能有所改观的话,便会把他调到辽东、西域或五管,担任道一级的官员。

这些边疆地带,情势复杂,单靠文官或武人,都管不了。最好是允文允武之辈,才有可能镇得住。或许有人认为文武双全之辈对皇家威胁大。这是事实,无可否认。

但他们这些人,用起来也真的方便啊。

熟读四书五经,会治理民政,了解民情,有诸般手段。

能管束军队,可以与将校们一起外出打猎,增进感情,需要时还能上阵指挥作战,水平还不低。自北朝以来,多的就是这类人,只会做题、不通武艺、不会治军的纯粹文人是爬不到高位的。

如果从纯粹稳固江山的角度来说,最好大量任用只会读书的文人。他们缺了「武」这个方面的本事,即便兵权交到他们手上,也不会有太大的威胁。因为他们得不到武人真正的认同和尊敬,之所以能指挥军队,完全是靠皇权背书,对天家的威胁不大。

文武双全之辈,可就很难说了。出将入相,什么都可做得,对皇权的威胁较大。但邵树德自然没有那么小气。

他在世时,根本不担心有人造反成功。将来如果二郎继位,他也不觉得有人能成功造反。两代人以后,制度、风气已经大变样,高骈、郭崇韬这类人,也得不到发挥的机会,只能老老实实为朝廷效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至于王朝后期怎么办?管那么远做什么?难道还想江山万万年?

一旦你真有了这个想法,那么所作所为就要走样了。每个开国皇帝都自信地认为自己开创的王朝与众不同,国祚一定会很长,然后开始苦心孤诣地设计各种制度、政策,认为可以万世不易,那只会起反作用。

退一万步来讲,你的这些政策真能起到效果,那又怎样?天下大着呢,你把百姓当猪养了,把人才禁锢在牢笼里别的国家呢?到时候人家看你这副不成器的样子,直接推过来,可抵挡得住?ъìQυGΕtV

他记得后世清末,日本派间谍走遍中国各省,得出了一个结论:清国不仅官员**,而且全民**,不堪一击。

全民**说的不仅仅是金钱上的**,包括体格、武勇、思想、艺术等全方面的**。简而言之,已经不在一个层次上了。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不要想太多。反正自己的血脉将来会散到各处,还怕没猪头肉吃?

******

七月初一,圣驾出了泽潞的崇山峻岭,抵达直隶道怀州。

孟、怀二州,因为孙儒、李罕之的关系,曾经是一片白地,但经过十几年的移民建设,已经成了关西人的根据地。

邵树德在这里,着重巡查了永济渠西段的水利工程建设。

「当年怀州之战,纵兵追击庞师古。时逢大雨,将士们在烂泥地里打滚,艰难无比。」邵树德感慨万千,道:「但当年的烂泥地,而今都成了万顷良田。又有渠水通黄河,好地方。」

汉之河内郡,能不好么?

东汉之时,河内户口超过河东。唐时,河东超过河内。

到了夏朝,河内说不定又要超过河东了。

一个地方的发展,与政策息息相关,核心地盘总会得到各种优待。

「陛下,永济渠西段经过多年治理,通航条件已经大大改善。」门下侍郎赵光逢遥指前方,说道。那里是沁水河面上船帆点点,昼夜不停地运输着,将已经成为品牌的「河阳麦」输送入京。

沁水西岸,沟渠如蜘蛛网般密密麻麻,将潺潺流水送入田间地头。

而一望无际的田野之中,沉甸甸的麦穗已然染上了金色。再过月余地里的小麦便可收割了。沁水东岸,农家少年郎骑着马儿,在田间地

头巡视着。

见到年岁相若的同龄人之时,轻声谈笑。

遇到挎着果篮的小娘子之时,又故意加快马速,互相较劲起来。

就百姓而言,宁可养牛也不愿养马,因为牛的经济价值更大,照料起来也更简单。但如果生活上已经不那么窘迫了,有一定的余裕时,养匹马也不是不可接受。

「以往你们上疏谈及百姓生活,朕将信将疑。」邵树德突然一笑,说道:「但一路走来,发现很多人家都养了至少一匹马,朕信了八分。如果生计艰难,第一件事就是把用处不大又麻烦的马儿卖掉。对农家来说,哪怕骡子都比马管用。」

陈诚、赵光逢等人听了皆笑。

想要糊弄圣人,是真的不太容易。他有太过丰富的生活经验,能从细节处推测全貌,做出自己的判断。

陈诚犹记得,圣人曾说,乡村酿酒业的恢复,是这个乡村百姓生活恢复乃至富足的标志。仔细想想,颇有道理。

如果是一个常年养在深宫里的天子,他能通过种种蛛丝马迹来判断百姓生活吗?

他不能,因为他没有生活经验,官员们甚至都不需要费心费力作假,东西放到他面前都未必看得出来。

不仕州郡者,无以为宰相。

不通民情的天子,也就只能玩弄权术了。

今上根本不需要玩弄权术,他一般也不玩弄权术,他就那么直截了当,站在那里,就能讲出一二三,他是真的懂。

「宋侍郎治河阳多年,如今这一切,他看在眼里,应该也很欣慰吧。」邵树德转头望向南方。宋乐也老了,时不时告病在家。

邵树德叹了口气,让人拿来纸笔,当场写道:「中书侍郎宋乐·····劝农重谷,以备饥荒,训卒练兵,用防寇盗。但躬行俭约,政不烦苛,省宴乐则务赡军需,绝饷遗则尽资公用,渐使疲羸苏息,帑藏充盈。减朕之忧勤,宽朕之怵惕······宜加食邑二百户。」

写完,翻身上马,道:「回家。」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喜欢晚唐浮生请大家收藏:搜猫阅读

晚唐浮生搜猫阅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